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章

“耿,我想了解一下你對我們法蘭西民族的看法。”

耿朝忠正默默祈禱的時候,對面傳來了菲爾洛先生的聲音。

“法蘭西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他們第一次推翻了封建專治,首創共和,這是人類亙古未有的奇蹟,開創了人類文明的先河........”耿朝忠照本宣科的講道。

“不不不,耿,我想聽的不是歷史,而是現在。”菲爾洛先生打斷了耿朝忠的敷衍。

“現在,現在也還可以。”耿朝忠眨了眨眼睛說道。

“還可以是什麼意思?”菲爾洛先生眼珠一瞪。

耿朝忠哈哈一笑。

最近這段時間,他一直和菲爾洛先生共事,也嘗試着掌握菲爾洛先生的一些弱點,但這個菲爾洛先生除了有些傲慢之外,竟然是一個十足的紳士,自己與他相處良久,也跟蹤過數次,竟然沒有找到他的任何缺點,還發現此人十分有善心,曾經數次前往巴黎的孤兒院和救濟所賑濟貧民,實在是一個難得的好人。

到現在,兩人倒成了難得的忘年之交。

菲爾洛先生看耿朝忠發笑,嘴角也不禁露出微笑,開口道:“耿,我這些天聽你談起我們法蘭西,卻只說輝煌的歷史,對現實絕口不提,你恐怕對現在的法國有很多看法吧?”

“是的菲爾洛先生,既然您問起,我也就直言不諱了,”耿朝忠正了正顏色,認真說道:

“法國雖然首創共和,但近年來已有衰敗腐朽之像,用我們中國人的話來講,叫文恬武嬉,呃,就是文人只顧着享樂,軍隊卻只是傲慢自大,如此下去,恐怕........”

“哦,怎麼講?”菲爾洛湊過頭來。

“就拿這個馬奇諾防線來講,”耿朝忠從桌上抽出一張紙,用筆在上面畫了一道防線,又在西線畫了兩個小方塊,這纔開口道:

“這條防線建設了二十年,要論堅固程度,可以說世界上沒有任何軍隊可以攻破,我們法國人也對他很自信,但是您想過沒有,如果是德國人進攻的話,爲什麼非要從這裡進入法國呢?”

“我們和德國相鄰的地界,已經全部被馬奇諾防線覆蓋了啊!”菲爾洛先生回答。

“那這裡呢?”耿朝忠指了指西面的兩個方塊。

“你是指比利時和盧森堡?”菲爾洛先生明白過來。

“對,德國人如果要進攻,完全可以繞開馬奇諾防線,從比利時和盧森堡進攻,這樣,馬奇諾防線豈不是就成了一道毫無意義的水泥牆?”耿朝忠說道。

“不,如果德國人進攻比利時和盧森堡,就會給法國軍隊充足的反應時間,所以我們並不害怕這點。更何況,德國人又有什麼理由攻擊比利時和盧森堡呢,他們一直都是中立和平的國家。”菲爾洛先生微笑道。

“菲爾洛先生,這又回到了我們很早以前談論的那個問題,這就是,您始終認爲歐洲的集體安全體系依然穩固,但我認爲,這個體系早在德國進入萊茵區的時候,就已經破壞掉了。”耿朝忠聳了聳肩。

“還有一點,英國人不會允許德國人攻擊盧森堡和比利時的。”菲爾洛先生又說道。

“把命運寄託在英國人身上是可笑的,”耿朝忠聳了聳肩,“英國的張伯倫首相和法國的賴爾夫總統,又有什麼本質不同呢?他們只會互相觀望,期盼着盟友能夠先站出來,而最終,誰都不會站出來。所以,我爲你們對德國的退讓擬訂了一個詞:綏靖。”

“綏靖........”

