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
宋國的官道上,王維和方百花,還有方百花的同伴侍從,一行十數人低調地向南方走去。
一路上也遇到了很多妖魔鬼怪,只是不用他出手,那些阻礙就消失了,因爲方百花身邊跟着一個極爲厲害的老頭莫老頭,有點像老魔頭,他很厲害,至少是武帝境界,或許是個魔君。
想到一個保護方百花的人都是個魔君,就能知道聖女教的潛力有多大,難怪他們一點也不擔心梁山軍的威脅。
以前他們沒有攻打宋國,或許真的在休養生息,暗暗積攢實力,等到天變之時。
一行人在路上走了十多日,過了黃州,朝廷的控制漸漸變弱,這邊大都是世家大族掌握實權,官府的作用大都是朝廷的代表,在各地搞平衡,越向南走,這種情況越明顯,有些州郡中的家族勢力太過強大,直接在城頭掛上家族的旗幟,在本地也已家族爲尊。
由於文道勢衰,武道崛起,南方本土勢力變化極大,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高樓起,眼見他樓塌了。
許多原本由書香門第控制的城市,現在已被武道門派接管,若不是那些門派不想跟朝廷撕破臉,有可能直接在城中大開殺戒。
即使如此,南方此時也成了一方沸土。
“聖子真是睿智!不費吹灰之力就送走了文武兩道高手,引得各方勢力大亂,自相殘殺,引得人族文武內訌,天下格局大變,這份謀算,無人能敵!”
方百花看着一路的勢力變遷,深深地讚歎道。
“客氣客氣!”
王維也希望這是自己的謀劃,可真的不是啊!
他最初舉辦文會只是想打響混元學院的名聲,招攬一些人才,同時震懾長江聯盟,可是他完全不知道事情會發展成這個樣子。
第一場文會結束,文道實力衰弱,天下大變。
第二場劍會結束,武道劍道大興,天下變化加劇。
這兩者,一個在慢慢變強,一個在漸漸削弱,未來的變化完全是可以預料的,文道或許會在百年內走向崩潰,或者滅亡。
這一切都是從兩場盛會開始的。
現在有人開始懷疑王玄奘的居心,他第一次舉辦文會耗光文氣,促使武道崛起,這樣以來唐宋實力逆轉,唐國重武修,唐國會越來越強大。
第二次劍會,是真正地在文道受傷的身軀上刺上一劍,致命的一劍。
有人認爲,文道就這樣被王玄奘謀殺了。
有人替王玄奘辯解。
這兩場盛會主要發起者都不是王玄奘。
第一場,王玄奘只是提議開個文會,招一個院長,並不想鬧大,可是兩國陛下推波助瀾,羣臣不僅沒有反對,還踊躍參與,他能反對嗎?
第二場武會的提出者是喬峰,他只是稍微提出了一點點修改意見,並沒有參與進去,這怎麼能怪他呢?
有人感嘆了,這就是王玄奘的高明之處,他用計謀之時信手拈來,了無痕跡,還能讓人懷疑不到他的身上,真是叫人佩服啊!
原來大家只覺得王維文采好,沒想到他外粗內細,骨子裡是一個羽扇綸巾的謀士,真了不起!
大家再見到他,都自覺地在他的身上套上一層智者的光環。
王維聽說過這些流言蜚語,哭笑不得,可不管他怎麼否定,這天下因爲兩場盛會而大亂的事實是不能狡辯的。
“拜見少主!”
還沒深入聖女教的地盤,一路上就有人前來迎接,那些人大都是各州郡的大家族勢力,或者宗派,他們與聖女教勾搭在一起,利益相關,因此這些人見到方百花都會稱之爲‘少主’。
“都起來吧,我們行程緊迫,就不入城了,你們好生管着城池,以後定會有你們的好處的。”
方百花坐在車內,也不露面,淡淡的吩咐道。
“遵命!”
進入到了聖女教的勢力範圍,一行人就在空中飛行,不到兩天就飛到了聖女教的聖城。
王維在城中住了兩日,就見到了教主方臘。
“看到聖城的百姓,聖子有什麼感想?”
王維想了下說道:“與別處的百姓沒有什麼不同。”
“不錯!聖城中不止有聖族,其他種族也有,在聖教的地盤上,各地的情況大體一樣。”
“不知教主是什麼意思?”
