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0章 大人物的煩惱

大明官員爲何會以詞臣爲尊。

一則詞臣從進入官場那日起,便還會繼續鑽研於學問,系統地學習着治國安邦之道,更是較早便參與到軍國大事中來。

一則詞臣是天下讀書人的道德表率,歷屆會試通常都是由詞臣主進行持,而主持者順理成章地成爲當屆新科進士的恩師,從而獲得一筆無以倫比的政治資源。

郭樸雖然貴爲吏部尚書,更是得到聖上的恩寵,已然是在吳山之上。只是論到個人聲望和資質,仍然處於下風之中。

最爲重要的是,吳山早在四年前便以禮部尚書的身份成功主持一場會試,將那一屆的新科進士收於麾下,而他則要排在閣臣袁煒之後,起碼要六年後纔有機會主持會試。

跟着吳山相比,在這一點落後吳山實在太多了。

另外,吳山還有一個如此精於算計且已身居順天府尹的門生兼女婿,還當真是不能再小窺這位性子過於剛正的同年。

“你坐吧!”吳山對那幫門生選擇離開並不感到絲毫的意外,擡起手對林晧然淡淡地說道。

林晧然朝着投來目光的郭樸輕輕地點了點頭,這纔對吳山施禮並莊重地坐下。

他現在已經是順天府尹,當下吳山將他拉下來,自然不是將他的這個女婿推薦給郭樸。現在之所以被邀請坐到這裡,更多是出於吳山的信任和認可。

不論是他所具有的潛力,還是他跟吳山的翁婿關係,已然是吳山政治資源的一個繼承者。

吳山讓着林晧然坐下後,接着剛纔的話題望着郭樸詢問道:“質夫,你言漕運之弊,可有何良策乎?”

林晧然這才反應過來,敢情吳山因爲即將出任戶部尚書,故而正在問策於郭樸。由此看來,二人的關係還算是挺不錯的。

郭樸跟着吳山有幾分相像,特別在談及正事之時,整個人顯得極度的投入,當即斬釘截鐵地給出肯定的答案道:“有!”

吳山和林晧然投去詢問的眼神,並聳起耳朵進行傾聽。

郭樸喝了一口茶潤了潤嗓子,當即侃侃而談地道:“一曰:歲運漕糧,非災傷重大,不得輕議改折;二曰:糧運積欠者,除照例訊問外,還要嚴限追捕;三曰:糧船漂沒,須督工補造,本幫出銀補糧,不得從官旗假名侵費。若能做到此三點,漕弊可去其害四成!”

說到最後,顯得真誠地望着吳山,眼睛明顯透着一絲期許。

相對於追逐名利的六部官員,或是爲搏上位而擅長於嘴炮功夫的科道言官,詞臣反倒更爲“務實”,一心想要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郭樸恐怕早對漕運之弊看在眼裡,只是他至今僅是吏部尚書,根本無法將這種構想進行實施。當下吳山即將出任戶部尚書,他未嘗不是想要借吳山之手實現他的政治理念。

林晧然宛如一個旁觀者般,將這一切看在眼裡,只是保持着不發表任何的意見。

順天府並非是糧食產區,只是隨着明成祖立下“天子守國門”的宏偉夙願,便在這片荒涼之地修建了一座新的都成,並將皇宮和中央衙門遷到了這裡。

爲了滿足京城百萬人口的糧食需求,以及邊軍的軍糧需要,另外是朝廷糧食的儲存,京杭大運河便成爲了一條大明最重要的運輸糧食的路線。

每一年,朝廷從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河南和山東六省徵得數百萬石漕糧,而這些漕糧支持着京城之地的穩定和繁榮。

只是這一條大明的生命線,早已經滋生出大量的蛆蟲。爲了將這數百萬糟糧順利運到京城,每年投入建設和維護京城大運河的成本,實則已經高達八成之多。

如此鉅額的運輸費用支出,自然被大家所詬病,但這種情況卻一直無法得到根治,甚至費用每年還呈上升的勢頭。

郭樸所提出的治理辦法,分別是針對“虛報”、“拖欠”和“騙船補”三種現象,這自然不是治根之策,但卻確實有效地降低運輸成本。

吳山思索着郭樸的建議,面對着郭樸希冀的目光,卻是望向郭樸答非所問地道:“質夫,你認爲現任漕運都御史胡植如何?可堪重用?”

所謂漕運都御史,即總督漕運兼巡撫鳳陽等處都御史,既負責着漕糧的運輸工作,同時對地方還有着管理權力。嚴嵩的小舅子歐陽必進便出任過這個職務,權力不可謂不大。

現任的漕運都御史胡植掛着正三品的右副都御史銜,江西南昌人士,是江西的鄉黨,身上深深地打着嚴黨的鉻印。

“不堪重用!但……”郭樸面露苦笑地搖頭,但話語卻是戛然而止道。

在這一個時代的官員看來,如果能夠解決吏治的問題,那一切的問題將會迎刃而解,甚至是恢復周朝時期的天下大治。

當下想要解決漕運的問題,自然最應該從漕運都御史着手,安排一位精明能幹的清流出任,而不是胡植這種“貪官污吏”。

在郭樸提出整治漕運的政治構想之時,吳山同樣提出了期待,渴望郭樸能夠將胡植調離,換上一位正直的官員充任,從而大刀闊斧地解決漕運的種種弊端。

“我可以向朝廷提出這三策,但吳植還是漕運都御史,那漕運之弊不可除也!”吳山擡頭望着郭樸,顯得認真地說道。

這些治理的措施固然是好的,但漕運都御史不執行,或者對這種決策是陽奉陰違,那再好的治漕之策亦是無濟於事。

當下最大的問題,朝廷還是撤掉平庸或奸佞之臣,換上真正的能臣幹吏,那漕運之弊纔可除掉。

郭樸端起茶杯,卻是苦笑地搖頭說道:“曰靜兄,雖然我是吏部尚書,但現在想要冒然換掉吳植,卻還是做不到的!”

