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萬象崩解,復歸本源,歸於五行。
黃庭界中,大地分解成最爲基本、最爲純粹的土行元素;森林、草木崩解,化成最爲純粹的木行元素;大地深處的金屬礦藏,在烈火熔岩中分解、蒸騰,化成最爲基本的金行元素;噴發的地火,熊熊燃燒的火焰,越來越熾烈,化成了最爲純粹的火行元素;還有那滔天洪水,海水、江河之水,汽化升騰,化成了最爲基本的水行元素……
整個黃庭界,天傾、地裂、法則破碎之後,剩下的萬物,在混沌之氣的侵蝕下,都開始迅速的崩解、分解,復歸最爲本源、純粹的五行!
這是毀滅之道的衍化,是小千世界崩毀的進程!
熊林神識籠罩整個黃庭界,這些衍化、這些進程、萬物崩解化歸五行的過程,都一一印照在他的神識之中,映入他的元神之中。
化生無數的感悟,在他的心神、元神之中激盪!
本命金鐘與元神上,大千寶禁早在他神識籠罩黃庭界時,就應急而發,衍化起來。
熊林神識所見,元神所悟,都在這大千寶禁中推演、衍化,豐富着大千寶禁,沉澱着熊林的修行、感悟。
大地、山川、森林、礦藏、洪水、地火、乃至生靈……
黃庭界中,萬象萬物的崩解,催動熊林對萬象禁的衍化。
而在這萬象萬物崩解、分解。達到頂點,開始分解五行時。
熊林本命金鐘與元神中的大千寶禁,萬象禁也推演到了極致。自然而然的勾連五行禁亮起、被催動!
而隨着黃庭界中萬象萬物崩解,歸於五行,映照熊林的神識之中,化生許多感悟在他的元神之中。
五行禁也在這些感悟推動之下,不斷的豐富着、衍化着。
甚至,盤坐一元樓中的熊林本體內,本命金鐘開始自發旋轉。
絲絲縷縷的異樣氣息。被從四周天地中抽出,匯入熊林體內。
這些異樣氣息。一部分衝入本命金鐘內,融入五行禁中,豐富着五行禁。
一部分匯入熊林的元神之中,豐富着作爲元神‘骨架’存在的大千寶禁中的五行禁。
這些異樣氣息。是黃庭界萬象萬物崩解化歸五行時,自然而然產生的災劫之氣、毀滅之氣。
這些災劫之氣、毀滅之氣,比之先前瀰漫黃庭界的劫氣、各種災劫,無疑又要更爲高深,更爲恐怖。
早在當初,熊林初至黃庭界,以大千寶禁煉化劫氣、以及災風、災雷、災火等天地災劫之時,熊林就已經明白,大千寶禁只是一個最爲基本的框架。是骨骼、是架構,其中還需要許多更爲細節的、更爲豐富、詳實的東西來充斥、來豐滿!
萬象禁,煉化劫氣和災風、災雷、災火等各種災劫。以此來豐富、來充實萬象禁的架構、骨骼。
同樣,五行禁,也需要東西來充實、來豐滿其中的細節。
而此時,黃庭界萬物分解化歸五行的過程中,就會有一種更爲恐怖、深邃的毀滅之氣、災劫之氣,瀰漫天地之間。
熊林只是心念一動之間。本命金鐘就開始慢慢旋轉,從天地間抽取、煉化這種毀滅之氣、災劫之氣。以充實、豐富本命金鐘和他的元神中大千寶禁中的五行禁。
同樣的,當黃庭界的毀滅更進一步,五行歸於兩儀時,以及兩儀歸於一元時,同樣會有更進一步的毀滅之氣、災劫之氣產生,熊林也同樣需要抽取、煉化這些毀滅之氣、災劫之氣,用以充實、豐富大千寶禁中的兩儀禁和一元禁。
一邊慢慢抽取、煉化着萬象萬物崩解化歸五行的恐怖毀滅之氣,充實着五行禁。
一邊神識映照萬物崩解的過程,體悟化歸五行的變化,元神之中生成許許多多感悟,有用的、無用的、有益的、有害的,或是營養、或是雜質。
有用的、有益的、屬於營養的感悟,融入元神之中,推動着五行禁的衍化、演繹,化成他的修行與道路。
無用的、有害的、屬於雜質的亂想,則一樣沉積在熊林的元神之中,化成斑駁雜質,化成他修行路上的歧途、魔障、瓶頸。
熊林的神識隨着‘毀滅大陣’籠罩整個黃庭界,所見、所感自然是最爲全面的、最爲完整的。
因此,收穫也最大!
同樣,此時坐鎮黃庭界各處一元樓分樓九層陣眼的修士,也同樣都是大有收穫。
熊林的元神、心神融入毀滅大陣中,神識隨着毀滅大陣瀰漫天地,他同樣能感應到,附着在毀滅大陣上其他修士的神識。
只不過,毀滅大陣很好地將他們的神識隔離了,彷彿處在不同的空間、間層,雖然能相互感應到,卻不會相互觸摸到、碰撞到,也不會相互產生什麼影響。
分佈黃庭界各處的一元樓分樓,構成毀滅大陣節點、陣眼。
每一處一元樓分樓,分九層,陣眼核心在九樓。
坐鎮陣眼核心的修士,神識能隨着毀滅大陣籠罩整個黃庭界。
而隨着樓層往下,坐鎮的修士,神識附着‘毀滅大陣’,能夠籠罩的範圍十倍的縮小,而且在崩潰毀滅的黃庭界中,堅持的時間也原來越短。
及至一元樓分樓一樓,坐鎮於此的修士,神識僅能附着毀滅大陣擴散十萬裡方圓,籠罩十萬裡之地,觀看、體悟這十萬裡之地的變化、崩潰、毀滅。
北海城一元樓,熊林坐鎮陣眼核心的一元樓分樓。
坐鎮此樓一元樓的修士,是龔如玉。
此時,他正將神識探入身下一樓陣眼中,神識附着毀滅大陣,籠罩方圓十萬裡。
北海城方圓十萬裡,此時已被北海滔滔海浪淹沒。
龔如玉,在這黃庭界崩潰毀滅中,感悟到最多的就是洪水、洪災,體悟到那洪水滔天,毀天滅地,淹覆一切的恐怖毀滅。
而此時,萬物崩解化歸五行,瀰漫北海城周邊十萬裡的滔天洪水、浩瀚洪災,也都在不斷地分解,化成最爲基本、最爲純粹的水行元素。
龔如玉觀察着這些洪水分解,化歸水行本源的過程,一時間對於水行之道,對於水行本源的感悟、與掌握,有了十足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