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豆盧軍的秘密

馬匪心狠手辣,得手後從不留一個活口,李都督這次難,也是僥倖。”

褚直廉望着被劈砍得亂其八糟的馬車和滿地箭矢、屍體,心有餘悸道:“他們下手從不看對象,連官兵的糧草也被劫過,而且規矩嚴明、賞罰分明,弱一點的官兵還不是他們的對手,皇甫大人也頭疼已久,卻拿他們沒辦法。”

李清嘴裡嚼扯着一根草根,在人羣中行走,馬匪過後滿地狼籍,裝米的糧包被劈開,白花花的米撒滿一地,所帶的盆壺被馬蹄踩踏成異形,一百多士兵正在拾撿滿地的銅錢,從裝錢的馬車一直向北延伸一百多步,彷彿用銅錢鋪成無數條路,遠處,陣亡士兵的家人們正呼天搶地,哀哭自己的丈夫或者兒子,這次馬匪襲擊,唐軍陣亡了二十三名弟兄,包括一名隊正,兩名夥長,還有不少人受傷,他們都是跟李清去過南詔的老兵,李清心中有些難過,打了個手勢叫來一名士兵,“你去把武校尉找來。”

武行素也在戰鬥中受了輕傷,他雖然穿着厚厚的鎧甲,但還是被對方的一支透甲錐箭射中,箭尖穿透鎧甲,射中了肩胛,說來也可笑,這支箭便是他自己的,箭桿上刻了個‘武’字,他射穿了一人的喉嚨,卻被馬匪首領取來回敬。

此時他正在安撫家屬,聽李清叫他,連忙跑了過來。“將軍叫我何事?”

李清先看了看他地傷勢,啞然笑道:“自己的箭,感覺親切吧!”

武行素摸了摸後背,恨道:“傷倒不礙,但心中的氣難平,我一定要抓住這匪首,好好地補他十箭。”

李清微微一笑,“會的。你會有機會。”

他指了指遠處那些陣亡士兵的親屬,對武行素道:“你替我去給他們說明,每人給五十貫的撫卹,等平定這股馬匪,我自會派人送他們回長安。”

武行素領令去了,褚直廉在一旁卻驚訝道:“李都督想報一箭之仇嗎?”

“不完全是!”

李清搖了搖頭道:“我想平這股馬匪倒不是想報什麼仇。而是他們不滅,這西域貿易就會受到極大影響,我想商人們早已怨聲載道,我也是商人出身,怎會不知。”

這是實話,他本人長安的店鋪一半以上客人都是大食以及西域諸國的胡商,他任了這沙州都督,還想再大力發展貿易,怎會讓這些馬匪斷了他地財路。

聽到李清的想法,褚直廉的臉上露出一種奇怪的表情。他嘴皮子動了動,想說什麼。但還是忍住了。

“褚兄有什麼話要對我說的嗎?”

李清卻很想知道褚直廉表情背後的意思,可褚直廉卻死咬着口。再也不肯說。

整頓休息了二個時辰,隊伍緩緩出發,向沙州開去,李清並沒有去壽昌縣,而是直接轉道去了敦煌縣,那裡是州治所在,他地家也將在那裡,簾兒動了胎氣。急需臥牀休息,否則會有流產的危險。

沙州人少。官員設置比較簡單,象上州的別駕、司馬、長史之類的輔官統統不設,只有錄事參軍事(相當於市政府秘書長),一人,以及七曹參軍事(相當於各局局長)各一人,而其他什麼政協、統戰之類統統沒有,其他還有些小吏,如市令、文學、醫學博土,這就是主管工商、教育、衛生的官員。

但沙州是都督州,軍政一體,它的州官更偏重於軍務,而地方事務大多由屬縣來完成,沙州只有兩個屬縣,敦煌縣和壽昌縣,其中敦煌縣是中縣,有民三千戶;而壽昌縣是下縣,僅一千戶百姓。

兩縣的設置都比較簡單,和當年的義賓縣相似,這裡就不多講了,但有一點必須要說的,大唐政治制度和漢晉相比,有個最大的特點,那便是流內官員(也就是九品以上官員)必須由中央政府任命,刺史只能自己任命吏一級地官員,他們的俸養從公田地租賦中出,甚至刺史自己掏腰包。

原義賓縣縣丞王昌齡經他推薦而被朝廷重新起用,任沙州錄事參軍事,而高適則答應做他的幕僚,幫他處理文案,以求晉升之階。至於太子推薦替他整理文書之人,李清連人影子都沒見到,最好他半路上遇到狼羣或者馬匪了事。

