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後,李愔登基爲皇。這半個月的時間,已經在王城之內——現在已經正式更名爲皇城。
事實上,原本就是按照皇城的格局建設的。
已經在皇城裡面,建設了李氏宗祠。
並且將李世民、李淵還有向上幾輩的祖宗牌位,全都放置在裡面。
宗廟對一個宗族來說,可是重中之重。
在即位之前,先讓大儒孔衝思告祭田地、宗廟、社稷。
這孔衝思,乃是大儒孔穎達次子。
這孔衝思,自幼也是飽讀詩書,乃是一個碩儒。
當初李愔到黃金州來的時候,孔衝思感覺這裡距離大唐,不知幾萬裡遠。
這裡儒家學說,一定式微,因此,他不辭辛苦,主動跟隨李愔來到黃金州。
爲的就是傳播儒家學說,讓儒家禮儀,照耀天下。
不過,等到了黃金州之後,孔衝思被華夏城這邊的文化改變了許多。
孔衝思開始感覺到,好多儒家的思想,在華夏城並不能適用。
這引起了孔衝思的反思。
孔衝思,還曾就這個問題,請教過李愔。
李愔是這麼向孔衝思解釋的:“衝思啊,你想,三皇五帝時期,當時的人民是什麼樣的生產力?”
“百姓衣不覆體,食不果腹,只是爲了生存而生存。到堯舜禹時期,又發生了變化,此後,夏商一直到周文王,周武王。”
“這些先賢的執政方式,難道都是一樣的嗎?很明顯,並不是這樣的。”
“隨着時代的發展,先賢們會根據當時的社會現狀,隨時改變他們的執政方式。”
“這世上,萬事萬物,都是變化着的,哪裡有一成不變的放之天下皆準的準則啊!”
李愔的一席話,說的孔衝思恍然大悟。
先賢的理念固然是好的,但是他們的思想,是在他們那個時代背景之下誕生的。
未必就適應後世的社會。
因此,孔衝思在李愔的影響之下,成爲新儒者。
他開始積極探索適應華夏城的新儒學。
現在新皇登基大典,最合適的人員,自然就是孔衝思了。
而李愔,則是穿上禮服,到宗廟裡面,跪拜祖宗牌位。
並且向着大唐的方向,遙拜太后。
本來,李愔的新皇登基大典,如果能將太后接來的話,那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不過,太后的年齡大了,絕對經不起海浪顛簸。
因此,最終也沒有接太后過來。
而李愔,也就只能向着大唐的方向,遙拜太后了。
這些禮節都進行完之後,李愔開始到中和殿接受大臣們的拜禮。
在唐朝,還有唐朝以前的朝代。
平時大臣們見到皇上,甚至在早朝的時候,都是不需要行跪拜禮的。
跪拜禮,是清朝之後,纔開始普及的。
但是在這種大典的時候,是需要行跪拜禮的。
本來李愔是來自千年之後的後世,對於跪拜禮,深惡而痛極。
李愔是準備廢除跪拜禮的。
但是,李愔很快又考慮到,現在是他的登基大典。
他現在,還並不是皇上。
如果在這個節骨眼上就開始廢除大家都熟悉的禮節的話,會不會不太好?
