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趙家軼事02

十幾年前的時候,在這小縣城裡,家家戶戶都還很窮。種莊稼最多能養家戶口。而那時候工廠興起,很多年輕人都選擇南下打工,趙吉耿吉是那南下打工 的一員,其實在也並非他的意願。那時的趙吉耿高大帥氣,聰明又孝順。他家裡的獎狀貼滿了整面牆壁。可就在高二下學期開學時,趙母跟他說,現在出去打工很掙錢的,你別讀書了,不起作用,跟着村裡年輕人出去掙錢吧!趙吉耿很不情願,他又更遠大的理想跟抱負,他想學好知識,以後當大官改變家鄉的貧窮。但趙母沒想這些,她不願意辛苦掙錢砸在孩子身上,看着自家姐妹一個個在家裡清閒悠哉還有人掙錢給用,她如何能不動心,明明她那麼漂亮的一個女人,怎能是這般辛苦的命?而趙吉耿的父親也是個好吃懶做的,以前他的爺爺是地主家的兒子,吃穿用度不用發愁,上百頃良田果樹都是他家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造就了他懶惰的性子,這性子一代一代的傳了下來,雖然時過境遷,家中早已沒落,這性子卻改不了了。政府劃給他家的田地無人耕種,兩口子就靠着東借一點西借一點勉強度日,知道她們的孩子長到六歲,六歲,能勞動了呀!兩口子感慨終於有勞動力了。於是下地勞作就變成了三個孩子,不勞動就不給飯吃。種下去的糧食沒有大人打理,又能成功多少呢?村裡人看不下去了,輪流着接濟三孩子到長大成人。

眼看着三孩子都爭氣,在學校都是名列前茅的好苗子,瞭解這夫妻兩是啥尿性的老師隨時來做兩人的思想工作,要他們一定要好好培養,將來肯定享不了的福。兩人被說的動心了,這纔開始借錢給三人讀的書,九年1義務1教1育夫妻兩尚能接受,可當老大趙吉耿讀到高中,費用高漲,這就免不了要辛苦一些,兩人也見此不下去了,這才一合計,叫他出去打工。趙吉耿依依不捨的離開了校園,開始出門掙錢,但他也爭氣,每月領到手的工資幾乎全部交給趙母,嚐到甜頭的二人又相繼吧上完初中的趙吉合,趙吉蘭兄妹二人送去了工廠。從此在家享着清福。

過了六七年,趙吉耿遇到了他想廝守終生的女孩,便打電話回家來,告訴父母自己要結婚了,希望他們吧老房子翻修一下。他想着自己這些年省吃儉用存下寄給父母的錢怎麼也夠他翻下房子娶個媳婦了吧。

夫妻二人也答應的爽快,叫他回來佈置新房。哪裡想到,這一回去,竟永遠無法出來了。

狠毒的二人想着孩子結婚會需要用到很多錢,以後掙的錢也肯定不再拿給自己,而是給了他媳婦,於是二人一合計,在趙吉耿回家當晚就把這個孝順了自己多年的兒子給害了。勒着他脖子的時候,趙吉耿死命掙扎,趙父快要壓不住了,趕緊叫趙母來幫忙,趙母念念叨叨的走過來

”平時1殺1頭豬都沒見你這麼費勁,多大點事,一1刀1不就了結了嗎?“

看着這個養育自己長大的母親眼中那種彷彿看待畜生般冷漠的眼神,趙吉耿絕望了。他不再掙扎,任由他們擺佈。痛苦並沒有維持多長時間,已非人的趙吉耿站在這對畜生旁邊,生生看着兩人把斷氣的他分1解成一小塊一小塊的,看着他們剔1除他的皮 ,肉用鹽醃好,部分放鍋裡炸油。隨後把骨頭跟頭。顱用蛇皮口袋裝上拿去那條湍急的河流裡丟棄,最後他也不知爲何就跟着那條河流飄走了。

