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錦兒和女醫生就坐在隔壁的房間裡,通過監控觀察喜兒的行爲舉止。
只見鏡頭中,小小白抱着一塊肉肉鑽出了自己的食物玩具屋,溜達進了喜兒這裡,嚷嚷要給喜兒送塊肉肉吃,順便問喜兒有沒有不吃的胡蘿蔔,送給她一根,因爲她好喜歡吃胡蘿蔔,自己的那根不夠吃。
原來是來交換食物的。
喜兒爽快地胡蘿蔔給了小小白,小傢伙這才喜滋滋地回了自己的小屋了,只是沒一會兒,這小傢伙又溜達過去了,嚷嚷喜兒姐姐是想吃米飯呢,還是想吃麪條。
“你想吃什麼?”喜兒沒有回答,而是反問。
小小白說:“我想吃麪條,因爲我想變成麪條人。”
“hiahiahia~那我想吃米飯,給你,拿去吧。”
“謝謝喜娃娃姐姐~”
小小白喜滋滋抱着苗條跑了。
鏡頭前,女醫生哭笑不得,對譚錦兒說:“不能再讓這小傢伙打擾喜兒了,不然實驗沒有效果。”
譚錦兒也哭笑不得:“我去跟小小白說。”
她起身來到隔壁房間,彎腰蹲在小小白的食物玩具屋前,門沒有關,對裡面忙碌的小盆友說道:“小小白,你忙着呢?”
百忙之中的小小白看了看她,笑哈哈:“我忙着呢,正在做飯,錦兒姐姐我請你吃午飯,你想吃什麼菜?”
譚錦兒笑道:“我現在挺飽的,你做給自己吃就好了。我要告訴你一個規則,就是你做飯的時候不能老是竄門……”
小小白立馬保證自己絕對不去抄襲喜兒的,譚錦兒這才離開,剛起身,隔壁的喜兒探出腦袋,邀請她到自己的玩具屋裡坐一坐。
譚錦兒再三婉拒小妹妹的熱情,這纔回到了隔壁房間。
沒有了小小白的打擾,喜兒終於沉浸在過家家的樂趣當中。
只見她麻利地在超市挑選食物,然後回到廚房,給自己圍上了圍裙,開始忙碌做飯。
看她做飯的動作這麼熟練,女醫生詢問譚錦兒:“喜兒平時在家會幫忙做飯嗎?”
譚錦兒說:“她很喜歡給我打下手。”
女醫生道:“她是不是總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譚錦兒想了想說,是。
女醫生在本子上記下,繼續目不轉睛地盯着屏幕。
至於隔壁的小小白,已經沒人關注了。因爲這小傢伙直接躺在廚房玩鱷魚寶寶,鼓鼓的小肚子朝天,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做飯的興趣……
譚錦兒認真觀察着,但是並沒有發現小妹妹有什麼異常,和平時是一樣的。
而身邊的女醫生卻看的津津有味,時不時在筆記本上記錄什麼。
興許是察覺到了譚錦兒的茫然,便解釋道:“錦兒你肯定也有注意到,剛纔喜兒在超市挑選食物時,她是不是抱了一大堆的食材?”
譚錦兒微微回憶了一下剛纔的場景,點頭說是。
女醫生指了指鏡頭中的喜兒說:“你看喜兒,她就做了兩個菜,剩下的那些食材全部被她儲存起來了。既然用不完,那麼爲什麼要拿那麼多的食材?”
譚錦兒愣了愣說:“您是說喜兒怕捱餓?有危機感?”
女醫生點頭:“這叫稀缺恐懼。”
“但是她從小沒有捱過餓的,雖然日子過的困難,但溫飽沒有問題的。”
“不是非要捱餓了纔會有稀缺恐懼,對於心智早熟的兒童來說,她們其實對家裡的經濟狀況是清楚的,家裡困難,她們心裡也會產生焦慮,別以爲兒童就是無憂無慮,天真懵懂的。”
這話把譚錦兒幹沉默了。
女醫生繼續說:“你看她給娃娃和自己分配食物。”
譚錦兒看向鏡頭中,喜兒把一個布娃娃放在了餐桌前,她和布娃娃一人一個碗,碗裡放了食物。
女醫生說:“你注意到了嗎?喜兒給娃娃分配的食物是不是特別的多,而給自己分配的食物卻很少。”
譚錦兒確實注意到了,喜兒自己的食物大概只有娃娃的一半。
小傢伙還在柔聲哄娃娃吃飽飯呢。
而且,娃娃的飯碗裡有很多肉和蔬菜,自己的卻只有兩塊肉和一些蔬菜。
女醫生說:“喜兒平時在家吃飯,是不是也是這樣?勸你多吃一點,頻繁給你夾菜,而自己卻吃的少,飯量少,菜式少。”
譚錦兒已經意識到了一些,她低聲說道:“她總是說自己吃不下那麼多。”
女醫生默默地點點頭,沒有再說什麼。
譚錦兒問道:“我妹妹爲什麼會產生這種心理?”
女醫生說:“因爲她覺得自己不配。”
“啊?”
譚錦兒瞪大了眼睛,難以置信。
女醫生說道:“通過食物分配比例,可以量化自我價值認知,喜兒給自己添的飯菜,只有娃娃的一半不到,也就是說,她下意識地自評的配得感僅不到50%。”
譚錦兒難以置信:“她是覺得自己不配吃這麼多嗎?”
女醫生說:“可以這麼認爲,她處在一種自我犧牲的模式當中。不過這只是我們這次看到的單一行爲而已,不能完全得出結論,最好是長期觀察才更加準確。”
但是譚錦兒已經相信了這個說法,因爲喜兒但凡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總是優先想到給別的孩子吃,給別的孩子玩,自己雖然也很喜歡,但自己的優先順序總在別人之後,先滿足了別的孩子,她纔會想到自己!
她爲此教育過小妹妹好多次,她也見到小白多次教育喜兒,每次小白髮現後,總會把東西重新塞回喜兒懷裡,不准她給別人。
譚錦兒首次直面妹妹的自我犧牲模式,忍不住想要痛哭。
都是自己害的。
“這,該怎麼辦纔好?”
醫生說道:“不要着急,我會制定方案的,但這需要一個漫長的治療過程,畢竟心理是最難扭轉的。”
譚錦兒堅定地說:“我會全力配合的,要我做什麼都行。”
“我們不要輕視了問題的嚴重性,但也不要過度加壓,好在喜兒還小,小姑娘性格也很開朗,小夥伴交了好多個,這些都有助於她的心理健康。”
女醫生沒說的是,好在喜兒交了這麼多的小夥伴,不然問題會更加嚴重。
她所接觸到的類似陷入自我犧牲模式的兒童,一般伴隨有抑鬱症、孤僻、內向等等,嚴重的甚至精神分裂,一輩子都毀了。
而眼前的譚喜兒,自從來到這裡後,一直在臉上帶笑,性格活潑開朗,見到公司員工會主動打招呼,一點不怕生。
譚錦兒深以爲然:“她三歲多的時候就認識了小白她們,平時都是和小白玩在一起的,她們很要好,每天都會見面,一塊上學放學做作業……多虧了小白。”
她不由的後怕,好在自己誤打誤撞把喜兒送去了小紅馬深夜學園,讓喜兒認識了小白、榴榴、嘟嘟她們一羣小夥伴,這是喜兒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