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腳下,有一處山脊環抱之地,倒是個不錯的陰宅地頭,村長告訴我們,這個地兒,是閣老在生的時候就已經選好的,只等着自個兒死了,埋進去就好了。
找到了墳地,我們便開始挖坑,經過了一個多時辰的努力,總算是挖出來一個長約兩米寬一米多的墓坑來。
又借來了村裡的一輛三輪車,運來了輛車石頭用來砌墳之用。
一切準備就緒,就等着明天一早擡棺材出門了。
一天一夜,我是根本就沒閤眼,就算是想睡,也睡不着,這道士做法,敲鑼打鼓的,吵得大部分人都沒有瞌睡。
第二天一清早,道士最後一場法事做完,我們吃過了早飯,便要開始出殯了。
村兒裡的所有人幾乎來了一大半,好幾百人堵在閣老家門口,等待着送閣老最後一程。
樁子力氣大,所以他掌棺頭,後面是陰十三,我在最後。
卓蘭捧着閣老的遺照,站在屋外的壩子上,壩子上,還擺放着兩張板凳,每一張板凳上都點着了一堆紙錢,等到紙錢燒盡了之後,我們便用撬棍將棺材給擡了出去。
按照盤水村的風俗,棺材是不能直接出門的,必須要先放在屋外壩子上的板凳上,然後等到道士誦經,燒紙,點香完畢之後,點了鞭炮,才能起棺出發。
做好了一切之後,鞭炮聲響,主法事的道士走在最前面,手持一把浮沉,邊走邊唱着些什麼。
其後便是卓蘭,手捧閣老的遺照跟在道士的身後。
樁子在前面一聲大喝。
“大家夥兒抗住了,起棺!嗬”
棺材起,衆人是一同發力,將棺材給擡了起來,往前一挪,身後跟着兩個沒有結婚的小夥子,一人一腳將長板凳給踹翻了。
浩蕩的出殯隊伍,沿着村裡的一條泥濘小路,一路不停的朝着墳地趕去!
我以爲會平安無事的到達墳地順利下葬的,但是,當我們走到一半的時候,該發生的事兒,還是發生了!
這可是一口無頭棺啊!
從閣老加重出發的時間,是清早八點一刻,主法事的道士給看的時辰。
一路上還算順利,從閣老家的斜坡上下來,速度不算慢,也就幾分鐘的時間,我們就到了麥田邊兒上。
沿着麥田邊兒上的水泥路,再走一段兒,就能到山根腳下了。
說實話,這是我第一次擡棺,棺材雖然不是特別重,而且,我擡得也是棺尾,棺尾比棺頭要輕了不少,但是對於第一次擡棺材的我來說,依舊磨得肩膀上的肉皮都快要破了一樣。
大夏天的,只穿了一件短袖,撬棍與肩膀之間,也沒用什麼東西墊着,所以,這一路雖然不沉,但是也比較吃力。
在麥田的盡頭,有一個水潭子,這水潭子是村民們自己挖的,用來集雨水,這樣要是遇上乾旱天氣,就能夠拿來灌溉莊稼地了。
水潭子裡面,還有半潭子水,看上去綠茵茵的,其實並不深,但是由於這雨水集的時間也有些長了,一點兒都不清澈,也沒辦法看見底部。
從水潭子邊上過去的時候,我總覺得那水下面像是有啥東西似得,只瞧了一眼,就再也不敢朝水潭子裡面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