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408.爭議
在場所有武將同仇敵愾,只有他們更清楚,這短短的幾句話,根本就不能表達邊境戰士的付出。
許知文也知道剛剛的話語多有不妥,只是話己說出,他也拉不下臉來認錯。
史部尚書餘力高摸着鬍子,“現在不說那些題外話, 當務之急是趕緊讓邊境穩定下來,否則,只會引來更大的麻煩。”
大家都清楚,一個地方不穩定,那意味着有很大的變數。
“餘大人,以你之意,可有合適的人選?”所有人都把眼光盯着吏部, 要知道, 選官派官都是由他們負責。
餘立高, “之前本官選官派官不多經過各位大人的同意,現在還是你們先下結論吧!”
肖立威,“你們這些文人真是耽誤時間,再這樣討論下去,黃花菜都涼了。
要我說,這年度評優良不是出來了嗎?就照着這個點,合適的人選直接調派過去。
用我們的話來說,在這個時候就要上好了刀刃,可馬虎不得。”
站在他身後的劉昌擡起袍服,忍着笑,這蕭將軍還真是不理俗事,看看那些大人臉色都變了。
要不是他清楚肖將軍的秉性,也都要以爲這是在嘲諷在座的諸位大人了。
所謂的評優,可不像他們所理解的那麼簡單。否則也不會有人在邊陲小鎮當官, 一當就是一輩子。
“最好還是選一個能幹實事的過去,否則也只是會給周將軍添亂。”餘立高咬着牙說道, 這一次再選派官員, 他說什麼都得盯着,周家就這麼一個獨苗苗,可不能讓這些人過去拖後腿。
這時候不知道誰提了一嘴,“翰林院現在也不用編書,事情也沒有以往那麼多,完全可以抽調些能手,而且這也是他們盼望已久的外派機會,想來會更加的珍惜。”
鞏正平這時候才擡起頭,“可比不過諸位大人手底下的能人異士,而且他們都在任上有經驗,我們翰林院的這些官員,還真得好好的磨一磨,成天跟着書打交道,可比不過諸位的爲官之道。”
他都儘量縮到角落裡了,沒想到這些人還能盯上他。
雖然他也想爲底下的官員謀一條好的前程,可這種九死一生的地方,他還真是不願意。
“鞏大人說這話就有些謙虛了,就之前你們翰林院的那位古狀元,不只是文采好, 算學更是無人能及。
到現如今,本官還記得他當時寫的策論, 尤其的有理有據,這樣的人才,你可不能捂着藏着。”
說這話的是武安侯白玉崗,他對白景烈的交友情況熟知,既然那逆子不能過去,就把他的好友送過去,也算是折斷他的臂膀。
武安侯這話倒是提醒了衆位大人,雖然他們也有愛才之心,幾次三番的想把人招到自己的手下,可都被鞏學士這個糟老頭子給擋住了。
既然我們得不到好,那還不如直接把人推出去,也算是解決了大家的困境。
許知文立刻跟着附議,“武安侯這個提議甚好,古大人這個狀元還是聖上欽點,想來也十分看好他的文采,這樣的人又有能力,完全能勝任知府一職。”
“對對對,狀元之才,難道還治不了一個律城?這個提議甚好。”
曹向前,“你們是不是忘了,憑着那古文恆的官職和經驗都不足以堪任,這樣未免也太過兒戲。”
“曹大人,俗話說得好,不拘一格降人才,咱們這也是給古狀元一個機會……”
這邊的爭吵很快就傳到了書房中,華順明還真的坐下來考慮起來。
“古文恆,他對周愛卿有救命之恩,聽說之前兩人還相交甚歡,都開始稱兄道弟了?”
一旁的宮女太監都低垂着腦袋,沒人敢應他的話。
“樂三,你說他這個人怎麼樣?”
見到被點名了,樂三這才小心翼翼的答道,“聖上,奴婢一個閹人,對朝中大臣瞭解甚少,不過從幾次接觸中,古大人是個好人。”
華順明卻若有所思的說道,“好人嗎?此人能在未邁入朝堂之前就能通過景烈給朕帶來大筆銀兩,確實是個好人。”
聽到皇帝把好人兩個字咬的特別重,樂三更是把頭垂得更低。
“不過朕倒不怕有心計的,就怕他不把心用到正的地方。”
他敲着桌案上堆積的奏摺,憑着這些紙面上的東西,對他的天下了解還是少啊!
“去宣老丞相進宮。”
……
等到劉老丞相從京郊趕到宮中,那些大臣還在偏殿中爭吵着。
“老大人現在的身體好像越來越康健的。”華順明盯着面色紅潤的劉東來,隨口說了一句。
劉東來整理身上匆忙換好的袍服,“託聖上的福,那羅湖村依山傍水,老臣又喜歡折騰點地裡的農活,不知不覺倒把身體調理好了一些。”
華順明,“老大人身體康健,也是我朝之福。
現在正有意爲難之事,還想請教一下老大人您。”
劉東來早有心理準備,當年陛下把他安排到羅湖村養老,就知道他的養老生活也同樣消停不了。
“老臣不敢,聖上所問之事,老臣一定知無不言。”
在過來之前,他已經知道皇帝召他來所謂何事。
華順明把今日朝中的事情說了一遍,“這律城是邊境重中之重的關卡,朕實在是不放心隨便指派一個人過去接管,今日爲了此事,他們到現在還沒爭出一個定論。
可是邊境之事刻不容緩,朕就想找老大人討個主意。”
“這?”劉東來一臉的爲難,“老臣已離開朝堂多日,對着朝中之事,已一知半解,恐難再爲聖上出謀劃策。”
華順明,“……”老狐狸還是老狐狸。
“老大人也不用自謙,朕只想知道,難道咱們榮朝,尋一個能掌握一城的知府就那麼難嗎?”
劉東來,“……如果朝中缺少官員,可以加恩科,爲聖上多挑人才。”
這也是他在當丞相之時的一貫主張,只可惜榮朝之前的國運不順,接連國喪天災,導致無法順利科舉,朝中的官員很多都是舉薦出來的,自然良莠不齊。
就算是之前舉行的科舉,可都填不了偌大的窟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