李清一路行走緩慢,與他同行地官員如新任敦煌縣縣令張巡以及王昌齡、高適甚至他的管家張旺等人已經先一步抵達沙州。

前方一道城牆如黑色玉帶橫置在茫茫的戈壁之中,那裡便是敦煌縣,城牆高大堅固,歷年加固,宛如銅牆鐵壁一般,護城河就從流經城東的甘泉水引來,溝深河寬,一般雲梯難以跨越。

“李都督,既到了目的地,我的使命也就完成,我要告辭了。”

褚直廉拍了拍李清的肩膀,經過二十多天的相處,彼此關係都十分融洽,真要告別倒有些依依不捨。

“褚兄一路保重,請代我想皇甫大人致謝!”

一隊隊騎兵陸續從李清身邊經過,大家一一揮手告別。

“或許與吐蕃打仗時,我們會並肩作戰!”褚直廉地戰馬長嘶一聲,率領軍隊飛馳而去,身影變小變遠,漸漸消失在地平線。

李清收回送別的目光和長勞勞地揮手,轉身望着這座絲綢之路上的要塞,他忍不住想大喊一聲,從此時起,他便是這座城池的主人了。

刺史大人抵達敦煌縣,早有軍政地方官員出城迎接,所謂出城也不過離城門五十步,萬一馬匪出現,跑回去還來得及

歡迎儀式也和後世頗有不同,沒有小朋友頂風冒雨、凍得臉色烏紫來歡迎領導的場景,只有十幾個官員在拍馬奉承,什麼年少有爲倒不能說,只能說皇上慧眼識人,李都督、李刺史治下,沙州一定兵強馬壯、百姓安居,還加了一句經濟繁榮,這潛臺詞卻是有財大家發。

至於功曹張三、倉曹李四,這些都不用介紹了,以後會慢慢被換掉,也沒有認識的必要,李清心繫千秋後代大計,急着要將簾兒送回府內靜養,也懶得和他們羅嗦,便慷慨應允了今晚赴接風宴一事,有什麼事,酒桌上再談,這裡雖是西域,但酒桌文化卻和中原一脈相承。

李清的都督官邸在敦煌縣中心地帶,鬧中取幽,原是唐初一大食商人所建,清一色的花崗岩打磨砌成,原料都從外地運來,造價不扉,結果被當時的沙州刺史看中,用一計偷渡罪,將大食商人遣返回國,此宅便沒收充公,再配給領導私用,當然,刺史卸任回京後,這不動產也帶不走,便留給下任,一直便成了傳統刺史官邸,李清到來,只需稍加布置便可以入住,這佈置的工作自然已經由先期抵達的管家張旺做好,管家的作用是讓主人在生活上過得舒適,而房間分配、家規修訂則一般由女主人來做,簾兒身體不好,需要立即臥牀休息,小雨便擔起了女主人地責任。至於她怎麼分配房間、安置家人,這些瑣事就不提了,李清的家規也不是今天才有。

且說李清一直便對豆盧軍不出面制止馬匪攻打壽昌縣深爲不解,後來褚直廉那怪異的表情和欲言又止,讓李清也隱隱感覺和豆盧軍有關係。

“這裡面到底有什麼名堂?”

李清再也忍不住,將簾兒她們送進家門,轉身便率領親兵向城外馳去,軍隊是他這次任命中最看重的東西。只有掌軍他以後的腰才能挺直,只有領軍他纔有上戰場的機會,他才能在隴朔集團中站穩腳,他的李將軍之名才名符其實。

豆盧軍的駐地有兩處,若發生戰事時,軍隊會駐紮在城內。但城內施展不開,無法訓練,所以在敦煌城南三裡外,還有一處營地,爲非戰時所駐。

大唐地兵制一直到天寶八年都是實行府兵制,府兵制的兵歸軍府,由兵部統一調配,兵源

以自耕農爲對象,服兵役是大唐子民光榮的義務,不去則取消永業田。當兵不僅沒有軍餉,而且所有的軍糧、武器裝備、軍服物資都是自己掏錢。也就是說,國家不負擔一分軍費。但家裡有田作爲質押,農民又不得不去,所以大唐前期兵源充足,國力鼎盛,也是就是因爲均田制得到較好貫徹的原因,府兵制下,兵是國家的兵,各節度使控制不了兵源。也就沒有造反地依憑。

