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陶瓷文化(一)

瓷器茶具

我國茶具最早以陶器爲主。瓷器發明之後,陶質茶具就逐漸爲瓷質茶具所代替。瓷器茶具又可分爲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

編輯本段白瓷茶具

唐代飲茶之風大盛,促進了茶具生產的相應發展,全國有許多地方的瓷業都很興旺,形成了一批以生產茶具爲主的著名窯場。各窯場爭美鬥奇,相互競爭。據《唐國史補》載,河南鞏縣瓷窯在燒製茶具的同時,還塑造了“茶神’陸羽的瓷像,客商每購茶具若干件,即贈送一座瓷像,以招攬生意。其他如河北任丘的邢窯、浙江餘姚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四川大邑窯,也都產白瓷茶具。

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稱。北宋時,景德窯生產的瓷器,質薄光潤,白裡泛青,雅緻悅目,並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點彩裝飾。

到元代,景德鎮因燒製青花瓷而聞名於世。青花瓷茶具,幽靚典雅,不僅爲國內所共珍,而且還遠銷國外。明朝時,在永樂宣德青花瓷的基礎上,又創造了各種彩瓷,產品造型精巧,胎質細膩,彩色鮮麗,畫意生動,十分名貴,暢銷海外,國際上譽我國爲“瓷器之國”。

白瓷以江西景德鎮爲最著名,其次如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門的白瓷茶具等也各具特色。此外,傳統的“廣彩”茶具也很有特色,其構圖花飾嚴謹.閃爍有光,人物古雅有致,加上施金加彩,宛如千絲萬縷的金絲綵線交織於錦緞之上,顯示出金碧輝煌,雍容華貴的氣派。

編輯本段青瓷茶具

青瓷茶具晉代開始發展,那時青瓷的主要產地在浙江,最流行的是一種叫“雞頭流子”的有嘴茶壺。六朝以後,許多青瓷茶具擁有蓮花紋飾。唐代的茶壺又稱“茶注”,壺嘴稱“流子”,形式短小,取代了晉時的雞頭流子。相傳唐時西川節度使崔寧的女兒發明了一種茶碗的碗託,她以蠟做成圈,以固定茶碗在盤中的位置。以後演變爲瓷質茶托,這就是後來常見的茶托子,現代稱爲“茶船子”,其實早在《周禮》中就把盛放杯樽之類的碟子叫做“舟”,可見“舟船”之稱遠古已有。

宋代飲茶,盛行茶盞,使用盞託也更爲普遍。茶盞又稱茶盅,實際上是一種小型茶碗,它有利發揮和保持茶葉的香氣滋味,這一點很符合科學道理。茶杯過大,不僅香味易散,且注入開水多,載熱量大,容易燙熟茶葉,使茶湯失去鮮爽味。由於宋代瓷窯的競爭,技術的提高,使得茶具種類增加,出產的茶盞、茶壺、茶杯等品種繁多,式樣各異,色彩雅麗,風格大不相同。浙江龍泉縣哥窯生產的青瓷茶具,於16世紀首次遠銷歐洲市場,立即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唐代顧況《茶賦》雲:“舒鐵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瓶”;皮日休《茶甌》詩有“邢客與超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魄起”之說;韓偓《橫塘詩》則雲“越甌犀液發茶香”。這些詩都讚揚了翠玉般的越窯青瓷茶具的優美。宋時,五大名窯之一的浙江龍泉哥窯達到鼎盛時期,生產各類青瓷器,包括茶壺、茶碗、茶盞、茶杯、茶盤等,甌江兩岸盛況空前,羣窯林立,煙火相望,運輸船舶往返如梭.一派繁榮景象。

編輯本段黑瓷茶具

宋代福建鬥茶之風盛行.鬥茶者們根據經驗認爲建安窯所產的黑瓷茶盞用來鬥茶最爲適宜,因而馳名。宋黎、蔡襄《茶錄》說:“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烙(原字左爲“火”字,右上爲三個“力”字,右下爲“月”字)之久熱難冷,最爲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這種黑瓷兔毫茶盞,風格獨特,古樸雅緻,而且磁質厚重,保溫性能較好,故爲鬥茶行家所珍愛。其他瓷窯也競相仿製,如四川省博物館藏有一個黑瓷兔毫茶盞,就是四川廣元窯所燒製,其造型、瓷質、釉色和兔毫紋與建瓷不差分毫,幾可亂真。

浙江餘姚、德清一帶也曾出產過漆黑光亮、美觀實用的黑釉瓷茶具,最流行的是一種雞頭壺,即茶壺的嘴呈雞頭狀,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至今還存有一件,名叫“天雞壺”,被視作珍寶。

總之,我國的瓷器茶具品類很多,產地遍及全國,重要的亦有數十處,這裡重點介紹幾處。

編輯本段主要產地

瓷都景德鎮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真宗趙恆下旨,在浮樑縣昌南鎮辦御窯,並把昌南鎮改名爲景德鎮。這時景德窯生產的瓷器,質薄光潤,白裡泛青,雅緻悅目,而且已有多彩施釉和各種彩繪。當時彭器資《送許屯田詩》曾有這樣的評價:“浮樑巧燒瓷,顏色比瓊玖。”

到元代,景德鎮因燒製青花瓷而聞名於世。青花瓷茶具,淡雅滋潤,不僅爲國內所共珍,而且還遠銷國外。

明代時,景德鎮已成爲全國制瓷中心。景德鎮在生產青花瓷的基礎上,又先後創造了各種彩瓷,產品造型小巧,胎質細膩,彩色鮮麗,畫意生動,在明代嘉靖、萬曆年間被視同拱璧。明代劉侗、於奕正著的《帝京景物略》一書中有“成杯一雙,值十萬錢”之說。

清代各地制瓷名手雲集景德鎮,制瓷技術又有不少創新。到雍正時,琺琅彩瓷茶具胎質潔白,通體透明,薄如蛋殼,已達到了純乎見釉,不見胎骨的完美程度。這種瓷器對着光可以從背面看到胎面上的彩繪花紋圖,有如“透輕雲望明月”,“隔淡霧看青山”。製作之巧,令人驚歎。

