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直搗黃龍(三)

由於三女皆都貌美如花,天姿國色,爲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都換上了男裝,扮作隨從,倒也不太顯眼。

稍稍安頓下來後,朱影龍便讓顏佩偉拿着印有自己私人璽印的密信前往去見袁崇煥。

他需要袁崇煥的配合才能神不知鬼不覺的進入遼東軍區核心。

以往顏佩偉出任務,自然是經常可以見到袁崇煥,因爲他的軍銜也是少將,因此軍區大院的警衛只要覈實了他的身份之後,並向上頭稟告一下,便很快放行。

袁崇煥的官邸坐落在軍區大院的西南角,佔地不大,修建的也很樸實,正是這種風格帶動下,整個遼東軍區所有將軍們的官邸都不敢修建的太過華麗,整體看起來都比較的樸實無華,莊重肅穆,沒有小橋流水,沒有詩情畫意,體現出一種軍人的堅忍和不拔。

自皇太極登基以來,遼東軍區就進入了一級戰備狀態,現在雖然已經恢復了以前的二級戰備,但袁崇煥腦袋裡的那根弦還是緊緊的繃着,不敢有絲毫的鬆懈,這麼一來,體重直線下降,夜不能寐,患上了輕微的失眠症,鬢髮已然隱現灰白。

皇太極現在已經是坐擁東北千里之地,帶甲之民達八十萬,已經成長成爲一個可以威脅到大明邊境安全的巨大隱患,女真人侵略、嗜殺成性,不可能就這麼安於現狀,朝鮮吞併了,漠西和漠北兩支蒙古也名存實亡,大部勢力都已經歸順,可以說在整個大明的東北方,新成立的大清國已經沒有對手了,那麼下一個對手就是大明瞭。

皇太極會在什麼時候撕毀在錦州城下籤署的《錦州條約》,悍然大動大軍侵明呢?

想當初自己可是發下誓願,五年之內平定遼東,收復失地,到現在已經差不多九個年頭了,卻還是未能收復一分故土,固然是因爲《錦州條約》的制約,但是袁崇煥深知自己還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敵人,就算沒有《錦州條約》的相互制約,恐怕自己也未必能夠阻止皇太極的擴張,因爲他沒有一支相應的力量,這纔是制約手腳的真正原因。

袁崇煥的夫人阮氏,眼瞅着丈夫眼窩一天天塌下去,自然是無比的心疼,可她也是個賢惠識大體的女人,知道丈夫肩膀上的擔子中,不聲不響就替他將這個家給當了下去,好讓丈夫一心一意的操勞國事。

“報告!”

“進來!”

“報告袁總司令,有一位京城來的顏少將,說是要見您!”

“京城來的?”袁崇煥一愣,擡起頭來詫異的朝衛士看了一眼道,“姓顏的少將,莫不是顏佩偉?”

“去,把人給我請到這裡來。”袁崇煥忍不住猜測了一下對方的來意,不過倉促之間,也想不到太多,只有等來人自己說好了。

“啪”的一聲,顏佩偉一個立正,給袁崇煥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道:“顏佩偉見過袁上將軍。”

“少禮了,顏少將。”袁崇煥還禮道,“來,請坐!”

坐下之後,顏佩偉示意袁崇煥摒退左右,並將門禁鎖好。

“我是奉皇上密旨過來的,上將軍這裡說話是否?”顏佩偉壓低聲音問道。

“無妨,我的這間書房加了隔音設施,外面根本聽不到裡面任何聲音。”袁崇煥忙道。

儘管這樣,顏佩偉還是示意袁崇煥附耳過去,壓低聲音輕聲道:“皇上已經到了錦州,現在正下榻在城中一家客棧。”

“什麼?”袁崇煥吃驚不小,這事可大可小,皇上突然離京,來到自己的治所,還是悄悄的過來,事先一點風聲都沒有收到,可見何等的保密。

“皇上在哪兒,可要微臣派兵保護。”袁崇煥趕緊道。

“不需要,皇上只是讓上將軍你準備一套陸軍上校制服和三套陸軍少校制服,另外悄悄的準備一間庭院,位置偏僻一些,明日一早,皇上會以我隨從的身份來見上將軍,之後的事情皇上自會與上將軍細說。”顏佩偉小聲道。

“制服沒有問題,以我的名義到軍需處領四套來問題不大,但是這庭院怕是不好找,還有皇上的安全?”

