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滿漢之爭

李經述和袁世凱一起去找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朱爾典答應幫忙幫到底,讓英艦繼續在大沽口附近海域遊弋,併發電報給總理衙門表態“英國反對廢黜光緒皇帝”。各國公使和李鴻章的關係也不一般,早對端王不滿,加之英國當時是世界頭號強國,一看英國都表態了,法國、德國等駐華公使也紛紛給總理衙門發電報,反對慈禧廢黜光緒皇帝,只有俄國佬沒有表態。

張蔭桓回到京城後,不但沒有救出光緒皇帝,自己也被捕了。英國前駐華公使竇納樂也是張蔭桓的朋友,他第一時間給李鴻章寫信,想保住張蔭桓。

李經述也替張蔭桓求情,想讓李鴻章設法救張蔭桓,李鴻章最初沒有同意,說:“太后現在正在氣頭上,恐怕聽不見別人的意見。如果我們貿然替張蔭桓求情,太后恐怕會將我們當作‘帝黨’,不但救不了別人,反而連累我們李家。”

李經述想了想,說:“父親可上奏太后,張蔭桓做過多年的外交官,有很多洋人朋友。殺掉張蔭桓,肯定會引起西方各國干涉。或者,您給榮祿修書一封。榮祿是慈禧的寵臣,又是鎮壓變法的功臣,他提的建議,慈禧還是會聽聽的。”

李鴻章點點頭,表示贊同李經述的話,他自己其實也想救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右侍郎的徐致靖,但他覺得直接跟慈禧太后上奏章還是不妥,謹慎起見,他給榮祿寫了一封信,拜託他想想辦法救張蔭桓和徐致靖。

榮祿對李鴻章還是很尊重的,接了李鴻章的信,就去宮中找慈禧太后求情。慈禧正在重用榮祿,於是給了榮祿一個面子,沒有殺張蔭桓和徐致靖,而是以“居心巧詐,行蹤詭秘,趨炎附勢,反覆無常”的罪名將張蔭桓流放新疆,徐致靖被革職監禁。

又過了一些時日,慈禧想在勤政殿爲端王載漪的兒子溥儁舉行大阿哥冊封典禮,特意邀請各國公使參加,見證這一隆重時刻。

端王相當重視兒子的這次典禮,一星期前,就帶溥儁在家彩排,給他添置各種阿哥穿的新馬褂,甚至還請洋教員教溥儁說“hello”等簡單英文,準備給洋大使們打招呼。

結果那天,慈禧太后和羣臣從早上等到太陽落山,也沒一個駐華公使來道賀,溥儁一天沒吃東西,餓得哇哇哭,鬧着要吃桌上的西洋糕點,端王載漪很生氣,一巴掌煽在了溥儁臉上,憤恨道:“你就只知道吃!洋人沒有一個好東西!”

洋人公使們都沒有來冊封大典,慈禧很生氣,派榮祿去問問情況。

當時的沙俄也是專制的君主體制,和清廷臭味相投。榮祿比較熟識的駐華大使,也就俄國駐華公使喀西尼。

榮祿登門拜訪,喀西尼還沒聊正事,就拿出一本李緹摩太、李經述等人編著的《泰西現代史》,問榮祿是否讀過此書。

榮祿表示讀過。喀西尼問:“你對此書有何意見?”

榮祿回答:“這是一本對中國很有用的書。”

喀西尼說:“那麼,我恐怕你未明瞭此書之精神了。它教導人何謂民主,反對專制。這種觀念一旦成爲潮流,你們六百萬滿洲人在自由選舉的情形下,必爲四億多的漢人趕逐下臺,而你亦須卷席歸田。”

榮祿說:“有太后在,我必沒有事。你們俄國爲什麼不支持太后立溥儁爲新君?”

