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野鷹來曲》

(爲慶祝孤狼love,玄易道祖兩位榮升盟主,千秋萬載,文成武德,一統江湖。爲打賞加更,一共加更48更,這是加更的第14更,每天六更,一直到加更結束……)

但是這司馬道子和其兄長孝武帝司馬曜鬥了一輩子,在熬死了司馬曜之後。卻早已經心滿意足的沉迷酒色之中去了,這些年朝政都是其子司馬元顯把持。

所以,司馬元顯無論如何都得死。

不過,終究不能殺人太多,沒見到這位北府大將劉牢之露出的不忍神色麼?

想到這裡,痛斥道:“你父子兩人執政昏庸,陷害天下忠良。先帝死的不明不白,更是讓天下忠臣義士切齒痛恨。

我現在殺了司馬元顯,本該把你也殺了。不過看在你這些年沒有沒有大惡的份兒上,來人啊,把這位相王給我趕出建康……”

這般命令一下,立刻有着如狼似虎的士兵,把司馬道子連拖帶打的向着外面趕去。

那司馬道子死裡逃生,連忙叫道:“多謝都督,多謝都督……”一邊連滾帶爬的向外跑去。

見到這般情形,劉牢之多少算是放下一點心了。心中卻是長長一嘆,也不知道自己投靠桓玄之事,到底是做的對還是錯……

“陛下受驚了……”桓玄臉上擠出一個親切的笑容來:“且先回宮中休息一二吧……”

又對劉牢之笑道:“道堅,你是我麾下第一功臣,我定然不會薄待於你!”

劉牢之做出一副感激涕零的神色來,讓桓玄大敢滿意,再次哈哈大笑起來,只是覺着天下無事不在自家掌控之中,不由自得意滿之極。

不一刻,送司馬德宗回到後宮之中的親信,已經拿着加蓋玉璽的聖旨出來,大聲說道:“陛下有令。加封南郡公,持節都督荊樑軍事玄爲總掌國事,受命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錄尚書事、揚州牧,領徐州刺史。加假黃鉞、羽葆鼓吹、班劍二十人……”

就在這桓玄志得意滿。終於控制了建康朝政踏上人生巔峰的時候,就在那鐘山上,一處凡人永遠見不到的幽冥所在。

幾個神靈遠遠看着那麼一幕,原本東晉朝廷本就黯淡無光的天幕,再次摧折大半。現在也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籠罩在臺城之上,顯得黯淡無光。

“這桓玄太迫不及待了……”看了許久,方纔有着一個穿着龍袍的鬼神,徐徐說道。

“這晉室天下,算是要完了……”鐘山君漠然的說着:“不過這桓玄看起來也非是能成氣候之輩……”

“不是說他是……下降轉生麼?”有人囁嚅的道。

“那有如何,你且看看東南……”鐘山君指向東南。

但見一片赤色雲氣瀰漫開來,宛如血色,幾乎將整個三吳之地盡數籠罩。

“這是刀兵之劫!”那鬼神看了就是一驚,再也說不出話來。

卻再看向人間。就見着幾匹快馬一路打馬奔向建康,口中叫道:“報,緊急軍情。孫恩起兵,已經佔據了會稽……”