事實上從高宗和則天皇帝起,大唐的土地制度便漸漸被破壞。農民失去土地,國家也失去兵源,開元二十五年以後,有償當兵的募兵制漸漸開始興起,主要是用於戍邊,到天寶中後期各節度使開始私自募兵,拿人家的錢,自己要聽人家的話,直到此時,各節度使纔有了自己的軍隊,這就是安史之亂爆發的根源,是唐朝後期藩鎮割據的根源,所以把安史之亂的責任完全推給李隆基倒也並不公平。

安史之亂爆發還有一些別的因素,比如大唐周遭強敵太多,不得不在邊境設立強有力地軍區等等。

當然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性質卻不同,安史之亂是個人想做皇帝而造反,而藩鎮割據不過是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較量,這個自古就有,清朝不也就這樣滅亡地嗎?

話有點扯遠了,先回來,李清率領三百親兵一路飛馳,片刻後便抵達了豆盧軍營地,向營門交驗了節符,所謂節符也就是皇帝給邊疆大將的領兵標誌,只有擁有節或魚符才能率兵打仗,所以李清官職地全稱是‘使持節都督沙州諸軍事兼沙州刺史’,節度使也是因此而得名。

雖然沙州只有四千軍,但西北地廣人稀,軍營佔地極廣,用粗大的木柵欄包圍,柵欄下挖了壕溝,埋了鹿角,軍營內不得跑馬,衆人牽馬而行,只見軍營寬敞,一排排屋舍整齊有致,住宿、養馬、軍械,各種功能區佈置有序,在屋舍前面是平坦而廣大的練兵校場,但讓李清奇怪的是軍營內人馬稀少,行了半天也不見一人,幾乎所有的營房都空着,此時正是中午,或許士兵們都在用餐,當領導最要緊是和基層搞好關係,要關心士兵的生活,‘同志們好,同志們辛苦了’,這種官話套話說一百句,還不如和士兵們擠在一起吃頓飯,但更要緊是李大都督的肚子也餓了。

士兵的飯堂在軍舍最西面,由十幾間大屋組成,可供數千人同時就餐,李清老遠便聽見屋內人聲鼎沸,便興沖沖地大步走去,幾個士兵正蹲在門口吃飯,忽然見一高官過來,嚇得連忙站了起來。

“繼續吃!繼續吃!”

李清笑咪咪地擺擺手,掀開皮簾探頭望去,喧雜地吵鬧聲迎面撲來,只見屋內倒也寬敞明亮,大小猶如後世的三間教室,約一百多士兵正吃飯,笑聲、罵聲響成一片,忽然見有高級別軍官平息下來,李清地心中漸漸覺得不妙,他又連走了幾個飯堂,每個飯堂裡多則百人,少則七、八十人,如此算來,這軍營不就才一千多人吃飯嗎?兵部的文書上說有四千人,這是怎麼回事?

李清心中疑慮大生,他剛要問身旁的引導官,旁邊門

,走出來一名高個子都尉,他擡眼看見李清,一愣,,旁邊的引導官立刻道:“項都尉,這位將軍便是我們新任沙州都督,雲麾李將軍!”

話音剛落,周圍立刻跪倒一片,唐軍軍紀嚴明,極重等級觀念,那都尉聽說是都督大人到了,立刻半跪行個軍禮道:“末將項軒,任豆盧軍斥候果毅都尉,參見都督大人。”

“起來!起來!大家都起來。”

李清將這名壯實的果毅都尉扶了起來,上下打量他一下,只見他皮膚黝黑,黑得暗紅發亮,外表雖憨厚老實,但目光卻顯得有些狡黯,心中暗忖道:“只怕問他也問不出什麼!”

“項將軍,豆盧軍有幾個軍營?”

項軒立刻立正挺胸道:“回稟都督,豆盧軍就只有這一個軍營。”

李清點了點頭,又道:“那有多少士兵?”

此話一出,項軒的眼角立刻抽*動一下,期期艾艾道:“現在只有一千二百餘人?”

“什麼?”

李清的瞳孔急劇縮小,“一千二百餘人,那兵部交割文書所說四千人又是怎麼回事?”

