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北都風雲(七)

秦王府中的這場議事長達四個多時辰,中間還有宮中小黃門殷勤地送上午餐的御賜食盒,請秦王和諸位大臣用膳。也不知皇帝是想表明自己知道秦王府中正在召開會議,還是什麼其他的意思。但是李曜此次安排給他們的任務不可謂不重,是以誰也沒工夫搭理這倒黴天子,也就是接過食盒的時候按例致謝一下罷了。

待衆人散去,李曜正欲起身去後院休憩片刻,他這些日子南北奔波,各項事務繁雜之極,本就耗費了無數心神,又要安排政務,還得提前做好到太原後的各種應對,縱然經年修習道家秘法,也是累得不輕。畢竟再怎麼了得的秘法,無非也就是修身養神,又不會是真有神仙經卷之能,道家擅長養身不假,卻也沒見誰真個白日飛昇的。更何況作爲後世某黨培養大的孩子,他打內心裡也是個無神論者,帝王們追求長生的心思,他可生不出。

豈料剛剛起身,便有牙兵匆匆來報,說吳王特使戴友規求見。

李曜愕然詫異,心中暗道:“淮揚最近似乎並無什麼大動靜,朱溫忙着對付王宗範,錢鏐也挺老實,楊行密不是應該安心養病纔對麼?居然在這種時候把戴友規這樣重要的謀臣派來作特使,是有什麼事情如此重要?”他知道楊行密最近身體頗有問題,但總不會天真到以爲楊行密會跟張義潮似的來個束身歸巢,把大好淮揚送給自己。

因此只得強打精神,道:“哦?有請。”

不過多時,戴友規進來,李曜與他本是熟識,此刻見他雖然面上堆笑,眼底卻似有些隱憂之意,不禁笑道:“吳王內除逆賊,外取鄂嶽,正是意氣風發之時,何以先生反而面有憂色?”

戴友規對李曜的近況自然也清楚得很,見他這種時候還能言談自若,神采飛揚,不禁嘆道:“我家大王雖除了內賊,也在鄂嶽略有小勝,卻哪裡及得上秦王殿下?秦王三戰連發,一舉蕩平李茂貞、王建三四十萬大軍,這般軍威之盛,淮南唯有仰望。而今秦王正值軍政繁忙之時,卻仍如此風采照人,反觀我家大王,身子卻是日漸不堪……這不,才越發地擔心兒女子孫,命某來長安參見秦王來了。”

李曜對戴友規的話略微意外,因爲按說作爲臣僚,通常是不該說自家主公身體不好這種話的,但戴友規偏偏說了,還說正因爲如此,楊行密變得兒女情長,擔心後代,才讓他來見自己。這是什麼意思?

懷疑歸懷疑,李曜卻仍是不動聲色地問:“吳王的兒女子孫有何值得擔憂的?若是吳王憂心淮南節度之延續,孤可以給他承諾,只要他確立留後,而淮南將士請命,朝廷必授旌節。”

由於之前李克用與楊行密實際結盟的原因,李曜與他也處在實際盟約當中,因此這話說得就十分直白,甚至沒有對楊行密的身體狀況做出什麼客套的虛言。

但戴友規卻苦笑道:“秦王有所不知,我家大王如今對幾位王子……均不十分看好,嫡長子楊渥生性魯莽奢侈,而且年僅十四歲,但即便如此,也已經是最爲年長的嫡子了。我家大王擔心一旦自己有個什麼差池,大郎君即便能夠順利就位,日後……卻也難說。”

李曜心中暗暗震驚:“難道楊行密的身體情況已經糟糕到了這種程度,戴友規身爲其最重要的謀士,在我面前居然毫不諱言,這隻能是得到楊行密本人首肯才能對我說的啊。但問題是,楊行密跟我說這個有什麼用?難道還指望我去輔佐楊渥不成?那不是笑話麼!”