景德鎮向來重視瓷釉色彩,這裡的顏色釉瓷器很早以前就十分著名。我國瓷器爲色釉裝飾,大約起源於商代陶器。東漢時期出現了青釉瓷器,唐代創造了黃、紫、綠三彩,稱爲唐三彩,宋代有影青、粉青、定紅、紫鈞、黑釉等。據史籍記載,宋、元時期,景德鎮瓷窯已有300多座,顏色釉瓷已佔很大比重。到了明、清時代,景德鎮的顏色釉取衆窯之長,“盡人工之巧”,承前啓後造詣極高,創造了鈞紅、祭紅和郎窯紅等名貴色釉。鈞紅是我國最早出現的銅紅釉品種,宋朝時爲河南鈞州禹縣(今河南禹州市)燒造,從明朝開始,景德鎮大量生產鈞紅瓷。明代永宣年間,景德鎮瓷工繼鈞紅之後,創造了祭紅。祭紅嬌而不豔,紅中透紫,色澤深沉而安定。古代皇室用這種紅釉瓷做祭器,因而得名祭紅。因燒製難度極大,成品率很低,所以身價特高。古人在製作祭紅瓷時,很名貴的原料如珊瑚、瑪瑙、玉石、珍珠、黃金等都在所不惜。郎窯紅又叫寶石紅,色調鮮豔奪目,絢麗多彩,亦很受人喜愛。如今景德鎮已恢復和創制70多種顏色釉,如鈞紅、郎窯紅、豆青、文青等已趕上或超過歷史最好水平,還新增了火焰紅、大銅綠、丁香紫等多種顏色釉。這些釉不僅用於裝飾工藝陳設瓷,也用以裝飾茶具等日用瓷。使瓷器“白如五、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罄”的特點更加發揚光大。

福建德化瓷宋朝福建燒製瓷器,有閩北建甌、建陽和邵武、秦寧、建寧等地。茶具都以鬥茶用的爲多,形式也極不一致。宋末、元初在泉州德化開始建有瓷窯,所產瓷器潔白可愛(《福建通志》)。唐、宋時期景德鎮白瓷茶具和龍泉青瓷茶具都由泉州出口,對福建泉州燒瓷影響很大,德化瓷可能是江西、浙江瓷窯傳播過去的。

據福建考古工作隊對德化屈鬥宮窯址的發掘,德化瓷器種類很多,有碗、盤、壺、罐、洗、盅等十多種。造型雅緻,色澤有黃有灰,色調宜人,豐富多彩。德化永春所制瓷器成爲泉州出口的主要商品。據考證,德化瓷器舅高足杯、軍持、執壺和花瓶.等.在日木印尼和印度等地均有發現。

湖南醴陵瓷湖南瓷器的特點是瓷質潔白,色澤古雅,音似金玉,細膩美觀。醴陵的釉下彩瓷,更是譽滿中外的傳統產品,在1915年巴拿馬國際商品博覽會上曾獲一等金牌獎。如今醴陵羣力瓷廠繼承和發揚這裡特有的生產工藝而製造的釉下彩茶具等,其畫面猶如穿上一層透亮的玻璃紗,潔白如玉,晶瑩潤澤,層次分明,立體感強。這種餐具和茶具裝飾淡雅,造型新穎,配套齊全,既實用又富有藝術性。十多年來.這些餐具和茶具一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宴會廳內使用,受到國內外來賓的讚賞,被譽爲陶瓷藝術國裡的明珠。1979年醴陵釉下彩茶具和景德慎青花瓷器一起,分別被評爲全國優質產品,榮獲金質獎。

龍泉青瓷浙江龍泉青瓷.以造型古樸挺健,釉色翠青如玉著稱於世,是瓷器中的一顆燦爛明珠,被人們譽爲“瓷器之花”。龍泉青瓷產於浙江西南部龍泉縣境內,這裡林木蔥蘢,溪流縱橫,是我國曆史上瓷器的重要產地之一。南宋時,龍泉已成爲全國最大的窯業中心。其優良產品不但成爲當代珍品,也是當時皇朝對外交換的主要物品,特別是造瓷藝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倆的“哥窯”、“弟窯”,繼越窯有發展,學官窯有創新,因而產品質量突飛猛進,無論釉色或造型都達到了極高造詣。因此,哥窯被列爲五大名窯之一,弟窯亦被譽爲名窯之巨擘。

哥窯瓷,胎薄質堅,釉層飽滿,色繹靜穆,有粉青、翠青、灰青、蟹殼青等,以粉青最爲名貴。釉面顯現紋片,紋片形狀多樣,紋片大小相間的,稱爲“文武片”,有細眼似的叫“魚子紋”,類似冰裂狀的稱“白圾碎”,還有“蟹爪紋”、“鱔血紋”、“牛毛紋”等。這本來是因釉原料收縮係數不同而產生的一種疵病,但人們喜愛它自然、美觀,反而成了別具風格的特殊美。它的另一特點是器腳露胎,胎骨如鐵,口部釉隱現紫色,因而有“紫口鐵腳”之稱。

弟窯瓷,造型優美,胎骨厚實,釉色青翠,光潤純潔,有梅子青、粉青、豆青、蟹殼青等。其中以粉青、梅子青爲最佳。滋潤的粉青酷似美玉,晶瑩的梅子青宛如翡翠。青瓷藝人向來追求“釉色如玉”,弟窯產品可謂達到了這樣的藝術境界,其釉色之美,至今世上尚無匹敵。器物的棱沿部分微露白痕,稱爲“出筋”,底部呈現硃紅,稱爲“硃砂底”。有的不加任何裝飾,卻給人以清新活潑之感,有的卻作巧妙裝飾,如在瓶肩上飾一隻虎、一條龍.或兩隻遠眺的鳳鳥,神態逼真,栩栩如生;有的將碗口沿做成荷葉狀,中間伏着一隻龜,或洗內刻雙魚,別有風韻。

