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子同仇

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則據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憂者,則享天下之樂。能救天下之禍者,則獲天下之福。故澤及於民,則賢人歸之;澤及昆蟲,則聖人歸之。賢人所歸,則其國強。聖人所歸,則同。求賢以德,致以道。賢去,則國微。聖去,則國乖。微者危之階,乖者亡之徵。

——黃石公《三略》

秦始皇陵的兵馬俑有一個令人迷惑不解的現象:大量的士兵頭上戴着一種小圓帽。考古人員證實,這是一種麻布做的頭巾。軍官模樣的戴着板狀的牛皮帽子。更多的士兵則把長髮盤在頭上,挽成一個個髮髻。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秦軍一律不戴頭盔。

他們不僅不戴頭盔,身上穿的鎧甲也很簡潔,甲片減少到了最低限度。主力步兵的甲衣只是護住前胸和後背。而站在最前邊的弩兵部隊一個甲片也沒有,全身輕裝。這和我們瞭解的當時魏國的重裝部隊正好形成明顯的反差。

秦國應該有能力爲軍隊配備足夠的鎧甲。歷史記錄顯示,自商鞅變法後,秦國是當時諸侯國中最富有的。《史記》上說:秦,帶甲百萬。一般人認爲是秦有百萬身披盔甲的軍隊,但眼前這支複製的秦軍卻讓人大感意外。或許,歷史記錄中的文字僅僅是一種渲染?那麼,隱藏在這一奇怪現象背後的歷史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秦軍的最後歸宿

秦統一中國,是中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但也是秦滅亡的起點。秦帝國僅僅維持了15年。那支曾經戰無不勝的軍隊就隨着帝國大廈的倒塌而灰飛煙滅。在大廈將傾的時候,秦軍戰鬥過,但它的戰鬥力與15年前相比,已是天壤之別。

秦軍最後的日子起於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熟知的那段歷史。那是一個大雨滂沱的夜晚,900名被徵集去戍邊的壯丁,因爲大雨耽誤了行期。按照秦法,誤期當斬,於是,他們在陳勝、吳廣的帶領下揭竿而起,各地民衆立即響應,起義如蔓延到帝國的各個角落。

起義軍發展非常迅速,起義軍領袖陳勝派遣將領周章率領幾十萬軍隊西入關中,一直攻到戲水(今陝西臨潼)。在起義者即將踏進咸陽的時候,奮起抵擋的並不是帝國的正規軍,而是一支由囚犯拼湊而成的部隊。在秦始皇下葬以後,規模浩大的地下陵墓仍然沒有完工,幾十萬囚犯一直在忙碌善後。刻在秦始皇陵園中發現的一些陶片上的人名,就是他們曾經勞作的見證。

當起義軍離秦始皇陵不到10裡的時候,即位的秦二世赦免了這些囚犯,命令他們拿起武器,鎮壓反叛。問題在於,秦軍的主力部隊在哪裡呢?

秦統一後,軍隊有過兩次最大的集結。一次是在廣西桂林附近一個叫嚴關的要塞,50萬秦軍曾從這裡南下,與土著人作戰。當起義突然爆發的時候,這部分秦軍正在戍守剛剛平定的南部疆土。在帝國存亡的關頭,他們選擇了沉默。司馬遷記載,當地的最高長官下令,堵塞南北之間所有的通道,軍隊嚴禁北上作戰。南部秦軍就這樣徹底拋棄了自己親手創建的大帝國。

秦軍的另一支主力在帝國的北疆。打敗了匈奴騎兵以後,30萬精銳並沒有南撤,而是鎮守在長城沿線。當都城告急的時候,這支秦軍開始南下。但是,沒有人確切地知道,它的行動爲什麼異常緩慢。

保衛都城的任務只能託付給那支由囚犯臨時組成的秦軍。出人意料的是,這支軍隊體現出了異乎尋常的戰鬥力。

章邯是秦軍最後的軍事天才,在秦末的大動盪中表現出色。他原本只是秦國的少府,負責管理宮廷日常開支及官營手工業的製造等事務,並不涉及軍事作戰。當秦軍主力一支遠在北方戍守長城而無法迅速返回,另一支則偏處南方無心北顧的時候,章邯臨危受命,率領這支倉猝間由囚犯臨時組織起來的秦軍,投入到戰鬥中,取得了讓人刮目相看的戰績。

他們用了很短的時間就擊潰了周章的幾十萬農民起義軍,隨後秦軍又在章邯的率領下屢敗陳勝軍。在撲滅了陳勝起義軍之後,又在定陶大破楚軍,項羽的叔父項梁被殺。不久又攻殺齊王田儋,消滅了魏王魏咎等多股反秦勢力,反秦最力的楚地幾乎完全平定了,章邯所統率的刑徒軍成爲秦軍的一支最有戰鬥力的主力軍,滿目瘡痍的帝國似乎看到了希望。然而,一個來自於楚地的貴族改變了一切,這個人叫項羽。

