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0章 時代需要締造者
巴圖開着車在雪地裡跑了一圈,回來時紅着眼圈:“這車比我兒子還貼心!剛纔雪太厚,它自己就減速了,還提醒我前面有冰坑。”
年底的總結會上,李林東報出了一組數據:
“今年燃油車業務營收增長15%,但利潤佔比降到了30%。
氫燃料車營收增長300%,利潤佔比升到60%,而且帶動了光伏制氫、維修服務等周邊產業,加起來比賣車還賺。”
葉雨澤看着報表,忽然想起伊萬在黑板上畫的那張圖。原來所謂的轉型,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讓每一種能源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就像這片曾經荒蕪的土地,如今既有光伏板的藍,也有棉田的白,更有草木的綠,交織在一起,纔是最動人的顏色。
散會後,伊萬拿着一份新的研發計劃找到他:“我想試試把氫燃料電池用到農機上。拖拉機、播種機都能用,排放的水剛好澆地,完美閉環。”
葉雨澤接過計劃,上面的字跡密密麻麻,卻透着一股執拗的認真。
他想起這幾年伊萬熬白的頭髮,想起那些在沙漠裡測試的日日夜夜,忽然覺得,所謂的成功,不過是一羣人把一件事琢磨透了,幹到底了。
窗外,軍墾城的雪又下了起來。路燈下,幾個牧民正圍着“雙能車”裝草料。
車身上的積雪被他們呵出的熱氣融化,順着銀灰色的車身往下流,在地上積成小小的水窪,映着漫天飛舞的雪花,像撒了一地的星星。
葉雨澤知道,這場關於燃油車轉型的探索,還遠遠沒到終點。
但只要看着這些車在這片土地上跑下去,看着治沙人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
他就覺得,不管未來有多少挑戰,這條路,走對了。而那些流淌在車轍裡的汗水與智慧,終將和沙漠裡的綠意一起,生長出更長遠的春天。
開春的軍墾城還帶着沙礫的涼意,光伏產業園的中控室卻暖得像揣了個火爐。
李林東剛掛了沙特阿美集團的越洋電話,轉臉就看見辦公室門口站着兩個穿白袍的男人——
爲首的是卡塔爾能源部顧問阿勒薩尼,身後跟着的翻譯正舉着平板,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阿拉伯語訂單。
“葉先生說過,‘雙能車’能在沙漠裡跑十年。”
阿勒薩尼摘下墨鏡,指節叩着展示櫃裡的儲氫罐模型:
“我們需要三百輛改裝版,加裝沙塵暴過濾系統,還要能直接牽引石油鑽井設備。價格不是問題,但必須三個月內交貨。”
話音未落,走廊裡傳來皮鞋碾過地磚的清脆聲響。
德國博世集團的亞太區總裁施耐德帶着工程師團隊闖了進來,手裡攥着慕尼黑工業大學的檢測報告:
“伊萬先生的氫燃料閥精度已經做到0.05毫米了?我們願意溢價30%買斷這項技術,或者——”
他話鋒一轉,指着窗外正在吊裝的光伏板:
“共建中歐氫能研發中心,博世出專利,你們出應用場景。”
最讓李林東心驚的是第三天來的客人。一輛掛着黑底白字外交牌照的轎車直接開進產業園,下來的是蒙古國副總理巴特包勒德。
他沒去看生產線,反而拉着葉茂往治沙點走,車輪碾過草方格時,他忽然指着遠處的羊羣說:
“我們的牧民轉場要穿越戈壁,零下四十度啓動的‘雙能車’,能不能改成可移動的羊毛分揀站?”
