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戰事起

這個時期在歷史之上被稱爲小冰河期,也是後世總結大明國運已盡的理由,面對着幾十年的小冰河期,在北方活不下去的滿清人自然要拼命地南下,尋求食物和衣服。

而大明則是陷入了內困外憂的艱苦情況,國內夏天大旱和大澇接替出現,冬天則是奇寒無比。但是這也算不得主要原因,畢竟若是國內勢力雄厚完全可以度過這個艱難的時期,但是十分不幸的是早在幾十年之前,萬曆朝鮮戰爭,七年的時間大明將中央太倉倉庫完全打光了。

所以一旦用兵就得加稅收銀子,加稅對於那些百姓來講便是雪上加霜,這種年月本該賑災卻要加稅,活不下去了自然要造反了。

說到這裡自然要提一提萬曆朝鮮戰爭,許多人說這是萬曆皇帝的一大污點,因爲當初東洋根本沒有想要侵佔大明的想法,他們根本就是國內經濟危機所以打算以戰養戰,這才攻打的朝鮮。

但是盧曉航卻不這麼認爲,這一戰打光了戚家軍、打光了俞家軍,打光了中央太倉,爲得不僅僅是大明的面子,更是融入民族靈魂的正義,當初朝鮮什麼都沒有,甚至大明的軍糧都得自己帶自己就得購買,但是這些軍人並沒有應付了事,他們在七年的時間裡浴血奮戰,與豐臣秀吉的幾十萬人馬展開了生死搏鬥,最終將東洋的幾十萬人留在了朝鮮這片大陸上。

正是由於有了這種精神,我們的民族才能在每每遇到爲難的時候不逃避不放棄,後世的二戰,東洋已經將大半中國收入囊中,號稱三個月滅亡中國,但是還有很多人,用落後百倍的武器堅持着,川軍打光了滇軍上,滇軍殺沒了桂軍上,桂軍也殺光了粵軍、湘軍上,爲了三個月的時間,用三十萬將士的鮮血換取中華工業基地的轉移,但是這股精神直接將東洋震懾,不得不放棄先前的戰略計劃。

這場戰爭被後世稱爲淞滬會戰,因爲是臺灣黨派組織戰鬥的,甚至沒有平型關大捷有名,但是不可磨滅的是,中華民族融進靈魂的精神,正如萬曆皇帝在戰後的詔書之中寫道:“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這股精神支撐着整個民族度過了無數艱難的歲月,讓中華民族歷經磨難仍然堅挺在華夏大地之上。

萬曆朝鮮戰爭,雖然打光了這麼多東西,但是保存了民族靈魂,這些足矣,大明人心中的信念,便是就算代價是身死國滅,不會放棄堅持的正義,不會讓跳梁者洋洋得意。

盧曉航的出現之後,小冰河時期的氣溫沒有減輕多少,但是大旱和大澇可是減輕了,而且盧曉航已經免去了天下一年的賦稅,所以百姓家裡基本上都有了餘糧,俗話說家中有糧心中不慌,只要能活下去,造反的人就少了很多。

再加上阮大鋮肅清吏治上了癮,幾乎江南所有的知府都被他調查了一遍,當然也留下了幾十個人頭血染的官帽子,大明的整個氣象爲之一變。原本動亂的人心迅速安定下來,該讀書讀書,該種地的種地,各地造反的氣勢迅速被壓制下來。

百姓的生活迴歸到了正途,而這個時候基本上所有的人都認爲大明會像西漢便東漢一樣在延續幾百年,盧曉航卻知道自己最大的敵人還在關外虎視眈眈,多爾袞一日不死,大明一日不得安寧。

現在的人可不是後世那些知道滿清鐵騎厲害的人,在他們眼裡滿清就和南蠻沒有什麼區別,只不過是因爲邊軍不利所以才讓他們屢次入關,只要換上了大明的軍隊,必定能夠讓他們有來無回。不過幸好河洛軍和他們交過手,所以大明的將士都明白這是一個極度難纏的對手,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滿朝文臣的眼裡就等着皇上帶人平定關外韃子,然後他們作爲中興之臣青史留名了。但是他們的皇上卻窩在洛陽不肯出來,京師已經有不少大人按耐不住要領軍出征了。

但是盧曉航自己不打算出徵,手下的這些支軍隊一概休整備戰,盧曉航放出話去,那位大人想要出征,自己募兵自己去,打贏了封王,打輸了抄家。但是不要給自己上奏摺了,自己的孩子就要出生了,現在什麼事情都沒有這件事重要。

離預產期還有十多天,福王府裡便住進了三十多個接生婆,這些人全都是盧九德找來的,在他看來人越多經驗越多,免得到時候出了點狀況萬一接生婆也抓瞎了可耽誤大事,所以他便將洛陽周圍有名的接生婆全都找來了。

盧九德找人可不是問道人家是接生婆便接到家裡來,而是先問一問家裡是做什麼的,接生多少年了,然後再問周圍的街坊,接生婆接生的孩子有多少成功活下來了,有多少出了意外。

在多次排除之下,盧九德用了三個月的時間這才找齊了這三十多名接生婆。

不過對於這件事盧曉航倒是沒有說什麼,放在後世生孩子這個手術還需要十來個大夫做呢,盧九德找來三十多個,雖然有些超標,但是自己畢竟是皇上,超出尋常規格也是正常的。

盧九德早在幾個月前便將大夫什麼的都準備好了,甚至吊命的人蔘都準備了十多根,都是上好的遼東參,最差的也有二百年的年頭了,在盧九德看來,只要孩子能夠順利降生,那麼就算是把大明國庫裡的寶貝搬空了也值得。不過爲了擔心盧曉航責怪他小題大做,他將此事偷偷瞞了下來。