考慮了一番之後,李愔決定暫緩這個過程。
接下來,李愔開始接受百官們三跪九叩的拜見。
在宮殿之外,陳列着各種樂器,有大鼓、方響、雲鎊、簫、管、笛、莖、杖鼓、柏板等
接下來,登基奏樂。
這一系列工作完成之後,接下來就開始定國號和年號。
國號,自然是早就商議好的了。
他們決定直接沿用華夏城的名字,建立的國家,就叫做華夏國。
年號將從新年開始,確定爲華夏元年,也就是華夏一年。
以後的年號,都將從華夏元年開始向後推算。
至此,登基儀式完成,李愔正式成爲華夏國的皇上。
接下來,就到了封賞羣臣的時候了。
華夏國的官職,經過李愔和上官儀的商談之後,決定仍然延續三省六部制的官僚體系。
三省六部制,在原本的歷史軌跡中,從隋唐一直延續到明清,必然有他的可取之處的。
後世的民主制度,還有晉升機制,固然要比三省六部制更加先進。
шωш● ttKan● CO
但是現在的華夏國,還沒有實施這種制度的土壤。
暫時,也不能採用這種制度。
在三省六部之上,李愔又建立了文淵閣。
在文淵閣內,會有大學士,幫助皇上批閱公文。
並且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
大學士還負責替皇上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擬權。
但是,重大事情,文淵閣大學士,並沒有決定權,他們只有建議權。
文淵閣的第一位大學士,也是首席大學士,當然是非上官儀莫屬。
被提名爲文淵閣大學士之後,上官儀極爲興奮,不過興奮之中,還夾雜着一絲失落,同時,還有着一絲慶幸。
興奮自然是可以理解的,這文淵閣大學士,並且還是首席大學士,行駛的,基本上就是宰相的權利。
對上官儀來說,他多年的夙願,終於實現了。
失落的是,文淵閣大學士,哪怕是首席大學士,也只是皇上新設置的一個職務。
看上去,似乎和宰相相當,而實際上,比宰相的職權,差了好多。
皇上此舉,等於廢除了宰相一職。
將所有的權利,都集中在自己手裡。
文淵閣的設置,讓上官儀心裡,都無比的心悅誠服。
別看皇上平時基本上不怎麼管事,但是對於掌控羣臣,對於官僚體系,有着非凡的理解,非常人所能及也。
而上官儀最終的慶幸情緒,實際上,還是因爲他只是擔任文淵閣首席大學士,而並非宰相一職。
宰相固然爲高而權重,但是最終,難免會和皇權起衝突。
到時候,只怕就是自己的末日來臨之際。
而文淵閣首席大學士,縱然自己有錯,也不過是罷官而已。
基本上不至於殞命,更不會連累到家族。
與此同時,李愔還再次提拔了三位官員進入文淵閣擔任大學士。
至此,文淵閣內,四位大學士已經補齊。
這樣,就等於再一次分了上官儀的權。
其他的百官,個頂個的都是人精,自然能夠看得清皇上的用意。
他們心裡,無不佩服皇上的御下手段。
接下來,就是六部官員的任命了。
李愔任命武媚娘爲吏部尚書,掌管官員的升遷和考評。
任命崔鶯鶯爲禮部尚書,任命……
華夏城原有的所有官員,都得到封賜和升遷。
薛仁貴、王方翼、席君買、程處亮、秦懷玉、尉遲寶琪等人,都被封爲將軍。
同時,李愔將目前華夏國掌握的所有地盤,分爲十五個行政省。
省下設立若干市區,市區下面設置縣,縣下面設置鄉,每個鄉統領若干村子。
好吧,李愔這完全是偷懶。
將後世的行政區域的劃分,直接照搬了過來。
省的最高行政長官,爲省高官和高官。
市縣一直到鄉,都延續這個稱呼。
省市的主要領導,全部由中央任命。
這樣,就進一步將權利,集中到了皇上手中。
不過,目前來說,官員缺乏的厲害。
整個華夏國,建立伊始,有無數的問題需要解決,真的是千頭萬緒。
首先,從基礎建設上來說。
華夏國就需要忙碌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用來搞基建。
鐵路你需要修吧?
公路需要修吧?
城市需要建設吧?