菲爾洛先生咀嚼着這個詞語。

“是的,你們對德國人妥協的太多了,而這會助長他們的野心,就像日本人在東北做的那樣,一旦冒險得逞,那就意味着冒險不再是一種冒險,而是成爲了一種常規手段。”耿朝忠說道。

“德國人不會那麼瘋狂。”菲爾洛先生搖頭。

“是啊,我們也認爲日本人不會那麼瘋狂,但人類的瘋狂超過你的想象。”耿朝忠無語道。

菲爾洛先生陷入了沉思。

“還有,按照德國和比利時的軍事力量對比,一旦德國人入侵比利時,又能爲法國帶來多少緩衝的時間呢?”耿朝忠再次指出了一個關鍵點。

“好吧,耿,雖然感情上我無法接受你的觀點,但理智告訴我,你說的很有道理,歐洲確實正在邁向強權時代,”菲爾洛先生擡起了頭,看着耿朝忠的眼睛。

接着,菲爾洛先生從抽屜裡拿出一摞稿件,遞給了耿朝忠:

“還有,您最近跟我探討的很多觀點,都不能不引起我的重視,並且,我已經把它們編撰成了數篇政論文章,不日就將在費加羅報上發表,現在,我誠摯的邀請您,在撰稿人的名字上簽名。”

“簽名?”耿朝忠一愣。

“是的,雖然執筆人是我,但其中的絕大部分思想,都來自於您和我的交談,所以,您是當之無愧的撰稿人。”菲爾洛先生開口道。

“您是一個當之無愧的紳士,我必須向您脫帽致敬。”耿朝忠站起來,向菲爾洛先生鞠了一躬。

不是每個人都擁有菲爾洛先生這樣的胸懷,從這一刻起,耿朝忠對眼前的這個老人產生了一種真正的尊敬。

“耿,請坐下,”菲爾洛先生指了指面前的座位,“毫無疑問,您來我這裡有着相當的目的,”菲爾洛先生同時揮了揮手,阻止了耿朝忠的辯解,“但我從和您的談話中,可以深切的瞭解到,您是一個正直的,關愛整個人類生存的人,這點上,我們具有巨大的共同點,所以,您取得了我的信任,您不是一直希望去德國採訪嗎?”

“是的。”耿朝忠用誠懇的目光看着菲爾洛先生,這是一個睿智的老人。

“我滿足您的願望,從明天起,您就不必待在這裡了,您可以去您任何想去的地方,我會爲您開具費加羅報的介紹信,同時,我的所有信息也會和您分享。”菲爾洛先生微笑道。

“謝謝,我最尊敬的菲爾洛先生。”耿朝忠的臉上露出激動的神情。

沒想到,自己一直以來孜孜尋求的東西,竟然這麼簡單就得到了!

“不必道謝,”菲爾洛先生微笑看着耿朝忠:

“因爲,愛和正義是更偉大的力量。”

