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李世民暴怒

李世民看着李泰眼睛亂轉,就知道他在想辦法推脫,心中的火氣更大。李世民想的比李泰要遠。

如果今天孔穎達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是否會致士還是次要的,主要的是影響惡劣,皇家的孩子可以隨便欺辱老臣,會讓朝廷衆人心生不滿的。當朝臣對皇家心存怨念,李世民一系列政策就不好施展。李世民到不是怕什麼,只有有些顧慮,不想將事情鬧大。

最主要的是李泰有錯在先,李世民即便是想維護皇家尊嚴,維護李泰也沒有合適的藉口。畢竟尊師重道在世人眼裡是一件很嚴肅的問題。

不管怎麼樣孔穎達的臉面還是要照顧的,不能因爲一件小事讓老臣寒心,李世民壓抑住對李泰的不滿,說道:“青雀,你不敬師長,該罰。還不向你老師賠罪。”

李泰眨眨眼睛,略微思忖下,走到孔穎達面前,低聲賠罪:“孔先生,是小子無狀,魯莽無知,衝撞了師長,還望先生念在小子年幼,不懂世事,還求先生諒解。”

孔穎達很是生氣,心道這算什麼?不敬先人,不尊師長,想幾句話就算完結?即便你是皇子,也是我半個學生,若就這樣簡單了事,還有什麼臉面教化百姓。孔穎達一念到此,心中怒火更盛,冷哼一聲,將身子轉到一邊,給李泰一個背影。

李泰見孔穎達的動作,心中是又氣又樂,轉念一想,孔穎達也不容易,若是這樣僵持下去,有損孔大儒是名聲。再次轉到孔穎達身前,又是一禮說道:“孔先生,是小子無理,不知進退,惹惱了先生,還望先生大量,饒恕小子一回。”

按理說李泰的作爲也是給足孔穎達臉面了,不管他自己怎麼想,李泰畢竟是大唐皇子,這樣畢恭畢敬的認錯也就夠了。可是李泰不知道孔穎達大部分的怒氣不是因爲不敬師長,而是因爲李泰在他講述聖賢書時睡覺,孔穎達認爲這是對聖賢的褻du。

既然李泰認錯找錯了方向,孔穎達怒氣當然不能消,所以又是一個轉身,又給李泰一個背影。

李泰這回是真的生氣了,面子給足了,錯也認了,大不了以後老死不相往來,孔穎達的作態被李泰認爲是挑釁,剛想說幾句重話,眼角的余光中就看到李世民再對他打眼色。

李泰斟酌了一下,一咬牙,第三次轉到孔穎達面前,低聲誠懇的說道:“孔先生,小子知道錯了,僅此一次,下不爲例,還望先生寬宏大量,不與小子計較,再給一次機會。”

李泰還是沒說到關鍵點上,固執的孔穎達也第三次轉過身來。

看着眼前的背影,李泰真的怒了。李泰接二連三的委屈就全,連番的受到漠視。沒有想到是和孔穎達對問題認識上的分歧,導致三次道歉全被拒絕,只是感到孔穎達的氣量太小,不知進退。連番的尷尬冷遇讓李泰怒火中燒。

李世民也在生氣,即爲李泰在弘文館的胡鬧生氣,也爲孔穎達一番作態生氣。且不說作爲父親眼看着兒子連番遭到拒絕,而感到心痛。單單說作爲皇帝,親眼看着皇子連番碰壁,折辱了皇家尊嚴,難免要生氣。

李世民心想,你孔穎達來討要公道,我給你了。皇子連番認錯,你連番拒絕,你的臉面有了,就不顧及皇家的臉面了?

轉念一想,孔穎達也是跟隨多年的老臣了,索性就讓李泰委屈到底,做出樣子來,不爲讓孔穎達如何,是讓朝中大臣看看皇家對待臣屬的態度。

李世民咳嗽一聲,滿臉憤怒的樣子,對李泰喝道:“青雀,心不成如何能讓孔卿原諒你呢?跪下,磕頭,認錯。”

李世民的斷喝使李泰爲之一怔。隨之撇撇嘴,轉過身去,也留個李世民一個背影。

在唐朝,跪拜磕頭只是一種禮節,和拱手鞠躬的性質是一樣的,區別只在於跪拜是最高的禮節罷了。

在李泰這裡卻是不同,沒到唐朝前他只跪過父母。現在李世民讓他行跪拜大禮,在李世民心理不過是隆重誠懇一些。在李泰心裡卻認爲這是恥辱。

不是李泰不明白在唐朝跪拜的含義,他也曾對別人行過跪拜禮儀,那不過是在應該的場合下隨波逐流,。誠心接受他單獨跪拜的也就李世民和長孫皇后了。別人還真沒這個待遇。就是這種出於禮節的跪拜,都讓李泰不停的說服自己好久才漸漸習慣,但仍然是不自然。

被現代社會薰陶二十多年的李泰觀念中,以下跪,磕頭的形勢進行這種不必要的道歉,已經不是誠意的問題,是過於恥辱的事。是對人格的侮辱。孔穎達三番兩次的轉身不語,李泰已經爲此生氣了,此時李世民又讓他磕頭認罪,這根本不是李泰可以接受的。

看着李泰轉身不語,李世民也更加生氣,在李世民心裡認爲李泰這樣聰慧的孩子,應該能理解自己的意圖,他料想不到在這刻,李泰的觀念和他根本不同,不可能理解他的想法。

李世民又連續對李泰重複了幾遍,李泰依然一副不關我事的神態,給李世民一個背影。

殿中三人就這麼僵持着,李世民讓李泰磕頭道歉,孔穎達等待李泰磕頭道歉,而李泰那種固執性子又發作起來,根本不搭理兩人。三個人同樣是怒火中燒。

面對李泰的執拗,李世民此時的怒火不只是爲了孔穎達的不知進退,感覺自己作爲父親也好,作爲皇帝也好,總之就是這種權威受到了挑戰。

李泰也是滿心憤怒,首先他對什麼四書五經並不認可,所以對孔穎達是出於對年長者的尊重,而沒有對師者的敬重。對於皇權都是在心底的猜測,他從沒看到李世民作爲皇帝徹底展現皇權威嚴的形象,李世民在他面前都是一副父親的慈愛。即便心裡瞭解皇權的威嚴,沒有親眼見過,終究是不真實,在這個時刻也就沒有那麼重的畏懼之心。

半響,李世民暴喝一聲:“李泰,你太狂妄了。”

李泰轉過身來,神態恭敬的說道:“父皇,我如何狂妄了?”

