第一零五章 大禍常在牆內

和漢部接觸最早的燕雲富商趙履民,如今已是遼南甚至大金商人中的翹楚。在決定與漢部關係明晰化之前,他早將直系親人偷偷運到遼南。雖然他早有準備,但仍然損失了大量的財產——比如來不及賣掉的田地。幸好漢部後來給他的補償遠遠超過他的損失!楊應麒也沒直接給他錢,只是給了他一些發財門路——這是楊應麒獎勵人的風格。

趙履民留在大遼境內的那些搬不動的產業,大多送給了遠親和朋友,這些朋友則拿出其中一部分去疏通官吏,由於趙履民活動範圍實在不小,曾經和他有牽連的人遍佈燕雲,大家都怕火燒起來殃及池魚,紛紛出手上瞞下騙,終於將趙、劉兩家出境的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件事情,再一次讓還留在大遼境內的商人們看透了大遼的,和漢部、女真眉來眼去的人也越來越多!

趙履民離境的事情慢慢被人淡忘以後,趙履民又在楊應麒的示意下動用自己的舊關係網,幫助漢部潛入大遼的探子活動。他的一個遠親——三十五歲的趙登在這個過程中也被髮展爲漢部密子的頭目。

楊應麒離開黃龍府之後不久,大遼中京、南京、西京都開始有一些晉王的雅事流傳出來。這些雅事或真或假,但就算是假的,也捏造得和晉王的性格很匹配。大遼被皇帝耶律延禧糟蹋了二十餘年了,無論是上層的將軍、官吏還是下層的百姓,確實也都希望有一個新的好皇帝來當朝!晉王是耶律延禧的兒子,他和他母親文妃在國中素有賢名,更何況他的姨丈耶律餘睹最近更打了女真起事以來少有的勝仗!

耶律餘睹在北方的戰事,由於蕭奉先的刻意壓制,連皇帝耶律延禧也不甚了了。本來蕭奉先掌管軍政要務,若前線打了勝仗他該高興纔對。但耶律餘睹是他死對頭,蕭奉先哪裡肯讓他出採升官?

然而這年冬季,各種關於耶律餘睹大勝金軍的傳聞忽然之間不知從哪裡冒出來,傳言將耶律餘睹如何截斷金軍糧道、如何逆襲金軍主力、如何奪回大遼上京的戰事演繹得極爲精彩!傳言的源頭本來就有些言過其實,在人心思勝的情況下口口相傳,越到後來越誇張,不知情的人一聽之下還以爲耶律餘睹就快收回東京道黃龍府,兵逼會寧了呢!

在某種暗示性的誘導下,民衆開始幻想這樣一個朝政變局:晉王登基,文妃成爲蕭太后(大遼太后很有權力的),耶律餘睹成爲兵馬大元帥!那是多誘人的組合啊!可是要出現這個局面並不容易!晉王的老爸——那個舉國痛恨的耶律延禧還好好坐在皇位上呢!據見過皇帝的人說,“今上”非常康健,就是再活個二三十年也沒問題。

二三十年,誰等得了啊!可等不了又能怎麼樣呢?耶律延禧不死,晉王想登基,除非……就在這樣的民情下,趙登帶着一份厚禮——漢部新出的琉璃鏡子走進了遼相李處溫家的後門。李處溫是大遼的參知政事,執政多年,善於逢迎,不但會拍遼主的馬屁,而且能附會蕭奉先,兩人互相勾結,把持朝政,大遼的民生過得越苦,蕭、李兩府就越富!國勢雖衰,但兩人似乎都沒想過大遼這艘大船如果沉了他們怎麼辦,只是挖空了心思繼續搜刮民脂民膏。

遼主從上京退到中京,又臨幸中京以西的行宮。李處溫的相府也跟着搬家,折彥衝兵逼中京以後,雖然耶律餘睹、錫默都說那只是疑兵,但他還是很擔心,預先留下逃跑的後路——最重要的當然就是把財產轉移回他老家南京去。這期間,少不了要變賣中京的房產土地,同時在南京另外置業。當然,這買賣不可能等價,或高價強賣(在中京),或低價強買(在南京),強買強賣中最好還有些油水抽抽。有些事情他不能出面,便由他兒子李奭去辦。有些事情連他兒子也不好出面,便由一些犬牙去辦。趙登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和李奭打上交道的。

“公子,最近的風聲,好像很不對啊。”說完“正事”以後,趙登道。

“風聲?什麼風聲?”

