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五章 宣慰使

始作俑者的馮繚十月二十三日,跋山涉水再度趕回到辰中。

此時距離蜀軍進佔婺川河谷消息傳到辰中,纔過去半個月。

馮繚這次是從婺川出發,在侍衛的保護下走武陵山南麓險道回到辰中,比去時少翻了三四百里的山樑,卻也是被折騰得夠嗆。

馮繚出使渝州乃是機密,辰中僅有屈指可數的人知悉此事,他這次歸來也是悄然進城。

馮繚先回宅子洗漱,但等他剛換上一身衣衫,馮翊與高紹便跟着他派去報信的扈隨先趕了過來。

“怎麼回事,城裡戒備這麼森嚴?”馮繚說是返回時沒有受太大的苦,但兩腳也滿是血泡,此時敷上藥,姿態很醜的箕坐在軟榻上,問馮翊、高紹城裡的情況,他進城後也注意到氣氛有些不一樣。

“黃化、洗英過來了唄。”馮翊呶呶嘴,說道。

“啊!”馮繚震驚的坐直身子。

他這些天雖然不在辰中,但延佑帝重啓湖南行省、使黃化等人出任宣慰使的消息也已經傳到蜀地。

他對這邊的大體情況還是瞭解的,怎麼都沒有想到宣慰使黃化與辰州刺史洗英此時會在辰中城裡。

“黃化帶了多少兵馬過來的?”馮繚又緊接着追問道。

“他們就帶了百餘扈兵過來,膽子也真是夠大,真是不怕咱們半道派人將他們給殺了毀屍滅跡!”馮翊看到案上有剛沏的新茶,端起來便飲,說起此時辰中城內的情形,“黃化前天到辰陽與洗英見面,昨天便到辰中城,安吉祥、富耿文接到消息後,剛剛纔從思州趕過來——思州刺史楊行逢要留在盤龍嶺督戰,但也派州司馬、思州大將楊守義隨安吉祥、富耿文到辰中來參見黃化。”

“大人呢?”馮繚問道。

“楊護污衊我們暗通敵國,韓謙自然還在氣頭上,知道黃化要來,昨天一早便帶着庭夫人、奚夫人住到龍牙城去了,叫我們留在辰中應付黃化——你趕回來再好不過,黃化這人真不好應付。”馮翊一副如釋重擔的說道。

郭榮、孔熙榮等人都隨韓謙去龍牙城了,洗尋樵、奚昌等人就負責自己的事務,目前是州司馬高紹與馮翊在硬着頭皮迎接黃化等人的到來。

不要看馮翊在這裡大咧咧說動刀動槍的,但在身爲湖南宣慰使、僅帶着這點人馬就敢到辰中城的黃化面前,心裡所承受的壓力實在不少。

高紹實際上不比馮翊好上多少。

現在馮繚趕回來,他們都鬆了一口氣。

馮繚心想韓謙真是狡猾,但看到自己的樣子,頭疼的說道:“我這樣子,也沒法去見人啊。”

他作爲州長史,韓謙摞挑子躲到龍牙城不見黃化,理應是他出面,但他這樣子一看就知道長程跋涉剛趕回來了,他去應付黃化,不是自露馬腳?

“沒事,我們想着你這幾天應該便能趕回來,跟黃化說過你登山摔斷了腿,在宅子裡養傷,”高紹說道,“真要見黃化,你不用下地,也就不會露出破綻。”

馮繚想想也是,抓着馮翊、高紹,進一步瞭解這邊更具體的情況。

馮翊這便將這兩個月來,諸多方面的變化以及韓謙所堅持的立場,一一說給馮繚知道:“黃化過來,膽氣確實不弱,但這也說明他沒能說服柴建同意從邵州調兵……”

“黃化再強勢,手裡沒兵,也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馮繚跟馮翊說道,“我行走不便,你再辛苦一趟,跑一趟龍牙城,跟大人稟報渝州的一些情況……”

“渝州什麼情況?”馮翊也關切的問道。

馮繚便將他到渝州之後,趕巧遇到曹幹從金陵緊急趕回、清陽郡主態度轉化以及蜀國內部有意調到長鄉侯去守樑等事說給馮翊知曉,又說道:“婺川有鹽泉涌出以及延佑帝有意扶持長鄉侯爭位等事暗中傳開,清江侯一系大臣便強烈阻撓締結盟約,要將韋羣召來,而長鄉侯也順勢將巴南諸事,委託給不怎麼聽從調令的清江軍都虞侯黃彥章負責。黃彥章有可能會強佔石阡,這事我們也要小心防備……”