“我知道!”吳山輕輕地點了點頭,眼睛流露出一抹失望之色道。

林晧然默默地喝着手中的茶水,望兩位朝廷大佬的交談和表情都看在眼裡,整個人卻慢慢地陷入了沉思之中。

第714章 春節第780章 再審血案第927章 高府第912章 治安第1455章 林晧然的抉擇第1449章 林晧然的決定第1710章 拆卷唱名第174章 岳父第1196章 意外之舉第218章 會元揭曉第718章 羊城第908章 新年第201章 似水流年(月票加更)第1395章 貴公子第118章 叉燒第9章 難於登天第1679章 鄉試新規第1065章 白靈芝第1474章 看不見的網第917章 扶乩第523章 恐懼第649章 虎妞的底氣第168章 逃生第309章 喜事(月票加更)第677章 徐楫的未路第599章 傳承之鑰現第1575章 鐵面新部堂第477章 石頭一家第589章 自亂陣腳第1800章 演員的自我修養1第547章 身份第19章 有朋來訪第441章 依仗第526章 張同知的不滿第1275章 隱情第257章 主謀?第544章 入獄待遇第713章 別了,我的城第1254章 徐階的決定第1614章 京城三月第1234章 忐忑第747章 虎妞歸來第572章 圓木之爭第432章 年姑第157章 恩師第607章 香山知縣第186章 赴京第1194章 風暴來第1422章 虎妞的宣言第1002章 搶人第1522章 心扉第1729章 送別第1095章 開堂第1617章 栽培?第690章 爭執第509章 雷公之名第884章 爭鬥第1788章 陰謀現第1252章 較量第434章 分羹第1375章 水浸街第140章 衝突第830章 七省總督第1794章 撥亂反正的決心第1117章 冤家路窄第541章 虎妞的不捨第1033章 新證人第261章 我哥哥是翰林第905章 舊與新第581章 小豬的危機第541章 虎妞的不捨第973章 府衙下的暗流第1719章 暗鬥無處不在3第1615章 蘇州第441章 依仗第794章 晃動和震動第92章 大貧?第956章 聖旨(月票加更)第1748章 是功是過?第112章 恩科第765章 風波起第912章 治安第668章 誰的地盤?第732章 準則第660章 反林第1139章 府尹到!第586章 大話精?第1011章 抽身第172章 階下囚第1810章 半步閣老第1269章 心事第831章 均平裡甲法第189章 挫敗第790章 陳公公的調皮第1783章 漣漪第1528章 伏筆第1563章 武進伯的箭第76章 夜談第720章 衙門八字朝南開第604章 文人相輕
第714章 春節第780章 再審血案第927章 高府第912章 治安第1455章 林晧然的抉擇第1449章 林晧然的決定第1710章 拆卷唱名第174章 岳父第1196章 意外之舉第218章 會元揭曉第718章 羊城第908章 新年第201章 似水流年(月票加更)第1395章 貴公子第118章 叉燒第9章 難於登天第1679章 鄉試新規第1065章 白靈芝第1474章 看不見的網第917章 扶乩第523章 恐懼第649章 虎妞的底氣第168章 逃生第309章 喜事(月票加更)第677章 徐楫的未路第599章 傳承之鑰現第1575章 鐵面新部堂第477章 石頭一家第589章 自亂陣腳第1800章 演員的自我修養1第547章 身份第19章 有朋來訪第441章 依仗第526章 張同知的不滿第1275章 隱情第257章 主謀?第544章 入獄待遇第713章 別了,我的城第1254章 徐階的決定第1614章 京城三月第1234章 忐忑第747章 虎妞歸來第572章 圓木之爭第432章 年姑第157章 恩師第607章 香山知縣第186章 赴京第1194章 風暴來第1422章 虎妞的宣言第1002章 搶人第1522章 心扉第1729章 送別第1095章 開堂第1617章 栽培?第690章 爭執第509章 雷公之名第884章 爭鬥第1788章 陰謀現第1252章 較量第434章 分羹第1375章 水浸街第140章 衝突第830章 七省總督第1794章 撥亂反正的決心第1117章 冤家路窄第541章 虎妞的不捨第1033章 新證人第261章 我哥哥是翰林第905章 舊與新第581章 小豬的危機第541章 虎妞的不捨第973章 府衙下的暗流第1719章 暗鬥無處不在3第1615章 蘇州第441章 依仗第794章 晃動和震動第92章 大貧?第956章 聖旨(月票加更)第1748章 是功是過?第112章 恩科第765章 風波起第912章 治安第668章 誰的地盤?第732章 準則第660章 反林第1139章 府尹到!第586章 大話精?第1011章 抽身第172章 階下囚第1810章 半步閣老第1269章 心事第831章 均平裡甲法第189章 挫敗第790章 陳公公的調皮第1783章 漣漪第1528章 伏筆第1563章 武進伯的箭第76章 夜談第720章 衙門八字朝南開第604章 文人相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