第一章 昭和九年第五十七章 黃雀第四十一章 柳暗花明第二十四章 北海道之旅 (十)第三十七章 伊達君的魔鬼訓練第 6 章第二二二章 箱屍案第二二九章 “真相”第二零八章 一張照片第十五章 北海道之旅(一)第五十章 湖畔之約(二)第一七三章 沉默的石頭第九十二章 憤怒的趙利君第一一二章 糾結的雲蔚第一八零章 抓捕第二二一章 同志仍需努力第四十六章 風波第四十四章 接頭第二十五章 三井制鐵廠第二二一章 好奇的川崎第六十三章 夜探趙府第一七三章 沉默的石頭第二三四章 餘波第十二章 橋本總長的興趣第四十八章 真相第一五九章 萬萬想不到第七十二章 功勞第三十八章 猝死者第 9 章第一六九章 處座的謀劃第三十一章 我以我血第八十四章 各路神仙第八十二章 演員第二十二章 籌謀第 11 章第一二六章 化解危機第一七九章 雞肋第二二零章 上鉤第九十七章 純子(求訂閱)第二二零章 上鉤第五章 簡單的快樂第 7 章第三三七章 各懷鬼胎第二十章 北海道之旅(六)第四十三章 追查第 20 章第二一四章 轉移視線第七章 春日小姐第五十三章 一夕會第二二零章 上鉤第二零九章 參不透第一六八章 危機潛伏第四十章 塘沽協議第二一九章 水太涼第二二五章 沉醉不知歸路(三)第七十五章 養不熟第四十七章 疑竇第一五三章 忠告(二)第一五八章 趙可楨的迷魂藥第一九五章 一網成擒第四十七章 劇鬥第八章 警視町的關注第一零八章 雄辯滔滔(求月票!)第一九六章 參與審訊第一二七章 武藤的邀約第 16 章第二零一章 殺人誅心第四十五章 不如不見第二零三章 輕易過關第二一四章 老闆來訪第二三七章 屏風背後第二章 滿地紅第一六零章 戰略特工第一四三章 救人第四十五章 不如不見第四十章 任務第四十八章 真相第四十一章 一個女人第十七章 不速之客第一一五章 何去何從第一零七章 分贓(求訂閱)第九章 鑑寶第五十三章 逃亡(一)第一八零章 抓捕第一四零章 最後的晚餐(一)第八十二章 演員第一五一章 真正的對手第一五五章 暗流第三十一章 香子的拜託第二三零章 情非得已第五十章 湖畔之約(二)第七十章 夢醒時分第一九八章 線索第二二零章 脫困第 14 章第 18 章第一一七章 對飲第十一章 身份無題第二一七章 兩全之策
第一章 昭和九年第五十七章 黃雀第四十一章 柳暗花明第二十四章 北海道之旅 (十)第三十七章 伊達君的魔鬼訓練第 6 章第二二二章 箱屍案第二二九章 “真相”第二零八章 一張照片第十五章 北海道之旅(一)第五十章 湖畔之約(二)第一七三章 沉默的石頭第九十二章 憤怒的趙利君第一一二章 糾結的雲蔚第一八零章 抓捕第二二一章 同志仍需努力第四十六章 風波第四十四章 接頭第二十五章 三井制鐵廠第二二一章 好奇的川崎第六十三章 夜探趙府第一七三章 沉默的石頭第二三四章 餘波第十二章 橋本總長的興趣第四十八章 真相第一五九章 萬萬想不到第七十二章 功勞第三十八章 猝死者第 9 章第一六九章 處座的謀劃第三十一章 我以我血第八十四章 各路神仙第八十二章 演員第二十二章 籌謀第 11 章第一二六章 化解危機第一七九章 雞肋第二二零章 上鉤第九十七章 純子(求訂閱)第二二零章 上鉤第五章 簡單的快樂第 7 章第三三七章 各懷鬼胎第二十章 北海道之旅(六)第四十三章 追查第 20 章第二一四章 轉移視線第七章 春日小姐第五十三章 一夕會第二二零章 上鉤第二零九章 參不透第一六八章 危機潛伏第四十章 塘沽協議第二一九章 水太涼第二二五章 沉醉不知歸路(三)第七十五章 養不熟第四十七章 疑竇第一五三章 忠告(二)第一五八章 趙可楨的迷魂藥第一九五章 一網成擒第四十七章 劇鬥第八章 警視町的關注第一零八章 雄辯滔滔(求月票!)第一九六章 參與審訊第一二七章 武藤的邀約第 16 章第二零一章 殺人誅心第四十五章 不如不見第二零三章 輕易過關第二一四章 老闆來訪第二三七章 屏風背後第二章 滿地紅第一六零章 戰略特工第一四三章 救人第四十五章 不如不見第四十章 任務第四十八章 真相第四十一章 一個女人第十七章 不速之客第一一五章 何去何從第一零七章 分贓(求訂閱)第九章 鑑寶第五十三章 逃亡(一)第一八零章 抓捕第一四零章 最後的晚餐(一)第八十二章 演員第一五一章 真正的對手第一五五章 暗流第三十一章 香子的拜託第二三零章 情非得已第五十章 湖畔之約(二)第七十章 夢醒時分第一九八章 線索第二二零章 脫困第 14 章第 18 章第一一七章 對飲第十一章 身份無題第二一七章 兩全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