喀西尼回答說:“聽說李鴻章和李經述父子最近在四處聯絡英國、法國、德國的大使,並且說服了他們反對太后廢除你們的光緒皇帝。俄國也不好表態支持。”

榮祿將喀西尼的話回稟了慈禧太后。慈禧聽說李鴻章也捲入了這件事,而且反對她廢黜光緒皇帝,大怒,立即召李鴻章到京城覲見。

沒想到,一貫支持慈禧太后的李鴻章明確表示,不支持慈禧太后廢黜光緒皇帝。李鴻章說:“太后若訓政,臣第一個站出來支持。皇上只是聽信康有爲的謠言,無大過錯,廢之恐天下人心不穩,從此中國大亂。”

這是三十年來,李鴻章第一次在重大問題上,沒站在慈禧太后一邊,慈禧震怒,賜給李鴻章一面古銅鏡,道:“哀家看你老矣,賜鏡給汝,好好瞧瞧,汝欲步翁同龢之後塵乎?”

慈禧這話,意思是讓李鴻章照照鏡子,清醒一下,是不是想跟翁同龢一樣告老還鄉!這也是三十年來,慈禧太后第一次跟李鴻章翻臉,李鴻章卻毫不讓步,道:“若臣同意廢黜皇上,乃是不忠,必遭天下人唾罵,還不如告老還鄉,耳根清淨!”

英國的軍艦這時還在大沽口附近遊弋,慈禧太后當然不會真讓李鴻章告老還鄉,不過慈禧太后到了這把年紀,不願再有任何人牴觸她,她厲聲問李鴻章:“哀家聽人說,你不僅自己反對哀家罷黜皇上,還跟洋人勾勾搭搭?可有此事?”

李鴻章還沒開口說話,慈禧就宣佈革去李鴻章直隸總督一職,令榮祿接任,李鴻章調任兩廣總督。當時,作爲最早開阜的城市,“粵東盜甲天下”,黃賭毒氾濫,兩廣總督的位置一般重臣都不願去,也算給李鴻章一個下馬威。

李鴻章也沒有再說什麼,回到天津,憂心忡忡。李經述見狀,上前關切詢問,李鴻章如實告知,道:“太后如此固執,恐怕中國會禍起蕭牆!”

李經述道:“此時將父親調離直隸,赴任兩廣,對我們來說,是禍兮福所倚呀。朝中必有大事發生,但未必是廢黜皇上。父親入主兩廣之後,和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就算連成一片,主宰了大清國江山的‘東南半壁’,加上我控制的山東,還有北洋水師和新軍,一旦朝中有變,定鼎天下不是沒有可能。

我們現在只需要一樣東西,可保住皇上的皇位,讓端王和太后反目。”

李鴻章問道:“什麼東西?”

李經述一本正經回答道:“謠言!”

其實,政治領域的造謠是很厲害的,除了風傳不實消息,謠言的製造者往往還有一系列的預案跟進:謠言如果沒有闢謠,就會把它們變爲現實!因此,在很多有政治高手眼裡,造謠往往就是造勢的一種,是很厲害武器,好比那殺人不見血的刀子!

比如,光緒皇帝變法時,端王集團的謠言便已經開始了:“慈禧太后會借攜光緒到天津閱兵之際,殺掉或者廢掉光緒,發動政變”。這是一個讓體制內的人一眼就能看穿的謠言。慈禧離開權力中心北京去天津謀殺光緒搞“政變”,那只有一種情況:北京的局勢(特別是軍權)她已經無法掌控,需要去天津“借兵”。另外,權謀家永遠考慮的是最壞的情況,跑到天津去“政變”,即使成功了,誰來替她坐鎮皇宮?一旦後院起火怎麼辦?歷史上的“政變”者,沒有一個人會離開大本營跑到外面去搞的,此事只要站在慈禧的角度想一想,就能發現不可能。這個謠言儘管低劣,但是它收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後果:成了康有爲同志實施圍園殺後計劃的藉口,帶領大家鋌而走險,最後毀了維新變法。李經述對李鴻章說:“現在我們要充分利用慈禧太后和端王的矛盾,製造謠言,這樣就可以保住光緒皇帝的皇位!這叫以彼之道,還失彼身。”

李鴻章點點頭,道:“其實家父也明白,要廢黜皇上的,並不是太后,而是端王!”

