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開倉放糧

李經述一行人匆匆趕到開封府,天色已近黃昏,他們又累又餓。到了府衙儀門,袁世凱報了身份,門房稱巡撫大人正在後院和家人吃飯,他馬上進去通報。

“不必了,我們這就去見你們家老爺!”李經述擡頭看天,天空還殘餘幾絲殘雲,心想李鶴年這點就吃晚飯,還真是“飽漢不知餓漢飢”,加之剛在路上得知開封境內六縣均未開倉放糧賑災,李經述對李鶴年“清廉”的印象大打折扣,心生一股怒氣,讓門房不必通報,直接讓袁世凱帶人在前面開路,他準備去好好羞辱一番這不知體恤民情的河南巡撫。

李經述到了府衙後院,只見院子中間擺放了一張大的方桌,鬍鬚花白的李鶴年身穿打了補丁的舊官服,正和十二個家人圍坐方桌吃飯。見李經述怒氣衝衝帶官兵闖進來,放下筷子,站起身來問道:“你們是何人?”

李經述亮出腰牌和李鴻章的親筆信,表明身份,李鶴年行禮道:“下官不知提督大人駕到,未曾遠迎,失禮失禮。”

李鶴年的官階,當時是河南巡撫加右都御使銜,和李經述的提督官職同級,但李鴻章是欽差大臣,李經述又是欽差特使,所以李鶴年自稱下官。李經述聽了,也沒跟他客氣,走到桌子旁,出語諷刺:“本官一路上看見大人的治下,餓死的饑民成千上萬,李大人倒是在這敞亮的府衙後院開小竈,吃得歡呢。這麼早吃晚飯,也不怕把自個噎着…”

李經述的話沒說完,自己就先噎着了,驚訝得說不出話來:他走上前去,本想看看李鶴年和家人到底吃什麼山珍海味,結果,他發現偌大的桌上,就一大盆飄着泛黃玉米渣的稀飯,上面浮幾片黑綠的苦菜葉,那稀飯清透見底,李經述在稀飯裡都能看見自己的身影。

李經述再一看李鶴年的家人,他的兩個兒子瘦得只剩皮包骨,三個孫子也一個個面黃肌瘦,李經述的內心大受觸動,這堂堂一省巡撫,家人竟都如此,可見河南災情有多嚴重。他這才知道,李鴻章對他說李鶴年是一名清官,這是千真萬確的事,自己誤會了。

李鶴年聽了李經述的話,知他誤會了,便解釋道:“下官不才,如今河南逢此千古奇災,是鐵石心腸亦當淚下。老夫剛下鄉察看災情,並非在吃晚飯,而是我和家人的中飯,我們現在一天就吃一頓,剩餘的口糧,都拿出去接濟饑民了。李公子見笑了。你們還沒吃飯吧?要不一起來吃點。”

李經述聽到此,知道李鶴年是個大清官,爲自己剛纔的莽撞大爲羞愧,趕忙認錯致歉。但他依然不解地問:“河南上報的‘常平倉’,據說有九十五萬餘石谷。災情如此嚴重,李大人爲何還不開常平倉賑災?”

李鶴年搖搖頭,嘆息道:“貪官污吏害死人呀。下官這三個月來,一直在覈實全省的常平倉儲量,發現各地虛報嚴重,實際糧食不足上報的十分之一。下官一得知了這個消息,馬上就上奏了朝廷,將這些虛報的官員免職入獄,但這於事無補,河南現在十戶之中,受災的有六戶,加上很多農民種植了罌粟,手裡沒有餘糧,下官想等到冬天再開倉。不然,天寒地凍,老百姓會大批餓死。”

李經述一聽,糧食產量放“衛星”,從古到今,都是無良官僚的制度性腐敗,即便李鶴年是包青天再世,也改變不了河南現在的災難。更爲嚴重的社會問題是,農田種植了罌粟!因爲晚清時同種植糧食等農作物相比,種植罌粟、生產鴉片的比較效益高得多,受利益驅動,貧窮無靠的農民紛紛改種大煙。一時之間,全國各地,無論是大江南北,黃河上下,還是長城內外,漠北滇南,罌粟花到處開放,搖曳生姿,加重了各地的災情,這才餓死了很多人!