這些身份顯赫的客戶像候鳥一樣涌來。
挪威漁業聯盟要能在峽灣冰面上作業的加氫船。
巴西熱帶雨林基金會需要帶生物降解裝置的巡邏車。
甚至連梵蒂岡的代表都來了,想訂兩輛加裝太陽能充電板的氫燃料車,用於教廷花園的維護。
“最離譜的是這個。”
李林東把一份燙金請柬拍在葉雨澤面前。
“迪拜世博會組委會說,要把‘雙能三號’放進未來館,和月球車模型並排展出。”
葉雨澤摩挲着請柬上的鎏金圖案,忽然聽見窗外傳來一陣喧譁。
跑到觀景臺一看,只見一輛黑色轎車旁,王麗娜正扶着腰站着——
這位戰士電動汽車的掌舵人,肚子已經明顯隆起,卻穿着高跟鞋,正盯着一輛正在加氫的“雙能車”,臉色像早春的凍土一樣緊繃。
王麗娜的辦公室在上海陸家嘴的玻璃幕牆裡,此刻卻被密密麻麻的圖表佔滿了。
牆上貼着“雙能車”的全球訂單分佈圖,紅色圖釘在中東、北歐、南美紮成了片。
桌上攤着伊萬團隊最新的專利清單,“-40℃冷啓動技術”“儲氫罐抗衝擊係數”這些字眼被她用紅筆劃得觸目驚心。
“王總,胎兒心率有點快,醫生建議您臥牀休息。”
秘書捧着孕檢報告進來,卻被她揮手擋開。
“把電池研發組的人叫來。”
王麗娜按下內線電話,聲音帶着金屬般的冷硬。
“我不管他們用什麼方法,‘閃電七號’的低溫續航必須突破600公里,充電速度要比現在快一倍。
伊萬能在火焰山曬罐體,我們馬上能去根河的冰窖裡測電池。”
深夜的研發中心燈火通明。工程師們圍着零下30℃的模擬艙爭論不休。
王麗娜忽然推門進來,手裡拎着一兜熱包子。
“別盯着氫燃料的優勢鑽牛角尖。”她咬了口包子,指腹敲着屏幕上的對比數據。
“他們加氫快,但我們充電網點多,他們排放水,我們就能回收電池餘熱供暖。”
“下週去漠河,把電池包埋在雪地裡凍72小時,我要看到真實的衰減數據。”
王楠楠小聲說:“王總,您這身體……”
“我身體好得很。”
王麗娜瞪了他一眼,卻下意識地摸了摸肚子。
“當年我懷老大的時候,在車間盯了三個月生產線。新能源這行,慢一步就是死路。”
這話傳到伊萬耳朵裡時,他正在給“雙能四號”的氫燃料電池做壓力測試。
蒙古族工程師阿古拉舉着手機笑:
“王總說要在漠河凍電池呢,咱們要不要去湊個熱鬧?” 伊萬把壓力錶擰到20兆帕,頭也不擡地說:
“告訴她,儲氫罐在-50℃的密封性能數據我們有,免費送。”
他頓了頓,忽然咧嘴一笑,“順便問問,她的電動車能拉着蒙古包轉場嗎?能給棉田脫殼嗎?新能源不是比參數,是比誰更懂土地。”
這話像根刺紮在王麗娜心上。她連夜讓人改裝了五輛“閃電七號”,加了可拆卸的播種機——
這是她從葉茂的棉田訂單裡學來的。
測試那天,她挺着肚子站在河北的麥田裡,看着電動車拖着播種機跑了一圈又一圈,直到夕陽把影子拉得老長。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的宴會廳裡,葉風剛結束一場關於“光伏制氫+氫能運輸”的演講。
臺下坐着的沃爾沃集團董事長遞來一張名片:
“我們的卡車想試試你們的儲氫技術,從哥德堡到奧斯陸,能不能讓加氫時間比加油還快?”
手機在口袋裡震動起來,是葉雨澤的視頻電話。
屏幕裡,父親正蹲在西瓜地埂上,身後的光伏板反射着碎金似的光:
“麗娜的電動車在河北種麥子了,你那邊怎麼樣?”
“挪威的水電集團願意合作建加氫站。”
葉風望着窗外飄雪的峽灣,“他們的水電站發的綠電,制氫成本比西北還低。還有芬蘭的林業公司,想把伐木機改成氫燃料的,說排放的水能直接澆樹苗。”
他頓了頓,語氣亮起來,“爸,我想在全球搞‘能源互補網’——城市裡用電動車,充電方便;偏遠地區用氫能車,加氫靈活。”
“比如非洲的礦區,光伏板白天制氫,晚上給電動車充電,剛好互補。”
葉雨澤的聲音帶着笑意:“你爺爺當年在沙漠裡種樹,說過‘沙棘抗風,紅柳耐旱,各有各的活法’。能源不也一樣?”