趙登壓低了聲音道:“公子沒聽說麼?就是耶律餘睹那廝大捷的事情!外面都吹上天去了!”

李奭冷笑道:“你少聽他們亂說!什麼大勝,不治他罪已經便宜他了!”

“可是,外面都這麼說啊。”

“別管那些!”李奭道:“就算真的立功又能怎樣?他耶律餘睹遠在臨潢府,撐死不過是一個邊將!這個朝局,還是在蕭相和家父手裡。”

“是是是。”趙登哈腰道:“可是另外一個傳言……卻實在有些可怕,不知公子聽說了沒。”

李奭問道:“什麼傳言?”

趙登小心翼翼道:“晉王……”他沒說完,李奭的臉色已經變了!想來他也聽過近來坊間關於晉王的一些雅事傳聞。趙登見狀便不再贅述,說道:“這事本來也輪不到小的擔心,但小的身家性命全都和託給相府了,若……若晉王登基,只怕……只怕晉王未必會像當今皇上這樣寵信兩位相爺,這……這可有些不妙啊!”

“別胡說!”李奭斥道:“皇上想傳位給誰,是蕭相和家父清楚,還是外面那些黔首清楚?”

“是是!皇上的意思,自然是兩位相爺清楚!可是……”趙登道:“現在外面的謠傳,只怕……”

李奭喝道:“只怕什麼?”

趙登跪了下來道:“小的不敢說!”

“怎麼不敢說?”

趙登道:“除非這話就是聽了也是大逆不道,除非公子答應決不見罪,否則小的萬萬不幹出口!”

李奭沉吟道:“說!我讓你做我的耳目,就是要你聽到什麼都要來向我稟告!”

趙登這才道:“既然這樣……外面那些小民無知,似乎……似乎……似乎希望皇上退位做太上皇……”

李奭驚道:“皇上退位?他們妄想!”

趙登道:“但是……耶律餘睹他手握兵權啊……而且聽說,這人打仗又特別厲害,打敗我大遼七十萬大軍的女真人都沒在他手上討到好處,萬一……”

聽到這話,李奭臉色又是一變!趙登一見趕緊閉嘴。李奭重重坐倒,滿心憂慮——趙登剛剛提醒了他一件事:他們陣營裡,可沒有一個像耶律餘睹那樣會打仗的死忠!

“爹爹,”李奭把由於趙登的啓發而想到的憂慮跟李處溫說了一遍,用的當然是他自己的語言:“你看眼下這流言到底是無風起浪,還是有人暗中使壞?”

李處溫左思右想,問道:“你這些話是從哪裡聽來的?”

“孩兒有個門客叫趙登,是幫我們在南京買地的一個漢兒!這些話是他來跟我說。後來我又派人四處去打聽,坊間果然流言甚多。”

李處溫哼了一聲道:“奭兒!你好糊塗!這種大事,怎能光憑几個家人門客道聽途說!”

李奭愣了一下問道:“那該如何?”

李處溫道:“你馬上去禁衛局,讓他們發派人手打探這事到底從哪裡傳出來的!”

李奭道:“禁衛局?那不是蕭昂該管的麼?”蕭昂卻是北樞密使蕭奉先之子。

李處溫點頭道:“就是因爲是蕭昂該管,所以才讓你去!”