憤怒的他發誓要報仇,但記憶隨着那條河流也逐漸消散,只記得仇恨,恨不能食其肉飲其血的恨。卻不知恨從何其,恨的什麼。他統統忘了。

沒有人注意到,這場深夜驚悚荒謬的一幕還有個目擊者,正是他平時關愛有加的二弟趙吉合。趙吉合原本是回來給大哥幫忙的,聽到大哥即將結婚的喜訊,他比誰都都高興,但誰知··親眼目睹父母殺1害大哥的一幕是他連滾帶爬逃離了家鄉。

由於這一幕給他帶來的傷害太大,在外上班的他總是會做噩夢,久而久之他的精神也出現問題,總會產生幻覺見父母拿刀將他如殺1年豬般宰了吃掉,於是他抄起菜1刀見人就砍1。廠裡領導看見他這個樣子,再也不敢讓他繼續呆下去,就報了警,警方輾轉聯繫到他家鄉,就遣送了回來。

到家後的他一見父母,就拿起刀準備砍,兩人不知是害怕還是心虛,連夜收拾行李跑了。沒有父母在身邊的趙吉合精神開始越來越好,後來在大伯母的張羅下,還娶上了媳婦。開始了自力更生的生活,他勤快努力,日子倒也越過越好了起來。

但幸福並沒有持續多久,在外的趙父趙母日子過的並不如意,他們太懶惰了,幾乎沒有任何地方肯收留這兩人,咬牙漂泊了近一年,聽說二兒子在家過得不錯,便打主意回家繼續啃兒子。

趙父趙母的出現使得當年那恐怖的一幕又涌現於腦海,這再次刺激到了趙吉合,當晚,他又發瘋了,拿起菜,刀,砍,向自己的妻兒。趙吉合的妻子無法相信,這麼愛自己愛孩子的丈夫,會揮1刀1向她。好在鄰居及時出現救下了他的妻兒。孩子嚎啕大哭和滿牀的鮮血令他幡然醒悟,他蹲在地上痛苦的大哭起來。妻子被送往醫院,好在傷口不深,在醫院修養了幾天的妻子一出院就被孃家人接走了。只留下一句我們離婚了。那個年代的人沒有辦結婚證的覺悟,只要辦過酒席就是一家人了。妻子離開了,至於孩子,她不敢要,怕孩子也有神經病。往後的日子裡趙吉合依舊每天起早貪黑打理農活,孩子則放在大伯母家讓其照看。

如果日子就這樣平平靜靜的過下去倒也不錯,可惜沒有。那對禽獸在日子過不下去的時候悄悄的偷了他貸款買來的唯一的生存工具,耕地老牛,拉到集市上去賣了。拿着錢又躲出去瀟灑了。沒有老黃牛就無法耕地,無法耕地就無法種上莊家。可憐的趙吉合,他又一次被氣瘋了!

更可氣的是過段時間回來後的二人偷偷把他的兒子也拿去賣了,拿了錢又跑路了。也不知這對禽獸到底有沒有人性。

從此之後他一直瘋瘋癲癲的,見人就打,衆人就是再可憐他,也不敢靠近他了,就這樣,他悄然死1在自家屋裡。衆人發現已是他死後半個月的事了,還是聞到難聞的氣味才被發現。

知道二兒子也終於死1了的二人這才安心回來住下,他們還有一個女兒,女兒乖巧,會一直寄錢給他們用,嫁人了也還有錢拿。二人想着心裡美滋滋的。

當然,這些事情遠在外地的女兒一點也不知道,只知道她二哥暴斃身亡。傷心之餘更加孝順痛失愛子的父親母親了。

死後變成厲鬼的趙吉合發怒的鬧着這兩人,每晚的驚嚇使得二人身體精神都越發不好,最後趙母更是被生生嚇1死。死後的趙母任然繼續作惡,弄得村裡雞犬不寧。而趙父也精神失常。但有了人、命的趙吉合控制不住魂體,成爲了無意識的惡靈。最後誤打誤撞流落到不知吃了多少惡靈的大哥趙吉耿的手裡,毫無意識的二人就這樣鬥着,然後敗了的趙吉合被大哥生生吃掉。而吃掉弟弟的趙吉耿也吸收掉趙吉合生前的記憶。這時趙吉耿才記起全部事情。