“這個上將軍不必擔心,皇上的安全自有我來負責,上將軍只需將庭院找好就行。”顏佩偉道。

袁崇煥連連點頭,軍隊保密條例他是知道的,皇上突然秘密來錦州,定然是要有大事發生,什麼樣的大事需要皇上親自前來呢?一時間袁崇煥只覺得心亂如麻,各種想法是紛至沓來,腦袋中是一團糟糕,而且顏佩偉臨走前更是告知他嚴格保密,一旦泄露皇上的行蹤秘密,後果將會不堪設想,袁崇煥自然不敢,好在袁崇煥這幾個月來臉上很少見笑容,吃晚飯的時候夫人阮氏也沒有覺察出丈夫臉色的異樣來,只當他胃口不好,情緒難以舒展而已。

次日一早,朱影龍便命顏佩偉結了店錢,然後找了一個隱蔽之所,朱影龍換上了陸軍上校軍官服,而海蘭珠等三女都換上少校制服,只是這樣年輕漂亮的少校在遼東軍區很少見,於是稍稍的改變了一下膚色,臉色塗黑了一點,這樣就不太惹人注目了,朱影龍本身就有一股上位者的氣質,加上那蓄意留的鬍鬚,因此穿上上校軍官服後卻感覺被龍袍還要俊朗三分,看的三女眼中異彩連連,情意綿綿。

宋獻策自有中將制服,因此不需要,反正遼東軍區中將不少,只是他的容貌有些惹人注目,因此只好夾在顏佩偉帶領的士兵中間,矇混進去再說,反正有袁崇煥事先招呼過,警衛們應該不會太過於留難,三女女扮男裝的身份也不至於被揭露。

見到袁崇煥,他激動的要給朱影龍下跪,不過卻被朱影龍搶先一步託了起來。

朱影龍坐了主位,看到袁崇煥雙鬢華髮,不禁道:“袁上將軍戮力操勞,致使遼東邊境祥和寧靜,真乃功不可沒,實爲我大明臣子之楷模!”

“皇上謬讚,臣愧不敢當。”袁崇煥忙道。

“朕這一次瞞過滿朝文武過來,只爲一件事,北伐!”朱影龍直接將意圖對袁崇煥說了出來。

“皇上要北伐,此事當真?”袁崇煥激動的問道,因爲《錦州條約》的制約,若非皇太極主動挑起戰端,恐怕國內沒有多少人會支持朝廷主動出兵,因爲這傳出去,泱泱大國仁義之名就會喪失,還會背上一個“不講信義”的罵名,誰會敢這麼做呢?

“當然,皇太極建立的這個所謂大清國的國土都是原來我大明的國土,想我大明在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和遼東行都司,努爾哈赤不過佔據建州一地,受封我大明,不過一都督爾,若非我大明國內黨禍橫行,閹黨亂國,豈容它一個小小女真異族壯大若斯,本來這金國若是俯首稱臣,年年納貢,治理一方百姓,朕看在他們辛苦打拼了這麼些年的份上,自會給他們一個將來,只是這女真異族殘暴冷血,而且貪婪成性,野心太大,居然妄自尊稱天子,朕若不滅此等猖獗之獠,如何能立我堂堂中華,怏怏大國之威!”朱影龍大聲道。

“皇上說得對,女真異族之人殘暴冷血,不但大肆殺戮我邊民,還擄劫成性,自努爾哈赤崛起以來,前後共殺害我漢軍民衆幾達百萬,犯下如此滔天罪惡,實在是罪不容誅,臣建議,若是北伐,對不投降之女真異族,無論老幼,全部斬殺!”袁崇煥冷血道。