掛了電話,葉風立刻讓助手訂了去冰島的機票。
那裡的地熱資源豐富,最適合建氫能示範站。
在雷克雅未克的地熱電站,他看着蒸汽輪機排出的熱水被導入電解槽,氣泡滋滋往上冒——那是純度99.99%的氫氣。
電站負責人拍着他的肩膀說:“你們的‘雙能車’要是能在冰川上跑,我們就訂一百輛,用來運輸科考設備。”
消息傳回軍墾城,王麗娜正在產房裡陣痛。
護士遞來手機,屏幕上是葉風發來的冰島加氫站照片。
她忍着痛笑了笑,給研發部發了條信息:“把‘閃電七號’的電池模塊改成可拆卸的,和‘雙能車’的儲氫罐通用。既然是戰友,就得能搭把手。”
軍墾城的秋天來得猝不及防,一場早霜打黃了棉田。
葉茂站在地頭,看着阿不都駕駛的“雙能車”正用脫殼機處理新收的棉籽,車尾部排出的水汽在陽光下凝成小彩虹,剛好落在旁邊的冬小麥苗上。
“王總派來的工程師就在那邊。”
葉茂指着不遠處的帳篷,“他們在給電動車裝光伏充電板,說要試試在沙漠裡能不能自給自足。”
帳篷裡,王麗娜的團隊正和伊萬的工程師爭論不休。
戰士電動車的副總王楠楠拿着檢測儀說:
“你們的氫燃料電池啓動快,但在城市裡還是我們的快充更方便。”
伊萬的徒弟小王立刻反駁:“可在沒有電網的牧區,我們加氫三分鐘就能跑一天!”
葉雨澤走進來時,正看見兩個年輕人蹲在地上畫圖紙——
左邊是城市交通網,密密麻麻的充電樁像星星。
右邊是戈壁分佈圖,加氫站沿着公路連成線。
“這纔是正經事。”
他笑着遞過去兩瓶礦泉水,“電動車在城裡跑,氫能車在城外轉,就像光伏板和草方格,少了誰都治不了沙。”
這時,楊革勇從非洲打來了視頻電話。鏡頭裡,一羣黑皮膚的工人正在安裝“雙能車”的光伏制氫設備,遠處的油田抽油機正緩緩轉動。
“我們把減持油田的錢投在了這裡。”
楊革勇的聲音帶着風沙的粗糙,“白天用光伏制氫開車,晚上用油田的餘熱給電動車充電。葉風說得對,一環扣一環,最後都落到農民的錢袋子裡。”
掛了電話,王麗娜的視頻也打了進來。
她抱着剛滿月的兒子,背景是戰士集團的新生產線。
“‘閃電七號’和‘雙能四號’的通用模塊搞定了。”
她晃了晃手裡的圖紙,“下批出口歐洲的車,一半裝電池,一半裝儲氫罐,讓客戶自己選。”
“對了,伊萬那個蒙古包支架的專利,我們想用在電動車上,給牧民拉太陽能板。”
伊萬在旁邊聽見了,立刻嚷嚷:“專利費免了!但你們的電池低溫技術得共享,我們的車要去北極圈!”
夕陽西下時,所有人都站到了觀景臺上。
遠處的光伏產業園像一片藍色的海洋,近處的棉田泛着白浪。
“雙能車”和電動車在田埂上並排行駛,揚起的塵土裡混着青草的氣息。
葉雨澤忽然想起很多年前,他第一次在戈壁上種下梭梭苗,那時誰也想不到,這片荒蕪的土地上,會開出這樣絢爛的共生之花。
夜色漸濃,軍墾城的路燈亮了起來。
葉茂的兒子騎着兒童車,追在一輛加氫的“雙能車”後面跑,車尾部排出的水在地上積成小水窪,映着漫天星光,像撒了一地的希望。
葉雨澤知道,這場關於能源的探索永遠沒有終點,但只要車輪還在轉動,只要綠意還在生長,這條路就永遠值得走下去。
不過他不畏懼面對任何挑戰和壓力,如今,兩個兒子也都成長起來了,都各自獨當一面,他這個老人家也可以退休了。
說實話,他的戰士集團雖然創造了很多奇蹟,但總得來說,只是在技術方面的突破。
而如今的戰士集團,在新能源方面卻創造了很多的第一。不謙虛的說,等新能源真正開展起來,就可以說創造了一個時代!
而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創造這個時代的是華夏人,是華夏的企業。
雖然如今的老總是米國籍,但那又怎樣?只不過是因爲發展的需要
來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