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衍聖公

李巖到了江南發現了這種蓬勃的生氣,很喜歡這個地方便住了下來,自己找了一份教書的活,他的周圍自然有黑衣衛盯着,盧曉航的意思就是既然他到了自己的手裡,就不能讓李自成再把他搶回去,哪怕是把他綁回洛陽王府,也不能讓他回去,否則李自成比現在還要難對付數倍。

說完了李巖當然要說一說進了山西的吳三桂,吳三桂帶着朱慈烺從真定府出發,沿着井陘進了山西然後迅速打下了壽陽和太原,這些地方的守兵哪裡和關寧軍交過手,他們其中和滿清交手的那些老兵活回來的不過十之二三,還都在陝西境內,因爲在李自成看來,山西那塊地方山雖然多,但是畢竟不是自己的老巢,哪怕守住了恐怕得浪費不少兵力,既然如此那便全力防守陝西之地。

當聽說進攻山西的是吳三桂的關寧軍時,李自成可是氣的不輕,這個吳三桂按照官位還是大順的王爺,想不到這麼快便放棄了山海關,而且還將矛頭指向了自己,簡直是殺熟啊。

李自成當即便點齊三萬將士,自己親自出徵,勢要將吳三桂這個卑鄙小人消滅在山西境內,結果打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吳三桂的地盤越來越大,自己死的人越來越多,最後李自成不得不承認,吳三桂手裡這支關寧軍確實可以傲視天下。

於是雙方以太原、榆次、壽陽一線爲界,這條線以北全被歸吳三桂所佔,這條線以南全部歸李自成所有,雙方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停戰,李自成是因爲戰死的兄弟太多了,而戰果又不是很讓人滿意,所以士氣有些低落,而吳三桂是因爲他也很心疼,這些關寧老兵死一個少一個,那些新兵又不是幾仗下來就能變成老兵的,所以他也不想打了。

有了地盤的吳三桂急於發展,因爲他手底下的糧食也不多了,當初依靠的是盧曉航的供給,可是供給早就斷了,他們進了山西,搶了不少糧食才勉強支撐住,當然這些糧食裡面有守軍的也有百姓的,但是現在他們有了自己的地盤,這縱兵搶糧的事可是不能幹了,否則的話這地盤就不是自己的了。

但是現在剛剛過了收糧食的季節,現種糧食已經來不及了,只能種些菜,但是現在麾下將近五萬關寧軍總不能靠着吃菜度過這個冬天,而且吃菜肯定不夠,所以吳三桂很頭疼。

至於盧曉航,在忙着糾正儒家的彎路,明朝和宋朝本來都是漢民族的強國,雖然宋朝打了敗仗,但是宋朝歷史相對於明朝來講清明許多,主要是因爲朱熹的理論在明朝走上了一條歧路,存天理滅人慾這句話被曲解之後,大明的文化一蹶不振,再加上朱元璋曾經落魄的乞討和出家爲僧的生活經歷,讓他的心理脆弱而敏感,這就導致了文字獄出現在了歷史之上。

而文字獄只是一個表象,更嚴重的是,所有的人失去了底線之後行事愈發的沒有章程和底線,爲了能打倒對手無所不用,所以看過《看過明朝那些事》的人都知道,這明朝的黨爭是十分嚴重的,而且不擇手段,不講道德,少數人甚至出賣了國家的利益換取政治的勝利。

而盧曉航想的便是將這種風氣徹底遏制,因爲這種風氣到了後世之後愈演愈烈,甚至在六十年代那十年裡面到達了頂峰,讓人聽到那段歷史就不寒而慄。而相對比之下的倭寇和南朝鮮便好的很多,盧曉航永遠記得,二戰之後的倭寇以強大的民族凝聚力迅速成長起來,南朝鮮的副總統因爲船隻失事而就地辭職,相對於來講,中國的官員則是不夠大氣,這種東西和文化傳承是分不開的。

所以盧曉航特地派陳承安去了一趟山東曲阜,那裡的孔家人近千年來都是儒家的喉舌。但是陳承安並沒有說服孔家人,身爲儒家教育下的陳承安,在思想上難以突破儒家的界限,所以根本說不過孔家的人。

接到陳承安的八百里加急文書之後,盧曉航決定召見孔家的家主,第六十四代的孔衍聖公孔胤植,後來這個孔胤植爲了避諱雍正的字胤禛,史書上記爲孔衍植。明清時期孔府也就是衍聖公府的勢力達到了頂峰,除了皇宮,天底下最大的府第便是衍聖公府了。

所以這個孔胤植當即便拒絕了陳承安的要求,在他看來,皇上要見自己也需要沐浴更衣素齋三天再來衍聖公府,召見自己。歷經幾千年的家族,對於皇權早就沒有了畏懼,在他們看來,衍聖公府已經是天底下讀書人的聖地,就算是皇上也不能對自己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很快孔胤植便明白了現在的皇上是個什麼角色,周遇吉頂住壓力,將大軍橫列在衍聖公府前,他得到的將令就是三天之內孔胤植再不出發,立刻毀掉衍聖公府,一片瓦都不能留下。

很快得到消息的世子便趕往兩個地方,一個是衍聖公府門前靜坐,一個是洛陽王府門前遊行。盧曉航對此並不是很生氣,畢竟這些士子還有敢於反抗的決心和勇氣,至於他們的作用,那絕對是微乎其微,盧曉航和孔胤植之間的博弈,他們根本插不上手。

再堅持了兩天半之後,孔胤植手中的文書確定,皇上沒有撤軍的意思,而且朝廷那些文人像被皇上洗了腦一樣一個站出來爲自己說話的都沒有。

其實孔胤植這便是錯怪那些大臣了,那些大臣可是都去過王府找皇上,可是皇上只留下一句話,願意去衍聖公府當官的便去,不願意的便回家靜等消息,自己總不可能害了孔聖人的後人,只不過是一種手段罷了。

聽到這裡諸位大臣也不再勸了,畢竟孔胤植這件事做的也不對,儒家講究天地君親師,總不能因爲你是孔聖人的後人就違背皇上的旨意。皇上召見你你豈可妄自託大?