李奭醒悟過來,知道他老爹不敢獨立去查這件事情,要讓蕭昂去承擔責任,便道:“孩兒明白了。”

這個蕭昂正是當初漢部千里遠遁時曾被蕭鐵奴利用的那個敗家子!他在大漠南北闖下那麼大的禍事,不但旗下數千宮帳軍被一羣來歷不明的人打得落花流水,而且還把剛剛投誠的烏古部弄得天翻地覆。但只因有個王爺老爹罩着,出了這麼大的事情他居然沒有受到任何處分,反而一路升官發財,好不得意。

父交父,子交子,蕭奉先和李處溫狼狽爲奸,蕭昂也和李奭臭味相投,這時聽了李奭的話,馬上吩咐手下去打聽清楚。他的手下辦事倒也“神速”,沒多久就來回稟:“中京這邊的流言,都是從幾家酒樓、琉璃店、蔗糖店、茶坊傳出。但那裡的人也是聽幾個客人說起。”

蕭昂問有沒有查到在這些店面樓坊散播謠言的人,手下回答道:“這些店坊的小二、夥計異口同聲,都說是幾個兵勇模樣的人。”

“兵勇?”

“是,好像是從北邊來的。我們再查卻查不到這些兵勇到哪裡去了。”

蕭昂對這些平素懶散慣了的屬下這麼快就打聽到的消息竟沒半分疑惑,打發了手下,和李奭對視一眼,說道:“這事看來有些蹊蹺!”

李奭道:“我先回家和家父稟告,你也回去和相爺說知。”

兩個二世祖告別後,李奭便回家跟李處溫說明經過,李處溫道:“看來散播謠言的人,不是耶律餘睹,就是女真了!”

李奭道:“女真人爲什麼要散播對敖魯斡(晉王)有利的謠言?再說,女真要入境哪有那麼容易!”

李處溫道:“也是!哼,若真是耶律餘睹乾的,那他可真是居心叵測了。”

李奭問:“這事爹爹你要不要和蕭相說?”

李處溫道:“當然要!他兒子既然已經知道這事,我們若不主動去說,未免顯得不夠忠誠!”

李奭道:“但萬一……萬一蕭相和耶律餘睹那廝起了衝突,我們可怎麼是好?難道真把耶律餘睹那廝殺了?現在我們是靠他在抵擋女真人啊。”

李處溫笑道:“你這便不懂了,且不說沒有耶律餘睹女真人未必便能打到這裡來,就算女真人把大遼給滅了,我們也不怕。”

李奭奇道:“爹爹,這是什麼道理?”

李處溫道:“女真人是一羣蠻子,他們就是得了江山百姓,總也得有人來替他們治理啊!若真有那麼一天我們便在破城之前向大金投效就是了,伺候契丹主子和伺候女真主子,又有什麼區別?”

李奭連聲稱是,李處溫又道:“但耶律餘睹又不同了,這人若是得勢,我們父子倆別說官位身家,就是性命也難保!所以寧可把這大遼江山送給大金或大宋,也決不能讓晉王得勢登基!哼!其實這次的事情查不查都無所謂,不管這事是不是耶律餘睹做的,只要國人有擁護敖魯斡(晉王)之心,這耶律餘睹便不能不除!”

李處溫第二日來見蕭奉先,他來到蕭府時,蕭奉先正發脾氣,重重一拳將一張紙砸在桌上。李處溫上前寒暄,問蕭奉先何事發火。蕭奉先黑着臉不答,李處溫向那張裂了的紙慢慢伸出手去,見蕭奉先沒有阻止的意思,便拿起來一看,卻是一首詩:“丞相來朝劍佩鳴,千官側目寂無聲。養成外患嗟何及!禍盡忠臣罰不明。親戚並居藩屏位,私門潛蓄爪牙兵。可憐往代秦天子,猶向宮中望太平。”

李處溫大驚道:“這……誰這麼大膽!這分明是諷刺……不!侮蔑蕭相啊!”

蕭奉先怒道:“除了那個賤人,還能有誰?”

李處溫更是驚訝:“文妃娘娘?”