從宋代起,龍泉青瓷不僅是國內暢銷產品,也已成爲重要出口商品,博得國內外羣衆的廣泛喜愛。16世紀晚期.龍泉青瓷傳入法國,它那青翠欲滴的釉色,令法國人驚歎不已,不願以俗名稱呼它,時逢名劇《牧羊女》風靡巴黎,風趣的巴黎人認爲,只有劇中主角——雪拉同的青袍,堪與龍泉青瓷媲美,於是他們把龍泉青瓷稱爲“雪拉同”,至今法國人對龍泉青瓷仍用這一美稱。現在世界上所有著名博物館,都珍藏有龍泉青瓷,僅土耳其伊斯坦堡博物院就有1000多件,日本東京還設有專樓珍藏,只有高級外賓到來或櫻花時節纔開放.供人們觀賞。如果博物館舉辦陶瓷展覽而沒有龍泉青瓷,準會被認爲不符合著名博物館的條件。

在當代,河南禹州的鈞瓷在建國恢復燒製後得到了快速發展,成爲發展最好的五大名窯。造型用途開始多元化,從單純的陳設品轉向與日用品相結合的藝術品。代表作有禹州市孔家鈞窯的鈞瓷美壺系列作品。

青花釉裡紅瓷器

青花釉裡紅瓷器的工藝複雜,並且要求嚴格,在明朝中晚期官窯和民窯作坊都生產很少。到清朝康熙時代,釉裡紅工藝得到極大提高,尤其對銅元素成色機理有比較科學的瞭解,運用在瓷器的製作工藝上,把握比較準確,繪畫線條靈活,燒成後在釉下顯色很清楚。釉裡紅和青花相結合共同組成畫面,甚至可以畫出大幅的山川景色和人物活動場面。釉裡紅顯色老到,紅中泛褐,層次分明,不混濁,不浸漫。使人感到清代釉裡紅工藝經過三四百年的發展真正成熟了。但釉裡紅產品不多,往往畫面不佔主要地位。

雍正時期釉裡紅工藝得到全面發展,工藝技巧達到中國製瓷上的最高水平。繪畫風格也發生極大的變化,由康熙時期的粗獷放達,用色用彩講究濃豔強烈,從造型到裝飾畫面都由剛硬刺激轉向用彩淡雅,色調溫和。釉裡紅可以和青花一樣運用自如地表現畫意內容。雍正青花釉裡紅在繪瓷藝術上的獨特風格,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釉裡紅表現主題內容,由於釉裡紅和青花一樣都成色穩定,在窯裡高溫焙燒時準確達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繪畫布局設色時既可安排青花表現主題內容,也可以安排釉裡紅表現主體內容,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雍正御窯製作,但銘款書寫卻是“大明宣德年制”銘款的青花釉裡紅蓋罐,罐蓋的寶頂、蓋沿、瓷罐的頸、肩、底足部位的弦紋、彩雲、卷枝蔓草、回紋等輔助性圖案用青花繪出,而各個部位的鳳紋、牡丹、團葡等主題花紋則用釉裡紅繪出,富麗而醒目。釉裡紅在畫面中不但是主題花紋,而且佔的面積也很大。

第二,主題突出,裝飾性強。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館珍藏的雍正款青花釉裡紅三果紋雙耳扁瓶,瓶口是用青花畫弦紋、回紋,頸部折枝牡丹,雙耳也是藍色,腹體的弦紋、卷枝蔓草、圈足部位是纏枝花卉,腹壁的折枝花果等都是青花,可以說輔助花紋幾乎都是青花,只有桃、石榴等果子和花朵是紅色,佔的位置小,但紅色耀眼,使主題格外突出(如圖)。

第三,增加畫面靜穆氣氛,一般來說紅色熱烈,在畫中起烘托渲染作用,但雍正工匠巧妙地運用釉裡紅的紅色使畫面氣氛格外靜穆。北京故宮收藏的青花釉裡紅“蘭亭會”紋筆筒,畫面開闊,翠巒青嶂,山石兀立,祥雲繚繞,樹木亭閣,沉靜肅穆。場地上幾個石凳,幾張矮桌,正中上端是一羣士大夫知識分子在欣賞一幅翠竹長卷,左側幾個文人在切磋文事。整幅畫都用青花繪出,只在翹尖的亭子前後,古鬆旁邊的老梅枝頭細小而繁開的梅花用釉裡紅畫出,由於銅紅不鮮豔,紅的老沉,使整幅畫增加很多靜穆的氣氛。

第四,畫面細膩逼真,以往的釉裡紅由於顯色不穩,多有流淌浸漫現象,所以繪畫時多用快速的筆法,大寫意的畫出花紋,多簡單幹煉,燒成後畫面多模糊不清。雍正時青花和釉裡紅兩種彩料都呈色穩定,都可以用工筆寫生的技法作畫,細膩逼真。

第五,由於工藝的成熟,青花和釉裡紅在瓷器上使用藍色和紅色交映,畫面更完整,表現力大大增強,主次分明,裝飾性更強

編輯詞條陶瓷文化

目錄

陶瓷由來

陶瓷文化與民俗文化

陶瓷藝術裝飾形成了獨特的陶瓷文化

裝飾應用於陶瓷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

淺析明代景德鎮民窯青花

瓷器裝飾用彩

編輯本段陶瓷由來

中國是世界上幾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做出了許多重大貢獻。在陶瓷技術與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在中國,製陶技藝的產

生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可以說,中華民族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陶瓷發展史,中國人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都是

通過陶瓷製作來體現的,並形成各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藝術特徵。

早在歐洲掌握制瓷技術之前一千多年,中國已能製造出相當精美的瓷器。從我國陶瓷發展史來看,一般是把“陶瓷”這個名詞一分爲二,爲陶和瓷兩大類。通常把胎體沒有致密燒

結的粘土和瓷石製品,不論是有色還是白色,統稱爲陶器。其中把燒造溫度較高,燒結程度較好的那一部分分稱爲“硬陶”,把施釉的一種稱爲“釉陶”。相對來說,經過高溫燒

成、胎體燒結程度較爲緻密、釉色品質優良的粘土或瓷石製品稱爲“瓷器”。對中國傳統陶瓷的發展,經歷過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時期,種類繁雜,工藝特殊,所以,對中國傳統

