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張獻忠

佛圖關位於重慶城西,地勢險竣,兩側環水,三面懸崖,自古有“四塞之險,甲於天下“之說。

就在三天之前,張獻忠帶着人剛剛攻破了佛圖關,大敗總兵曹英,距離成都又進了一步。

就在佛圖關的將軍府中,大堂之上坐着一個人,這個人三十五六歲的年紀,長身虎頷,面色金黃,須一尺六寸,威風稟稟,殺氣十足,正是大西王張獻忠。

堂下突然跑過來一個將軍:“兒臣張可望見過父王。”

張獻忠放下了手中正在觀賞的寶刀:“可望,你來了,有什麼事嗎?”

“據探子報,秦良玉率領三萬白桿兵馳援重慶,如今已到重慶城下,另外..”

“另外什麼?”

“據傳聞南京朝廷爲了救援蜀王也發出大軍征討川蜀,我軍很可能要腹背受敵。”

張獻忠哈哈大笑:“那有什麼了不起,別說是南京小朝廷,就是崇禎的京師大朝廷我都不怕他們,如今咱們已經拿下了四川大部分地方,只待打進成都便可建國稱帝,到時候你們幾個小子都是王爺!”

“兒臣謝過父王,那咱們該怎麼辦?”

“讓本王考慮考慮,你去將汪先生叫來。”

這汪先生本名汪兆麟,乃是一個落魄的書生,後來隨着張獻忠東征西討,出謀劃策,深受張獻忠的信任。

不一會一個四十歲左右的書生走了進來;“大王何事如此着急?”

張獻忠開口說道:“據說秦良玉帶着三萬白桿兵到了重慶,南京朝廷也派出了大軍馳援川蜀,不知軍師可有良策?”

汪兆麟笑了笑:“這計策臣已經想好了,秦良玉白桿兵英勇善戰,若是正面交鋒我們就算能勝也會損失慘重,所以只能智取不可力敵。至於南京朝廷的援兵,大王只需派出水軍都督狄三品扼守三峽水道,保管任何援軍都別想入蜀!”

張獻忠一拍大腿:“妙啊!都說軍師是文曲星下凡,以咱老張看那是諸葛孔明轉世啊,如今有了軍師的策略,想必不日便可拿下成都了。”

“大王過獎了,只是如何對付白桿兵,在下心中還沒有十足的把握,只能前方觀陣之後再做出決定。”

“哈哈,有軍師在,咱老張放心的緊,什麼白桿兵定然不在話下。”

“大王,你都已經稱王了,這口頭語可不能總是掛在嘴上了,老張這個稱呼不適合你了,應該用孤王。”

“哈哈,孤王這不是一時高興忘了嗎。你放心,孤王記在心裡,一定改,一定改。”

“大王,還有一件事要跟你說。”

“你說。”

“自從入川以來,咱們的軍紀是一日比一日渙散,這樣下去只怕有很難得到當地百姓的支持,不利於咱們以後的發展啊。”

張獻忠滿不在乎:“軍師多慮了,這兒郎們隨着我一路征戰死傷無數,難道還不能自己找點樂子嗎,再說了得不到支持又如何?惹急了孤王,孤王把他們全殺了!讓他們還敢和孤王作對!”

汪兆麟搖了搖頭:“大王,萬萬不可啊,你看那闖王李自成,在陝西之時軍紀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聽說已經打進京師了。大王想要和他一較長短,就得學會收服民心。”

張獻忠聽到這裡腦仁都大了:“那個軍師說的話孤王會好好考慮的,咱們現在先打下成都再說其他的。”

汪兆麟心中苦笑一聲,自己這個大王什麼都好,就是對於民心所向這種事毫不在意,不過這也怪不得他,說起來張獻忠也是一個苦命人。

張獻忠本是延安府的一名捕快,因爲不會討好上司便被隨意安了一個罪名革去了職位。他心中苦悶便去延綏鎮從軍,又因爲不肯殺良冒功,得罪了上司,要將他開刀問斬,多虧有人看他相貌奇異替他求情這才躲過一劫。

經歷了這種種事宜,張獻忠心中難免有些偏激的想法,所謂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終於讓他等到了一個機會,隨着反賊四起,張獻忠在家鄉聚集十八寨人馬相應王嘉胤的暴動,很快便嶄露頭角。

在亂軍之中成長的張獻忠,只信奉手中的大刀和胯下的戰馬,至於民心之說,宗教傳播的六道輪迴之講統統不信,所以行事愈發肆無忌憚,這也是他勢力擴張的一個重大原因。

但是汪兆麟明白,雖然他現在能夠不擇手段成爲一方霸主,但是想要圖謀天下,必須要收買人心,不然不光難以進取,只怕守成都難。

張獻忠顯然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他的心裡,只有刀子硬才能得天下,其他的都是扯淡。汪兆麟無可奈何,畢竟到現在爲止,張獻忠的方法很有效,這也讓他的勸說變得很無力,只能希望張獻忠稍稍受挫之後能夠聽進自己的話去。

張獻忠身下並無子嗣,他統治軍隊的方法也是另闢蹊徑,要想在他的軍隊之中掌握兵權,除了要有能力之外,還要改姓張,並認他做父親。如今軍隊中的中堅力量張可望,張文秀,張定國,張能奇全是他的義子,而且他們本來全都不姓張。

這在大西軍軍中已經成爲了特色,按道理來講張獻忠已經人到中年了,後宮之中最少的時候也有二十多人,最多的時候那是不可計數,他想要一個子嗣繼承他的位置十分容易,但是他偏偏不喜歡自己生,非要去認一幫兒子來幫他穩固軍權。

對於這件事,大西軍中所有的人都一致保持了沉默,因爲這種事情說出來不但在張獻忠那裡討不得好,那些張獻忠所認的義子只怕也會記恨自己,到時候在大西軍中只怕再無立足之地。

由於汪兆麟很快解決了張獻忠面臨的難題,所以張獻忠很開心,要和汪兆麟把酒言歡。汪兆麟一介書生哪能喝的過反賊出身的張獻忠,很快便被灌得不省人事。

張獻忠眼神中透着光:“來人,將軍師送回營中好生伺候,另外禁止軍師和那些本地的官紳接觸!”