他覺得這下不能再打啞謎了,因爲歷史上楊行密似乎是五年之後才死,可如果真出了什麼蝴蝶效應,楊行密的情況果如戴友規說的這麼嚴重,那事情可就大大的不妙了。

萬一楊行密今年就死了,楊渥才十四歲,主少國疑那是怎麼也跑不了,楊潞再有能力心計也終究是個女兒,而且與其軍中大將並無多少交集。這麼一來,楊家自己掌握不了大權,而徐溫現在也還功績不顯,威望不足,恐怕也沒法震住場面,那麼偌大的淮南集團怕是瞬間就要四分五裂。

這一來,要麼被錢鏐趁機撿了便宜,要麼被朱溫吞掉——朝廷連番動兵,又正值調整軍隊編制,同時還恰好出在自己被李克用懷疑的當口,朱溫要是今年東線只保持對王師範的防禦,南下吞併一個四分五裂、各自爲戰的淮南,那可不是什麼難事,而他李曜現在要出兵中原,只說糧食一條,就幾乎斷絕了這種可能。而南邊的錢鏐如果再趁火打劫,則淮南很有可能被南北瓜分。如果是那樣的話,朱溫和錢鏐實力都將大增,那麼自己日後對朱溫的剿殺必然更加艱難不說,就算滅了朱溫,錢鏐只怕也有能力與自己劃江而治的實力了——這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李曜的面色嚴肅起來,沉着臉問:“戴先生,你我二人都不是愚鈍之輩,說話這般圈圈繞繞委實沒什麼意思,須知秦、吳兩家乃是盟友,吳王究竟讓你來帶什麼話給孤王,你不妨直說。”

戴友規等的就是這句話!縱然他發現李曜這次說的是“秦吳兩家”而不是“晉吳兩家”,卻也絲毫不放在心上——秦王一封,這位年輕得令人炫目的右相李令公必然是要自成一家的,這有什麼值得懷疑!天下大勢、天下大勢,秦王其勢已成!

因此他也嚴肅地拱了拱手,道:“秦王教訓的是。”然後微微一嘆,道:“去年淮南內亂兩場,吳王身心俱疲,幾乎是一病不起,進來雖然稍有好轉,但身體早已不復往日矯健安康,吳王自己十分憂心,一旦有個意外,便是主少國疑之禍……秦王殿下乃世之英傑,更是國朝宰執,今後必將立千秋之偉業,開萬世之太平。因此,吳王尤其希望與秦王殿下結下姻親之好,以固雙方之盟。”

李曜聞言,詫異道:“孤雖有一養女,但年紀尚幼,只怕難適吳王世子。”

“哦,不不不。”戴友規忙道:“非是如此,吳王的意思是,將廬陽縣主許與秦王殿下,並非是秦王想象的那般。”

李曜愕然一怔,繼而苦笑道:“此事只怕難辦了。”

戴友規面上笑容一僵,遲疑道:“爲何?”

李曜無奈道:“孤王剛剛答應娶太原王氏之女、大唐醫學院及河中醫學院院正王嫣然姑娘。”(無風注:本來應該說王家娘子,但在這一句,不知爲何,總覺得這麼說很不爽……)

戴友規心道:“糟糕!”面上卻還鎮定,問道:“已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否?”

李曜愕然:“這個倒是還未曾有。”

戴友規頓時放心下來,笑道:“那便無妨,想來以秦王之尊,又是一代儒宗,一言一行,豈能不合禮教?既然還未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想是尚未定下。然則我家大王,卻已經另遣一使前往太原,請晉王允諾此事,隨行自有官媒爲證。只消晉王答允,這親事仍是鐵板釘釘的。”

李曜頓時呆住,急忙問道:“那使者人在何處了?”

戴友規心中得意,面上卻一片愕然:“大概已過了黃河吧。”

李曜臉上連笑都掛不住了,勉強招呼一聲:“孤王忽覺有些不適,怕是要失陪一會兒。戴先生若不急走,還請在寒舍小住些時日,以便孤王一盡地主之誼……來人,爲戴先生安排一處院舍,好生伺候。”

戴友規不料李曜反應這麼大,正要說話,李曜卻滿臉堆笑站起身來,一手虛引:“戴先生,請,請。”

對方畢竟是秦王殿下,戴友規沒法裝傻充愣,無奈之下只得隨侍女去了。

戴友規一走,李曜就坐不住了,走出門外朝一名牙兵道:“周厲,你去通知朱將軍和元將軍,北上時間提前,明日一早便要出發,讓他們今夜整理好天策衛。”