陶瓷的分類除考慮技術上的硬性指標外,還需要綜合考慮歷來傳統的習慣分類方法,結合古今科技認識上的變化,才能更爲有效地得出歸類結論。

從傳說中的黃帝堯舜及至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是以彩陶來標誌其發展的。其中有較爲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肅發現的稍晚的馬家窯與齊家文化等等,

解放後在西安半坡史前遺址出土了大量製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歎爲觀止。相傳堯傳天下於舜,舜傳天下於夏禹,禹則傳給其子,開始了所謂的“家天下”。夏傳至桀,暴虐無道,商湯將之放遂,自立爲帝,所以以征討得天下者,自湯開始。商得天下後統治達六百餘年(約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1世紀前後),一直到紂王。後被武王征伐,紂王自殺,於是天下歸於周。周朝的統治時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221年,事實上的有效統治在公元前771年就已結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稱爲戰國時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統之中國開始,但秦王朝只持續到公前206年,就被漢朝所取代。在這千數百年間,除日用餐飲器皿之外,祭祀禮儀所用之物也大爲發展。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間的漢朝,藝術家和工匠們的創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屬爲主,陶器受到了更爲確切的重視。在這一時期,燒造技藝有所發展,較爲堅緻的釉陶普遍出現,漢字中開始出現“瓷”字。同時,通過新疆、波斯至敘利亞的通商路線,中國與羅馬帝國開始交往,促使東西方文化往來交流,從此一時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來影響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時傳入我國。

六朝時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興起的佛教藝術對陶瓷也產生了相應的影響,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顯痕跡。公元581年隋朝奪取了權力,結束了長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統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認爲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個偉大時期。陶瓷的工藝技術改進巨大,許多精細瓷器品種大量出現,即使用當今的技術鑑測標準來衡量,它們也算得上是真正的優質瓷器。唐末大亂,英雄竟起,接踵而來的是一個朝代爭奪局面,即五代,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公元960年。連年戰亂中卻出現了一個陶瓷新品種──柴窯瓷,質地之優被廣爲傳頌,但傳世者極爲罕見。

陶瓷業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發展,並開始對歐洲及南洋諸國大量輸出。以鈞、汝、官、哥、定爲代表的衆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窯在全國各地興起,產品在色品種日趨豐富。由於東北的(遼)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統治者被迫南遷,再後則被蒙古族所滅。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樞府窯出現,景德鎮開始成爲中國陶瓷產業中心,其名聲遠揚世界各地。景德鎮生產的白瓷與釉下藍色紋飾形成鮮明對比,青花瓷自此起興文化在以後的各個歷史時期也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明朝統治從1368年開始,直到1644年。這一時期,景德鎮的陶瓷製造業在世界上是絕對最好的,在工藝技術和藝術水平上獨佔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窯、浙江的龍泉窯、河北的磁州窯也都以各自風格迥異的優質陶瓷蜚聲於世。隨着明朝最後一個皇帝的自殺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從吳三桂召滿清大軍入關到1911年清室覆滅,滿清統治垂二百餘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認爲是整個清朝統治下陶瓷業最爲輝煌的時期,工藝技術較爲複雜的產品多有出現各種顏色釉及釉上彩異常豐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敗,國運衰落,人民貧困,中國的陶瓷製造業日趨退化。民國成立以後,各地相繼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機構,但產品除沿襲前代以外,就是簡單照搬一些外國的設計,毫無發展可言。民國初,軍閥袁世凱企圖復辟帝制,曾特製了一批“洪憲”年號款識的瓷器,這批瓷器在技術上不可謂不精,以粉彩爲主,風格老舊。由於內戰頻仍,外國入侵,民不聊生,整個陶瓷工業也全面敗落,直到新中國建立以前,未出現過讓世人注目的產品。

編輯本段陶瓷文化與民俗文化

陶瓷是一種工藝美術,也是一種民俗藝術,民俗文化,因此,它與民俗文化的關係極爲密切,表現出相當濃厚的民俗文化特色,廣泛地反映了我國人民的社會生活、世態人情和我國人民的審美觀念、審美價值、審美情趣與審美追求。我國人民有一個好傳統,不管處於何種時代、何種處境,都熱愛生活,追求幸福、和諧、吉祥。因而,表現喜慶、幸福的祥瑞題材,自古及今,一直是陶瓷的一個重要的題材和一個基本的文化特徵。

祥瑞題材,主要圍繞着“福、祿、壽、喜、和合、吉祥如意”等內容而展開。因此,在選擇題材表現寓意時,經常選用如下一些事物:珍禽類,經常選用鳳凰(百鳥之王,象徵大富大貴、大吉大利,鳳凰相偕喻愛情),白鶴(有清高、純潔、長壽之喻),白頭翁,喜鵲,鴛鴦,雄鷹;名花類,經常選用牡丹(百花之王,象徵富貴繁榮)、芙蓉(象徵雍容華貴),蓮花,梅花,菊花;在芳草類中,經常選用蘭草(有香祖之喻、蘭孫貴子),靈芝(象徵延年益壽)竹木類中,鬆(象徵長壽、氣節),竹(竹與祝同音,寓意百歲誌喜、百壽安康),天竹(喻天祝,寓意天祝平安、天祝昇平);在瑞果類中,常用桃子(常稱壽桃,象徵壽)、石榴(象徵福,有榴開百子之說);在異獸類中,常選用、龍(王、權威、吉祥的象徵)、獅(獅與師、詩同音,象徵權勢和詩書傳家)、鹿(鹿祿同音);在魚藻類中,喜用鯉魚(鯉與禮同音,魚與裕諧音,寓意騰達、富裕)、鱖魚(鱖與貴音),另外,這種祥瑞題材在約定俗成中,形成了一整套特有的具有象徵意義的紋樣體系。如蓮生貴子(嬰兒抱蓮花)、福壽雙全(蝙蝠壽字)、竹報平安(小兒放爆竹)、吉祥如意(小兒騎白象執如意)、喜上眉梢(梅花喜鵲)、福在眼前(蝙蝠、喜鵲)、六合同春(鹿鶴、梅花)、麒麟送子(小兒騎麒麟)、連年有餘(蓮花、魚)、五子登科(五小兒)、天官賜福(天宮、蝙蝠)、五福捧壽(五蝙蝠圍壽字)、多福多壽(一羣蝙蝠、堆桃)、福、壽(老人騎鹿持桃)、麻姑獻壽(麻姑擔桃籃)、魚跳龍門、丹鳳朝陽(鳳凰、太陽)、龍鳳呈祥(龍、鳳)。