王維疑惑地問道。
方臘站在百丈高樓上俯視着腳下的城池,淡淡道:“其實不論何族得到了天下,最終的勝利者都是百姓,他們纔是天下的主人。”
王維聽了,心神震動,這這方臘的思想也太先進了,難道他讀過政治經濟學?
“聖子提出的天下大同的主張我十分贊同,混元大陸應該是各族混元一體,最後形成一個最完美的種族,聖子說是什麼種族?”
王維疑惑,“難道是兼具了五族血脈的混種?”
“哈哈,不錯!這種人兼具五族的優點、神通,我把這種人稱之爲神族,聖子以爲如何?”方臘問道。
王維不知道他說一些題外話幹什麼,只能隨聲附和,“神族很妙!”
“可惜各族人的思想都太過封閉了,他們都排除異己,不願意接納別的種族,大陸上要想誕生出神族,至少需要和平統一一萬年,可怎麼才能讓大陸一統呢,這就需要戰爭,殘酷的戰爭。”
方臘認真道:“我希望聖子帶領聖女教一統天下,建立一個大同世界,建立起一個以神族爲主的大同世界,這樣的世界一定會比天界更強大。”
王維聽出來了,方臘拐彎抹角地說了這麼多,是希望自己加入聖女教,帶領聖女教作戰呢!
“方教主修爲高深,可以親力親爲啊!”
“哈哈,聖子是聖族之主,方臘願意爲聖子一統天下,現在就請聖子下令,號召天下聖族一起推翻人族朝廷,可好?”
嗯?
怎麼又說到打仗上來了?
王維記得自己過來是想勸道方臘,讓他稍安勿躁,怎麼感覺像是要被他利用呢?
這是挾聖子以令諸侯?
見他沒有動手的意思,王維想試着努力一下,“方教主請稍安勿躁!”
“聖子請講!”
“方教主,你認爲宋國強大的原因是什麼?”
“文道?”
“文道已衰,不再是!”
“天界支持?”
“不是!”
“聖子請講!”
“宋國強大的原因是敵人,宋國有一個強大的內患聖女教,孟子說,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王維抱拳道:“請教主想一想,如果宋國之內沒有了聖女教會如何?”
“沒有了聖女教?”
方臘默默地沉思着,搖了搖頭笑道:“聖子何不想一想聖教一統宋國了又如何?”
王維搖頭,“聖女教一旦統一了宋國,必然會遭到唐國、長江聯軍、妖族等等各方勢力的聯合打壓。”
“無妨!”
方臘說,“本族在各部勢力中都掌有大權,只要聖子站出來,聯合各方勢力,我敢保證,在百年之內,聖族一定會一統天下。”
王維蹙眉,紅裳說過,聖族已經掌控了天下,想要一統混元,並不費力,難就難在一統人心和煉化大陸上,因此紅裳纔會佈下這麼多局,試圖統一人心。
與方臘說了這麼久,他似乎不知道統一人心的重要性,這是怎麼回事?
“方教主,得民心者的天下,如今天下各族都仇視聖族,要是武力統一了大陸,各族肯定會平時反抗,那時大陸上血流成河,生靈塗炭,卻不是聖族的初衷。”
王維搖頭輕輕地嘆息一聲。
“哈哈哈!”
方臘笑道:“得民心者的天下?聖子何不反過來想想,得天下者得民心呢。只要得到了天下,稍稍給百姓一點好處,他們必然會感恩戴德,又何愁得不到民心呢?”
王維沉默了,方臘的話倒也不錯,百姓都是短視的羣體,只要他們吃得飽穿得暖,他們並不在意這是誰的天下,他們在意的只是這樣的安定的日子能過多久。
要是朝廷能給予他們安定的生活環境之後,在懲罰上幾個貪官,他們一定會感恩戴德,高呼聖明,儘管貪官出自朝廷。
這狀況就像是角鬥場一樣,在社會的大型角鬥場上,死了幾個他們認爲該死的角色,他們就會感到興奮,宣泄掉以前積攢的負面情緒,朝廷又可以安穩地維持下去。
“聖子,你忘了我方纔說過的神族嗎?”
