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慈禧

一頂簇新的墨綠呢大轎,停在紫禁城東側的景運門邊,李鴻章身着正一品官服,神色端凝地從轎中走出來。他順手從左邊袖袋裡掏了一塊金光閃亮的大懷錶出來看了看,時針正好指在七時上。這是一塊瑞士表,乃駐英法公使侍郎曾紀澤所贈。這塊懷錶他已經用了十年了,隨時隨地都帶着,而且養成了每隔一會兒便掏出來看看的習慣。

看着懷錶,李鴻章便想到這回國後,便被醇親王“困”於同文館,鬱不得志的後輩,便是一聲長嘆。

“哎,苦了紀澤了!”

這時景運門已經打開,幾個刀槍晃晃的侍衛分立兩旁。深受慈禧寵愛總管太監李蓮英,早已恭候在門邊,見李鴻章已走出轎門,忙哈着腰迎上。因爲李蓮英的地位非比尋常,許多大臣都對他禮讓有加。有的是想走他的門子,求一條升官捷徑;有的並非想巴結,只是防他在太后面前說對自己不利的話,故而也不得不對他假以辭色。李蓮英在宮中久了,見的王公大臣多了,這些袞袞諸公究竟有多大能耐,他也心中有數了。大清朝中的這些不可一世的大人物,說句實在話,李蓮英對其中很多人都看不起,真正令他從心眼裡生髮敬佩之情的還不多,而在爲數不多的幾個人中,便有眼前的這位李大人。在李蓮英的眼裡,李鴻章纔是真正有着治國安邦定天下的文武全才,就連他的那種氣宇,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擬的,若不是他,這國朝不定成了什麼樣子。

“老相國,這麼晚了還要進宮來,您真辛苦!”

這樣的話,李蓮英平時對那些王公大臣也常說,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平日說的只是客套,今晚這一句,纔是從心裡說出的。

“國家多事,不能不辛苦點。李總管,近來身體好嗎?”

深知爲官之道的李鴻章雖內心裡瞧不起太監,可是眼前這位卻是太后身邊的寵奴,臉上露出了難得的笑容。

“託老相國的福,還好。”

李蓮英感激這位他所崇敬的人物的關心,遂走近李鴻章的身旁,伸出一隻手來攙扶着李鴻章。

“天色黑了,老相國慢慢走。”

李蓮英以一種近於平時對慈禧說話的口吻關照着李鴻章。同時,又對着附近的一羣太監高聲命令。

“把燈籠點得亮亮的,爲老相國引路!”

於是八盞大紅宮燈一齊點燃。六盞在前面開路,兩盞在後面護衛,中間,李蓮英親自攙扶着李鴻章,跨過景運門,向着寧壽宮走去。去年皇上大婚親政後,歸政後的太后,按照慣例應該住在慈寧宮——慈寧宮是專供先皇們的遺孀們居住的地方。從孝莊皇太后開始,慈寧宮就一直是歷代皇太后、太妃和太嬪們了卻殘生之所。可太后不想去慈寧宮,她看中的是寧壽宮;寧壽宮有它自己獨特的權力隱喻,此宮始建於康熙年間,後乾隆皇帝對其進行了改造,目的是打造一個自己歸政之後的養老之地。

自乾隆之後一百餘年,寧壽宮始終無人居住。原因無它,這裡是太上皇、而且是不交權的太上皇的居所。一百多年來,沒有人有這樣的資格入住寧壽宮,太后選中寧壽宮顯然是選中了它背後這種明晰的權力隱喻。老太后到了必須歸政的時刻,但老太后不願意交出她的權力,她以入住寧壽宮這種政治隱語,向大清國的大小臣僚宣佈,她就是此時此刻大清國的太上皇,她要仿效乾隆皇帝歸政但不交權的先例。

對此,大家都是心知肚名,太后不願意交權、皇上又已親政,無法調和的矛盾所造就的結果,就是這大清國陷入帝黨與後黨之間的黨爭之中。

從翁同龢去年進言大辦洋務爲國之第一要務,再到與醇親王一同支持張之洞出任湖廣總督,支持其興修鐵路、興辦洋務,表面上看似是與李鴻章個人矛盾,但是歸根到底,卻還是帝黨與後黨之間的黨爭,以至於戶部上書停止南北洋採購洋槍、兵艦,無一不是常後之爭的結果,對此李鴻章心知肚名,不論是早年間太后的栽培和重用,亦或是與翁同龢的不和,使得他不可避免的深陷這一矛盾,而且早就被視爲“後黨地方第一人”,自然的纔會有他今日之行。