祥瑞意識的產生,也是很久遠的事了。早在商周時代,就有鳳凰的造型出現於殷商玉器上。傳說,當商紂王將亡、周文王將興之時,人們用鳳凰將臨表示賢王要臨世的美好願望,“鳳鳴於西周岐山”的記載,便是這種傳說的反映。

中國古代社會以血緣關係爲單位的社會並以此爲基礎結成相應的故鄉。因此,企求光宗耀祖、門庭昌盛、富貴榮華便成了一個普遍的社會心理。在祥瑞題材中有許多這樣的內容。祥瑞題材的產生,與先民對自然崇拜的原始信仰有着密切關係。像某些雲氣紋樣和魚紋等的出現,與對大自然的頌讚有着密切關係。祥禽瑞獸的出現,也是我們人民撫愛萬物、與萬物同其節奏的一種反映。祥瑞題材的產生就是一種民族心理的表現,也是一種民族文化和民族哲學。對中國民族心理和文化影響最大的是儒家哲學。儒家是講天人合一的,認爲人與自然的關係不是一種對立的關係,而是一種親和的關係,賦於花、鳥、蟲、魚、獸等以祥瑞寓意,便是這種親和關係的表現。另外,象瑞鳥、哪吒鬧海、龍舟、女壽星等,在瓷都景德鎮也是經常表現的題材陶瓷藝術還廣泛地關注社會生活和社會現象以及廣袤的大自然,並有非常鮮明的貼近現實、親和自然的理性品格。所以,要欣賞陶瓷藝術,就需要了解中國的哲學、宗教和民族心理,也要有一定的文化、音樂、舞蹈等藝術修養。否則,是很難把握住陶瓷藝術的審美特性的。論陶瓷藝術裝飾與中國傳統文化天下器物,多有裝飾。中國陶瓷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裝飾和器物緊密聯繫,形成了獨特的陶瓷文化風格。在人們審美多元化的今天,作爲具有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的陶瓷藝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現代陶瓷藝術裝飾在傳統陶瓷藝術裝飾的基礎上的更新與發展,不僅促進了現代陶瓷藝術裝飾在創作方向與表現形式、表現手法向更高的藝術境界拓展,而且出現了“百花競豔,萬象並存”的態勢,其全新的觀念、奇特的創意、豐富的材料以及精湛的製作技藝形成了獨特的工藝繪畫形式。現代陶瓷藝術裝飾更加強調作品對人的精神和心理產生的作用,且藝術家用自己的設計理念,將更多新的內涵融入到陶瓷藝術裝飾作品之中。

編輯本段陶瓷藝術裝飾形成了獨特的陶瓷文化

陶瓷藝術裝飾語言釋義:“裝飾”(derin)一詞,在西方國家最早出現於18-19世紀,裝飾泛指藝術修飾,各種能使人感到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應。稍後出現了裝飾藝術、裝飾派藝術等詞彙。裝飾這個詞語,在中國最早出現於5-6世紀,裝飾是指修飾、打扮之意。所謂陶瓷裝飾,是根據裝飾美的一般規律和表現形式,在限定的陶瓷器物上,將客觀世界的真實感受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行藝術的再創造。運用裝飾規律和美的法則去組織、安排陶瓷從器型到畫面的關係組合,從而構建起一個新的視覺世界。陶瓷裝飾簡單地說,就是對陶瓷器物進行修飾、打扮,它是通過釉色、紋飾來美化陶瓷造型,達到釉色、紋飾與造型完美結合,用陶瓷裝飾特有的語言表達作者的創意。那麼什麼是陶瓷藝術裝飾語言,筆者認爲,陶瓷產品是一種具有實用價值和欣賞價值的作品,其在造型及裝飾方面都具有特殊的藝術風格和形式。陶瓷裝飾設計不同於一般繪畫性藝術品創作,它的平面構成是在陶瓷器物的立體形體上完成的,必須服從陶瓷器物的形狀和部位對裝飾繪畫的題材、形式的特殊需要,符合從任何一個角度對其立體形態的陶瓷器物及附屬的裝飾紋樣進行審視,使之達到合二爲一的完美性,才能稱得上成功的陶瓷裝飾。因此,陶瓷裝飾是一種有侷限性、有工藝材料限制及藝術要求的、同時以繪畫或雕刻方式來完成的藝術創作,這就是陶瓷裝飾的藝術語言。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指前人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我國豐富多彩的優秀傳統文化越快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是多方面的,中國傳統文化含有1、觀念文化(思想理論,傳統觀念文化主要是儒家、道家、法家和佛家學說);2、歷史文物(文物含器物和藝術品,如陶器、瓷器、青銅器、玉器、金銀器、漆器、銅鏡、古錢;書法、繪畫);3、社會制度、即所謂制度文化;4、有關文學、史學、醫藥養生、農學、天文歷算等古代書籍。從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看出,中華民族用自己的勤勞智慧創造了悠久的綿延不斷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文明。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表現形式多樣。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人文、自然、奇偶、會通精神。

陶瓷藝術是藝術與科學的結晶,每一件陶瓷作品都由陶瓷材質、造型和裝飾三個基本要素有機統一組成的整體,具有物質和精神雙重文化特徵。陶瓷器皿在實用的前提下,具有造型規整、裝飾多樣、內涵豐富的特點,陶瓷藝術裝飾經過數千年的探索與實踐已發展得相當完備,其裝飾形式基本可以歸納爲釉下彩、釉上彩、釉中彩、顏色釉和綜合裝飾五大類。

陶瓷藝術裝飾以其精美的圖案、豐富的色彩、獨特的工藝、精湛的製作技藝、奇特的創意以及全新的觀念,形成了獨特的工藝繪畫形式。形成了特有的陶瓷文化。陶瓷藝術裝飾創作過程始終貫穿了整個藝術創作的審美髮生、審美創造、審美接受三大環節。在人類社會的文化藝術發展史與經濟發展中,陶瓷藝術裝飾佔有極爲重要的位置,陶瓷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瓷藝術品是陶瓷文化傳播使者。陶瓷藝術裝飾呈現給人們的是一種陶瓷文化精神。人在勞動中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塑造人,陶瓷藝術不僅是物質產品,而且是一種精神產品,更是一種文化產品。陶瓷藝術裝飾經過長期實踐,形成了獨特的陶瓷文化。