那果毅都尉項軒彷彿知道李清的心思,又繼續道:”去年還四千人,但前任馬都督在年初卸任後,弟兄們便被陸續調走,屬下也不知道具體原因。”

“哪誰知道?”李清儘量不露聲色道。

“這就要問六曹。畢竟具體軍務是由他們掌管。”

李清和藹地笑了笑,拍拍他肩膀道:“你繼續吃飯吧!去告訴其他果毅都尉以上地軍官,今晚我請客喝酒,大家務必賞臉。”他倒忘了,今晚州官們也要請他吃飯。

前任沙州都督已於年初退仕,一直便由隴右、河西節度使皇甫惟明代管,皇甫惟明不管具體軍務,便暫由六曹輪番處理平時軍務。六曹是文官,只負責參贊軍務,具體的帶兵訓練則由將領們去執行,今日當值的是戶曹參軍事,李清抵達敦煌縣時,他沒有去迎接。

戶曹參軍事是一個四十多歲的男子。姓劉,整天睡眼惺忪,彷彿偷了太上老君的瞌睡蟲,他剛纔吃過飯,正趴在書案上酣睡,傳令小兵死命將他打醒。

“新任都督來了!”

瞌睡蟲一下子被嚇得飛回了兜率宮,劉參軍激凌凌打了個冷戰,立刻清醒無比,帳簾一挑,

李清被士兵們簇擁着大步走了進來。

劉參軍慌忙上前。躬身施禮,“屬下戶曹參軍事劉七郎參見李都督!”

李清臉色鐵青。將符節‘啪!’地一聲,狠狠地摔到桌上。冷森森地盯着他道:“我來問你,我進大營自今所見兵不足千人,但兵部交割文書上寫得清清楚楚,應有兵四千人,就算在外有哨崗巡邏,但差距也不應如此之大,兵都到哪裡去了?”

他幾乎已經認定,就是這幫六曹在中間搞鬼。否則兵部不可能沒有備案。

劉參軍頭上的汗已經下來,暗暗叫苦。“今日怎麼自己當值呢?”

“都督大人,我.

“我姓李”

“是!是!李都督,下官所做時日不長,這是前任都督做的,此事下官實在不知。”

“哼!”李清冷笑一聲,“既然你不想跟我講,那我就寫個奏摺,你去跟朝廷、跟皇上解釋吧!”

說罷,李清轉身便走,劉參軍立刻慌了神,一把扯住李清哀聲道:“李都督請稍等!”

李清停步,卻瞥了一眼他抓自己胳膊的手。

劉參軍嚇得慌忙收手,連連躬身道歉:“屬下無意冒犯,都督見諒!”

“罷了,你說吧!”

李清一屁股坐到他地位子上,臉上似笑非笑道:“只是中間的隱情不能有半點隱瞞,否則我軍法從事!”

“罷了!罷了!”

他心一橫,返身關上門,走到李清身邊,附耳低聲道:“此事是我們節度使大人做的,他將豆盧軍私自調走了。”

“私自調走?”

李清的眼睛漸漸眯成一條縫,“此話何解?”

劉參軍見他一語問中要害,不禁嘆了氣繼續道:“西域募兵不易,想募有經驗有戰鬥力的士兵更不易,所以.

“所以什麼?”

李清見自己象擠牙膏一般,不擠他不說,不由一拍桌子狠道:“說!不準停,給本都督照實說!”

劉參軍嚇得腿直打哆嗦,他擦了有一把汗,顫聲道:“所以皇甫大人就把我們豆盧軍全放了,然後又將他們私募,變成了自己的兵,這事我也是聽說,不敢肯定,李都督千萬別說此事是我說地啊!”

李清長長地吐了一口氣,難怪那皇甫惟明見了自己一口一個都是自己人,親熱得不行,還派兵護送自己,難怪那褚直廉臉色怪異,原來種因於此。

可是,這件事事關重大,自己又怎能不給李隆基彙報,忽然一個念頭從他心中冒出,‘說不定李隆基早就知道此事。’

越想越有可能,難道他讓簾兒跟自己來,就是知道此地無兵嗎?

“不會,此事覺不會這麼簡單,他放自己到沙州來,一定是有目的。”