好在,他們奪取了世家聯盟的兩座大城,還有無數的小城。
這兩座大城,直接就能使用。
至於那無數的小城,他們必須要進行改造和擴建。
另外,還有無數的礦區和工廠,學校、醫院等等基礎建設需要建設。
先修建哪裡的道路,先建設哪一個地區,這都是需要文武百官操心的事情。
而在軟件建設上,那就更多了。
首先最急迫最要緊的,就是律法的問題了。
這個是必須要儘快出爐的,必須要讓華夏國的百姓,知道那些事情,是可以做的。
而那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而法律制止的事情,如果做了,需要付出怎樣的代價。
法律條文,官員的升遷制度,教育體系……
等等等等。
現在的華夏國,纔剛剛建國,好多方面都是一片空白。
根本就沒有借鑑的先例。
當然了,他們自然是可以借鑑大唐的先例。
但是,這裡面,也必須要結合華夏國的實際情況。
在法律方面,李愔想了想,將後世的一些法律概念,搬了出來。
當然並不是照搬的,畢竟國情差異很大。
而是搬出來一部分框架。
而就這一部分框架,對華夏國的法律工作者們來說,也有很大的啓發和啓迪的作用。
與此同時,目前急缺官員的情況,也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掉。
因爲缺少的官員數量有些多,不能儘快補齊的話,各大城市的工作,根本就沒辦法開展。
所以,李愔決定,在兩個月後,召開一次恩科。
而之所以定在兩個月後,就是因爲,要通知遍整個地盤,至少也需要兩個月的時間。
就這,還有好多地區,是從海上航行繞道過去通知的情況下。
沒辦法,現在除了西部有鐵路有公路之外。
其他的地方,根本就沒有。
就連電和電話都沒有。
在這種情況下,傳播速度要是能快的起來,才真是見了鬼了。
不過,一些簡約的道路還是有的。
當初世家聯盟在發展這些地方的時候,也修建過不少的道路。
現在,倒是便宜了華夏國。
此時,十五個行政省還有下面市區的高層官員,已經全部任命下去。
這些官員,已經匆忙上任。
或者有一些人,是原本就在任上。
只不過,他們原本只是城主,而現在直接變成市高官或者市長了而已。
接下來,各個省的長官,都陷入了忙碌之中。
這十五個行政省,三十個長官,都是跟隨皇上的老人了。
現在皇上念舊,封賜他們這麼高的官職,將這麼重要的位置交給他們。
要知道,他們現在一個省的大小,差不多相當於大唐的一個道了。
他們的職務,相當於大唐三分之一個節度使。
因爲在大唐,節度使是軍政行政權力一把抓。
而在華夏國,他們只有軍政和行政權,都是單獨分開的。
皇上對他們是如此的信任,目前來說,他們十五個行政省的基礎條件,都是相差無幾的。
也就除了南部和東部,因爲有兩個世家聯盟遺留下來的巨城,他們的起點稍微高一些。
其他十三個行政省,基本上都是一樣的。
而他們作爲這些行政省的長官,如果最後他們的行政省發展的比別人慢的話,到時候,他們真的是沒臉見人了。
現在,他們必須要以最快的速度,來發展他們的行政省。
當然了,他們面臨的問題,也是千頭萬緒。
首先,他們面臨的,就是官員嚴重不足的問題。
別說是下面的市區縣還有鄉里的官員了,就連他們行政省的官員,都是嚴重不足。
官員不足,很多工作,就很難開展。
他們必須暫時找人暫代工作。
等到朝廷的恩科考試之後,他們就能夠分配到一些官員,補充進去了。
當然了,這一次的恩科,能夠錄取的考生,數量一定非常之多。
畢竟,現在缺少的官員數量,實在是太多了。
但是,也不可能氾濫到只要報名就能通過的地步。
第一次恩科的考題,相對來說,還是很簡單的。
那些大唐的學子,是很容易就能考取的。
但是考取的數量,怕是也沒辦法滿足這麼大的缺口。
因此,底層的,縣級的普通官員位置,還有鄉里的位置。
還有那些底層的位置,李愔決定,將權利下放到各個行政省。
由他們自己招收人員,可以採用推薦和選拔的方式,來補充官員。
當然了,官員的考覈,仍然是朝廷吏部進行。
如果他們選取的官員,有大量不合格官員的話,那就證明,他們的選拔機制出現了問題。
選拔人,要負很大責任的。
現在因爲人才缺失的厲害,李愔也只能採取考試和推薦相結合的辦法來選拔官員。
等到後期人才培訓機制完善之後,自然都是以考試來選取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