正打算殺1回去報仇的趙吉耿就再這時遇見了顧寧和昧無塵這兩尊活閻王,已經吞了太多惡靈的趙吉耿已是這片無鬼敢惹的惡祖,顧寧發現他時,他都快要成魔了。事態已經快要控制不住,已有多人出現精神時常,自。殺和傷人事件,再任其發展,周遭居民會全部遭殃。

一人一貓費了好大的勁纔將他收服,可快要成魔的趙吉耿哪是這麼輕易就能渡化的?他的怨氣大了,執念太深了,這問題得解決。

於是,這纔有了開頭這一幕。

"事情的經過呢,就是這樣"

趙吉耿平靜的說完,心中的怨倒是沒有多少了,人生百態什麼樣的事遇不到呢?他草草走完這一遭,就當是歷個劫了。

這邊趙吉蘭卻無法想開了。聽完大哥說的話,她怔怔的呆坐着,久久沒有反應。過了很久,難以置信的眼中淚水大顆大顆的流下,這叫她怎麼敢相信,自己喊了這麼多年的爸媽,竟然爲了錢親手殺·1死自己的骨肉,還剃了兒子,肉來吃。

“嘔~”

一想到這,她忍不住泛起噁心,捂着肚子嘔吐起來。

“我的大哥二哥,沒想到竟是這樣的下場,”說着又大哭起來。

過了會,穩定住情緒的兄妹二人來到二樓,看望他那畜生父親。

“嘿嘿嘿···”

趙父看向趙吉蘭身旁,裂開嘴露出一排噁心的黃牙,呆呆傻笑着。

“來了,我知道你會來的”

“我等着你喲”

他像是看得見趙吉耿似的。

趙吉蘭看着這樣子的父親,突然心中莫名厭惡,她正想上前質問,大哥出聲喊住她。

“不用了,小妹。善惡終有報,自有他的懲罰等着他,別爲了這種人折了你的福”

趙吉耿釋然了,這情況挺好,即使到了下面,也能少受點懲罰的苦。畢竟他沒有真實的傷人,吃掉的都是附近的惡靈。顧寧和老妹都如釋重負,又添了一筆功德咯。

聽完這話的趙吉蘭點點頭,準備以後就讓他自生自滅去。

惡人自有上天收,人跟人是不一樣的,即使再憤怒,仍然要保持本心,否則與那惡人又有何區別。

“小心!!”

轉身準備離開的兄妹二人來不及反應。一盆腥臭的紅色液體就潑到趙吉耿身上。

啊~~!

趙吉耿淒厲的喊叫聲響徹屋內。

趙父拿着潑完了血的盆嘿嘿的笑着。

“害不了我了,他害不了我了”他念叨着,踉踉蹌蹌的向樓下跑了去。

“大哥!!”

眼上暫時開了靈的趙吉蘭顧不上其他,看着一旁滿地打滾痛苦不已的大哥,她想幫忙又毫無辦法,只能眼睜睜的看着他慘叫。

黑。狗血!!

不應該啊,像他這種級別的鬼普通的黑。狗血上不了他。

急忙上前查看的顧寧看着趙吉耿漸漸散渙消失的魂體,束手無策。

“這裡面有其他東西!”

昧無塵聞了聞地上的血,肯定的說

“有法器的氣味!”

“這事不簡單!!”

趙吉耿徹底沒了,顧寧看着冊子上趙吉耿的名字不在閃爍,取代之的是一個紅色的叉,她無比鬱悶。更鬱悶的是,明明這麼大的怨,他都釋懷了,這畜生還不放過他。可想而知在這對心比鐵硬的父母養育下,他們的童年是怎樣的悽慘啊。

“別想了,人心最複雜,這樣的事絕不是個例,你想不過來的。”

黑貓昧無塵叼着個雞腿,癱倒在自個的小窩裡,曬着清晨的太陽,愜意的伸了個懶腰,看着從趙家回來後就悶悶不樂的顧寧說道。

“看你這麼鬱悶,去海邊散個心?”

“不去!”

“去嘛,說不定有帥氣的小哥喔”

“不去,我看是你想去看大長腿吧!”

未完待續,先看看其他書:
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
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1.趙家軼事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