李經述這時才瞭解到,歷史上林則徐禁菸是一大功績,但他死後,煙土並沒有從中國禁絕,上海的《申報》還登載了《抑弛自種鴉片煙土禁論》的文章,提出了全面弛禁,廣泛種植、生產鴉片,課取重稅,以增加國庫收入、限制吸食的主張。直隸總督李鴻章在同治十三年也奏請弛禁,以抵制洋菸的涌入,“既不能禁英商之不販洋菸,即不能禁華民之不食洋菸”,而禁止內地各省種煙,勢必使洋菸四處販賣,掠取厚利。因此,應“暫弛各省罌粟之禁,而加重洋藥之稅釐,使外洋菸土既無厚利,自不進口”,這樣“不但奪洋商利權,並可增加稅項”。當時李鴻章官高權重,提出的主張又冠冕堂皇,似乎切實可行,因此影響很大,以至於弛禁的主張左右當時政局,種植鴉片終於被清廷允許了。剛開始中國內地不少省份私自小規模地種植,後來,在弛禁的呼聲和官員的默許、鼓勵下,罌粟的種植迅速發展,全國各行省在都種植罌粟,清廷對土煙收稅,但較洋菸稅率爲低,從而鼓勵了土煙生產,到光緒十一年,清廷規定洋菸每百斤收稅銀86兩,而對土藥徵收60兩。雲南、貴州等地罌粟的種植面積幾乎佔了農田面積的一半,陝甘晉等西北地區乾旱少雨,這裡的氣候條件也適宜罌粟的生產,還有山西省鴉片種植、產量都很大。河南、山東的鴉片產量也不少。

李經述聽李鶴年講起河南災情,心想清廷實施的“以土抵洋”的鴉片政策,無疑飲鳩止渴,鴉片煙不僅毒害百姓,而且遇到大災之年,北方的糧食遠遠不夠吃了。事已至此,只有向外求援了,於是李經述對李鶴年說:“本官在路上就已經看到有村莊餓死人了,你趕緊組織官差開倉放糧。我馬上奏請中堂大人,把江南的漕糧和東北的庫米運來支援災區。”

和李鶴年交接完賑災的事,安頓好了容雪,李經述和袁世凱帶四十騎兵,連夜趕回陳州府。到了袁寨門前,發現袁寨的寨門緊閉,袁世敦親自帶着團練在炮樓上放哨望風,他們手裡拿明晃晃的刀子,揹着洋火銃,守在土炮旁。

袁寨前圍了一千多個災民,黑壓壓全是人頭,李經述一看,這些人也並非暴徒,有一半是抱小孩的婦女,嘴脣開裂,有的掏出乾癟的奶子,讓飢餓的孩子含在嘴裡,但沒有奶水,孩子餓得不行,咬出血來也無濟於事。有一位中年農民,搖搖晃晃像喝醉了酒,被一陣風吹倒後,四肢着地爬行,沒力氣站起;一位母親肩上扛着快死去的兒子,嚎啕大哭。再往前走,看到兩人躺在地上,一動不動,不知道斷氣了沒有。

此情此景,讓李經述徹底認清了現實:中國將近四萬萬農民,還要靠老天爺賞飯吃,對他們而言,被命運捆綁在土地上,即便作牛作馬,也要讓家人有口飯吃,不至於餓死,這纔是天底下最最重要的事!什麼民主,什麼自由,什麼平等,都要等到吃飽肚子之後才考慮的事!!

見到眼前悲慘的一幕幕人間慘劇,李經述和袁世凱面面相覷,李經述對袁世凱說:“我估計這些災民是餓極了,纔到袁寨來。你回去勸說一下家人,要是有餘糧,先拿出來給災民們分點,我按照市價給你買下來!”

“中!”袁世凱紅了臉,點點頭,說:“俺們袁家世受皇恩,救濟災民,也是理所當然!”

“大爺,賞點吃的吧。”這些災民看到李經述、袁世凱身穿官服,騎着高頭大馬,身後還有一隊揹着火槍的騎兵,可憐巴巴喃喃自語,讓開了一條道。袁世凱他們沒受到多少阻攔,就進到袁寨,主持家政的袁世敦趕忙下炮樓來迎,一見到袁世凱,就像遇到了大救星,拉着袁世凱的手說:“四弟,你可回來了,這次帶回了多少人馬?外面的饑民你看到了吧,上千人呢,在袁寨外已呆了快兩個月,賴着不走,俺派人報官,官兵來驅趕了兩次,他們就是不肯走。”

袁世凱黑着臉,沒有回答袁世敦,反問道:“大哥,這就是你在家書中說的官兵彈壓不力?”