蜀國沒有侍衛親衛編制,直轄禁軍總計編有十六萬兵馬,其中七萬駐守北線梁州、劍州等地,以防樑軍南侵;六萬駐守蜀都等腹地,拱衛蜀廷。

而水軍步營混編的左右清江軍,約三萬餘精銳,主要負責守禦長江沿線的州縣以及抵擋來自荊州、朗州的楚軍威脅。

清江侯根基深淺,其中極爲關鍵的一點,就是在蜀軍的影響力極大,左右清江軍之中,也有相當多的將領親近於清江侯。

長鄉侯王邕坐鎮渝州,除了地方州兵外,他用以經略巴南的精銳戰力,主要還是從與荊州毗鄰的硤州夷陵抽調出來的左清江軍三都精銳。

長鄉侯王邕作爲蜀國坐鎮東南的主帥,左清江軍三都精銳也歸他節制指揮,但他並不能隨時撤換左清江軍的將領。

左清江軍都虞侯黃彥章,其黃氏一族有女爲清江侯納爲側妃,黃彥章更是清江侯早年督戰川南時提拔起來的將領,可以說是清江侯的嫡系。

長鄉侯王邕經略巴南,卻也只得硬着頭皮用黃彥章統兵作戰,並不能安排曹乾等自己的嫡系,去頂替掉黃彥章。

黃彥章這次能率部侵佔婺川河谷,長鄉侯王邕順水推舟是一方面,更主要的還是在清江侯的授意下,黃彥章主動請戰。

馮繚得叫馮翊去龍牙城裡,將這裡面的細枝末節都跟韓謙講清楚了,韓謙纔有可能做出準確的決斷。

“清陽郡主卻是想明白了,真是難得。”馮翊卻更好奇清陽郡主的態度轉變,感慨說道。

“未下金陵時,陛下僅據有湖南一隅,當時蜀國強而岳陽勢弱,清陽郡主自恃有蜀國可以依仗,又或者料定陛下不得不依仗於蜀國的支持,才能與金陵、楚州分庭抗禮,她卻沒有必要看敘州的臉色,但這時楚強而蜀弱,長鄉侯王邕更弱,她於楚宮陷入孤立,態度轉變,又有什麼奇怪?”馮繚對清陽郡主的態度轉變,沒有太多的意外,只是着馮翊趕緊去龍牙城,他還是要等韓謙明確的授意,纔好與黃化、洗英等人接觸……

…………

…………

驛館偌大的幾座跨院,閒雜人等都已經清除出去,此時成爲黃化在辰中的臨時駐轅。

內裡的守衛也都用黃化帶過來的扈衛,敘州這邊僅派馮翊領着驛傳小吏,伺候他們的起居用度而已。

洗英、楊守義、安吉祥、富耿文以及韓成蒙等人,自然也都暫時住進驛館。

然而敘州禮道無虧,韓謙帶着“怨氣”稱病,避而不見,他們也是無計可施。

“柴建不同意從邵州調兵?”

得知黃化親自趕來辰中,安吉祥便料得不會有什麼好消息,但從黃化幕賓周啓年嘴裡確認這個消息,還是相當的震驚。

不是信昌侯府衆人最見不得韓謙得意嗎?

