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節

天子劉宏於公元168年(時十二歲)繼皇帝位。

天子今年三十歲,他個子很高,身材消瘦,頸子細細長長的,一張小臉,一雙小眼。他不苟言笑,臉上也沒有表情,說話的時候注意力也不集中,性情冷淡而孤僻。

“今天,諸位愛卿就不要回府了。”天子站起來,隨手把案几上的書簡仍到地上,冷冷地望着大殿上的大臣們,低聲說道,“什麼時候把李中郎的事情解決了,什麼時候回去。”說完他甩手走了。

羣臣面面相覷。

代表皇上留下來議事的中常侍張讓俯身撿起地上的竹簡,把李弘上書的內容高聲朗誦了一遍。

“諸位大人,這裡既沒有火爐,也沒有食物,時間長了就不舒服了。哈哈……你們快一點議吧。”張讓心災樂禍地笑道。

張讓五十多歲了,由於常年待在宮中養尊處優,他保養得很好,但非常瘦,渾身上下乾巴巴的,就象風乾的桔子皮一樣。

大司農王瀚遲疑了一下,緩緩說道:“侯爺,李中郎的部隊如果繞道弘農郡……”

張讓大手一揮,口氣堅決地說道,“王大人,我不是和你說過嘛,這個事沒有商量的餘地。你們知道陛下在弘農購置了大量的田產,這個事誰敢去說?王大人,剛纔陛下在的時候,你怎麼不說?”

王瀚嘆了口氣,沒有做聲。

當今天子好財,那是天下聞名的,其次就是吝嗇,非常非常吝嗇。去年,天子在西園耗費巨資修建了一座萬金堂,建成之後,他命令大司農王瀚把皇宮裡,國庫裡儲存的許多金錢,繒帛都搬到萬金堂放着。過了一段時間,他擔心這些錢被身邊的人偷了或者被大臣們挪用了,他又把所有錢財折成幾千萬錢一份,寄藏轉移到小黃門、中常侍們的家裡。但這樣他還不放心,他命令中常侍,小黃門們幫他到冀州河間郡,兗州東郡,弘農郡等州郡大量購買田產,造豪宅大屋,意圖錢財保值。

河東郡有王公貴族,皇親國戚和中常侍們的私產,弘農有當朝天子,大臣小吏,門閥望族的田地,誰都不願意讓西進大軍從自己的土地上踏過。讓他們經過,就意味着自己要遭受重大損失。所以,雙方各不想讓,誰都不願意退一步。現在京中的大臣和門閥們都鬆了口,只要皇上願意,大家都掏錢。但誰敢去對皇上說?皇上不發脾氣還好,發了脾氣,等着遭厄運吧,肯定要被這個愛錢如命的皇帝砍掉腦袋。剛剛被罷職的太尉張延就是例子。張延不過就說了幾句皇帝不愛聽的話,結果就被罷官回家了。

===

司徒崔烈說道:“王大人,讓西進部隊繞道弘農,一來增加了部隊的行程,二來也增加了部隊的糧草損耗。我看,還是從河東郡走較爲合適。”

張讓笑道:“這麼說,崔大人願意獨自捐助了?”

崔烈瞪着眼睛,氣憤地說道:“我的錢都捐到西園萬金堂了,哪裡還有?”

當今天子想錢想瘋了,把每個官職都明碼標價,誰不給錢誰滾蛋。崔烈雖然是名士,過去也是個廷尉,但不給錢照樣不行。這個司徒就是他出五百萬錢買的。天子賣了之後,後悔自己打折太低了,賣得便宜,一直頗有怨言。崔烈雖然如願以償坐上了司徒的位子,但因爲花費巨資買官,嚴重影響了他的聲譽,致使名聲一落千丈,常常遭人嘲諷。

“司徒大人有何高見嗎?”光祿大夫朱儁問道。

“給錢。把糧草折成錢交給李中郎,讓他們自己在河東郡買吧。”崔烈說道。

“錢從何來?”大司農王瀚就是管國庫的,所以他立即叫道,“司徒大人,錢從何來?”