想道此,李清覺得自己似乎掉進了一個天大的陰謀中,但他又不知究竟是什麼?冷汗再一次從李清的背上冒了出來。

第271章 下手第110章 不期而遇第259章 解謎(上)第86章 海家的把柄(三)第41章 初到成都(三)第55章 綁架第51章 暗流(三)第231章 安祿山的企第300章 石國遭遇第122章 唐朝特使第45章 冷刀子(二)第9章 以直報怨(一)第94章 又見故人第26章 閬中(一)第260章 解謎(下)第149章 東宮案(三)第43章 風驟起(二)第117章 純屬誤殺第374章 滿月酒第93章 李林甫的煩惱第379章 兩淮勢力第25章 儀隴小攤(四)第329章 楊國忠的把柄第271章 下手第346章 江山如棋(十一)第34章 美人計第102章 簾兒的姐姐第119章 奇襲安西城第73章 除惡(一)第345章 江山如棋(十)第32章 開店(三)第39章 初到成都(一)第63章 楊家(一)第374章 滿月酒第376章 興慶宮的陰謀第91章 曲江邂逅第311章 矛盾激化第220章 慶王之痛第31章 開店(二)第212章 求婚第221章 魔有魔路,道有道途第348章 後手第228章 安祿山再進京第66章 歸程第151章 東宮案(五)第66章 歸程第74章 絆腳石(二)第209章 假道滅虢第124章 滇東遭遇戰第269章 意外第37章 發薪第152章 東宮案(六)第385章 家國天下(五)第264章 示警第371章 心狠手辣第153章 東宮案(七)第309章 奪權第250章 科舉案(十二)第213章 前夜第169章 匪首的把柄第330章 述職交鋒第331章 述職結束後第46章 冷刀子(三)第170章 橫峰突起第33章 密謀第256章 夜訪第367章 募兵的真正用意第33章 密謀第86章 海家的把柄(三)第23章 儀隴小攤(二)第105章 各懷心事第358章 馬嵬坡(一)第321章 客棧疑雲第123章 追殺南詔使團第139章 長安少年狂第244章 科舉案(六)第180章 高原奇兵(二)第373章 偷樑換柱第362章 馬嵬坡(五)第291章 拉攏邊令誠第25章 儀隴小攤(四)第223章 借刀殺人第372章 李泌之策第102章 簾兒的姐姐第38章 去成都第291章 拉攏邊令誠第252章 失意的酒樓第371章 心狠手辣第296章 行獵第251章 科舉案(十三)第130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104章 初見李隆基(下)第144章 高力士夜訪李林甫(下)第287章 重返沙州的深意第28章 閬中(三)第353章 戰爭與陰謀(三)第115章 金盒之秘第186章 步步爲營第89章 困獸猶鬥第138章 返京
第271章 下手第110章 不期而遇第259章 解謎(上)第86章 海家的把柄(三)第41章 初到成都(三)第55章 綁架第51章 暗流(三)第231章 安祿山的企第300章 石國遭遇第122章 唐朝特使第45章 冷刀子(二)第9章 以直報怨(一)第94章 又見故人第26章 閬中(一)第260章 解謎(下)第149章 東宮案(三)第43章 風驟起(二)第117章 純屬誤殺第374章 滿月酒第93章 李林甫的煩惱第379章 兩淮勢力第25章 儀隴小攤(四)第329章 楊國忠的把柄第271章 下手第346章 江山如棋(十一)第34章 美人計第102章 簾兒的姐姐第119章 奇襲安西城第73章 除惡(一)第345章 江山如棋(十)第32章 開店(三)第39章 初到成都(一)第63章 楊家(一)第374章 滿月酒第376章 興慶宮的陰謀第91章 曲江邂逅第311章 矛盾激化第220章 慶王之痛第31章 開店(二)第212章 求婚第221章 魔有魔路,道有道途第348章 後手第228章 安祿山再進京第66章 歸程第151章 東宮案(五)第66章 歸程第74章 絆腳石(二)第209章 假道滅虢第124章 滇東遭遇戰第269章 意外第37章 發薪第152章 東宮案(六)第385章 家國天下(五)第264章 示警第371章 心狠手辣第153章 東宮案(七)第309章 奪權第250章 科舉案(十二)第213章 前夜第169章 匪首的把柄第330章 述職交鋒第331章 述職結束後第46章 冷刀子(三)第170章 橫峰突起第33章 密謀第256章 夜訪第367章 募兵的真正用意第33章 密謀第86章 海家的把柄(三)第23章 儀隴小攤(二)第105章 各懷心事第358章 馬嵬坡(一)第321章 客棧疑雲第123章 追殺南詔使團第139章 長安少年狂第244章 科舉案(六)第180章 高原奇兵(二)第373章 偷樑換柱第362章 馬嵬坡(五)第291章 拉攏邊令誠第25章 儀隴小攤(四)第223章 借刀殺人第372章 李泌之策第102章 簾兒的姐姐第38章 去成都第291章 拉攏邊令誠第252章 失意的酒樓第371章 心狠手辣第296章 行獵第251章 科舉案(十三)第130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104章 初見李隆基(下)第144章 高力士夜訪李林甫(下)第287章 重返沙州的深意第28章 閬中(三)第353章 戰爭與陰謀(三)第115章 金盒之秘第186章 步步爲營第89章 困獸猶鬥第138章 返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