“喏!”那名叫周厲的牙兵抱拳應命,匆匆而去。

李曜又對另一名牙兵道:“張恪,你去通知左右羽林衛的李、張二位將軍,也將提前出發之事告之,命他們做好準備。不過,他們無需與天策衛一同上路,未時二刻出發即可,其前軍與天策衛後軍保持三十到四十里間距。”

張恪也應諾一聲,匆匆下去。

李曜看着他二人的背影,心道:“最早的一批‘十三親衛’之中,留在我身邊也就這兩個了,讓他們去一線軍中執掌部隊也是時候了。嗯……邠寧、涇原、天雄都挺不錯。”

這個念頭只是一閃而過,李曜又想起剛纔這樁意外的消息來。他仍是有些不解楊行密的想法,和自己聯姻對於全國範圍內的戰略而言,那肯定是大有好處,這沒得說,可這跟他淮南集團的權位繼承能有多大關係?就算自己娶了楊潞,可楊渥難道就一定坐得穩吳王大位了?不錯,自己是執掌朝政,而且最近這幾仗打得天下噤聲,可就算有人怕自己,多半也是那些離得近的藩鎮節帥。然而淮南對於自己來說,實在是鞭長莫及,更何況這年頭藩鎮裡的驕兵悍將,一旦決心造反,誰把朝廷放在眼裡?楊行密總不會是想跟我聯姻之後,楊渥會因爲怕我就有所收斂吧?這……這簡直就是腦回路不正常。

但是問題在於,就算楊行密病糊塗了,戴友規沒糊塗啊,看他這意思,他也很贊成此事,那就不對了,只能說明這其中還是有什麼門道。

李曜孤零零的坐在偏殿之中,一手支着下巴,沉沉思索好半晌,思路總算清晰了一點,他自己在心裡逐條分析:“楊行密欲與我聯姻,目的肯定是爲了保住淮南基業,而保住淮南基業則有內外兩個方面。對外,與我聯姻並高調結盟的話,朱溫就不敢輕易動他,哪怕他自己掛掉了,楊渥即吳王位,我就是吳王的姐夫加盟友,勢必不能容忍朱溫滅了淮南,這樣他們家的北線就算穩住了。而西線如杜洪之流,了不起就是穩住自家地盤,不會有餘力去與淮南爲敵。南線有錢鏐、鍾傳兩家,其中錢鏐這人,歷史上說他無天下之志,也就對自家一畝三分地感興趣,不過如果淮南大亂,我看他還是很可能去玩一手混水摸魚,只是如果楊家與我聯姻,錢鏐看來還挺在乎中樞給的名義,估計就不大可能對他下手了。至於鍾傳,好像他是被楊渥給滅的……那就沒什麼好說了。”

但即便是這般分析,這也還是全國戰略的層面,李曜又繼續分析對內:“對內的話,與我聯姻有什麼好處?除了他楊渥變成秦王的小舅子之外,還有直接好處麼?似乎沒有。畢竟在他們看來,我不可能派兵從蜀地順江而下去淮南打仗,那戰線拉得太長,派三千兵馬而且主將會打游擊的話可能餓不死,要是再多點,那就只能搞敵後武工隊,或者建立抗戰敵後根據地了,明顯不現實。那他需要我這個女婿幹嘛?”

想到“女婿”二字,李曜就想到楊潞。其實說實話,楊潞要能力有能力,要美貌有美貌,雖然心計多了點,李曜自問也還駕馭得了,而且她還給李曜一種久違了的“現代女性”的那種獨立感,要說沒有好感,那是扯淡。只是,自己和王笉的關係,卻更加深厚。當年若非有王笉幫忙,自己能不能進入李克用的‘核心圈子’,那都還是兩說,而若不是在王笉的堅持下,太原王氏在各個方面給了自己足夠的支持,只怕也無法在短短的不到十年間走到今天這一步。