“從撥給西涼戰場上的軍餉里扣。”崔烈大聲說道,“他們連吃敗仗不說,還天天催要援兵,就這個樣子,憑什麼發給他們雙倍軍餉?他們十萬人賴在長安和扶風郡有幾個月了,既不打叛軍,也不打羌胡,整日無所事實,消耗糧食。你們看看李中郎。他從去年十月開始,率一萬五千鐵騎南下攻打蟻賊幾十萬大軍,一路勢如破竹,連戰連捷,殲敵三十多萬,擊斃蟻賊首領張牛角。你們看看,兩個戰場,無論是兵力對比還是實力對比,太懸殊了。李中郎爲什麼就能打勝仗?朝廷發給他們軍餉了嗎?”

“你們認爲呢?”崔烈一邊望着司空許相,大將軍何進,中常侍張讓,太常劉焉等幾個大臣,一邊問道。

“好。”張讓首先叫道,“好主意。先把西涼大軍餓一餓。張太尉爲人太過溫和,那些西涼手下桀驁不遜,他未必鎮的住。十萬大軍還打不過一幫叛逆,的確有點不可思議。讓他們一天吃兩餐,好好的懲罰一下。好主意。”

大將軍何進,司空許相也先後表示贊同。崔烈這主意想得絕,他哪個都沒有得罪,誰的利益都沒有損害,損害的只是西涼戰場上那可憐的十萬士兵。太尉張溫要是知道了,恐怕肺都要氣炸了。

聽到崔烈的建議,大部分官員心裡都樂滋滋的。司徒大人的主意給他們節省了一大筆錢,這等好事可不是天天都有,許多人擊掌叫好。光祿太夫朱儁,尚書劉虞,盧植等人雖然有不同意見,但看到幾個位高權重的大人都說可行,自然不敢再說什麼,唯恐節外生枝,耽誤西進部隊的行程。

===

大將軍何進中等身材,體格魁梧,白麪短鬚。他望着正在大肆抨擊西涼戰局的崔烈道:“崔大人,你對李中郎西進部隊的建制可有什麼提議?”

“大將軍,李中郎這趟是苦差事,九死一生的苦差事,不論是輸還是贏,他能活着回冀州的可能性都不大,所以你不如做個順水人情,給他安排幾個校尉的職位?”崔烈笑道。

何進搖搖頭,說道,“李中郎自己不過纔是個校尉,他這個中郎將只是個虛職,沒有秩俸,也沒有什麼權利,所以……”

“所以你乾脆稟奏陛下,遷升他爲中郎將算了。中郎將有安排軍司馬,舉薦都尉的權利,你把這些頭痛的事都叫給李中郎,讓他自己去安排,你只要在文書上蓋上大印就行了,豈不樂哉。”

何進恍然大悟,笑道:“自從傅瘋子離開洛陽之後,司徒大人風采重現,可喜可賀。”

崔烈聽出何進話裡的譏諷之意,頓時拉下臉,十分不高興地說道:“我一世英明,都栽在了這個傅瘋子手上。大將軍從此以後,不要再在我面前提起此人。”隨即他撇脣反譏道:“大將軍大概又想着要安排幾個親信到李中郎的部隊去,所以才忘了還有這麼簡單的辦法吧。”

“大人何出此言?”何進也不高興了。

“哼……”崔烈冷笑道:“大將軍大概忘記了這是去西涼吧?你的人去了就是送死,根本沒有活下來的希望。西疆的叛亂和西疆羌胡的叛亂有什麼區別?皇甫嵩都打不贏的仗,這天下有幾個人打得贏?我朝涼州‘三明’乃三大名將,皇甫規皇甫威明大人,張奐張然明大人,段熲段紀明大人,他們先後征戰涼州幾十年,歷經千戰,斬殺羌胡首級十萬以上,獲牛馬騾驢駝幾百萬頭,朝廷耗資四百多億錢,如何?羌胡依舊,戰事連連。你以爲這是去殺幾個黃巾蟻賊?西涼戰場是隨隨便便可以撈軍功的地方?就是李中郎去,他也是血染黃沙,了無歸期。”