李蓮英攙扶着李鴻章走的這條路,正是紫禁城裡前廷後院的分界之路。往左邊中和殿方向望去,是一片令人生悸的黑寂;往右邊乾清門方向看去,也只有稀稀疏疏的幾點星火。穿過這道黑暗的分界地,來到位於紫禁城東北部的寧壽宮,這裡的燈光明顯地亮多了。當李鴻章跨過衍祺門,進人養性殿前院時,眼前一陣目眩,此處燈火通明,亮如白晝。跟在李蓮英的後面,李鴻章一直走進暖閣,在門簾外站定。

一會兒,李蓮英掀開簾子,對門外的李鴻章說:

“老相國,太后叫您老進去。”

李鴻章邁進門檻,肅立站定,然後跪下,摘掉飾有大紅珊瑚頂插着雙眼花翎孔雀毛的帽子,將它放在一旁,畢恭畢敬磕了一個響頭。再站起,左手捧着這頂帽子,向前邁進幾步,來到太后身邊,又跪下,將帽子放在手邊的地磚上,用帶着濃厚廬州口音的官腔喊道:

“臣李鴻章叩見太后,祝太后萬壽無疆!”

“起來吧!”

www_ Tтkan_ ¢O

慈禧輕輕地說了一句,又對着站在門邊的李蓮英吩咐道。

“給李中堂搬一張凳子來。”

“謝太后厚恩,臣不敢坐。”

李鴻章並沒有因慈禧的格外眷顧感動得熱血奔涌,對此,他早已經習慣了。李蓮英很快親自搬來一張精緻的梓木方形小凳,放在李鴻章的旁邊。李鴻章還是不敢起身。

“李鴻章,你是年近七十的四朝老臣,今夜又不是平時的叫起,說話的時間可以長一些,你就坐着慢慢說吧!”

對此早已經習慣的李鴻章,被太后這麼一勸,便站起身來,將雙眼花翎大紅珊瑚帽端端正正地戴在頭上,然後大大方方地在梓木方凳上坐了下來。

“李鴻章,你是要跟我說點水師的事兒吧,你說吧!也就是你們,知道吾家事便是國事,還記得哀家!”

慈禧這般說看似委屈,實則是在告訴李鴻章,戶部那些人辦的事,她知道了,等需要的時候自然會去給他撐腰的,

“臣是要向太后稟報另一件事。”

太后話裡的意思,李鴻章豈能沒聽明白,心知太后無意,至少現在無意爲水師撐腰,因爲原因很簡單——翁同龢講到點子上了,戶部沒錢,若是給了水師,那園子也就不用修了,那頤和園可是太后用來作爲頤養天年的地方,雖說太后壓根就沒有頤養天年的心思,可修個園子,不單是要做的文章,平日裡也能到新園子裡散散心不是。

明白了太后想法,李鴻章自然不會給太后找不痛快,更何況,他今天來這,確實不是爲了給北洋海軍要銀子,那銀子還需要徐徐圖之。

還是李鴻章聰明,見其沒給自己添爲難,慈禧便滿意的點點頭。

“哦,那是什麼事,李鴻章,你說吧!”

“這不,總督朝鮮的袁世凱從漢城打電報到天津,說駐朝日使易人,朝鮮官府所推“防谷令”禁止穀物輸出禁令,已由商事化爲外事,日使更動言相威。”

“這東洋人可真是的,不就是些米穀嗎?犯得着這麼大動干戈嗎?”

天天盼望着這國局能清靜些,也能享上兩天清福,可誰料想,就沒有那天是安生的,內事倒是不怕,憂的就是這外事,三十年前隨先帝北狩的經歷,早在慈禧心裡留下了陰影,自然不願意外事徒生是非,便直接打斷李鴻章的話。

“回太后,東洋這些大辦洋務,人丁自農村流入城市做工,東洋米價日高,其廠主以至於糧商皆願購價廉朝鮮米,供工人爲食,所以日人極看重此事。”

李鴻章與洋人打了多年的交道,深知洋人的脾性,這東洋人處處學着西洋人,那做派倒也像一個模子裡刻出來似的。

“這東洋人這些年處處學着西洋人自然少有教化,所以纔會在這點小事上大動干戈。”

他不想觸慈禧的興頭,只能順着她的話回答。

其實,慈禧的頭腦很清醒,她也知道這和東洋人有沒有教化沒關係,可她喜歡聽這話,至少這話聽起來讓人覺得舒服,這天朝上國的體面還在。

“袁世凱有沒有說,東洋人提出了些什麼要求?”