看來袁崇煥久在邊關,早已非當初那個書生意氣了,早已變成一個鐵血加冷血的軍人了,看多了殺戮,自然心腸也就硬了起來。

“皇上,袁上將軍的建議臣也贊同,女真異族人不同於我中原漢家百姓,他們根本非可教化之民,他們只認識誰的拳頭大,就會跪在誰的腳下,他們既然敢殺我漢家百姓,那被殺也是應該的!”顏佩偉的嘴裡也是殺氣騰騰。

從一堆數字是看不出殺戮的血腥和殘酷的,金人對漢人邊民的劫掠從未曾停過,就算兩國簽訂了《錦州條約》,漢人邊民也常常被金人欺辱,在遼東生活的漢人哪一家沒有被金人欺辱過,有的家中就剩下一人的比比皆是,殺人屠村,縱火屠城,從大金國到大清國,女真人手上可謂是沾滿了成千上萬漢族百姓的鮮血,這股子恨意凝結成的濃濃殺意是何等的可怕,一旦北伐,遼東軍的將士們豈能輕易的放過這些滿手血腥的儈子手?

WWW☢ t t k a n☢ C〇

後世那些所謂的憤青們都認爲袁崇煥不過是清朝皇帝拿出來忽悠漢人的一個幌子,袁崇煥根本就是一個大漢奸,因爲他殺了可以牽制後金發展的毛文龍,更是以糧食資助敵人,把一個大漢奸塑造成一個名族英雄,將髒水都潑到腐朽無能的明王朝身上,來證明是漢人自己自掘墳墓,丟了自己的江山,緩和滿漢敵對的情緒?到了後世自然有人叫囂,滿清王朝所做的都是爲了愚昧漢人,它所做的一切都是粉飾自己,那爲袁崇煥的所謂的平反自然是都是故意的說一半而藏一半了。

沒有人否認袁崇煥是個笨蛋吧?既然他不是一個笨蛋,他會去幹資敵這麼愚蠢的事情嗎?而且政治鬥爭複雜,這麼明顯的把要是讓政敵抓住了,他早就掉腦袋了,袁崇煥當時在朝中可是有不少敵人,就算現在也還有,殺毛文龍,本來是要殺的,可惜的是范文程出手太快,沒能殺成,還丟了東江數十萬軍民,大將滿桂差點被殺,毛文龍是個什麼東西,要是在中原大戰那會兒,這毛文龍就是那陳炯明,牆頭草,袁崇煥殺毛文龍,但是總不能把他的部下都殺了,如果都殺了或者撤換,東江島上的必然是軍心不穩,而且也沒有時間給袁崇煥幹這個整頓的事情,因爲上頭有政敵,身邊還有太監監軍,加上皇帝猜疑,若是他正的將毛的部下都撤了,必然要換上可靠的自己人,本來朝廷就猜忌他權勢過大,這不又是一個“圖謀不軌”之心的鐵證?如此艱難的局面下還能擊敗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令金兵始終不能越過山海關,難道這還不是民族英雄嗎?

滿清爲袁崇煥平反,本來就是一種政治需要,而有的人卻因爲滿清爲袁崇煥說話了,就認定袁崇煥是個漢奸,不然滿清爲什麼要對一個近乎“恨之入骨”的仇人說好話呢?是大度嗎?顯然不是,那麼自然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了,這個秘密就是袁崇煥是漢奸的真實身份?