何進大怒道:“司徒大人似乎忘記了,這李中郎可是你和司空大人,太常大人以及其他十幾位重臣聯名舉薦的。當時你們怎麼對陛下說的。你們說只要李中郎帶着五萬人支援西涼,在太尉大人的指揮下,定可擊敗叛軍,平定西疆。現在你卻在這裡散佈謠言,說什麼百戰不勝,了無歸期。”

司空許相立即插話道:“大將軍此言差異。司徒大人的意思是說西涼戰場戰事慘烈,平定叛亂需要一個過程,大將軍不要誤解。”

光祿大夫朱儁趕忙上前說道:“兩位大人,太尉大人和李中郎都催得緊,我們還是立即求見陛下,把事情定下來吧。”

尚書盧植也說道:“西涼戰場危機重重,急需部隊支援,幾位大人還是快一點求見皇上,得到陛下批准之後立即命令李中郎率部西進吧。”

崔烈大概察覺到自己圖一時痛快罵了何進幾句,結果給何進抓住了話柄,所以趕忙不做聲了。

“但是,遷升李中郎爲中郎將之議,非常不妥。”司空許相平靜地說道。

大殿內頓時響起一片應和之聲。

“一個鮮卑人的奴隸,聽說連字都不會寫,他要是做了中郎將,豈不丟盡了我大漢朝的臉面。”

“從軍才一年多就已經是四等校尉,行平虜中郎將了,一個庶民做到這等大官,在我大漢國尚屬首次。他到底有多大功績?有什麼功績?”

“我在朝二十多年了,不說功勞也有苦勞吧,但我也不過纔是個六百石的中散大夫。他只不過殺了幾萬人,就是比兩千石的校尉了,這都是什麼世道?” ωωω ▪тт kan ▪℃O

“他帶的的騎兵都是蠻鬍子,聽說殺我們漢人特別血腥。就這種人,他能有什麼天大的功勞?我懷疑他就是鮮卑人的奸細。”

“他和蟻賊勾結,證據確鑿,應該抓他進京受審。”

“翼州牧郭大人和鉅鹿郡馮大人的死,還有冀州蟻賊突然全部逃匿太行山的事情,都有疑點,大將軍應該派人仔細調查。”

“這種人到了西涼戰場,假如和叛賊坑瀣一氣,裡應外合,長安豈不岌岌可危了。”

大將軍何進被一幫大臣吵得頭暈腦漲。上書劉虞和盧植相視苦笑,根本就不敢替李弘說話,那要犯衆怒的。

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節-第四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八節-第二十九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二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四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九節(上)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節(下)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八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九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七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一節第24章 猛將的傳承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二節(上)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七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七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八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三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六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二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七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一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三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七節三國人物介紹蜀上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二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上)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三節漢代官員的俸祿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六十二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五節岳飛墮落的天使二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五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節漢簡中所見物價考釋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四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十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七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六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二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三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七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九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節東漢末年軍職制度演變轉載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五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七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三十一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九節第13章 成敗轉頭空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三十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七節第20章 胡笳十八拍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七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三節穆斯塔法正說董卓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二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四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一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六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三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九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四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一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六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二節
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節-第四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八節-第二十九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二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四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九節(上)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節(下)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八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九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七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一節第24章 猛將的傳承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二節(上)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七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七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八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三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六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二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七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一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三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七節三國人物介紹蜀上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二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上)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三節漢代官員的俸祿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六十二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五節岳飛墮落的天使二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五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節漢簡中所見物價考釋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四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十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七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六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二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三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七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九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節東漢末年軍職制度演變轉載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五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七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三十一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九節第13章 成敗轉頭空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三十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七節第20章 胡笳十八拍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七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三節穆斯塔法正說董卓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二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四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一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六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三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九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四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一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六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二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