第29章 賤骨頭第339章 無憂宮第183章 遼陽戰役(二)第55章 華陽洞第91章 藍天第62章 警察第32章 夢碎第27章 名正言順第23章 東京之變第26章 亞洲病患第4章 初見且聽我忽悠第61章 財富第236章 雙英第242章 夜戰第36章 平壤第258章 老艦新春第23章 變革第324章 金陵事第209章 牛刀小試第21章 賠罪第317章 自作聰明第200章 激戰(上)第320章 去北國第189章 風起第321章 北國新丁第82章 講武堂第229章 生死線第220章 沙皇的決斷第195章 突襲第3章 他人相邀機遇現第308章 彼得堡陰雲第71章 經驗第145章 山路第207章 試一試第185章 津門憂第378章 不列顛的決定第203章 李鴻章的浮想第290章 屠場第77章 不下第80章 參謀旅行第186章 探究第129章 剪羊毛(上)第74章 臺灣第37章 統監第101章 委員會第162章 忠臣第173章 義務第98章 新一代第52章 指導第45章 天津衛第136章 取捨之間第11章 着眼將來第188章 不可避免第35章 騙亦有道第27章 名正言順第159章 盡人事第65章 夏威夷第96章 革命者第312章 江寧變第121章 彈劾第238章 空談第130章 剪羊毛(中)第1章 袁世凱的心思第103章 利益至上第126章 東洋的希望第10章 大連第59章 在東南第152章 軍艦之爭第217章 交易(下一)第219章 未來第7章 在海上第53章 啊!海軍第188章 不可避免第54章 清爲中否第226章 內外第113章 國商第23章 譚嗣同第164章 陰雲瀰漫第69章 緣何第206章 興亡苦第73章 工地第357章 走向戰爭第1章 壬辰之夏(上)第296章 覺醒之日(上)第132章 海軍的春天第36章 恩自於上第188章 不可避免第117章 統制第32章 查禁第34章 革命第122章 父子第72章 使命第56章 夜遇第20章 內外之別第169章 怒海驚濤第181章 重創第74章 臺灣第122章 父子第118章 潛伏第347章 未來的選擇
第29章 賤骨頭第339章 無憂宮第183章 遼陽戰役(二)第55章 華陽洞第91章 藍天第62章 警察第32章 夢碎第27章 名正言順第23章 東京之變第26章 亞洲病患第4章 初見且聽我忽悠第61章 財富第236章 雙英第242章 夜戰第36章 平壤第258章 老艦新春第23章 變革第324章 金陵事第209章 牛刀小試第21章 賠罪第317章 自作聰明第200章 激戰(上)第320章 去北國第189章 風起第321章 北國新丁第82章 講武堂第229章 生死線第220章 沙皇的決斷第195章 突襲第3章 他人相邀機遇現第308章 彼得堡陰雲第71章 經驗第145章 山路第207章 試一試第185章 津門憂第378章 不列顛的決定第203章 李鴻章的浮想第290章 屠場第77章 不下第80章 參謀旅行第186章 探究第129章 剪羊毛(上)第74章 臺灣第37章 統監第101章 委員會第162章 忠臣第173章 義務第98章 新一代第52章 指導第45章 天津衛第136章 取捨之間第11章 着眼將來第188章 不可避免第35章 騙亦有道第27章 名正言順第159章 盡人事第65章 夏威夷第96章 革命者第312章 江寧變第121章 彈劾第238章 空談第130章 剪羊毛(中)第1章 袁世凱的心思第103章 利益至上第126章 東洋的希望第10章 大連第59章 在東南第152章 軍艦之爭第217章 交易(下一)第219章 未來第7章 在海上第53章 啊!海軍第188章 不可避免第54章 清爲中否第226章 內外第113章 國商第23章 譚嗣同第164章 陰雲瀰漫第69章 緣何第206章 興亡苦第73章 工地第357章 走向戰爭第1章 壬辰之夏(上)第296章 覺醒之日(上)第132章 海軍的春天第36章 恩自於上第188章 不可避免第117章 統制第32章 查禁第34章 革命第122章 父子第72章 使命第56章 夜遇第20章 內外之別第169章 怒海驚濤第181章 重創第74章 臺灣第122章 父子第118章 潛伏第347章 未來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