餡兒和麪都準備好了,這好吃的湯圓也就不遠了。
李秭歸和李清合也跟着學,李雁回也願意教兩個妹妹,畢竟妹妹們以後也要嫁人的,這竈房上的手藝可是考察女子功夫的關鍵之處啊。
戴氏想要幫忙也被李雁回給推了回去,李婉過了初五就把掛麪的作坊開工了,所以,只有李雁迴帶着兩個妹妹,馬氏和丁氏幫手。
雖然冬天晾曬比較麻煩,還要生火燒火牆烤乾,比較費工夫,但是李婉知道這些掛麪李雁回有大用處,自然不會鬆懈的。
所以一過了初五,掛麪作坊就開工了,同時坑餅和煎餅也一樣,雖然過年是好,但是還是沒有掙錢重要啊。
過年這幾天,村裡的人總是有意無意地問作坊什麼時候開工,要知道早開工一天就早掙一天的錢啊。
這讓李雁回有些哭笑不得的,現代的人可是放假一天都會開心地蹦起來,計劃着去哪玩兒之類的。
在古代可不是這樣,這耽誤一天的功夫,可是要耽誤工錢的,所以,只能是和掛麪作坊一樣,同一天開工了。
大家還笑呵呵地說,這七八天沒開工,怕是手生了呢。
不過,李雁回也理解,雖然靠着自己作坊,大家都掙了不少,可是這賦稅和人丁稅一直是懸在大家頭上的一柄利劍,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斬下來,手裡有錢心纔不慌不是。
其實包這樣的湯圓和簡單,餡兒料裡面的糖或者鹽都是加足量的,從大面團上揪下來大小合適的一個小劑子,用手指壓平,成一個小圓片兒。
用小勺子把餡兒料舀進去,包嚴實了,用手搓成圓球狀,就好了,簡單方便,而且味道很是不錯的。
李秭歸和李清合也是心靈手巧的小姑娘,看過姐姐示範了幾次,也能包的像模像樣的了。
馬氏和丁氏自是不必說了,本來人家就會,包的比李雁回還要快呢,不同餡兒的湯圓分門別類的放好,沒一會兒就包出來好多呢。
“大姑娘,奴婢把這些先包好的凍出去吧,留着以後吃也好,送人也好,現在天氣冷,估摸着有一個時辰也就凍好了。”
馬氏端着一個大笸籮說,她長了一張和氣的圓臉,笑起來眼睛彎彎的,很是討喜。
“嗯,馬嬸子端下去吧,要注意別讓狸貓給禍害了,昨天團團還按住了一隻呢。”李雁回一邊包,一邊說。
“是,大姑娘。”馬氏把包好的湯圓端了下去。
主僕幾個用了一個時辰的時間,把面和餡兒都包了進去,成品也是相當壯觀的了,至少李家一家人,算上所有的下人也吃不了這麼多湯圓。
“你們可真是沒少包,這是準備送人的吧?我看馬氏端出去凍上了不少。”戴氏挑了門簾兒進來。
“娘,你看,這些是我包的,和大姐包的一樣好呢。”李秭歸滿是糯米麪的小手舉着一顆湯圓。
“嗯,二妮兒可是長進多了,要多跟你大姐學啊,以後纔不會被人說三道四的,就像你姐姐說的,可以不做,但是要會,知道嗎?三妮兒也是。”戴氏耐心地說。
“嗯,這話大姐說過多次,三妮兒都記得。”李清合輕輕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