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對僞朝廷的征討詔令發出之後,夏遠桀就率領兵馬朝名望疆趕去,而詔令被公示的當天,僞朝廷兵馬元帥夜夢龍,僞朝廷丞相何清高,這兩名身居文武要職的實權人物就率先表態棄暗投明,二人不惜得罪夏碑,公開認錯,並稱願將功贖罪,幫助正義之師討伐僞朝廷。
因爲懼怕夏遠桀兵威,因此在這二人表態歸降不久,更多的僞朝廷官員紛紛向夏遠桀投誠,等到夏遠桀率兵趕到名望疆城外時,僞朝廷的官員和將領幾乎全都歸降了,夜夢龍與何清高更是率領官員開門獻城,見大勢已去,衆叛親離的夏碑最後選擇自裁身亡。
中元櫻子和八岐布得知名望疆的變故後,改變了原來的路線,他們沒有去名望疆,而是轉道直奔許洲疆而去,八岐布麾下原有四個兵團,夏遠桀趕來之後,他折損了一個集團軍,剩餘的那些兵力被他給撤走了,算是保住了倭寇的主力。
但是中元櫻子卻有些點背,之前中元櫻子帶走了六個兵團,攻打安司省時折損了一個軍團,後期牽制戰衛軍時又折損了兩個集團軍,攻打河西府時又損失了四個集團軍,前兩天夏遠桀突襲倭寇軍事指揮本部,麾下又被俘虜的兩個兵團,以至於她現在只剩下三個兵團不到。
除了損失了半數兵團之外,就連被中元櫻子依爲左膀右臂的中島一郎和佐藤清木也讓夏遠桀各俘虜了,此時她和八岐布的兵力合在一起只有七個兵團,此時中元櫻子和八岐布正率領這七個兵團的兵力趕赴蚌源疆,看樣子,他們這是要在蚌源疆境內安身。
……
夏碑自殺之後,夏遠桀毫不費力的接手了名望疆,收納了夜夢龍、何清高等叛臣,隨後夏遠桀將名望疆及其周圍六座疆域收歸麾下,爲了收攏人心和治理疆域,他發佈“招賢榜”,向天下招納賢才,與此同時,夏遠桀停止了繼續擴張的動作,他選擇暫時穩固自己的地盤。
此刻夏朝的局勢有些晦暗難明,原本只有朝廷派、太子派、二皇子派、三大勢力爭鋒角逐,可是倭寇入侵之後一番征戰,眼下局勢發生了許多變數,除了原本的三大勢力之外,凌俠和夏寧兒控制的六座疆域被認作一派勢力,鎮國公霸佔的聯軍總部被認作一派勢力,除此之外還有幾座宣佈獨立的疆域軍閥各成一派勢力。
如今的六派勢力之中,夏遠桀的強勢崛起成爲實力最強勁的一派,他麾下聚集了七個兵團,更佔據了東部戰區諸疆域和僞朝廷名下的七個疆域,除此之外他更聚攏了無數將領的支持,許多中小勢力正前赴後繼的去投奔夏遠桀,他如今被譽爲最強諸侯。
相較於夏遠桀的崛起,朝廷派的實力則有些下沉,原本勢力最強的朝廷派,因爲丟了章華極留在朱集鎮的四個兵團,以至於朝廷麾下無兵可用,如今朝廷手中只剩下南部戰區駐守許洲疆的一個兵團,以及夏遠嵐麾下的兩個內防兵團,所幸朝廷掌握了民心和正統大義,所以目前朝廷派暫且位列第二。
這排名第三的則是之前橫空出世的鎮國公贏天了,他之前雖然沒有參與到戰爭中,但前幾天他先是接手了宇千穹一個兵團,又收編了古修緣麾下半個兵團,加上他手中的一個兵團,他目前已知的兵團就有兩個半了,再算上他名將榜排名第一的招牌,武嵐疆全疆皆兵的底蘊,以及剛剛到手的聯軍總部,他的實力可謂及其強橫。
鎮國公贏天的崛起則把夏遠文給蓋住了,他原本是三大勢力中兵馬最多的人,可是被倭寇這麼一折騰,他先是被迫讓龍九重調走四個兵團支援許洲疆,接着又讓彭天罡出動一個兵團收復安司省,最後還折損了夏遠銘和亞錄省的內防兵團,所幸在凌俠的謀劃下,他擺脫了太子、帝君、鎮國公等人的威脅,成功保住了麾下的兵團。
除了上述四大勢力之外,楓葉疆、墨雨疆、虎踞疆、桃仙疆這四座疆域自先帝駕崩之後就宣佈獨立,不再接受朝廷和帝都指令,這些年他們趁着戰衛軍聯合同倭寇交戰的空隙,大肆招兵買馬,又建立了攻守同盟,如今他們四座疆域內各囤積了一個兵團,而四位疆域總督則成爲了四個軍閥,實力也不容小覷。
跟上面那五派勢力不同,凌俠和夏寧兒控制的六座疆域,基本上看不到大規模兵團,包括倭寇和鎮國公在內的諸許多勢力曾派細作打探過虛實,結果什麼都沒有發現,除了各疆域守城的規軍和民兵之外,各省的戰衛軍駐地根本就沒有多少兵馬,後來經過統計,這六座疆域內各有兩個集團軍的兵力,全部加在一起也只有兩個兵團多一點。
正是因爲這六座疆域總共只有兩個兵團多一點的兵力,所以凌俠和夏寧兒被認作是排名第六也就是最末的勢力,之所以沒人去襲擾這六座疆域,一是因爲凌俠命人憑藉地勢改造了防禦體系,以至於六座疆域首尾相顧,易守難攻。第二個原因則是那裡之前曾經全部遭受過地震天災,覺得那裡沒有可掠奪的資源,所以懶得浪費兵力。
凌俠也是剛剛聽到六派勢力的說法,聽完外界對諸派勢力的評價和分析,他只是輕笑了一聲便不予理會,這兩天,凌俠剛剛幫助南宮雄霸和龍九重平息兵團將士們的疑惑,解除了兵團變的危險。也就在這時候,秋落北率領三個兵團也進入了許洲疆城內。
看到此時戰衛軍的援兵真的趕到了,港寧一郎隨即選擇閉城防禦,趁着南宮雄霸、諸葛一言和秋落北交涉的空閒,凌俠來到了自己任職的清泰省落腳。
此時,凌俠正坐在清泰省戰衛大將軍府邸裡翻看戰報和近期的軍務情況,而這時候有人進府稟報,稱老崔和嶽千峰從門外求見,聽到這話,凌俠露出一絲難以言語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