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雙胞胎學員
爲了讓兩個兒子也變得乖巧聽話一些,而不是每天把家裡的小動物攆得亂飛亂跳,姜易還準備了一個詳細的計劃。
這個計劃,的執行對象,就是這兩個小魔頭,而這個計劃的參與者,是姜易、文安安還有小蕊蕊,未來還有可能會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整個計劃以姜易爲主,設定了爲期四個月的訓練期。
這個訓練期,其實是把小丫頭的暑假給包含了進去的。
如果沒有什麼意外,這個暑假,姜易仍舊是準備帶着一家人去老家消暑的。
而這段時間,正是對這兩個小傢伙的強化訓練時間。
在小丫頭暑假之前的這一個多月時間裡,姜易將會慢慢的教會這兩個小傢伙如何講規矩。
這個過程,將不會採取什麼強制的手段,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小傢伙們:
“爸爸不再慣着你們了,你們先在都得給我老實點兒,要不然,就會受到懲罰。”
建立了這樣的一個情景之後,就該讓他們去開發一些愛好之類的東西。
他們現在多動,追鳥攆貓的,只要把他們的興趣愛好給它轉移了,剩下的事情,那就好辦多了!
培養孩子,是一件很花心思的事情,尤其是培養這麼小的小傢伙,經常可能會因爲於心不忍而放棄。
但是,姜易既然已經下定了決心,這事兒,他就不會動搖了。
也幸好他留給這一次行動的時間夠長,要不然想要一下子把小傢伙們的調皮勁兒給削減大半,那還真的可能會出毛病。
畢竟強扭的瓜不甜,小孩子們的行爲習慣不是靠強扭能夠形成的,而是靠日積月累的引導和幫助。
所以,當姜易確定了這個計劃之後,全家人的反應都非常的積極,一個個的都表示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兩個小不點兒。
姜易爲此專門舉辦了家庭會議,討論具體的實施方案,最終確定了要把這整個過程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叫做糾正,糾正小傢伙們已有的壞習慣,還有就是,讓他們認識到哪些行爲是壞習慣,即便他們身上沒有,也要進行學習。
第二個階段,叫做養成,這個過程就是讓小傢伙們形成自己的一些良好習慣,比如,堅持吃水果,堅持聽故事,堅持看圖說話,堅持跟爸爸媽媽一起做親子游戲等等。
第三個階段就是實踐了,這個過程是讓小傢伙們使用自己前一階段形成的一些習慣到新環境裡去生活,讓其他人見證他的變化,提升他們的成就感,進一步固化他們已經養成的習慣。
小傢伙們作爲家庭成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認真的旁聽了這次會議。
儘管,他們在會上東張西望,也不知道爸爸開這個會的意義所在,但是在會議結束後,他們還是被爸爸強迫簽訂了好習慣養成計劃書。
他們在那張姜易書寫的計劃書上按下了自己的手印兒,姜易就宣佈,這個計劃會在明天立刻生效。
小丫頭以一種非常同情的目光看着兩個還有些放飛自我的小傢伙,心道:
“哎,我的傻弟弟們,你們太能鬧騰了,所以接下來,有你們好看的了!”
第二天送完小丫頭,姜易回到家就開始對兩個小學員進行了一次培訓前總動員。
姜易像是一個狠辣教練一樣,讓兩個小傢伙船上很是正式的服裝,然後說了一大堆口號,最後,非常嚴肅的讓兩個小傢伙跟着他念:
“我們要做好孩子,我們要有好習慣,我們都是最棒的!”
連着唸了三遍,隨着宣讀,這兩個小傢伙也是覺得這個事情挺嚴肅的,便很快收起了那種嬉皮笑臉的狀態,變得認真起來。
見到自己的這種形式起了作用,姜易也是趁熱打鐵,準備先從他們的日常行爲改起。
他花費一整天的時間,陪着兩個小傢伙,然後很認真的去糾正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一些不好的習慣。
尤其是對小傢伙們喜歡揪家裡面小動物的毛,喜歡攆着它們跑的這種行爲,姜易表示了極大的關注。
這件事兒,就算是蕊蕊在家裡,也是對他們兩個十分的抵制。
但是這倆小魔王卻我行我素,蕊蕊又捨不得跟他們動手,每次他們出現相同的動作,蕊蕊的制止反而讓他們變本加厲,彷彿是覺得蕊蕊在跟他們開玩笑。
這一次,姜易就沒有那麼好說話了,他變得非常嚴厲,甚至會在小傢伙傷害到狗狗貓貓的時候,讓他們非常正經的給它們道歉。
用蕊蕊的原話來說,就是做錯了事情,一定要道歉,哪怕有時候道歉的對象不會回答!