夜幕低垂,星野四合。便是在襄陽城外,那大江之畔,魚梁洲之中,到處都是衰草寒鴉。還有着星星點點的漁火,顯得無比荒涼。

昔日三國時代,那位著名的龐德公所居舊宅。早已經變得廢墟,被兵火所焚燒。

卻在此地,升起了一點光芒,不一刻就照耀的沙洲之中。盡數光亮。四周頓時變得一片安靜,彷佛連風都停住,更不要說這周圍的蟬鳴蟲唱了。

有着一隊兵馬,護衛着車騎,居然直接從水面而過,直上南岸。

一路所行。許多地方都有着歷年戰亂留下的痕跡。自從三國時代以來,此地也不知道經過多少次大戰。

就連劉表當年所立鷹臺,也都廢棄不成模樣。

這鷹臺又號曰景升臺,劉表治襄陽之所築也。當年劉表盛遊於此常所止憩。表性好鷹,嘗登此臺,歌《野鷹來曲》。

不過,這一隊鬼神顯然不是在此憑弔的。直往顯山而去,不論山路再是難行。

這一隊鬼神行起來,卻也沒有半點壓力,如履平地一般。

然而,這山上卻駐紮着有兵馬。甚至有着鬼兵巡邏,顯得防守嚴密。

然而,見到着一隊鬼神,卻並不攔阻。一直上到山上,卻見到一座軍城城樓之上,劉勝之真正溫酒相候。

見到這一隊鬼神前來,劉勝之卻顯得絲毫不意外,反而笑吟吟的道:“君來何遲也?我都等了半個時辰了……”

卻聽一聲郎笑,那鬼神就從車馬之中走出,笑道:“那就多謝都功等候了……”

這鬼神身材高大,臉上卻有着黑白色的法紋,顯得越發肅穆威嚴。卻正是從江陵那一段的新任江神。

只是沒有想到,他居然這麼快就把漢水的神位也給兼併了。難怪廬山君等人,會派其人過來,果然本事不凡。

莫要看劉勝之似乎是單身過江,但是背後卻有着一大票的鬼神支持。

便是當日拿下江神的神位符召,劉勝之都沒有打半點心思。

不過說起來,兩家配合愉快。這位江神暗地裡卻幫了自家不知道多少忙了!

“此地就是當年桓溫所築的顯城吧?”這江神笑吟吟的看着劉勝之。

“是”劉勝之卻也不急着談正經事情,負手道:“據說當年孫堅就死在此處……這顯山地勢如此險要,當年那位江東猛虎,卻是憑着勇力,居然身先士卒,要攻下此山,結果就被亂石砸死。一代英雄,可惜就此……”

沒錯,這所謂的顯山,便是峴山了,唐中宗李顯繼位後,爲避皇帝諱,顯山改爲峴山。

也就是小說之中,郭靖和楊過就在此山之上,看到了羊公《墮淚碑》,事事不如人意,十之八|九。

剛剛劉勝之等候江神還沒有來的時候,已經先去看過此碑了。

這江神就一聲長笑:“真人可知道,那鐘山君就是孫堅!”

“什麼?”劉勝之一震,有些不敢相信。不是說那鐘山君名爲蔣子文麼?(。)