李處溫所說的“文妃娘娘”,正是耶律餘睹的妻姨,和蕭奉先的妹妹元妃在後宮素來誓不兩立。而文妃所生的晉王耶律敖魯斡更是蕭奉先的心頭大患!這個國舅可是天天盼着他那兩個外甥秦王或許王能登基的,但大遼上下卻個個看好晉王,如何叫他不嫉恨?

蕭奉先道:“她自己悄悄寫了便罷,最可惱是讓人到處張貼傳抄,如今中京城內,不知道這幾句狗屁不通的詩的只怕沒幾個了。”

李處溫沉吟道:“派人到處傳抄?這……不像文妃的性子啊,該不會是有人好事自發傳抄的吧……”

這句話沒說完蕭奉先便臉上變色,李處溫這樣講豈不是說這首詩大得人心?李處溫見了蕭奉先的臉色連忙改口道:“一定有人暗中主使!要把後臺的人抓起來,重重懲處!”

蕭奉先哼了一聲,似乎不想再提這件事,轉而問道:“李相這麼晚來,是爲了謠言的事情麼?”

李處溫道:“是!一切都逃不過蕭相的神機妙算。”

蕭奉先神色稍和,說道:“這事我查了,依我看十有是那耶律餘睹搞的鬼!只是拿不到證據,甚是可惜。”

李處溫道:“證據什麼的倒在其次,眼下最要緊的,是要查明這廝在中京和各部族中有無同謀!”

兩人正商議間,忽報遼興軍節度使耶律大石到了,李處溫奇道:“耶律大石?這林牙子來做什麼?”

蕭奉先道:“前些天回離保老聒噪說南朝有異動,可能已經和女真結盟。我被他聒噪得不得了,便派耶律大石去南京打探消息。”

李處溫聽說耶律大石到來,心頭一動,附耳到蕭奉先耳邊道:“蕭相,這耶律大石雖是進士出身,但也通武事,和各部武將多有來往,要不就試試他的口風,看看內外諸將對耶律餘睹是何態度。”

蕭奉先沉吟片刻道:“好!”

李處溫道:“那我先退到內室。”