方臘笑道:“我提出神族可不是胡言亂語,要是在聖族統一天下後,鼓勵各族通婚,只需要一千年,神族就會成爲天下最大的族羣,混元混元,不止是各族和平地居住在一起,而是所有的血脈混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混元族羣,當天下只有一個族羣后,豈會得不到天下,豈會得不到人心?”
民族大融合確實容易管理。
不過,想要神族成爲天下的大多數,一千年應該不夠,至少萬年,可不得民心,聖族的統治能維持一萬年之久嗎?
“教主,神族成爲最大的族羣后,會甘心聖族的統治嗎?一旦他們崛起,將會是聖族最大的敵人。”
王維停了下問道:“難道教主是想‘去聖族化’,讓聖族也融合到神族中去。”
“有何不可?”
方臘反問道:“難道聖子認爲聖族可以一直統一下去?別忘了,如今天下間真正的聖族已經不多了。”
王維搖了搖頭,“當聖族徹底融合了之後,聖子和聖女還能誕生嗎?”
要是這天下變成了神族的天下,或許聖子還沒出世,就會被人當着點心烤着吃了,既然最終會走向滅亡,聖族又何必勞神苦思想着統一呢?順其自然發展下去不好嗎?
方臘勸慰道“聖子不必擔心,聖族統一天下後,聖教會以國教的身份保留下來,聖教的目的就是保護聖子聖女,同時也爲聖族留下最後的純淨的血脈。”
“沒用的,要麼完全融合,要麼不融合,留下一個聖教,一定會成爲聖族動盪的根源,不如不留!”
方臘的想法很好,可是操作起來比得到天下民心的難度還大。
如果說一統天下算是第一階段目標,得到民心算是第二階段,創造出一個神族可以算作第三階段,現在第一階段目標還沒有完成,就談論第三階段目標,是不是有些好高騖遠呢?
“方教主!”
王維說道:“不如我們重新回到最先的話題,要是宋國沒有了聖女教會如何?”
方臘皺着眉頭問道:“不知聖子有什麼高見?”
“高見不敢當,只有幾分猜測!”
王維慢慢地道出了自己的猜想。
如果宋國沒有了聖女教的威脅,宋國朝廷肯定會大鬆一口氣,這就相當於宋國再也沒有內敵了,至於外敵,宋國安居南方,有長江隔着,不用擔心妖族的襲擾,另有包拯在,鬼族更不可能。
那麼宋國只剩下了一個內患,那就是文武之爭!
宋國境內,文道與武道的戰鬥一直沒有停止過。
以前文道大盛,文修實力強大,可現在情況變了,武道開始崛起。
武道崛起必然會觸犯文修文臣的利益,他們會甘心嗎?
被一羣粗魯的武夫爬到頭上,他們甘心嗎?
雙方必然會發生爭鬥,那時只要聖族稍微添把火,兩派矛盾必然會加劇。
“不可!”
方臘說道:“即使兩派爭鬥,可最後總會穩定下來,穩定之後,不論哪一派勝了,宋國依然是宋國,與聖教有什麼干係?”
王維笑道:“教主,你可知目前宋國最強大的武修派系是哪一派?”
“仙劍宗?”
“純陽真人是厲害,可他一個人能安定天下嗎?要是他有那個能力,早就做了。”
“南方宋家?”
“宋家只是一方豪強,放在汴京也算不得什麼。”
“不知聖子說的是何門何派?”
“梁山!”
“梁山?”
方臘沉默了。
“梁山軍現在已經有三十多位武王,七八十位武尊,如此強大的武道勢力可不能小覷了。”
王維笑道:“請教主試着想一想,要是沒了聖女教,梁山軍該何去何從?宋國會容忍這樣一支強軍的存在嗎?”
宋國詔安梁山軍就是爲了對付方臘,希望兩股勢力同歸於盡。
可聖女教要是突然消失了,梁山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那麼梁山軍就成了宋國的心腹大患。
朝廷必然要派出人手對付梁山,可是梁山有那麼多高手,豈是那麼好對付的?
再者梁山代表武修,朝廷對梁山出手,其他武修怎麼看,他們會袖手旁觀嗎?兔死狐悲,飛鳥盡良弓藏,他們就不怕自己成爲下一個被剿滅的對象嗎?
梁山或許就是宋國內亂的導火索。
宋國亂了,唐國會束手旁觀嗎?
等到天下打亂後,聖教再出手,天下必然能安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