“你不尊父令,蔑視老師,還當不得‘狂妄’二字嗎?”

李泰不說話還好,這樣一副恭敬的神態,配上驕傲不遜的作爲,快把李世民肺氣炸了。

……

第43章 繞來繞去第151章 羣魔亂舞(上)第125章 李恪..第221章 回京第118章 明達出場第70章 回到長安第13章 東宮應對第161章 癩皮狗第5章 宴前歡愉第56章 嫣兒的憂愁第191章 難進的門(上)第13章 東宮應對第129章 諉過第71章 兄弟對話第207章 高潮(上)第199章 糧食問題第96章 長孫安業謀反第91章 李世民的縱容第100章 小小警告第96章 長孫安業謀反第66章 好自爲之第64章 何人猖狂第34章 承乾算計第226章 定論第68章 不能花的金子第165章 多情的曖昧第136章 雷霆之怒第31章 新人舊景(上)第197章 買糧第207章 高潮(上)第69章 安頓喬家第56章 嫣兒的憂愁第17章 引蛇出洞第165章 多情的曖昧第77章 長孫安業第104章 震懾第3章 承乾受屈第106章 準備..第223章 驚聞第145章 長孫府(中)第213章 血色彩虹第46章 點撥李承乾第186章 天災第140章 弟弟妹妹第162章 又見李元昌第115章 程府赴宴第78章 明悟第127章 墨蘭當家第189章 離開陝州第138章 受罰第227章 兄弟對話第153章 離席第167章 侯君集的應對第65章 要債和要命第212章 罪狀第144章 長孫府(上)第215章 以工代賑第176章 元兇第73章 麗正殿(上)第239章 錯了第14章 秦王危機第70章 回到長安第40章 貞觀討論第100章 小小警告第237章 腳傷第71章 兄弟對話第122章 藉機警告第236章 橫刀奪愛第74章 麗正殿(中)第197章 買糧第104章 震懾第34章 承乾算計第88章 兩難(上)第214章 祭奠第189章 離開陝州第236章 橫刀奪愛第40章 貞觀討論第75章 麗正殿(下)第101章 承乾探訪第236章 橫刀奪愛第14章 秦王危機第25章 兩方對峙第192章 難進的門(下)第83章 風乍起(下)第114章 程府赴宴第178章 初步結論第82章 風乍起(上)第188章 人禍第134章 立政殿嬉鬧第46章 點撥李承乾第164章 收尾第228章 孫思邈第150章 魚龍混雜第153章 離席第231章 診治第21章 陰險李泰第146章 長孫府(下)第181章 求官(下)
第43章 繞來繞去第151章 羣魔亂舞(上)第125章 李恪..第221章 回京第118章 明達出場第70章 回到長安第13章 東宮應對第161章 癩皮狗第5章 宴前歡愉第56章 嫣兒的憂愁第191章 難進的門(上)第13章 東宮應對第129章 諉過第71章 兄弟對話第207章 高潮(上)第199章 糧食問題第96章 長孫安業謀反第91章 李世民的縱容第100章 小小警告第96章 長孫安業謀反第66章 好自爲之第64章 何人猖狂第34章 承乾算計第226章 定論第68章 不能花的金子第165章 多情的曖昧第136章 雷霆之怒第31章 新人舊景(上)第197章 買糧第207章 高潮(上)第69章 安頓喬家第56章 嫣兒的憂愁第17章 引蛇出洞第165章 多情的曖昧第77章 長孫安業第104章 震懾第3章 承乾受屈第106章 準備..第223章 驚聞第145章 長孫府(中)第213章 血色彩虹第46章 點撥李承乾第186章 天災第140章 弟弟妹妹第162章 又見李元昌第115章 程府赴宴第78章 明悟第127章 墨蘭當家第189章 離開陝州第138章 受罰第227章 兄弟對話第153章 離席第167章 侯君集的應對第65章 要債和要命第212章 罪狀第144章 長孫府(上)第215章 以工代賑第176章 元兇第73章 麗正殿(上)第239章 錯了第14章 秦王危機第70章 回到長安第40章 貞觀討論第100章 小小警告第237章 腳傷第71章 兄弟對話第122章 藉機警告第236章 橫刀奪愛第74章 麗正殿(中)第197章 買糧第104章 震懾第34章 承乾算計第88章 兩難(上)第214章 祭奠第189章 離開陝州第236章 橫刀奪愛第40章 貞觀討論第75章 麗正殿(下)第101章 承乾探訪第236章 橫刀奪愛第14章 秦王危機第25章 兩方對峙第192章 難進的門(下)第83章 風乍起(下)第114章 程府赴宴第178章 初步結論第82章 風乍起(上)第188章 人禍第134章 立政殿嬉鬧第46章 點撥李承乾第164章 收尾第228章 孫思邈第150章 魚龍混雜第153章 離席第231章 診治第21章 陰險李泰第146章 長孫府(下)第181章 求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