“能否從嶽州、朗州、潭州調兵馬過來?”富耿文焦急問道。

黃化棗紅色的臉膛看不出什麼喜怒,周啓年捋着白鬚微微搖頭,示意從嶽州、朗州、潭州的州營調兵也不現實。

看安吉祥、富耿文等人滿臉疑惑不解,於金陵戰事期間,代表黃化聯絡信昌李普及顧芝龍,最終促成黃化、吳尊等湖杭世家宗閥勢力投附延佑帝的周啓年,心裡則是微微一嘆。

曾幾何時,天下宗閥世家都視捅了馬蜂窩的韓謙爲仇寇。

更不要說信昌侯府衆人與韓謙這些年來恩怨糾纏,早就是誓不兩立了。

然而形勢不是永遠都一成莫變的。

湖南諸州,作爲延佑帝發跡之地,禁軍將卒目前近一半都來自嶽州、鄂州、潭州等地的軍府,然而湖南諸州又偏離於金陵。

即便不考慮南面還受撤守永州的兩路叛軍的威脅,即便不考慮敘州這個不穩定的因素,朝廷重啓湖南行省,指派使臣處置諸州軍民事務,加強對湖南的控制,也是迫於現實的需要。

以張潮、張瀚爲代表的張氏一族,雖然在湖南根基深厚,六部司院任用張氏兄弟的門生故吏,但從延佑帝崛起的軌跡來說,張潮、張瀚所立的功績,是遠遠不能跟鄭家相提並論的。

這時候不用張潮或張瀚,而用黃化、吳尊、陳凡等人執掌湖南行省,就是不願看到張氏一族在湖南繼續擴大權勢,張潮、張瀚二人也無話可說。

在湖南三使的任命上,張氏兄弟無話可說,但不代表他們沒有意見,也不代表他們沒有其他渠道表達一下他們內心的不滿。

最直接的就是黃化抵達潭州赴任近一個月,各方面都處在交接之中,進展緩慢;不要說調兵了,黃化想調拔一批錢糧增援思州,也因爲交接沒有完成,而無法實施。

柴建那邊回絕更乾脆。

永州叛軍有近三萬精銳,左神衛軍以及受柴建節制邵衡兩地州兵,總計才兩萬餘衆,柴建擔心邵州兵馬西進,致使叛軍趁虛而進,他負不起這個責任。

黃化一定要從邵州調兵,柴建要求黃化出示延佑帝的手詔或樞密院的調函過去。

說白了,柴建對突然冒出下新的頂頭上司,也是極不感冒的。

這便是現實以及殘酷到令人發笑的朝堂。

昨日一干人等同心協力,恨不得一起上手將黔陽侯的骨頭給拆了,但真正涉及到自身利益時,就將昨日的同仇敵愾忘了一乾二淨,相互扯後腿來。

安吉祥、富耿文到底還是年輕了一些,一時間體會不了這裡面的微妙,周啓年顛沛半生,早在隨黃化西進潭州途中,便提醒過他,甚至一開始都不建議黃化接這個燙手山芋。

“盤龍嶺戰事進展如何?”周啓年問富耿文。

富耿文看了思州司馬楊守義一眼,老老實實的回答道:“思州兵作戰英勇,卻還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剿滅亂匪。”

周啓年看向黃化,說道:“是不是先將敘州長史馮繚召來問話?”