袁世敦在家書中確實誇大其詞,他替自己辯解說:“剛開始來袁寨乞討的災民少,幾十個人,我們袁家一向樂善好施,還能搞點稀粥救濟;現在災民越來越多,上千人了,袁寨的糧食自給也不夠了,你趕緊想辦法趕走他們,不然日久生變,那些饑民可不管什麼王法,什麼傷天害理的事都做得出來!”

袁世凱問:“袁家還有多少儲糧?”

袁世敦見袁世凱隻字不提趕災民走,反而問起家裡的糧食,起了疑心,道:“四弟,你又不住家裡,問這幹什麼?我們袁家雖分了家,但如今是荒年,我們不能眼睜睜看着家族裡誰被餓死,所以袁寨現在有一百來張嘴要吃飯,儲糧估計只能熬到明年夏天。”

袁世凱堅定地說:“開倉放一半的糧吧,明年開春俺想辦法再買。”

袁世敦一聽不樂意了:“四弟,你開什麼玩笑,這可是我們一大家子人的救命糧。今年北方九省大災,糧食一天一個價,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

袁世凱說:“如果不放糧,恐怕外面的饑民,熬不過今年冬天,就會一把火燒了袁寨。”

“這就是我爲什麼寫信給你求援呀,你派兵把他們趕走!”袁世敦說,“俺們自家人都顧不上,哪有餘糧救濟別人。別人餓死了,跟我們有什麼關係?今年餓死的人那麼多,我們救得過來嗎?”

袁世凱搖搖頭,對袁世敦說:“那些人都是手無寸鐵的災民,俺怎麼派兵去趕?更何況,李公子還在外面看着呢。”

袁世敦見弟弟竟然不肯幫家人的忙,大怒說:“好呀,四弟,你當了大官就忘了本!你到外面耍威風去,這個家還是俺作主!俺絕對不會把家人的口糧送出去。誰要敢進來搶,俺就讓家丁格殺勿論!”

袁世凱面色平靜地說:“你說這話已經晚了。俺剛進寨時,就已命人去開袁寨的糧倉了。俺會向李公子稟明,說是你自願捐給災民的,說不定還能給你請功捐官!”

“俺纔不稀罕當啥破官呢!”袁世敦一聽袁世凱已經派人去開倉放糧,趕緊跑到後院的倉庫。袁世凱已和管家打開一半的糧倉,帶兵在分袁家的糧食,災民們在排隊領小米。

袁世敦氣得七竅生煙,把管家叫上前來,劈頭蓋臉大罵一頓,還讓袁世凱馬上走人:“這個家,從此不歡迎你!”

“中,俺這就走!”別看袁世凱在外面很風光,但因爲是庶出,在家裡袁世凱並沒啥地位,面對暴怒的哥哥,他只好收拾東西走人。不過袁世凱臨走前,告誡袁世敦,說:“哥,你好自爲之吧,俺開倉放糧,也是爲了家人好!在這大災之年,手裡抓着多餘的糧,很可能會惹禍上身!”