其實滿清之所以這麼做,一是滿漢矛盾的激化,需要疏通緩解一下,第二,其實就是借漢人自己的手去抹黑他們自己的英雄,當年的反間計是,後來高調爲袁崇煥平反亦是,足見滿清手段高明,一直將漢人玩弄至今。

“兩位將軍好濃重的殺氣,不過你們的建議朕準了,以後,凡我大明與異族作戰,均照此軍令執行。”朱影龍亦對女真人的殘暴感到無比憤怒,女真與漢族之間的戰爭看似是爲了逐鹿天下,實際上還是種族之爭,種族之爭、宗教之爭這兩種戰爭都是最殘酷的戰爭,因此仁慈是要不得了,義不理財,慈不掌兵,袁崇煥無時無刻都想着要收復失地,若他一個仁慈的統帥,那是根本而做不到的。

至少袁崇煥可不似劉備那樣的僞善。

“在這之前,皇太極一直在試探朕對他登基的態度,不過朕一直都沒有迴應,若不是突發一件變故,朕也下不了這個決心。”朱影龍道。

“皇上莫非此時就想出兵北伐?”袁崇煥心中一驚,問道。

“不錯!”

得到朱影龍肯定的回答,袁崇煥驚訝的無以復加,雖然遼東軍區戰備完善,如果要北伐的話,也只能抽調出二十萬的兵力來,再多就不行了,但是單憑二十萬的兵力似乎太單薄了,後金舉國之兵,起碼也在兩三倍之上!

“朕想過了,這一次北伐若不能竟全功的話,朕起碼要逼的皇太極遷都,一旦皇太極遷都,那朕便可一刀將女真跟蒙古切開,然後分而食之!”朱影龍目光炯炯的看着袁崇煥、顏佩偉和宋獻策三人道。