這不光是有情,而且還是有義,甚至有恩吶……說不得,也只好對不住楊潞,不給吳王殿下這個面子了。

不過眼下的關鍵是要儘早趕到太原,如果遲了,萬一李克用被楊行密的使者一通忽悠答應了下來,這事情就難辦了。

要知道,儘管唐時婚姻較前代比較開放,青年男女擇偶相對自由,但是在家長制的宗法社會,家長對家庭成員的婚姻完全包辦的傳統並未改變。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直都是數千年婚姻手續的定製。大唐這個時代的婚姻大多數也不例外,仍須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才能好合,只是男子出門在外之時,纔可“自娶妻”,但是這畢竟只是少數。正如剛纔戴友規拿話堵李曜的嘴時所說的“以秦王之尊,又是一代儒宗,一言一行,豈能不合禮教?”,李曜如果在李克用爲他定下這樁親事之後拒不承認,那麻煩可不是一點半點。

甚至可以說:如果出現那種情況,就已經不光是一個道德、信譽的問題,而是法律問題了!

唐法大多承襲隋法,其中有明文規定“爲婚之法,必有行媒”、“嫁娶有媒”、“命媒氏之職,以會男女”,民間也有“無媒不得選”之說。如開皇初年,樂平公主之女娥英擇婿時,隋文帝“敕貴公方集弘聖宮者,公主親在幃中,並令自序,並試技藝,選不中者,輒引出之,至(李)敏而合意,竟爲姻媾”。這便是典型的由父母做主的婚姻。

當然也不是說完全沒有例外。

在唐代比較開放的風氣影響下,也出現有些青年男女,不受父母和媒人的束縛自己擇偶。也有的家長,尊重子女的心願,容許自主婚事。唐玄宗宰相李林甫有六位千金“各有姿色,雨露之家,求之不允”,李林甫在客廳牆壁間開一橫窗,裝飾雜寶及紗縵,常日使六女戲於窗下,每有貴族子弟入謁,李林甫即使“女於窗中自選可意者事之”。而在唐人傳奇中,男女自由擇偶的故事就更多了。如紅拂女夜奔李靖,張生和鶯鶯的愛情故事等。

但是不得不補充一句,現代人看這些是浪漫故事,在當時可多半都是被鄙薄的。比如李林甫的這個做法,就被很多人背後譏笑爲家風不正。

不過以李曜這種好歹是後世法律系出身的人,多少還是會找點漏洞出來爲自己正名的,因爲在唐時,不僅在現實中有自由擇偶的現象,而且在大唐“婚姻法”——《唐律疏議》中也透露出一點容許婚姻自擇之意,李曜已經決定,一旦自己沒趕到吳使之前面見李克用,就拿這條律令出來頂包。

《唐律·戶婚》曰:“諸卑幼在外,尊長後爲定婚,而卑幼自娶婚已成者,婚如法。未成者,從尊長,違者杖一百”。此規定的意思是,子女未徵得家長的同意,已經成立婚姻關係的,法律給予認可。只有未成婚而不尊長者,纔算違律。

這條規定從法律上爲青年男女自由擇偶開了小小的綠燈,李曜必須趕緊去與王笉打個商量,一旦自己趕不及時見到李克用,就只能撒個謊說已經跟王笉完婚了。這樣雖然在道德層面略有些不那麼好看,但至少在法律層面上已經說得過去了。而且他和王笉還符合一種相對比較特殊的情況:李曜屬於“男子離家在外”,王笉則是父母雙亡。這倆理由實際上都有些牽強,因爲以李曜的身份,要給李克用報個信還是很方便的;而王笉雖然父母雙亡,但她是什麼家族的出身?族中尊長完全可以爲她決斷婚姻大事,譬如王摶,誰敢說他沒這個權利?