孔胤植出門之前準備好了退路,一旦皇上決定滅掉衍聖公一門,那麼他的後人便會四散而去,百年之後衍聖公府自會重建,到那個時候便是盧曉航身敗名裂的時刻!

第90章 盛京的尾聲第60章 宴無好宴(上)第15章 寧死不回頭第16章 奪軍整營第1章 浪子回頭的少年第22章 勸降第147章 鄭家村第40章 霍州之戰(9)第31章 你怎麼瘦了第122章 我見青山多嫵媚第123章 青山見我應如是第72章 出兵(二)第227章 真相第40章 抓住了個小矮子第71章 出兵第42章 對牛彈琴第48章 比試第49章 清算第52章 歸順第52章 待時而動第32章 咱們這就走第31章 息事第80章 天子怒第37章 水師出海第26章 腰纏十萬貫第56章 意外第273章 刺殺第64章 暮色下的七大家(上)第27章 梅宜修第62章 血濺當街第86章 大牛的幸福生活(四)第35章 暗流涌動真定府第65章 暮色下的七大家(下)第249章 病倒第159章 碭山山賊第55章 留下調查第83章 先鋒大印第84章 大牛的幸福生活(二)第84章 大牛的幸福生活(二)第52章 做官不好玩第50章 你的六神第78章 羣謀第64章 反覆無常是小人第71章 出兵第50章 絕處逢生第196章 坐下喝酒第26章 對弈第64章 反覆無常是小人第71章 李自成和田見秀第187章 無計可施第80章 隨機應變第71章 皇宮第70章 說服第27章 朕要見見世子第21章 穩坐泰山的周遇吉第29章 密道第137章 條件第63章 發配三萬裡第84章 奪糧第29章 亂起第6章 兒女第241章 對質第43章 興亡百姓苦第31章 息事第15章 回家的路第79章 君命有所不受第396章 站着死第100章 奉陪到底第53章 禍不單行第138章 爭辯第24章 三人遊第19章 忠魂依舊保遼東第5章 文人風骨第37章 你連祖宗都敢賣第137章 條件第14章 懷疑第9章 明清之戰第62章 血濺當街第12章 漢人不打漢人第74章 滄州第181章 月黑風高夜第194章 商隊(三)第381章 見血第23章 針鋒相對第67章 東窗事發第87章 朝會第85章 大牛的幸福生活(三)第63章 割袍斷義第70章 說服第71章 出兵第59章 文華召對第17章 敬我們死去的總哨爺第182章 潰軍不如寇第199章 成都大逃亡(二)第134章 江南巡撫第227章 真相第82章 娘宮嶼第273章 刺殺第47章 缺失企業文化的白蓮教第47章 莫要委屈了自己
第90章 盛京的尾聲第60章 宴無好宴(上)第15章 寧死不回頭第16章 奪軍整營第1章 浪子回頭的少年第22章 勸降第147章 鄭家村第40章 霍州之戰(9)第31章 你怎麼瘦了第122章 我見青山多嫵媚第123章 青山見我應如是第72章 出兵(二)第227章 真相第40章 抓住了個小矮子第71章 出兵第42章 對牛彈琴第48章 比試第49章 清算第52章 歸順第52章 待時而動第32章 咱們這就走第31章 息事第80章 天子怒第37章 水師出海第26章 腰纏十萬貫第56章 意外第273章 刺殺第64章 暮色下的七大家(上)第27章 梅宜修第62章 血濺當街第86章 大牛的幸福生活(四)第35章 暗流涌動真定府第65章 暮色下的七大家(下)第249章 病倒第159章 碭山山賊第55章 留下調查第83章 先鋒大印第84章 大牛的幸福生活(二)第84章 大牛的幸福生活(二)第52章 做官不好玩第50章 你的六神第78章 羣謀第64章 反覆無常是小人第71章 出兵第50章 絕處逢生第196章 坐下喝酒第26章 對弈第64章 反覆無常是小人第71章 李自成和田見秀第187章 無計可施第80章 隨機應變第71章 皇宮第70章 說服第27章 朕要見見世子第21章 穩坐泰山的周遇吉第29章 密道第137章 條件第63章 發配三萬裡第84章 奪糧第29章 亂起第6章 兒女第241章 對質第43章 興亡百姓苦第31章 息事第15章 回家的路第79章 君命有所不受第396章 站着死第100章 奉陪到底第53章 禍不單行第138章 爭辯第24章 三人遊第19章 忠魂依舊保遼東第5章 文人風骨第37章 你連祖宗都敢賣第137章 條件第14章 懷疑第9章 明清之戰第62章 血濺當街第12章 漢人不打漢人第74章 滄州第181章 月黑風高夜第194章 商隊(三)第381章 見血第23章 針鋒相對第67章 東窗事發第87章 朝會第85章 大牛的幸福生活(三)第63章 割袍斷義第70章 說服第71章 出兵第59章 文華召對第17章 敬我們死去的總哨爺第182章 潰軍不如寇第199章 成都大逃亡(二)第134章 江南巡撫第227章 真相第82章 娘宮嶼第273章 刺殺第47章 缺失企業文化的白蓮教第47章 莫要委屈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