作爲政治權謀的高手,李鴻章早就看透了慈禧對光緒的真正態度,她並不想廢黜光緒:當初慈禧的兒子同治皇帝去世時,同治的老婆已有孕在身,只要她生下皇子,就是新的皇帝,慈禧就是皇奶奶(皇祖母),而慈禧正是擔心自己的兒媳生個兒子,自己成爲皇祖母級別的人,不能再以“太后”的名義進行聽政或者訓政,纔不惜逼迫兒媳自殺,挑選同治的堂弟載湉過繼給自己當“兒子”繼位,她也就安安心心地以“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而光緒的懦弱和孝順的性格是能夠讓慈禧滿意的。

總體來說,慈禧出頤和園臨朝訓政,大權在握,光緒皇帝是個完美的道具,立溥儁爲新君,對慈禧沒什麼好處!慈禧之所以要立溥儁爲大阿哥,只不過是要拉攏端王,做給端王集團看看的,因爲端王代表的滿族皇親貴族保守勢力,他們是根正苗紅的皇室後代,含着金鑰匙出生的天潢貴胄,而且這夥人還滲透進了軍隊,這也是慈禧爲什麼選擇跟端王合作的原因。

當時,北京城內的軍隊主要是八旗軍。雖然八旗軍早已墮落不堪,戰鬥力驚人下降,然而,八旗軍也有一項朝廷其他軍隊永遠無法比擬的優勢——駐紮北京。當時的整個北京分爲三大區域:宮城、皇城和京城。宮城就是如今叫做“故宮”的地方,就是紫禁城。皇宮有4個正門——分別是南面的午門、北面的神武門、以及東西兩側的東華門和西華門。四門之外,就是皇城,是皇親國戚、王爺王公的住宅小區。皇城圍牆之外,纔是常說的“京城”。禁旅八旗的三大主力:神機營、武勝新隊和步軍營。掌握神機營的人便是慶親王奕劻。在神機營的外圍,就是端王載漪親自率領的“武勝新隊”,除了協助神機營保衛皇宮,主要負責保衛王爺親貴集中居住的皇城的安全。再往外,負責守衛和保障內外城治安的就是步軍統領衙門,簡稱步軍營,掌握在榮祿手裡。

慈禧有足夠的底氣扼殺維新變法,是因爲慶親王奕劻基本不敢管事,端王載漪和榮祿都支持她。但是,扼殺新政之後,端王集團和慈禧太后的矛盾就加深了。這種矛盾體現在對光緒皇帝廢立的意見上——反對康有爲的維新變法,是他們的“政治共識”,但他們一開始就有分歧,慈禧反對的是要保持光緒的皇帝名號而由她臨朝訓政,而端王等人卻怕慈禧死後光緒報復,要廢掉光緒這個皇帝,在滿族親貴中挑選一個他們自己的人(溥儁)上臺。所以端王集團的高官一次次在慈禧面前不是造謠就是哭訴,說光緒的壞話,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廢了光緒。但問題是,溥儁成爲新皇帝,就算過繼給光緒皇帝,又是慈禧的孫子輩人物,那麼慈禧又將面臨當年同治去世後的難題:她要榮升爲皇祖母!

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等漢臣正是看準了這一點,纔敢極力反對廢黜光緒皇帝。當時,他們這些漢臣,反對廢黜光緒皇帝,更重的是因爲光緒皇帝的維新變法,代表了革新的力量,代表了他們的根本利益。清廷內部新的黨爭就形成了:對陣的雙方就是端王、剛毅等代表的滿族親貴勢力“滿黨”和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等“漢黨”。

端王等滿族親貴希望“回到過去”,即復舊。不僅要回到洋務運動之前,甚至最好回到大清開國之時,那時的滿人威風八面,特權壓倒一切,在他們看來,朝廷就是滿人的,朝廷的統治本來就是建立在滿人特權基礎上的,一旦滿人失勢,就會危及朝廷統治。所以,他們復舊的呼聲在打着維護朝廷統治穩定的旗號,剛毅就公開叫囂:“漢人一強,滿人必亡!”