編輯本段裝飾應用於陶瓷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

中國傳統陶瓷藝術,尤見裝飾匠心。中國傳統陶瓷裝飾形式,大體上有刻鏤、堆貼、模印、釉色、化妝土、彩繪六大類型。圖案紋樣裝飾於陶器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上就已出現。先民們感受生活的自然現象創造出波折紋、圓形紋、編織紋等圖案,以二方連裝飾形式呈現在陶瓷器物上,在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一件繪有精美的人面和魚紋的彩陶盆是新石器時代彩陶中的精品。陶器上的紋飾體現了先輩們對於自然和人自身觀察的結果,陶工們對於點、線、面的熟練融合,對花紋繁密的組合,以及對於旋紋與弧線的審美感,不但表明他們對於自然和人類自身有了一定的認識,而且還表明自然界已經脫離了它的原貌,增加了人的思想和人的想象力,以及人對自然的美化和崇拜。

商、周時代是以青銅器爲時代標誌的歷史階段,這一時期的陶瓷紋飾和青銅器飾相似,刻紋白陶的燒製成功是製陶工藝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用高嶺土製坯,燒成溫度達1000多度,素潔可愛的造型與優美的紋飾相結合,逗人喜愛。

春秋戰國時期,陶器主要朝建築用陶和冥用陶兩個方向發展。當時各侯國大興土木,亟須大量陶製材料,這樣就促進了建築用陶的工藝水平。秦漢時期,“秦磚漢瓦”更成爲製陶藝術的佳話,陝西省西安市郊的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兵馬俑,形體巨大,數量衆多,生動地反映出秦兵剽悍雄偉的真實面貌。隋唐時期的三彩也是陶器中的瑰寶。

從商周到漢唐時期的陶器造型來看,它更多的是反映人和社會,人已成爲陶器造型的主體,陶瓷藝術裝飾反映了人間生活的千姿百態,陶器反映出人們對於自然和人類自身認識的深入,體現出漢唐文化的人文精神。魏晉南北朝的中國,進入了瓷器時代。隋代,中國窯工燒成了白瓷,隋代這項偉大的成就,改變了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以邢窯白瓷最爲有名,有“類雪”之譽,開創了“南青北白”新格局。有“諸窯之冠”美稱的越窯,在唐代創造了中國青瓷藝術的高峰境界,唐代詩人陸龜蒙曾經寫出這樣的詩讚:“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他把越窯的青瓷形容的“千峰翠色”,正是對越窯瓷青翠瑩潤之釉色特點的詩意寫照。

宋、元時期的瓷器在工藝技術上達到更高的水平。宋代是中國傳統瓷藝達到最高美學境界的時代,也是“玉的精神”和類玉的品質體現的最爲深刻的時代。鈞、汝、官、哥、定五大窯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中國在人類制瓷中上登峰造極。它那冰肌玉骨般的素雅、沉靜品格,成爲後世瓷業執著追求的審美風範。

明清時期的瓷器在宋、元制瓷技術的基礎上,達到了制瓷業的頂峰。永樂年間的白瓷潔淨如玉、薄如紙,給人以甜美的感覺;永樂年間的青花瓷也很有特色。宣德年間的青花瓷達到了完美無缺的地步。明朝在高溫單色釉方面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祭紅見於成化,鮮紅奪目,祭藍以氧化鈷爲色料,藍色純正。宣德年間的祭藍瓷尤爲精緻。清代的瓷器在康熙中後期有所發展。康熙時期的青花紋飾採用西洋畫技。雍正、乾隆時期彩釉瓷發展最快,雍正時期以清麗媚見長,乾隆時期以富麗堂皇爲特點。這期間燒製的仿古窯精品,無論紋飾、造型、款識都達到足以亂真的地步。

追溯中國歷史各個時期的陶瓷產品,陶瓷裝飾有兩大特點:一類是以適合陶瓷器皿的圖案紋樣裝飾形式;另一類是以中國繪畫形式在陶瓷器皿上進行的工藝轉換表現形式。

裝飾應用於陶瓷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

中國傳統陶瓷藝術,尤見裝飾匠心。中國傳統陶瓷裝飾形式,大體上有刻鏤、堆貼、模印、釉色、化妝土、彩繪六大類型。圖案紋樣裝飾於陶器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上就已出現。先民們感受生活的自然現象創造出波折紋、圓形紋、編織紋等圖案,以二方連裝飾形式呈現在陶瓷器物上,在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一件繪有精美的人面和魚紋的彩陶盆是新石器時代彩陶中的精品。陶器上的紋飾體現了先輩們對於自然和人自身觀察的結果,陶工們對於點、線、面的熟練融合,對花紋繁密的組合,以及對於旋紋與弧線的審美感,不但表明他們對於自然和人類自身有了一定的認識,而且還表明自然界已經脫離了它的原貌,增加了人的思想和人的想象力,以及人對自然的美化和崇拜。

商、周時代是以青銅器爲時代標誌的歷史階段,這一時期的陶瓷紋飾和青銅器飾相似,刻紋白陶的燒製成功是製陶工藝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用高嶺土製坯,燒成溫度達1000多度,素潔可愛的造型與優美的紋飾相結合,逗人喜愛。

春秋戰國時期,陶器主要朝建築用陶和冥用陶兩個方向發展。當時各侯國大興土木,亟須大量陶製材料,這樣就促進了建築用陶的工藝水平。秦漢時期,“秦磚漢瓦”更成爲製陶藝術的佳話,陝西省西安市郊的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兵馬俑,形體巨大,數量衆多,生動地反映出秦兵剽悍雄偉的真實面貌。隋唐時期的三彩也是陶器中的瑰寶。