第16章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第37章 五家寨第66章 絕世神劍 干將莫邪第110章 享受第34章 軍事演習?第96章 各路高人?第57章 大軍席捲下江陵第67章 分身無數第15章 武陽三關失守第28章 淋漓醉墨,看龍蛇飛落蠻箋……第66章 海上鬼船第62章 大湖第3章 神仙書第46章 東晉有龍庭第68章 貧僧願拜在仙師座下第77章 陰河刺殺2第7章 移民火星第89章 趕盡殺絕第13章 送回家……第107章 神道力量第62章 四海散仙第16章 局方而靜,棋圓而動第14章 天下紛紜第85章 冷眼旁觀第44章 屍變第95章 紛紛出手第121 失蹤?第142章 深入幽冥第52章 打下了長安3第13章 渡江第35章 陳元龍第25章 勾踐種蘭於渚山第70章 肚子餓了第7章 桃第77章 社公擁車駕第36章 禮失而求諸於野第97章 神器?第46章 驅趕雲雨第97章 範胡達第13章 心部之官蓮含華第18章 內景生光明第57章 關中四塞3第60章 關中四塞6第7章 鐘山君第68章 玩火者必自焚第30章 老二不好做啊!第一百一七十章 神道幽遊唯有自娛第58章 碧眼胡僧第55章 月光菩薩法相第49章 六大魔王第18章 屍毒第98章 大水衝來的糧食……第8章 收服三大鬼王第30章 雷鼎之威第11章 貓捉老鼠第13章 劉穆之到來第22章 香火願力遮住心性光明第68章 神秘的氣機第73章 天子無戲言第19章 雕蟲小技,也敢獻醜第47章 切磋還是教訓?第77章 社公擁車駕第43章 乾坤挪移神符第34章 誘敵深入?第68章 黑鍋誰背的問題!第10章 冥府飛屍第16章 真龍斃命第48章 天降聖人第53章 正統會第51章 神魂受創第8章 度朔山下的天坑第41章 強勢鎮壓第20章 息壤生雷城第137章 不吝殺戮!第91章 惡魔卡牌第87章 話不投機第92章 雷璞第101章 張公第52章 身份相等才需要證據第23章 殘存逃脫的聖靈第77章 搶生意第42章 談不攏第69章 兵家鬼陣第52章 身份相等才需要證據第40章 舊地重遊第21章 假戲真做?第1章 來一個!第14章 散修第82章 吃貨第25章 真名第56章 坐鎮襄陽第34章 長安!第56章 坐鎮襄陽第7章 桃第40章 何其不智?第54章 西潯村土地第42章 詭譎的法術第81章 簡直兇殘的緊!第17章 冥府直符第90章 北邙治都功印
第16章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第37章 五家寨第66章 絕世神劍 干將莫邪第110章 享受第34章 軍事演習?第96章 各路高人?第57章 大軍席捲下江陵第67章 分身無數第15章 武陽三關失守第28章 淋漓醉墨,看龍蛇飛落蠻箋……第66章 海上鬼船第62章 大湖第3章 神仙書第46章 東晉有龍庭第68章 貧僧願拜在仙師座下第77章 陰河刺殺2第7章 移民火星第89章 趕盡殺絕第13章 送回家……第107章 神道力量第62章 四海散仙第16章 局方而靜,棋圓而動第14章 天下紛紜第85章 冷眼旁觀第44章 屍變第95章 紛紛出手第121 失蹤?第142章 深入幽冥第52章 打下了長安3第13章 渡江第35章 陳元龍第25章 勾踐種蘭於渚山第70章 肚子餓了第7章 桃第77章 社公擁車駕第36章 禮失而求諸於野第97章 神器?第46章 驅趕雲雨第97章 範胡達第13章 心部之官蓮含華第18章 內景生光明第57章 關中四塞3第60章 關中四塞6第7章 鐘山君第68章 玩火者必自焚第30章 老二不好做啊!第一百一七十章 神道幽遊唯有自娛第58章 碧眼胡僧第55章 月光菩薩法相第49章 六大魔王第18章 屍毒第98章 大水衝來的糧食……第8章 收服三大鬼王第30章 雷鼎之威第11章 貓捉老鼠第13章 劉穆之到來第22章 香火願力遮住心性光明第68章 神秘的氣機第73章 天子無戲言第19章 雕蟲小技,也敢獻醜第47章 切磋還是教訓?第77章 社公擁車駕第43章 乾坤挪移神符第34章 誘敵深入?第68章 黑鍋誰背的問題!第10章 冥府飛屍第16章 真龍斃命第48章 天降聖人第53章 正統會第51章 神魂受創第8章 度朔山下的天坑第41章 強勢鎮壓第20章 息壤生雷城第137章 不吝殺戮!第91章 惡魔卡牌第87章 話不投機第92章 雷璞第101章 張公第52章 身份相等才需要證據第23章 殘存逃脫的聖靈第77章 搶生意第42章 談不攏第69章 兵家鬼陣第52章 身份相等才需要證據第40章 舊地重遊第21章 假戲真做?第1章 來一個!第14章 散修第82章 吃貨第25章 真名第56章 坐鎮襄陽第34章 長安!第56章 坐鎮襄陽第7章 桃第40章 何其不智?第54章 西潯村土地第42章 詭譎的法術第81章 簡直兇殘的緊!第17章 冥府直符第90章 北邙治都功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