守衛長城的秦軍主力在王離率領下緩慢南下,在今天河北省一個叫鉅鹿的地方,最後的兩支秦軍終於會合了。王離軍把趙王歇死死困在鉅鹿城中,章邯軍在外遙相呼應,趙軍危在旦夕,北方即將平定。

在戰鬥的最關鍵時刻,項羽帶領楚軍趕來援救。面對強大的秦軍,爲了鼓舞士氣,項羽讓士兵鑿沉船隻,砸破炊具,只攜帶三天口糧。項羽的楚軍與秦軍在鉅鹿展開決戰,在楚人難以置信的勇氣面前,幾十萬秦軍在戰場上倒下,大將蘇角被殺,主將王離被俘,章邯率軍救援又被楚軍擊敗,被迫退走。

鉅鹿一役,章邯所率的秦軍主力雖爲項羽所敗,但是他手中仍掌握着秦軍最後的20萬精銳部隊,與項羽等反秦軍隔漳水相對峙。

由於作戰的不斷失利,章邯受到了秦二世的責問。章邯決定派長史司馬欣趕到咸陽去向趙高請示。司馬欣到了咸陽,等了幾天也沒有被接見,他感覺到了趙高對他們的不信任。司馬欣害怕被殺,急忙逃回軍中,甚至沒敢走原路。趙高派人去追殺,沒有追上。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因爲害怕趙高的誅殺,經過鉅鹿之戰秦軍僅存的、最後的精銳,與他們的統帥一起被迫向項羽投降。項羽任用司馬欣爲將,統率投降秦軍與楚軍共同西進關中。走到新安,他又擔心秦軍反叛,於是下令坑殺20萬秦軍降卒,秦軍主力至此徹底覆滅。

秦國統治集團的不團結,極大地削弱了秦軍的戰鬥力,秦國的嚴刑酷法,使秦末農民大起義迅速地星火燎原。不僅僅是農民起義,而且逐漸形成了全民的反秦起義,再加上被平滅的六國殘餘勢力的推波助瀾,目標就是推翻秦的殘暴統治。這應驗了秦末的一句流行讖語——“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原山東六國之地紛紛反叛,有後顧之憂的秦軍雖奮力作戰,但是已無力迴天。

一支偉大軍隊的結局竟然如此令人沮喪,歷經500年沒有衰竭過的戰鬥意志轉瞬間土崩瓦解,這樣的事實仍舊令人難以置信。

秦帝國的橫空出世和頃刻間灰飛煙滅的命運,似乎是被一種無法抗拒的力量所主宰,這個深藏不露的力量同樣決定了這支軍隊的沉浮。

在中國歷史上,秦文化是獨一無二的。秦人功利實用、滿懷開拓和進取精神。他們崇拜規則和秩序,相信武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或許,這種文化傳統在秦人發跡之前就決定了日後的崛起,同時也埋下了覆滅的種子。

是秦始皇將這支軍隊帶到了輝煌的頂峰。但是,這個帝王超越了時代的野心耗盡了帝國的國力。無論如何,一支軍隊的命運是緊緊依附在它的國家之上的。在秦軍最後的日子裡,帝國的秩序已經崩潰。當士兵們在前方拼殺時,他們的家已經無人來養活,覆滅的命運不可逆轉。一旦人心動搖軍民將同歸於盡。

漢朝人賈誼曾說:“秦本末並失,故不長久。”古時所說的“本”指的是農業,秦國農業的本是爲國家戰爭服務的,強大的秦軍在短短的十年間神速統一全國。十年戰爭以及隨後的征服南方戰役、北擊匈奴等戰事耗盡了秦國幾百年的積蓄,被徵發後剩餘的男子努力耕種也不能獲得足夠的糧食,女子不停地紡織也不能得到足夠的布匹,孤寡老弱都無法生存下去。

當生存也成了問題時,爲國效力的尚武精神便消失殆盡了。一統天下後,秦帝國實際上是危機四伏,在強有力的始皇帝健在時還能起到威服的作用,一旦秦國失去了始皇帝,外表強大的秦帝國土崩瓦解只是時間問題了。

也許是歷史的巧合,85年前一個著名人物,戰國初期首倡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也是死在沙丘。不同的是趙武靈王是在內亂不已中被活活餓死,而秦始皇則是在削平天下,開萬世之基業中病死。只是他萬萬沒有想到,他死後不久,由他一手締造的大帝國在起義聲浪中迅速崩潰。