從商周到漢唐時期的陶器造型來看,它更多的是反映人和社會,人已成爲陶器造型的主體,陶瓷藝術裝飾反映了人間生活的千姿百態,陶器反映出人們對於自然和人類自身認識的深入,體現出漢唐文化的人文精神。

魏晉南北朝的中國,進入了瓷器時代。隋代,中國窯工燒成了白瓷,隋代這項偉大的成就,改變了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以邢窯白瓷最爲有名,有“類雪”之譽,開創了“南青北白”新格局。有“諸窯之冠”美稱的越窯,在唐代創造了中國青瓷藝術的高峰境界,唐代詩人陸龜蒙曾經寫出這樣的詩讚:“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他把越窯的青瓷形容的“千峰翠色”,正是對越窯瓷青翠瑩潤之釉色特點的詩意寫照。

宋、元時期的瓷器在工藝技術上達到更高的水平。宋代是中國傳統瓷藝達到最高美學境界的時代,也是“玉的精神”和類玉的品質體現的最爲深刻的時代。鈞、汝、官、哥、定五大窯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中國在人類制瓷中上登峰造極。它那冰肌玉骨般的素雅、沉靜品格,成爲後世瓷業執著追求的審美風範。

明清時期的瓷器在宋、元制瓷技術的基礎上,達到了制瓷業的頂峰。永樂年間的白瓷潔淨如玉、薄如紙,給人以甜美的感覺;永樂年間的青花瓷也很有特色。宣德年間的青花瓷達到了完美無缺的地步。明朝在高溫單色釉方面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祭紅見於成化,鮮紅奪目,祭藍以氧化鈷爲色料,藍色純正。宣德年間的祭藍瓷尤爲精緻。清代的瓷器在康熙中後期有所發展。康熙時期的青花紋飾採用西洋畫技。雍正、乾隆時期彩釉瓷發展最快,雍正時期以清麗媚見長,乾隆時期以富麗堂皇爲特點。這期間燒製的仿古窯精品,無論紋飾、造型、款識都達到足以亂真的地步。

追溯中國歷史各個時期的陶瓷產品,陶瓷裝飾有兩大特點:一類是以適合陶瓷器皿的圖案紋樣裝飾形式;另一類是以中國繪畫形式在陶瓷器皿上進行的工藝轉換表現形式。

陶瓷藝術裝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表達的人文精神

陶瓷藝術裝飾形式從唐、宋、元、明、清到現代可分二類:一類是寫意繪畫,另一類是工筆繪畫。這兩種繪畫裝飾形式都是中國繪畫藝術發展時期特徵在陶瓷產品上的呈現。唐代長沙窯出現釉下彩繪花鳥,正值唐代花鳥畫藝術已有相當高水平時期,技法成熟、筆法流暢,一氣呵成,自然生動,是唐代民間花鳥畫的藝術風格。而宋代的陶瓷刻劃花的精細都是反映了花鳥繪畫風正轉化爲工細的工筆畫的鼎盛時期。也爲元青花、明清的陶瓷工筆古、粉彩的出現奠定了基礎。陶瓷藝術裝飾形式無論是寫意還是工筆畫都是中國特有的繪畫藝術裝飾形式在陶瓷上的表現。陶瓷藝術裝飾都反映了中國人文畫歷史性影響,形成了中國陶瓷裝飾特有的藝術風格。

陶器和瓷器是人爲製作的物品,它們在反映客觀世界的同時,必然反映人的主觀意識,陶瓷藝術裝飾表達了人的自然觀念,人的想象、情緒和理想。陶瓷藝術裝飾精緻地表現

了中國自古以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人文思想,歷代陶器和瓷器裝飾紋飾既有自然界的山山水水、花鳥魚龍,又有人類自身,而且在這一紋飾中,總是執着地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

一。陶瓷藝術裝飾表現了人物內心純真的感情和瀟灑的風度,使人成爲真正優美的形象。中國瓷器還體現了中國人民對歷史的尊重。瓷器所表現出的人文精神,所映着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藝術化的追求,它不愧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

陶瓷藝術裝飾對中國文化發展的貢獻

陶瓷藝術裝飾的傳承和發展都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如何在傳統文化中提取精華,汲取養料,如何在傳統和創新中尋找平衡點,不放棄任何新的發展途經正是我們這一代乃至幾代陶瓷藝術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標,爲陶瓷文化的更廣泛地傳播與發展是我們陶瓷藝術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讓我們廣大陶瓷藝術工作者們共同努力,給陶瓷藝術裝飾賦予新的審美理念、新的表達方式,相信陶瓷藝術裝飾的明天將更加輝煌。

陶瓷藝術裝飾是中國優秀文化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我國民族的寶貴財富。中國瓷器,從隋唐時期便開始向外域流傳,宋、元、明、清各代,瓷器都作爲重要商品行銷全國,走向世界,陶瓷藝術裝飾品作爲商品在流通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傳播中國的陶瓷文化,促進了中國文化發展,所以中國素有“瓷國”之稱,譽滿全球。制瓷工藝代代都有傳承和創新,中國生產的各具特色的陶瓷,對滿足人民的生活和審美需要,及對外經濟、文化交流都起着重要作用。

瓷器是我國重要的文物,是中國人民的獨特創造。中國聞名於世界,瓷器在其中起了其重要的作用。中國一詞的英文in原意是瓷器。瓷器以其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代表着中國悠久的文明。從瓷器的造型和裝飾來看,它比較完美地體現中國文化的面貌。

