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出自太原祁縣王氏,這是幷州數一數二的豪門。
太原王氏分爲兩支,祁縣王氏與晉陽王氏,兩支皆是世代爲官的名門,與甘陵崔家有些相似。
有名門背景,自然會有極高的名望。
王允年輕時就以剛烈聞名,之後以司徒高第闢爲侍御史,名氣本就相當大。
當時舉高第闢用王允的司徒,就是袁隗。
之後黃巾起義,王允隨皇甫嵩和朱儁參戰,舉報張讓、段珪等宦官勾結太平道,隨後被任用爲豫州刺史——其實就是做了對抗宦官的急先鋒,然後得到了袁隗的保護。
但張讓支持何進清理了雒陽黃巾,又配合抓捕了馬元義,算是自證了清白,重新得了劉宏信任。
隨後王允被張讓報復,或者說是遭到了閹黨的反擊,落了個‘誣告反坐’的罪名下了獄。
這不是冤案,因爲王允確實是在誣告張讓。
當時楊賜和袁隗力保,王允纔沒落死罪。
黃巾主力被平定後,大赦天下,王允被楊賜和袁隗撈了回來,官復原職。
但只隔了一個月,又因爲當街辱罵張奉,落了個‘謗君’的罪名再次被捕入獄。
張奉可不是那麼好罵的,人家是劉宏的連襟,王允罵的是‘搏汝屬’——這是很常見的髒話,可劉宏與何皇后都是張奉的親屬,這當然不能隨便搏……
何進、楊賜、袁隗等人又一次聯名上書,力保王允,又沒落死罪。
王允又一次進了監獄,遇到大赦依然沒被釋放。
直到來年再次大赦,王允出獄,又聽說張讓正在追捕自己。
王允知道張讓容不得自己活着,便改名換姓去了河內避禍。
這次運氣很好,趕上了朱儁擔任河內太守。
朱儁雖然有點過氣了,但保住王允的命還是沒問題的。
直到前不久,得知天子駕崩,皇后、何進、何苗、袁隗、張讓、趙忠、段珪等人陸續被殺,又收到劉備討伐袁紹的檄文,王允才改回原名,積極的‘響應討逆’重新入京。
一個能與張讓代表的天子黨正面對抗,並連續幾次逃出生天的官僚,當然是個擅於抓住機會的人。
荀爽、蔡邕、黃婉等二十多個天下名士,開始陸續進京,補爲侍中侍郎、黃門侍郎、期門郎等近侍郎官。
名士們的隨從也被聚合在了一起,由士孫瑞、馬日磾補入了北軍射聲營。
諸多名士以王允爲聯絡人,再次結成了一黨。
但這已經不再是清流黨了,或許應該稱爲‘名門黨’,名義上的領袖是太中大夫楊彪。
不出意外的話,在劉宏的喪禮全部結束後,楊彪就會擔任司徒——目前劉宏剛剛下葬,但還沒有完成封陵,封陵的負責人就是楊彪。
劉宏的諡號之前已被定爲了‘孝靈’,這其實是個公正的評價。
但劉宏的陵名卻被定爲了‘文陵’,這是劉協自己定的……陵名明顯與諡號不一致,但這事卻沒人反對,因爲百官正忙着串聯結黨,沒人打算在這時候節外生枝。
宗正劉表、侍御史劉岱、劉繇等宗室,紛紛自請出外任職,以便討伐袁紹,不想直接參與黨爭。
董太后與賈詡都沒阻止宗室出外,劉表被任命爲荊州刺史,劉岱爲兗州刺史,劉繇爲揚州刺史。
幷州刺史由董卓的女婿牛輔出任,這也是正常調職,但牛輔實際上依然在董卓軍中。
其實宗室們自請出外,其立場是更偏向於劉備的,只是在偏向劉備的同時,也想爲自身多謀些利益罷了。
……
劉備收到賈詡從雒陽傳來的消息後,反倒是相當平靜。
拉幫結派爭權奪利本就是朝堂上不變的主題,免不了的。
太后想得勢,這是正常的,太后也是人,她也不想當個木偶。
官員想爭權,這是該當的,官員也是人,誰都不願受人擺佈。
是人就有慾望,王允在張讓勢力最大的時候都要做清流黨的急先鋒,顯然是權利慾比較旺盛的。之前被張讓打壓了好幾年,現在想借機翻身,也是人之常情。
而如今雒陽安定,官員們想拉一些幫手,一起攬權牟利,這都是正常的想法。
每個人的選擇,都是基於“我對誰更有用,誰對我更有利,我是否可以獲得更大的收益”三個基本原則。
士孫瑞、馬日磾等關西名士,當然會明着站隊董卓,暗中爲自身牟利——這年頭做官不就是這樣麼?