秦始皇是在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出巡的路上,在沙丘(今河北鉅鹿東南)突然病死。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記載,始皇帝病危之時,遺詔富有治國之才的公子扶蘇繼位。但是始皇帝死後,掌管符璽的中車府令趙高與丞相李斯,出於自身權位的考慮,經過密謀,決定密不發喪。他們篡改了始皇帝立長子扶蘇爲太子的詔書,立幼子胡亥爲君。在返回咸陽的路上,爲掩人耳目,每日三餐繼續給始皇帝的車上送飯。趙高、李斯派使者矯詔殺死了鎮守長城的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

胡亥繼位後擔心沙丘之謀爲人所知,害怕始皇帝的其它諸子造反,開始大開殺戒,秦公子、公主,大多被殺,也有的如公子高,被逼無奈,主動請求爲始皇帝殉葬,始皇帝的所遺兒女幾乎被殺殆盡,宗室之間這樣大規模的仇殺,是秦國有史以來也沒有過的。趙高爲了獨攬大權又大肆誅殺大臣,造成的後果是秦國到了最危急的時刻,既無良將也無謀臣,僅有個章邯又受到懷疑。

劉邦的漢軍終於攻到國都咸陽壩上,只當了46天皇帝的子嬰,再也無力抵擋,只得帶領殘存秦軍向劉邦投降。然而不久之後,項羽進了咸陽,國仇家恨燒亂了他的理智,不僅殺了秦王子嬰,而且大殺秦國貴族800多人,火燒阿房宮,秦國關中地區大亂。

歷史又是驚人的相似,項羽殺掉了秦軍的最高統率,而他本人卻是在原秦軍將士的逼迫下自刎烏江。楚漢垓下決戰時,投降漢軍的原秦軍將領呂馬童、楊喜、楊武、呂勝、王翳等人率軍緊緊追趕潰敗的楚軍。也許是在新安被坑殺的20萬秦軍將士讓他們去解開這個結,了結了他們曾經的恩怨。

歷史的時空不斷地變幻,秦軍也終於走到了它的盡頭,秦軍以及它的締造者都已經離我們遠去,但他們曾創造的豐功偉績仍然讓我們仰視。

秦人的聲名也遠播世界許多地區。中國被稱作爲China,即是由古印度梵文china、chinas,阿拉伯文Cya、Sin,拉丁文Thin、Thinae演變而來的,都是“秦”的譯音,秦軍及其一手創建的大帝國無疑是古代社會最爲耀眼的明星之一。

讓我們再一次凝視這些2000多年前的軍人,他們曾經造就了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帝國,也造就了我們的歷史。今天,我們使用着的文字來自於秦人,我們廣袤的國土是秦帝國的延續,我們統一的中華民族在秦帝國時期開始形成。2000多年前的那個大帝國,仍然和我們血脈相連。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關山飛渡血色青銅舉國之戰血色青銅自 序舉國之戰王者之師王者之師死生之地舉國之戰死生之地王者之師關山飛渡王者之師血色青銅自 序王者之師自 序死生之地自 序血色青銅王者之師自 序血色青銅舉國之戰王者之師舉國之戰關山飛渡自 序關山飛渡自 序自 序舉國之戰自 序血色青銅舉國之戰關山飛渡舉國之戰血色青銅死生之地王者之師王者之師自 序關山飛渡自 序關山飛渡關山飛渡死生之地舉國之戰自 序死生之地血色青銅自 序血色青銅自 序自 序自 序關山飛渡舉國之戰自 序死生之地死生之地自 序王者之師關山飛渡自 序關山飛渡關山飛渡關山飛渡血色青銅血色青銅死生之地血色青銅王者之師舉國之戰自 序自 序關山飛渡舉國之戰血色青銅舉國之戰舉國之戰死生之地死生之地自 序舉國之戰死生之地
關山飛渡血色青銅舉國之戰血色青銅自 序舉國之戰王者之師王者之師死生之地舉國之戰死生之地王者之師關山飛渡王者之師血色青銅自 序王者之師自 序死生之地自 序血色青銅王者之師自 序血色青銅舉國之戰王者之師舉國之戰關山飛渡自 序關山飛渡自 序自 序舉國之戰自 序血色青銅舉國之戰關山飛渡舉國之戰血色青銅死生之地王者之師王者之師自 序關山飛渡自 序關山飛渡關山飛渡死生之地舉國之戰自 序死生之地血色青銅自 序血色青銅自 序自 序自 序關山飛渡舉國之戰自 序死生之地死生之地自 序王者之師關山飛渡自 序關山飛渡關山飛渡關山飛渡血色青銅血色青銅死生之地血色青銅王者之師舉國之戰自 序自 序關山飛渡舉國之戰血色青銅舉國之戰舉國之戰死生之地死生之地自 序舉國之戰死生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