而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等漢臣們希望改革繼續,洋務運動是他們的主要奮鬥之地,他們希望中國面向未來。

至於慈禧太后和榮祿,他們樂於見到兩派的爭鬥,搞權力的制衡,是慈禧最喜歡的拿手好戲!

此時,光緒皇帝的廢立,就成了端王集團和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等人爭鬥的焦點,這滿漢之爭,是保守派和改革派之爭,關乎中國回到過去還是面向未來。所以不僅劉坤一很大膽,發電報警告端王集團和慈禧太后廢掉光緒的阻力很大——“經權之說須慎,中外之口宜防”,張之洞本來也是在這封電報上聯名的,不過電報發出之後,他突然有些後怕,覺得還是讓劉坤一和李鴻章在前面衝鋒陷陣比較好,自己在背後支持就可以了,於是叫人在半路上“截”下這封電報,把自己的名字給抹去;而李鴻章,更是不惜在頤和園和慈禧太后當面翻臉。

慈禧太后也並非鐵了心要廢黜光緒,不然李鴻章和她爭論,就不是調任兩廣總督了,而是和翁帝師一樣告老還鄉了。李經述的想法,就是“以退爲進”,造謠端王已經開始準備讓兒子登上皇位了。

不久,京城裡謠言四起,說端王府在忙着準備一場慶典,表面上自然是慶祝溥儁晉封“大阿哥”,而實際上卻是爲光緒皇帝“禪位”做準備和造勢,他們甚至向各國駐北京公使發出了“喜帖”。同時,漢黨這邊也有很多大臣爲了自己的名節和官位,紛紛彈劾端王,張佩綸等御史奮筆疾書,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雲貴總督王文韶等人紛紛上折,慈禧這下頓時覺得自己也成了孤家寡人,仔細一想,自己訓政和垂簾聽政其實也沒什麼區別,終於沒再提廢黜光緒皇帝的事。

這一下,端王載漪的兒子溥儁就尷尬了,入了宮卻當不了皇帝,光緒皇帝才二十出頭,有得等了。端王惱羞成怒,認爲這都是洋人在背後搗鬼,記恨洋人,想找機會報復。他主管總理衙門,於是派人天天在慈禧耳邊說洋人壞話,還又放出謠言,說英國、法國、德國、美國、奧匈帝國等洋公使已在密謀,準備派兵殺到北京,干涉滿清內政,脅迫太后歸政於光緒皇帝,所以集體不來參加大阿哥溥儁的冊封典禮,慈禧太后對洋人的仇恨日漸加深。