如果站劉備這邊,這些名門出身的士人很難得到更大的利益。
劉備在青州重建稷下學宮,搞了許多學院,官員和士族們都是有所耳聞的。
這意味着什麼? 這意味着劉備正在培養自己的嫡系人才。
那些在青州各個學院求學的學生,並不是傳統的豪族子弟,很多人出身都是商人、海盜、小地主、沒背景的士人,甚至是貧家黔首。
這不是目前的官僚階層……
士族門閥子弟有家學,也有族學,還能輕易拜各地名士爲師,名門之間相互的姻親和授業關係是現有的,豪門子弟不需要千里迢迢的去青州求學。
寒門士子和那些不算良家子但想要翻身的家庭,纔是青州各學院的門生。
爲什麼劉備讓商學院、海事學院等很多實用技能學院都不收學費?
爲什麼特意讓管亥建了夷吾書院這樣的蒙學? 這種免費收學生還供應伙食的路子當然很難長久持續,但劉備仍然這麼做了。
這就是爲了儘可能多的讓寒家子弟進學——是寒家子,不是寒門士子。
哪怕是扛着錢糧壓力,也要儘可能多的收攬並培養人才。
管氏和糜氏兩家大豪商給劉備的投資,其實全都被劉備用在了教育上——這也是在爲管、糜兩家揚名,使其從商賈變成士族,是互利的事。
哪怕家裡吃不起飯,都可以讓孩子去當學徒,書院管飯。
劉備是樂意從蒙學開始培養專業人才的。
自己培養的人,纔是真正有共同理念的人。
再過不久,青州就會源源不斷的出現可以做實事的人才。
名門士族當然清楚,劉備是輔政大臣,如果再這麼下去,未來的官場恐怕會有很多人出自新稷下學宮,出自劉備的軍事學院,出自糜竺的商學院……
這當然是挖名門的利益,雖然劉備沒搞黨錮,但黨錮實際上沒這麼狠……
這是在悄悄的低調的變革,是在刨名門的根。
——王允很清楚,只要劉備當權,就不會再輕易任用名士,因爲劉備用不了多久就不缺人了。
所以,名士們是註定不會站隊劉備的,這是根本性的衝突。
如果不能阻止劉備,如果不能設法從劉備手中奪去輔政大權,名門世家的地位就會逐漸動搖,原本被門閥壟斷的薦官入仕方式,會被劉備逐漸分割。
——這就是以前爲什麼沒人重建稷下學宮的原因,得找到適合重建學府的領頭人,又得有那麼多錢辦學,還得頂得住當世觀念的壓力,當學院開始運轉時,還得與天下所有豪門作對。
如果士族門閥要保住自家利益,就必須在劉備的人才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之前,趕緊聯絡其它名門,藉着董卓的名義,一起結黨與劉備抗衡——這是名士們目前最好的路,也是唯一的路。
董太后若想總攬國政,也必須抓住王允給她的機會,這也是董太后目前最容易得到支持的方式。
董卓此刻忙於軍務,或許還沒想這麼多,但無論如何,董卓必須和董太后站在同一邊,畢竟只有董太后才能讓董卓有當權主政的名分,劉協和董卓可沒交情。
大家都是人,人總會有自己的立場和想法。
這都是註定的,這其中也沒有什麼忠奸善惡,既不是陰謀陷害也不是政變奪權——劉備也不可能以暴力壓制此事,因爲王允是以董卓的名義拉攏各地名士。
劉備若是動武,就會和董卓翻臉,那就只會給其他人做嫁衣。
賈詡知道這種陽謀無法解決,因此,他給劉備的信裡,除了說明雒陽的情況之外,還問了一句:“可要東巡?”
“可。”
劉備只讓信使帶回了一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