第二九五章 晉北的財路第三一五章 兵來將擋第一八四章 戰第七十五章 海上盟約新議第三二零章 北征大軍第十八章 通商路第二四二章 南北孰爲先第三一六章 塘沽民心第一二四章 道窮思自強第九十章 故人西來大梁城第二零一章 守城第三四七章 嶽幕第二七八章 無望之城豎降旗第一四九章 民之棄第二九六章 東海的不滿第一一一章 塘沽展方略第三四一章 聚首第二十二章 立法規第二三零章 中原戰局第七十一章 麒麟樓大東家第一一八章 進退重思量第一二八章 錦囊妙計第二八六章 國亡四方禍至第二三九章 王者歸故園第十章 絕地第一八五章 變第四十二章 貳臣歸附第三二一章 當世活佛第八章 伏擊尾聲第四十七章 後院的狼客第二二四章 建炎之立第二二二章 抗金大旗第二八六章 國亡四方禍至第八十八章 小麒麟南歸前夕第三零六章 南宋的君臣第一六七章 裂變第二九六章 東海的不滿第一八三章 臨第三百章 堅毅與警覺第二四一章 數語乾坤轉第二四八章 佳期喜藏兇第八十四章 天下第一金龜婿第一五四章 蒙古謠第二八八章 乃合燕京之圍第一七三章 叛第二三二章 秦檜南行第三三七章 珍珠衫第一九三章 秦檜第一百章 且看各自機心第二九七章 太子的良心第一零九章 新官陳少宰第六十九章 楊大人的書童第一七七章 勢第三十六章 大捷之威第一三一章 兵謀再定第二十七章 得文吏楔子 終極遊戲第三三三章 靈壽墳第二五六章 親者痛仇者快第一五六章 帶月歸第二八一章 南北兩種人心第一六二章 講演第一七七章 勢第六十五章 維吾爾族來客第三三五章 議封王第三十八章 南朝北意第九十九章 棋局誰是先手第二十七章 得文吏第二九一章 漠北漢地孰先第一九九章 老臣第五十六章 林公子入港第一九八章 五論第三十二章 始議封侯第三十二章 始議封侯第二三一章 山東進退第八十一章 嚀嚀阿嫂慰幺叔第三四零章 君之尊第一八一章 責第二零三章 鉅變第一零三章 臨潢風沙迷眼第一三五章 養軍之策第二一四章 說親事第一四一章 陷燕京第二十六章 兵滿萬第一五五章 榻前囑第二六零章 卻爲誰家守土第一九四章 正名第八十章 禪門佛鑑的威力第五十四章 老和尚遠來第三十二章 始議封侯第五十七章 狡政與黠商第二七六章 不徇人情遵法紀第一九零章 名妓第二四九章 兵機順藏變第二九二章 兄弟父子難言第一一四章 虎迫龍角疆第二七五章 人心公道殊且異
第二九五章 晉北的財路第三一五章 兵來將擋第一八四章 戰第七十五章 海上盟約新議第三二零章 北征大軍第十八章 通商路第二四二章 南北孰爲先第三一六章 塘沽民心第一二四章 道窮思自強第九十章 故人西來大梁城第二零一章 守城第三四七章 嶽幕第二七八章 無望之城豎降旗第一四九章 民之棄第二九六章 東海的不滿第一一一章 塘沽展方略第三四一章 聚首第二十二章 立法規第二三零章 中原戰局第七十一章 麒麟樓大東家第一一八章 進退重思量第一二八章 錦囊妙計第二八六章 國亡四方禍至第二三九章 王者歸故園第十章 絕地第一八五章 變第四十二章 貳臣歸附第三二一章 當世活佛第八章 伏擊尾聲第四十七章 後院的狼客第二二四章 建炎之立第二二二章 抗金大旗第二八六章 國亡四方禍至第八十八章 小麒麟南歸前夕第三零六章 南宋的君臣第一六七章 裂變第二九六章 東海的不滿第一八三章 臨第三百章 堅毅與警覺第二四一章 數語乾坤轉第二四八章 佳期喜藏兇第八十四章 天下第一金龜婿第一五四章 蒙古謠第二八八章 乃合燕京之圍第一七三章 叛第二三二章 秦檜南行第三三七章 珍珠衫第一九三章 秦檜第一百章 且看各自機心第二九七章 太子的良心第一零九章 新官陳少宰第六十九章 楊大人的書童第一七七章 勢第三十六章 大捷之威第一三一章 兵謀再定第二十七章 得文吏楔子 終極遊戲第三三三章 靈壽墳第二五六章 親者痛仇者快第一五六章 帶月歸第二八一章 南北兩種人心第一六二章 講演第一七七章 勢第六十五章 維吾爾族來客第三三五章 議封王第三十八章 南朝北意第九十九章 棋局誰是先手第二十七章 得文吏第二九一章 漠北漢地孰先第一九九章 老臣第五十六章 林公子入港第一九八章 五論第三十二章 始議封侯第三十二章 始議封侯第二三一章 山東進退第八十一章 嚀嚀阿嫂慰幺叔第三四零章 君之尊第一八一章 責第二零三章 鉅變第一零三章 臨潢風沙迷眼第一三五章 養軍之策第二一四章 說親事第一四一章 陷燕京第二十六章 兵滿萬第一五五章 榻前囑第二六零章 卻爲誰家守土第一九四章 正名第八十章 禪門佛鑑的威力第五十四章 老和尚遠來第三十二章 始議封侯第五十七章 狡政與黠商第二七六章 不徇人情遵法紀第一九零章 名妓第二四九章 兵機順藏變第二九二章 兄弟父子難言第一一四章 虎迫龍角疆第二七五章 人心公道殊且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