“我見他作甚,去龍牙城。”黃化說道。

“這……”周啓年有些遲疑,心想黃化身爲宣慰使,趕到辰中都沒能見到韓謙,還要追去龍牙城,也未必委屈求全了。

“我既然人都已經到敘州了,而陛下也都尊稱黔陽侯爲師,我去見他有何不可?”黃化卻無意周啓年的勸阻之意,打定主意說道。

第四百三十七章 時不待人第一百三十一章 質詢第一百八十二章 東撤第七百五十四章 關中(一)第五百四十七章 形勢第七百六十七章 賀禮第三百九十一章 秘窟第二百一十五章 永春宮莊園第四百五十章 父孝第五百六十五章 公道第一百八十九章 援師第二十二章 差點壞事第七百三十九章 間隙(二)第一百六十五章 形勢危急第四百五十章 父孝第六百五十三章 手詔(二)第二百七十二章 合作第三百四十七章 朔風第五百六十章 樑帝居心第四百七十三章 真相第七百一十四章 新都洛陽第八章 殺人第五十一章 爺孫第五百九十二章 虎狼之心第七百五十八章 關中(五)第六百零六章 意圖(二)第四百六十六章 韓府第七百二十九章 虎牢關第七百七十三章 戰起第三十章 疫水疏第三百九十章 山水之隱第一百二十七章 重金第三百四十一章 奉詔第三百四十五章 駕崩第四百四十五章 大議第五百五十二章 渡江第三百一十六章 神陵司疑雲第三百三十二章 劫第六百零八章 大雪第六百七十五章 河道第三百四十七章 朔風第三百零三章 決斷之策第九十五章 潰敗第五百四十四章 撤軍第二百七十八章 兩年之期第七百七十章 金陵詭局第五百七十三章 巢湖第五百零六章 道側第七百八十七章 蜀國君臣《楚臣》發佈想說的話第四百八十九章 新官第四百二十九章 短兵(四)第七百一十四章 新都洛陽第一百二十八章 賄賂第六百二十五章 相遇第一百二十七章 重金第六百一十二章 潰敗第三百八十三章 秘密(二)第七百一十七章 驅逐第一百六十七章 敘州刑徒第七十二章 彌補第一百五十九章 分歧第二百三十六章 打草驚蛇第三百一十八章 蜀宮舊事第六百八十二章 半闋殘詞第六百一十四章 回京(一)第六百六十三章 蜀國形勢第二百零五章 說田第一百三十四章 秘密第三百三十七章 秘令第三百三十三章 波瀾不驚第三百五十三章 樑國劇變第七百七十七章 北上第六百八十四章 宮禁第三十六章 逼迫第九十三章 相邀第五十六章 有仇報仇第二十二章 差點壞事第三百二十三章 僚人第四百一十七章 人心第三百二十一章 謀蜀主第八十四章 家宴第三百八十五章 偏鋒第五百六十八章 選擇第四百九十七章 招安第二百七十九章 攻城第三百六十八章 樑國密信第七百七十六章 圍師必闕第二十二章 差點壞事第六百九十一章 世道第三百四十六章 婦孺第一百九十五章 夜第三百八十七章 失城第二百五十五章 詭計第五百三十三章 驚疑第四百章 計劃第一百四十四章 無計第四十四章 培養方向第六百七十四章 大水第七百五十五章 關中(二)
第四百三十七章 時不待人第一百三十一章 質詢第一百八十二章 東撤第七百五十四章 關中(一)第五百四十七章 形勢第七百六十七章 賀禮第三百九十一章 秘窟第二百一十五章 永春宮莊園第四百五十章 父孝第五百六十五章 公道第一百八十九章 援師第二十二章 差點壞事第七百三十九章 間隙(二)第一百六十五章 形勢危急第四百五十章 父孝第六百五十三章 手詔(二)第二百七十二章 合作第三百四十七章 朔風第五百六十章 樑帝居心第四百七十三章 真相第七百一十四章 新都洛陽第八章 殺人第五十一章 爺孫第五百九十二章 虎狼之心第七百五十八章 關中(五)第六百零六章 意圖(二)第四百六十六章 韓府第七百二十九章 虎牢關第七百七十三章 戰起第三十章 疫水疏第三百九十章 山水之隱第一百二十七章 重金第三百四十一章 奉詔第三百四十五章 駕崩第四百四十五章 大議第五百五十二章 渡江第三百一十六章 神陵司疑雲第三百三十二章 劫第六百零八章 大雪第六百七十五章 河道第三百四十七章 朔風第三百零三章 決斷之策第九十五章 潰敗第五百四十四章 撤軍第二百七十八章 兩年之期第七百七十章 金陵詭局第五百七十三章 巢湖第五百零六章 道側第七百八十七章 蜀國君臣《楚臣》發佈想說的話第四百八十九章 新官第四百二十九章 短兵(四)第七百一十四章 新都洛陽第一百二十八章 賄賂第六百二十五章 相遇第一百二十七章 重金第六百一十二章 潰敗第三百八十三章 秘密(二)第七百一十七章 驅逐第一百六十七章 敘州刑徒第七十二章 彌補第一百五十九章 分歧第二百三十六章 打草驚蛇第三百一十八章 蜀宮舊事第六百八十二章 半闋殘詞第六百一十四章 回京(一)第六百六十三章 蜀國形勢第二百零五章 說田第一百三十四章 秘密第三百三十七章 秘令第三百三十三章 波瀾不驚第三百五十三章 樑國劇變第七百七十七章 北上第六百八十四章 宮禁第三十六章 逼迫第九十三章 相邀第五十六章 有仇報仇第二十二章 差點壞事第三百二十三章 僚人第四百一十七章 人心第三百二十一章 謀蜀主第八十四章 家宴第三百八十五章 偏鋒第五百六十八章 選擇第四百九十七章 招安第二百七十九章 攻城第三百六十八章 樑國密信第七百七十六章 圍師必闕第二十二章 差點壞事第六百九十一章 世道第三百四十六章 婦孺第一百九十五章 夜第三百八十七章 失城第二百五十五章 詭計第五百三十三章 驚疑第四百章 計劃第一百四十四章 無計第四十四章 培養方向第六百七十四章 大水第七百五十五章 關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