第45章 月黑風高夜第25章 太子殿下第69章 進京第58章 心正者天地皆浩然正氣第五章第73章 左良玉掌兵第五章第36章 霍州之戰(5)第15章 夜訪第56章 下毒第56章 意外第134章 江南巡撫第8章 河洛軍主帥第54章 傳教第26章 腰纏十萬貫第140章 動手第77章 南海惡蛟鄭芝龍第17章 敬我們死去的總哨爺第66章 這齣戲叫無間道第33章 多爾袞的野望第366章 吃飽纔是硬道理第50章 絕處逢生第68章 割袍第89章 聽聞太后與攝政王有染第31章 忍痛第416章 登府第61章 宴無好宴(下)第91章 親切而友好的會談第83章 先鋒大印第41章 宋獻策第65章 威脅第66章 致命的夜襲第29章 臣也是獅子座第51章 山下有座書院第209章 惡人先告狀第129章 黃雀在後第51章 君子藏器於身第1章 李自成來使第86章 大牛的幸福生活(四)第155章 撲朔迷離第28章 夜色南京第64章 騎兵對衝第262章 神秘賀禮第262章 神秘賀禮第122章 我見青山多嫵媚第190章 蔡府第83章 先發制人第42章 抵足而談第23章 河間召對第69章 豪賭第6節 大明文學院第11章 絕戶計第51章 山下有座書院第148章 英魂當死戰第60章 大局已定第77章 對面有鬼兵第26章 老夫不奉陪第22章 同根相煎急第249章 病倒第13章 誤會加深第88章 援兵第187章 無計可施第50章 抄家第85章 大牛的幸福生活(三)第120章 強勢出場第145章 鄭氏後裔第14章 戰場反水第214章 論事第190章 蔡府第50章 夢境第31章 忍痛第5章 文人風骨第53章 書院之中無君臣第5章 談判第234章 大亂第23章 針鋒相對第11章 李自成出山第200章 成都大逃亡(三)第137章 條件第77章 對面有鬼兵第52章 待時而動第67章 對面有鬼兵第220章 突如其來的大戰第11章 自毀棟樑第152章 老狐狸左良玉第73章 左良玉掌兵第40章 遼東傻狍子船隊第172章 蜀王求援第67章 對面有鬼兵第20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53章 將計就計第132章 訓誡第34章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第152章 老狐狸左良玉第69章 豪賭第59章 文華召對第61章 宴無好宴(下)第201章 成都爭奪戰第58章 心正者天地皆浩然正氣
第45章 月黑風高夜第25章 太子殿下第69章 進京第58章 心正者天地皆浩然正氣第五章第73章 左良玉掌兵第五章第36章 霍州之戰(5)第15章 夜訪第56章 下毒第56章 意外第134章 江南巡撫第8章 河洛軍主帥第54章 傳教第26章 腰纏十萬貫第140章 動手第77章 南海惡蛟鄭芝龍第17章 敬我們死去的總哨爺第66章 這齣戲叫無間道第33章 多爾袞的野望第366章 吃飽纔是硬道理第50章 絕處逢生第68章 割袍第89章 聽聞太后與攝政王有染第31章 忍痛第416章 登府第61章 宴無好宴(下)第91章 親切而友好的會談第83章 先鋒大印第41章 宋獻策第65章 威脅第66章 致命的夜襲第29章 臣也是獅子座第51章 山下有座書院第209章 惡人先告狀第129章 黃雀在後第51章 君子藏器於身第1章 李自成來使第86章 大牛的幸福生活(四)第155章 撲朔迷離第28章 夜色南京第64章 騎兵對衝第262章 神秘賀禮第262章 神秘賀禮第122章 我見青山多嫵媚第190章 蔡府第83章 先發制人第42章 抵足而談第23章 河間召對第69章 豪賭第6節 大明文學院第11章 絕戶計第51章 山下有座書院第148章 英魂當死戰第60章 大局已定第77章 對面有鬼兵第26章 老夫不奉陪第22章 同根相煎急第249章 病倒第13章 誤會加深第88章 援兵第187章 無計可施第50章 抄家第85章 大牛的幸福生活(三)第120章 強勢出場第145章 鄭氏後裔第14章 戰場反水第214章 論事第190章 蔡府第50章 夢境第31章 忍痛第5章 文人風骨第53章 書院之中無君臣第5章 談判第234章 大亂第23章 針鋒相對第11章 李自成出山第200章 成都大逃亡(三)第137章 條件第77章 對面有鬼兵第52章 待時而動第67章 對面有鬼兵第220章 突如其來的大戰第11章 自毀棟樑第152章 老狐狸左良玉第73章 左良玉掌兵第40章 遼東傻狍子船隊第172章 蜀王求援第67章 對面有鬼兵第20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53章 將計就計第132章 訓誡第34章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第152章 老狐狸左良玉第69章 豪賭第59章 文華召對第61章 宴無好宴(下)第201章 成都爭奪戰第58章 心正者天地皆浩然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