第185章 分裂沙俄第15章 妹妹的婚事第145章 五億美金第13章 搞掉翁同龢(上)第133章 日本賠款三億兩第9章 大移民計劃第52章 佔領日本長崎第16章 朝鮮暴亂第23章 美人摘花第138章 研發坦克第10章 中國復興會第255章 偉大的戰士第242章 聯合國成立第19章 中日大戰(下)第16章 漢城平亂第154章 奪取庫頁島第109章 中西文明衝突第217章 希特勒的戰爭(1)第122章 控制京城第236章 詭異謀殺行動第184章 權力鬥爭第35章 臺灣保衛戰(3)第25章 南方有佳人第101章 消滅日本海軍(1)第104章 反清又如何?第54章 琉球特區第10章 中國復興會第217章 希特勒的戰爭(1)第108章 讓子彈飛第3章 傳統的婚俗第215章 中國的態度第158章 殲滅俄軍第255章 偉大的戰士第264章 袁克文案(4)第264章 袁克文案(4)第51章 擺平朝鮮第18章 中日大戰(中)第10章 奪取菲律賓(1)第207章 中國的備戰第182章 嗜血的契卡第20章 直隸提督第204章 英國妥協第2章 落魄書生第155章 金融戰爭第205章 德國的陰謀第198章 不丹迴歸中國第216章 凡爾登絞肉機第31章 大敗法軍第265章 德先生與賽先生第49章 撤旗事件第199章 攻下錫金第269章 袁克定摔殘第111章 山東新政第189章 打擊斯大林第170章 搞垮日本經濟第21章 開辦魚雷專業第143章 遠征古巴第6章 劉銘傳出徵第236章 詭異謀殺行動第52章 佔領日本長崎第129章 君主立憲第132章 對日本宣戰第57章 辦北洋大學堂第100章 廣島之戰(下)第244章 北京和會第18章 試驗重機槍第54章 琉球特區第236章 詭異謀殺行動第40章 杭州十三釵第51章 擺平朝鮮第242章 聯合國成立第178章 中華帝國第153章 收回海參崴第263章 袁克文案(3)第125章 殺破十萬旗軍第271章 中國的拿破崙第208章 德法宣戰第242章 聯合國成立第7章 特大旱災第4章 痛斥張佩綸第46章 北洋武備學堂第109章 中西文明衝突第41章 首富的末日第213章 法軍傷亡20萬第261章 袁克文案(1)第10章 中國復興會第119章 滿漢之爭第57章 辦北洋大學堂第154章 奪取庫頁島第207章 中國的備戰第5章 李鴻章的苦衷第100章 廣島之戰(下)第7章 特大旱災第27章 醇親王病逝第151章 血洗俄城(上)第146章 新文化運動第31章 權力變局(4)第111章 山東新政第252章 京城首虎第153章 收回海參崴
第185章 分裂沙俄第15章 妹妹的婚事第145章 五億美金第13章 搞掉翁同龢(上)第133章 日本賠款三億兩第9章 大移民計劃第52章 佔領日本長崎第16章 朝鮮暴亂第23章 美人摘花第138章 研發坦克第10章 中國復興會第255章 偉大的戰士第242章 聯合國成立第19章 中日大戰(下)第16章 漢城平亂第154章 奪取庫頁島第109章 中西文明衝突第217章 希特勒的戰爭(1)第122章 控制京城第236章 詭異謀殺行動第184章 權力鬥爭第35章 臺灣保衛戰(3)第25章 南方有佳人第101章 消滅日本海軍(1)第104章 反清又如何?第54章 琉球特區第10章 中國復興會第217章 希特勒的戰爭(1)第108章 讓子彈飛第3章 傳統的婚俗第215章 中國的態度第158章 殲滅俄軍第255章 偉大的戰士第264章 袁克文案(4)第264章 袁克文案(4)第51章 擺平朝鮮第18章 中日大戰(中)第10章 奪取菲律賓(1)第207章 中國的備戰第182章 嗜血的契卡第20章 直隸提督第204章 英國妥協第2章 落魄書生第155章 金融戰爭第205章 德國的陰謀第198章 不丹迴歸中國第216章 凡爾登絞肉機第31章 大敗法軍第265章 德先生與賽先生第49章 撤旗事件第199章 攻下錫金第269章 袁克定摔殘第111章 山東新政第189章 打擊斯大林第170章 搞垮日本經濟第21章 開辦魚雷專業第143章 遠征古巴第6章 劉銘傳出徵第236章 詭異謀殺行動第52章 佔領日本長崎第129章 君主立憲第132章 對日本宣戰第57章 辦北洋大學堂第100章 廣島之戰(下)第244章 北京和會第18章 試驗重機槍第54章 琉球特區第236章 詭異謀殺行動第40章 杭州十三釵第51章 擺平朝鮮第242章 聯合國成立第178章 中華帝國第153章 收回海參崴第263章 袁克文案(3)第125章 殺破十萬旗軍第271章 中國的拿破崙第208章 德法宣戰第242章 聯合國成立第7章 特大旱災第4章 痛斥張佩綸第46章 北洋武備學堂第109章 中西文明衝突第41章 首富的末日第213章 法軍傷亡20萬第261章 袁克文案(1)第10章 中國復興會第119章 滿漢之爭第57章 辦北洋大學堂第154章 奪取庫頁島第207章 中國的備戰第5章 李鴻章的苦衷第100章 廣島之戰(下)第7章 特大旱災第27章 醇親王病逝第151章 血洗俄城(上)第146章 新文化運動第31章 權力變局(4)第111章 山東新政第252章 京城首虎第153章 收回海參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