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成爲高緯後,堂兄長恭殺瘋了(四十二)
(四十二)
春寒料峭之際,無事生非作妖十數年的胡太后,與世長辭撒手人寰。
回顧種種,皆如塵煙。
太后辭世,在北齊境內並沒有掀起絲毫風浪。
胡氏一族心知當年胡太后所籌謀之事乃大逆不道,帝王未株連,已是格外開恩。
阿史那氏負責操持了胡太后的身後事,陵墓儀制從簡,並未與高湛合葬。
隨着高湛和胡太后的先後離世,曾經的北齊留下的印記越來越淡,彷彿那個暮氣沉沉讓人心生絕望的皇室統治從未存在。
……
數年的休養生息養精蓄銳,北齊在悄無聲息間已經擁有了在這亂世之中屹立不倒逐鹿天下的資本。
ωωω☢ttka n☢¢〇
無需再仰人鼻息,無需苟延殘喘。
突厥王庭也不止一次慶幸,當初的聯姻選擇了北齊。
誰能想到,身陷泥濘沼澤中的北齊,竟然真的能夠重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成爲諸國的勁敵。
當然,是突厥阿史那氏一族最堅強可靠的盟友。
在北齊君臣一心,萬民歸順大展拳腳的時光裡,北周權臣與帝王在如火如荼的爭權奪利當中,以帝王宇文邕獲勝告終。
內耗結束,北周君臣方纔驚醒,北齊早已重新長出了獠牙和利爪,甩去了負累。
宇文邕:(︿)
他這一生還能再悲催一些嗎?
孝閔帝宇文覺在世時,他雖同爲皇族,負王爺之名卻無半分實權,稍有不慎,便會被拳打腳踢,甚至被逼出家。
後,宇文覺死於宇文護之手,皇兄宇文毓繼位,他得以從寺廟脫身,但已經如履薄冰。
哪怕到後來,北周皇位落於他手,經過數年殫精竭慮韜光養晦剷除了權臣宇文護,可還來不及鬆口氣,便發現臥榻之側,已經有了磨刀霍霍的北齊。
宇文邕心知,內耗方歇,北周經不起動盪。
所以,不如適當示弱,暫時求和,以換取喘息之際,以圖他日。
只需數年,他必然能將內亂數年積弱難返的北周治理的井井有條,屆時東征,必可大破鄴城。
聽說,北齊的小皇帝尚未立後,後宮空虛。
阿史那氏能以外族女子的身份在北齊掌宮權,舉足輕重,那北周爲何不能效仿。
俗話說的好,英雄難過美人關,就連當年昏庸荒淫的高湛都能在迎娶阿史那氏之後幡然醒悟浪子後頭,更遑論是高緯這樣的青蔥少年呢。
年少慕艾,不可求思。
北周最不缺的便是王公貴女,善掌家,善詩詞,善女紅,皆有之。
當機立斷,宇文邕一封國書,遣使者送入了鄴城。
蓀歌:(;Д`)
北周武帝宇文邕,這位背刺權臣的短命明君。
甚至後世無數史學家斷言,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北周武帝宇文邕能夠多活十年的話,天下必將一統於他手,中華民族的歷史將改寫。
本能開創盛世,卻敗給命運。
看着案桌上的國書,蓀歌陷入了沉思。
慮遠謀深的宇文邕既有果敢堅決的一面,又有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心性,絕不可能不戰而屈。
如今,北周的國情內難既除,外略方始,蒸蒸日上的北齊就搖身一變成了宇文邕的心腹大患。
這封花團錦簇的國書,許諾結盟,有金銀財帛,有玉器美人,有馬匹糧草,甚至有弓箭甲冑。
不得不承認,的確大手筆。
先是財帛美女動人心,然後宇文邕徐徐圖之後便可帶着北周重現千年前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奇舉了嗎?
天真!
“堂兄意下如何?”
蓀歌將國書遞給高長恭,指尖輕輕敲擊着桌面,斂眉味道。
年過三十的高長恭,俊美依舊,不負當年盛名。
高長恭一目十行,輕聲道“陛下,單刀直入,亦或者是明修棧道都可。”
蓀歌嘴角彎彎,不再皺眉“何解?”
她心知,高長恭是懂她的。
是君臣,是堂兄,是知己。
在這亂世之中,身側有一人如高長恭這般是何其有幸。
“如今這天下,南北朝並立,南陳偏安江南,尚且自顧不暇,絕不會自討苦吃插手這天下大爭之勢。”
“北方,近年來,北齊國運遠勝於北周,皇太后的母族突厥也是心向北齊,不敢輕言背棄。”
“主動權,掌握在陛下手中。”
蓀歌輕笑,事實確實如此。
“伸手不打笑臉人,既然北周武帝宇文邕有心修好,直接拒絕倒顯得不近人情,拒人於千里之外。”
“倘若朕記得沒錯的話,國書中所言,北周境內尚未婚嫁的女子皆由朕選。”
“北齊後宮,的確過於寂寞了。”
“修書宇文邕,朕要納娶隨國公之女楊麗華爲後。”
楊麗華,也是個傳奇女子。
一生歷程,跌宕起伏。
名門貴女,得宇文邕賜婚,嫁於北周太子,後順理成章成爲皇后。
只可惜,繼位者宇文贇爛泥扶不上牆,五後並立。
緊接着,成爲皇太后。
而後,親生父親楊堅奪位,楊麗華也隨之從北周皇太后成爲大隋長公主。
“陛下,臣聽聞,隨國公楊堅之女與北周太子已有婚約。”
“還有……”
高長恭欲言又止。
楊麗華尚不及豆蔻之年,稚氣未脫。
蓀歌轉頭看向高長恭,意味深長“朕不介意等她長大。”
再者說,高緯也僅僅比宇文贇年長三歲,宇文贇娶得,她便娶不得嗎?
哼,她不服。
╮(╯▽╰)╭
“楊麗華身後站着的是隨國公楊家,是曾經北周的第一名門獨孤家。”
“獨孤家雖已敗落,但其影響力依舊不容小覷,稱獨孤家爲精神領袖也不算誇張。”
“朕年少有爲,且前途無量,哪裡比不上那個草包太子了。”
蓀歌不服氣的嘟囔着。
傳奇獨孤家,一門三後,她怎能不好奇。
高長恭略一思索,便應了下來“陛下聖明。”
隨國公楊堅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肱骨之臣,委以重任,陛下此計,甚妙。
成與不成,都是一步妙棋。
在蓀歌的授意下,高長恭一氣呵成,一封言辭懇切的求婚書便八百里加急遠赴北周。
執棋者,誰技高一籌尚未可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