宋獻策心中一動,這個想法比之皇上當初跟他說的操作性又更強了許多,也更加容易做到。

逼皇太極遷都,這一招非常毒辣,丟掉國都盛京,皇太極威望必然大減,如果大明再一舉佔領盛京的話,那光復失地可就指日可待了。

關於文中一些歷史設定的解釋第3章 揭開謎底(五)第8章 破臉(一)第9章 海蘭珠(三)第5章 天子之怒(二)第12章 劃時代的變革(四)第7章 戒酒,可能嗎?(一)第4章 大婚第8章 干戈暫息(二)第2章 撐死膽大的(三)第11章 又是刺客(一)第9章 兵鋒直指(一)第1章 草原來客(一)第2章 整合(二)第2章 盛京風雲(三)第6章 張榜求醫(一)第2章 人才第7章 撲朔迷離(六)第11章 真有刺客(二)第7章 生擒卓巴(一)第2章 驚天之密(一)第12章 苗人內訌(二)第8章 傳國玉璽(三)第7章 開戰(一)第10章 扶桑行省(八)第11章 琉球行省(三)第3章 金屋藏嬌(四)第5章 駐軍琉球(二)第12章 苗人內訌(一)第12章 教育改革(一)第11章 軍制改革(六)第11章 迷霧一般的局勢(三)第5章 省親之路(二)第8章 傳國玉璽(三)第4章 破冰之舉(二)第1章 廢除八股(三)第7章 條件(二)第6章 定計第8章 九·一八(一)第11章 明山會晤(二)第4章 攤丁入畝(三)第10章 夜幕下的陰謀(一)第12章 劃時代的變革(五)第12章 南京城下(一)第4章 以打促和(一)第1章 苗務大臣(二)第10章 扶桑行省(二)第1章 武昌戰役(一)第5章 天子之怒(一)第8章 開放武器禁運(一)第7章 投桃報李(一)第2章 兵臨城下(三)第9章 新的一年(四)第5章 血戰長江(一)第8章 觀戰(一)第11章 姐妹團圓(四)第12章 演變(一)第1章 風雲變幻(四)第1章 不速之客(二)第1章 沅州之爭(二)第8章 遭遇一戰(二)第1章 武昌戰役(二)第11章 姐妹團圓(三)第9章 上元燈節(一)第10章 扶桑行省(十三)第7章 除夕晚宴(一)第11章 張嫣第11章 實業第7章 開戰(一)第1章 早朝風波(二)第6章 引蛇出洞(四)第2章 一國兩帝(二)第9章 兵鋒直指(二)第11章 軍制改革(五)第10章 扶桑行省(十三)第3章 謎團(一)第12章 喜事連連(一)第6章 一統天下(一)第4章 意外收穫(一)第5章 封鎖苗疆(一)第12章 教育改革(一)第5章 天子之怒(二)第1章 赴遼(一)第10章 岳父周奎(二)第11章 軍制改革(一)第12章 決戰山海關(二)第10章 沈溪第11章 明山會晤(二)第3章 揭開謎底(五)第8章 遭遇一戰(三)第10章 戰爭爆發(四)第7章 除夕晚宴(一)第4章 真相(四)第2章 撐死膽大的(四)第6章 再起波瀾(二)第4章 兄弟反目(二)第7章 錦州逼和(二)第5章 刺客現身(一)第8章 一網打盡(七)第12章 逼宮立儲(一)
關於文中一些歷史設定的解釋第3章 揭開謎底(五)第8章 破臉(一)第9章 海蘭珠(三)第5章 天子之怒(二)第12章 劃時代的變革(四)第7章 戒酒,可能嗎?(一)第4章 大婚第8章 干戈暫息(二)第2章 撐死膽大的(三)第11章 又是刺客(一)第9章 兵鋒直指(一)第1章 草原來客(一)第2章 整合(二)第2章 盛京風雲(三)第6章 張榜求醫(一)第2章 人才第7章 撲朔迷離(六)第11章 真有刺客(二)第7章 生擒卓巴(一)第2章 驚天之密(一)第12章 苗人內訌(二)第8章 傳國玉璽(三)第7章 開戰(一)第10章 扶桑行省(八)第11章 琉球行省(三)第3章 金屋藏嬌(四)第5章 駐軍琉球(二)第12章 苗人內訌(一)第12章 教育改革(一)第11章 軍制改革(六)第11章 迷霧一般的局勢(三)第5章 省親之路(二)第8章 傳國玉璽(三)第4章 破冰之舉(二)第1章 廢除八股(三)第7章 條件(二)第6章 定計第8章 九·一八(一)第11章 明山會晤(二)第4章 攤丁入畝(三)第10章 夜幕下的陰謀(一)第12章 劃時代的變革(五)第12章 南京城下(一)第4章 以打促和(一)第1章 苗務大臣(二)第10章 扶桑行省(二)第1章 武昌戰役(一)第5章 天子之怒(一)第8章 開放武器禁運(一)第7章 投桃報李(一)第2章 兵臨城下(三)第9章 新的一年(四)第5章 血戰長江(一)第8章 觀戰(一)第11章 姐妹團圓(四)第12章 演變(一)第1章 風雲變幻(四)第1章 不速之客(二)第1章 沅州之爭(二)第8章 遭遇一戰(二)第1章 武昌戰役(二)第11章 姐妹團圓(三)第9章 上元燈節(一)第10章 扶桑行省(十三)第7章 除夕晚宴(一)第11章 張嫣第11章 實業第7章 開戰(一)第1章 早朝風波(二)第6章 引蛇出洞(四)第2章 一國兩帝(二)第9章 兵鋒直指(二)第11章 軍制改革(五)第10章 扶桑行省(十三)第3章 謎團(一)第12章 喜事連連(一)第6章 一統天下(一)第4章 意外收穫(一)第5章 封鎖苗疆(一)第12章 教育改革(一)第5章 天子之怒(二)第1章 赴遼(一)第10章 岳父周奎(二)第11章 軍制改革(一)第12章 決戰山海關(二)第10章 沈溪第11章 明山會晤(二)第3章 揭開謎底(五)第8章 遭遇一戰(三)第10章 戰爭爆發(四)第7章 除夕晚宴(一)第4章 真相(四)第2章 撐死膽大的(四)第6章 再起波瀾(二)第4章 兄弟反目(二)第7章 錦州逼和(二)第5章 刺客現身(一)第8章 一網打盡(七)第12章 逼宮立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