第163章 收回法租界第171章 分裂日本第212章 和平瓜分世界第145章 五億美金第176章 中國人的亞洲第111章 山東新政第260章 上海交際花案(2)第23章 李鴻章的對手第245章 絞死斯大林第49章 撤旗事件第193章 世界經濟危機第44章 袁世凱平亂第266章 花花公子第174章 中國軍用飛機第47章 開始大練兵第8章 開倉放糧第115章 恭親王的遺言第264章 袁克文案(4)第113章 慈禧讓步第179章 鞭打斯大林第35章 暗殺計劃(1)第165章 華夷之辨第152章 血洗俄城(下)第265章 德先生與賽先生第142章 開始訓政第37章 暗殺計劃(3)第271章 中國的拿破崙第39章 倒胡雪巖的陷阱第8章 坑日本人第153章 收回海參崴第249章 楊翠喜妓案(1)第171章 分裂日本第7章 收復琉球第98章 上架感言第202章 裁者的末日第26章 權力與女人(3)第118章 廢黜光緒(下)第159章 光復遠東第42章 張之洞的抉擇第223章 火雞國的野望第170章 搞垮日本經濟第17章 團結就是力量第120章 東南立第202章 裁者的末日第247章 新世界的夢想第8章 坑日本人第192章 瓜分俄國第161章 五年工業化第109章 中西文明衝突第235章 權力的遊戲第133章 日本賠款三億兩第216章 凡爾登絞肉機第268章 奧匈帝國崩潰第22章 三個朝鮮小妾第139章 積極備戰第197章 中英大炮戰第166章 出兵南洋第111章 山東新政第47章 開始大練兵第47章 開始大練兵第125章 殺破十萬旗軍第19章 四國博弈第129章 君主立憲第34章 沙俄皇太子來訪第5章 購買軍艦第100章 廣島之戰(下)第238章 東方強國第138章 研發坦克第252章 京城首虎第52章 佔領日本長崎第249章 楊翠喜妓案(1)第30章 出兵越南第18章 試驗重機槍第13章 回國走仕途第127章 李鴻章 訪美第45章 購買鐵甲鉅艦第173章 日本本土淪陷第169章 攻佔印尼(1)第181章 莫斯科起義第14章 搞掉翁同龢(下)第227章 世紀大海戰(2)第4章 痛斥張佩綸第253章 拜訪魯迅第22章 遇到貴人第17章 團結就是力量第215章 中國的態度第36章 鎮南關大捷第186章 武裝干涉第175章 開發大西北第12章 最牛軍火商第13章 回國走仕途第25章 權力與女人(2)第40章 與日本開戰(2)第234章 崩潰中的沙俄第190章 奪取敖德薩第18章 中日大戰(中)第232章 大中華的野心第144章 西班牙投降第48章 坑日本首相第216章 凡爾登絞肉機
第163章 收回法租界第171章 分裂日本第212章 和平瓜分世界第145章 五億美金第176章 中國人的亞洲第111章 山東新政第260章 上海交際花案(2)第23章 李鴻章的對手第245章 絞死斯大林第49章 撤旗事件第193章 世界經濟危機第44章 袁世凱平亂第266章 花花公子第174章 中國軍用飛機第47章 開始大練兵第8章 開倉放糧第115章 恭親王的遺言第264章 袁克文案(4)第113章 慈禧讓步第179章 鞭打斯大林第35章 暗殺計劃(1)第165章 華夷之辨第152章 血洗俄城(下)第265章 德先生與賽先生第142章 開始訓政第37章 暗殺計劃(3)第271章 中國的拿破崙第39章 倒胡雪巖的陷阱第8章 坑日本人第153章 收回海參崴第249章 楊翠喜妓案(1)第171章 分裂日本第7章 收復琉球第98章 上架感言第202章 裁者的末日第26章 權力與女人(3)第118章 廢黜光緒(下)第159章 光復遠東第42章 張之洞的抉擇第223章 火雞國的野望第170章 搞垮日本經濟第17章 團結就是力量第120章 東南立第202章 裁者的末日第247章 新世界的夢想第8章 坑日本人第192章 瓜分俄國第161章 五年工業化第109章 中西文明衝突第235章 權力的遊戲第133章 日本賠款三億兩第216章 凡爾登絞肉機第268章 奧匈帝國崩潰第22章 三個朝鮮小妾第139章 積極備戰第197章 中英大炮戰第166章 出兵南洋第111章 山東新政第47章 開始大練兵第47章 開始大練兵第125章 殺破十萬旗軍第19章 四國博弈第129章 君主立憲第34章 沙俄皇太子來訪第5章 購買軍艦第100章 廣島之戰(下)第238章 東方強國第138章 研發坦克第252章 京城首虎第52章 佔領日本長崎第249章 楊翠喜妓案(1)第30章 出兵越南第18章 試驗重機槍第13章 回國走仕途第127章 李鴻章 訪美第45章 購買鐵甲鉅艦第173章 日本本土淪陷第169章 攻佔印尼(1)第181章 莫斯科起義第14章 搞掉翁同龢(下)第227章 世紀大海戰(2)第4章 痛斥張佩綸第253章 拜訪魯迅第22章 遇到貴人第17章 團結就是力量第215章 中國的態度第36章 鎮南關大捷第186章 武裝干涉第175章 開發大西北第12章 最牛軍火商第13章 回國走仕途第25章 權力與女人(2)第40章 與日本開戰(2)第234章 崩潰中的沙俄第190章 奪取敖德薩第18章 中日大戰(中)第232章 大中華的野心第144章 西班牙投降第48章 坑日本首相第216章 凡爾登絞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