不過這裡有雖然未必多麼好使,多少也能挽回一點點道德分。甚至李曜還可以拉下臉去找王摶,讓王摶跟他“串供”,這樣至少女方這邊就已經是得到家長允許的合理婚事了。

第213章 王業之基(二十一)第175章 規劃未來(補全)第162章 接連失利(四)第093章 守城之術第029章 潞州驚變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二)第099章 夜襲之前第146章 孤意已決第216章 再續盛唐(三)第004章 五郎大才第211章 掌控四鎮(一)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三)第054章 雙雄之戰第062章 故人來兮第208章 再定關中(四)第124章 欲收馮道第211章 掌控四鎮(廿一)第175章 規劃未來(補全)第212章 秦王變法(八)第134章 真相浮現第033章 天殺之相第207章 邢洺之亂(八)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一)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六)第008章 火上澆油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八)第069章 伏擊孫揆第105章 兩雄爭鋒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一)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四)第052章 “當世大才”第159章 接連失利(一)第208章 再定關中(一)第141章 林甫之後第029章 潞州驚變第104章 如何是好第214章 秦王之尊(九)第130章 在外候着第054章 雙雄之戰第214章 秦王之尊(七)第132章 分析用人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五)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四)第191章 誰是英雄第210章 力挽天傾(六)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二)第047章 白衣郎君第213章 王業之基(二)第016章 元審之怒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九)第214章 秦王之尊(九)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二)第028章 潞帥有請第105章 兩雄爭鋒第099章 夜襲之前第212章 秦王變法(四)第049章 五郎斷案第214章 秦王之尊(三十)第150章 雲州之行(二)第200章 必有緣故第122章 其中緣由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五)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一)第084章 各有算計第161章 接連失利(三)第112章 可託百年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七)第073章 翊麾校尉帝058章 河東派系(下)第209章 出鎮河中(四)第003章 李家大難第131章 教訓孫兒第048章 父子決裂第094章 神木之戰(上)第103章 逆轉乾坤第098章 誰人謹慎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七)第089章 党項軍內第181章 出使揚州第149章 雲州之行(一)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七)第078章 飛騰初成第050章 割發斷恩第012章 什麼佳人?第184章 盈香妙坊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六)第161章 接連失利(三)第211章 掌控四鎮(四)第206章 淮揚風雲(五)第143章 李曜舉賢(上)第086章 唯君唯民第208章 再定關中(二)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五)第188章 金珠何來第206章 淮揚風雲(三)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五)第063章 克用定計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八)
第213章 王業之基(二十一)第175章 規劃未來(補全)第162章 接連失利(四)第093章 守城之術第029章 潞州驚變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二)第099章 夜襲之前第146章 孤意已決第216章 再續盛唐(三)第004章 五郎大才第211章 掌控四鎮(一)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三)第054章 雙雄之戰第062章 故人來兮第208章 再定關中(四)第124章 欲收馮道第211章 掌控四鎮(廿一)第175章 規劃未來(補全)第212章 秦王變法(八)第134章 真相浮現第033章 天殺之相第207章 邢洺之亂(八)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一)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六)第008章 火上澆油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八)第069章 伏擊孫揆第105章 兩雄爭鋒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一)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四)第052章 “當世大才”第159章 接連失利(一)第208章 再定關中(一)第141章 林甫之後第029章 潞州驚變第104章 如何是好第214章 秦王之尊(九)第130章 在外候着第054章 雙雄之戰第214章 秦王之尊(七)第132章 分析用人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五)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四)第191章 誰是英雄第210章 力挽天傾(六)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二)第047章 白衣郎君第213章 王業之基(二)第016章 元審之怒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九)第214章 秦王之尊(九)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二)第028章 潞帥有請第105章 兩雄爭鋒第099章 夜襲之前第212章 秦王變法(四)第049章 五郎斷案第214章 秦王之尊(三十)第150章 雲州之行(二)第200章 必有緣故第122章 其中緣由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五)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一)第084章 各有算計第161章 接連失利(三)第112章 可託百年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七)第073章 翊麾校尉帝058章 河東派系(下)第209章 出鎮河中(四)第003章 李家大難第131章 教訓孫兒第048章 父子決裂第094章 神木之戰(上)第103章 逆轉乾坤第098章 誰人謹慎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七)第089章 党項軍內第181章 出使揚州第149章 雲州之行(一)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七)第078章 飛騰初成第050章 割發斷恩第012章 什麼佳人?第184章 盈香妙坊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六)第161章 接連失利(三)第211章 掌控四鎮(四)第206章 淮揚風雲(五)第143章 李曜舉賢(上)第086章 唯君唯民第208章 再定關中(二)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五)第188章 金珠何來第206章 淮揚風雲(三)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五)第063章 克用定計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