陶瓷藝術裝飾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發展的交流起到了一種互通往來的橋樑和紐帶作用。爲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第一五零章 武定侯府第三十八章競賣大會(一)第八十二章沒有感情就上牀嗎?第二百四十一章 朱允炆的密旨第三百一十七章海上覲見第四章彩繪花瓶(三)第四十章競賣大會(三)第二百三十九章 子母瓷火神炮第一百五十七章 如煙第一百九十五章 血仇,不能忘!第二百九十六章 變第三百二十七章 凱達喀蘭第二百四十章 攻心爲上第二百零四章 寶慶第四十二章茶館偶遇第八十五章瘟疫(二)第三百二十七章 凱達喀蘭第三百一十一章誕女第七十八章炭畫小玉霜第七十二章觀音庵喋血(二)第四十六章孫縣令的宴請第三十五章孝女香草第三百零三章三十鋪第二百八十二章大婚(1)第一四七章一個人的恩科殿試(1)第一三四章御用瓷磚(下)第三百一十九章于山島第一二五章瓷商抗告第二百零一章 朱允炆的手腕第三百一十八章炮轟對馬第一百六十一章秦淮燈會,殺機乍起(1)第一百六十一章秦淮燈會,殺機乍起(1)第二百三十六章 血色殘陽第二百六十四章西域諸國來朝第一二七章來蘇的高見第二百七十二章羞人的誤會第三百三十一章暗流涌動(三)第一百七十四章 步步殺機(1)第一二零章情動京城第八十一章早餐就吃你了第三百二十八章濺血冊封臺第三百三十六章圖窮匕見第五章竟是秀才第三百二十二章血色海灘,美女說客第二百零二章兵車行第一零七章紫袍青年的來頭第三十七章釣大魚第三百零三章三十鋪第八十七章金陵客商第四卷官商之路 283章大婚(2)第六章秀才見官第一一九章抗命第三十六章張大有調任第二百八十六章回門第二十九章柳府祝壽(二)第二百二章 兇悍少年第三十五章孝女香草第三十四章搬遷前的準備第一二八章朱嫣然闖齊王府第二百一十八章 朱棣之鋒,朱榑之道第八十章爐渣也能成器?第二百四十一章 朱允炆的密旨第五十七章勸進第二百九十二章 瘋狂的女人第五十五章老不死第一三七章輕霞進侯府第三百一十二章 榮歸第二百二十一章 滿朝文武皆殉葬吧第五十七章勸進第一百八十八章 吐魯番的陶窯作品相關 陶瓷文化(二)第七十九章香草的鹹菜罐子第三百三十五章我的命運我做主第二百二十一章 滿朝文武皆殉葬吧第二百九十七章 牽手第二百零一章 朱允炆的手腕第三十章柳府祝壽(三)第七十四章抓捕第一百七十一章 皇太孫妃第三百一十二章 榮歸第一三零章泰山之上第三百二十七章 凱達喀蘭第二百五十四章 瓷藝大典第九十七章守城(一)第四章彩繪花瓶(三)第二百四十八章 孟寡婦驢肉館第一百九十章 一觸即發第四十一章惡狗小黑第二百零二章兵車行第二百一十七章 款款東南望,一曲鳳求凰第一三一章柳若梅的拒絕第三百一十二章 榮歸第二百三十章 美女與野獸第二百二十一章 滿朝文武皆殉葬吧第一三五章殺氣騰騰第一百九十五章 血仇,不能忘!第三十七章釣大魚第八十九章撫琴第二百九十九章 紅櫻兒第一百六十五章 帖木兒花求親
第一五零章 武定侯府第三十八章競賣大會(一)第八十二章沒有感情就上牀嗎?第二百四十一章 朱允炆的密旨第三百一十七章海上覲見第四章彩繪花瓶(三)第四十章競賣大會(三)第二百三十九章 子母瓷火神炮第一百五十七章 如煙第一百九十五章 血仇,不能忘!第二百九十六章 變第三百二十七章 凱達喀蘭第二百四十章 攻心爲上第二百零四章 寶慶第四十二章茶館偶遇第八十五章瘟疫(二)第三百二十七章 凱達喀蘭第三百一十一章誕女第七十八章炭畫小玉霜第七十二章觀音庵喋血(二)第四十六章孫縣令的宴請第三十五章孝女香草第三百零三章三十鋪第二百八十二章大婚(1)第一四七章一個人的恩科殿試(1)第一三四章御用瓷磚(下)第三百一十九章于山島第一二五章瓷商抗告第二百零一章 朱允炆的手腕第三百一十八章炮轟對馬第一百六十一章秦淮燈會,殺機乍起(1)第一百六十一章秦淮燈會,殺機乍起(1)第二百三十六章 血色殘陽第二百六十四章西域諸國來朝第一二七章來蘇的高見第二百七十二章羞人的誤會第三百三十一章暗流涌動(三)第一百七十四章 步步殺機(1)第一二零章情動京城第八十一章早餐就吃你了第三百二十八章濺血冊封臺第三百三十六章圖窮匕見第五章竟是秀才第三百二十二章血色海灘,美女說客第二百零二章兵車行第一零七章紫袍青年的來頭第三十七章釣大魚第三百零三章三十鋪第八十七章金陵客商第四卷官商之路 283章大婚(2)第六章秀才見官第一一九章抗命第三十六章張大有調任第二百八十六章回門第二十九章柳府祝壽(二)第二百二章 兇悍少年第三十五章孝女香草第三十四章搬遷前的準備第一二八章朱嫣然闖齊王府第二百一十八章 朱棣之鋒,朱榑之道第八十章爐渣也能成器?第二百四十一章 朱允炆的密旨第五十七章勸進第二百九十二章 瘋狂的女人第五十五章老不死第一三七章輕霞進侯府第三百一十二章 榮歸第二百二十一章 滿朝文武皆殉葬吧第五十七章勸進第一百八十八章 吐魯番的陶窯作品相關 陶瓷文化(二)第七十九章香草的鹹菜罐子第三百三十五章我的命運我做主第二百二十一章 滿朝文武皆殉葬吧第二百九十七章 牽手第二百零一章 朱允炆的手腕第三十章柳府祝壽(三)第七十四章抓捕第一百七十一章 皇太孫妃第三百一十二章 榮歸第一三零章泰山之上第三百二十七章 凱達喀蘭第二百五十四章 瓷藝大典第九十七章守城(一)第四章彩繪花瓶(三)第二百四十八章 孟寡婦驢肉館第一百九十章 一觸即發第四十一章惡狗小黑第二百零二章兵車行第二百一十七章 款款東南望,一曲鳳求凰第一三一章柳若梅的拒絕第三百一十二章 榮歸第二百三十章 美女與野獸第二百二十一章 滿朝文武皆殉葬吧第一三五章殺氣騰騰第一百九十五章 血仇,不能忘!第三十七章釣大魚第八十九章撫琴第二百九十九章 紅櫻兒第一百六十五章 帖木兒花求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