盧曉航當然不會覺得這是小題大做,甚至任何一個人都不會覺得這是小題大做,要不是京師的事情還有很多需要處理,史可法都能跑到王府門前來站上兩個月的崗,這個孩子對於大明來講太重要了。有了繼承人大明便有了未來,大家心裡也有了主心骨。否則大明終究還要因爲此事亂起來的。

就在盧曉航期盼着自己孩子出生的時候,多爾袞終於有了動靜,弘光三年十月初五,多爾袞盡起滿清大軍奔着關內而來,他這次的目標是黃河以北。

第56章 學生顧炎武拜見老師第19章 忠魂依舊保遼東第41章 油鍋面前第241章 對質第77章 鬆錦第145章 鄭氏後裔第33章 小姐說她不起牀第49章 清算第24章 滋養他的野心第39章 霍州之戰(8)第59章 警明鐘響第37章 霍州之戰(6)第15章 夜訪第226章 痕跡第62章 夜闖葉府第65章 暮色下的七大家(下)第20章 借糧食第10章 陳兵邊境第30章 要前途還是要哥哥?第138章 爭辯第127章 算計第10章 洛陽的漢子第62章 三份急報第6節 大明文學院第31章 息事第36章 世態炎涼第43章 官升一級第53章 書院之中無君臣第50章 你的六神第135章 巢湖水匪第262章 神秘賀禮第8章 廟裡和尚有聖旨第70章 總哨爺之殤第64章 騎兵對衝第75章 小公子鄭森第8章 小火炮第18章 滿朝戲子第45章 論圈養和放養第536章 化整爲零第39章 陸上來的送糧船第195章 坐而分食第178章 血債第17章 敬我們死去的總哨爺第14章 懷疑第68章 問鼎中原的心第24章 官職任你挑選第37章 潰敗第120章 強勢出場第59章 文華召對第14章 懷疑第66章 吳三桂被殺了?第178章 血債第68章 家國兩難選第75章 爲什麼是滄州第107章 搶人第254章 兵書第13章 李巖和紅娘子第99章 三軍對陣第22章 勸降第4章 詭秘的周遇吉第52章 打鐵還需自身硬第69章 進京第61章 決斷第190章 蔡府第7章 私怨不擋國事第95章 召陳奇瑜回京第20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28章 開恩科第122章 我見青山多嫵媚第228章 希望第51章 上中下三策第26章 對弈第63章 好死不如賴活着第52章 歸順第4章 朱由菘是怎麼沒的第64章 鋌而走險第19章 天不亡我李自成第18章 練兵之道第72章 左良玉訓子第105章 冤家路窄第43章 洛陽牡丹好,願與君共賞第294章 大難臨頭各自飛第173章 兵鋒所指第74章 滄州第48章 十個打一個第19章 孔有德不可殺第17章 實戰是檢驗戰力的唯一標準第312章 大婚(一)第70章 總哨爺之殤第12章 爭書第22章 同根相煎急第14章 懷疑第24章 洛陽愛情故事第249章 病倒第68章 割袍第148章 英魂當死戰第91章 爲君相思君知否第77章 鬆錦第15章 崇禎與王承恩第47章 缺失企業文化的白蓮教
第56章 學生顧炎武拜見老師第19章 忠魂依舊保遼東第41章 油鍋面前第241章 對質第77章 鬆錦第145章 鄭氏後裔第33章 小姐說她不起牀第49章 清算第24章 滋養他的野心第39章 霍州之戰(8)第59章 警明鐘響第37章 霍州之戰(6)第15章 夜訪第226章 痕跡第62章 夜闖葉府第65章 暮色下的七大家(下)第20章 借糧食第10章 陳兵邊境第30章 要前途還是要哥哥?第138章 爭辯第127章 算計第10章 洛陽的漢子第62章 三份急報第6節 大明文學院第31章 息事第36章 世態炎涼第43章 官升一級第53章 書院之中無君臣第50章 你的六神第135章 巢湖水匪第262章 神秘賀禮第8章 廟裡和尚有聖旨第70章 總哨爺之殤第64章 騎兵對衝第75章 小公子鄭森第8章 小火炮第18章 滿朝戲子第45章 論圈養和放養第536章 化整爲零第39章 陸上來的送糧船第195章 坐而分食第178章 血債第17章 敬我們死去的總哨爺第14章 懷疑第68章 問鼎中原的心第24章 官職任你挑選第37章 潰敗第120章 強勢出場第59章 文華召對第14章 懷疑第66章 吳三桂被殺了?第178章 血債第68章 家國兩難選第75章 爲什麼是滄州第107章 搶人第254章 兵書第13章 李巖和紅娘子第99章 三軍對陣第22章 勸降第4章 詭秘的周遇吉第52章 打鐵還需自身硬第69章 進京第61章 決斷第190章 蔡府第7章 私怨不擋國事第95章 召陳奇瑜回京第20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28章 開恩科第122章 我見青山多嫵媚第228章 希望第51章 上中下三策第26章 對弈第63章 好死不如賴活着第52章 歸順第4章 朱由菘是怎麼沒的第64章 鋌而走險第19章 天不亡我李自成第18章 練兵之道第72章 左良玉訓子第105章 冤家路窄第43章 洛陽牡丹好,願與君共賞第294章 大難臨頭各自飛第173章 兵鋒所指第74章 滄州第48章 十個打一個第19章 孔有德不可殺第17章 實戰是檢驗戰力的唯一標準第312章 大婚(一)第70章 總哨爺之殤第12章 爭書第22章 同根相煎急第14章 懷疑第24章 洛陽愛情故事第249章 病倒第68章 割袍第148章 英魂當死戰第91章 爲君相思君知否第77章 鬆錦第15章 崇禎與王承恩第47章 缺失企業文化的白蓮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