小傢伙們還沒有見過爸爸這副模樣,所以一時間也是有些膽戰心驚的,老老實實的按照爸爸所說的去做。
當然了,好孩子都是鼓勵出來的,姜易當然懂得這個道理,他可不願意自己的引導變成了小傢伙們的童年噩夢。
所以,每當小傢伙們在他的引導下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完成了一個小目標的時候,姜易都會給予非常認真的肯定。
在這樣的引導下,小傢伙們的進步也是非常迅速的。
文安安在觀察過小傢伙們的變化後,非常開心的對姜易說:
“果然是有管理的小傢伙更容易形成良好的習慣呀,看起來我之前的散養式教育是個很差勁兒的選擇!”
文安安對自己之前放任兩個小東西表示了反思,或許早點兒給他們講規矩,他們就不用像現在這樣,還要被強行規劃時間去改變。
對小傢伙們的壞習慣糾正,不知不覺的就持續了兩個禮拜了。
小傢伙們的狀態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姜易在這個期間請教了不少的育兒專家,還看了不少的育兒書籍,自己的成長也是巨大的。
不過在這個時候,他也有一個反思,他覺得自己在蕊蕊身上就沒有投入過這麼大的精力去給她形成什麼習慣呀、性格的。
小丫頭的懂事兒,好像就是天生的一樣,渾然天成,不需要任何的介入。
這其實上就是姜易的錯覺了,蕊蕊到他身邊的時候已經大了,而且這位新手爸爸當時也是翻看資料,請教熟人,小心翼翼的陪着小丫頭一起成長。
那可是真正的言傳身教姜易生怕小丫頭變成一個蠻橫丫頭,當時他連說話都一改之前那種凌厲的習慣,開始強迫自己變得溫聲細語。
對於這兩個小不點兒,最開始的時候,他就沒有那麼多的耐心了,他認爲男孩子應該自己摔打,而文安安又過分的寵着他們以至於這兩個小東西表現得日漸蠻橫。
不過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好在,經歷過小丫頭去參加節目這個事情,姜易意識到自己在生活中可能有些過分關注小丫頭,而忽略了兩個小不點兒。
之前,他覺得兩個小不點兒是男孩子,應該多作摔打,等他們懂事兒的時候,就正式奉行窮養計劃。
但後來才知道,這窮養並不成功。
實際上,他現在就有點兒懷疑自己對兩個小傢伙採取哪種放養式的態度,並不符合所謂的窮養內核。
現在,姜易對這個窮養,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他理解的“窮”,那就是嚴格的意思,要讓小傢伙們多受挫折。
認爲的給他們製造一些挫折,讓他們磨練,不至於挫傷他們的進取精神,也不至於他讓他們覺得生活太過容易而放鬆對自己的要求。
在姜易看來,養孩子是真的沒有什麼一定之規,只有家長和孩子們一起成長,而且每一個生命到來,都要陪着他們在成長一次。
你參與到他們的生命中的頻率越高,你自己越是完善,那他們就不會跑歪。
正是因爲這種認識,姜易在兩個星期後,也是跟兩個小傢伙達成了新的協議。
這個協議就是他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認知,去指出爸爸媽媽的錯誤。
這就相當於把他們拉到一個平等的位置上。
這也是姜易的新嘗試,他摒棄了古訓當中的所謂子不言父過之類的陳舊思想。
在他看來,規矩不是用來指揮別人的,而是用來約書自己的,他不需要告訴小東西們,我是你們的爸爸,你們不能說我的不是。
他真正要做的就是身體力行,讓小傢伙們自己形成認知,進而形成教養,自己總結出,不能對外人說自己爸爸的過失。
陪着小傢伙又度過了一個快速成長的一週,時間已經來到六月中旬。
距離小丫頭們放暑假已經不到一個月時間了。
這個時候的小不點兒們已經形成了一些生活中的規矩,開始向着小暖男的方向去改變。
最明顯的變化就是這倆小東西對家裡面的媽媽和姐姐,表現出了非常大的尊重和照顧。
這真的是姜易以身作則的功勞。
當然了,姜易一直都非常寵着文安安和蕊蕊,所以,兩個小傢伙潛移默化再加上這段時間的明示,就更容易形成這樣的習慣。
整個教育階段已經算是步入了正軌,而姜易就想着增加以下這兩個小東西在時間規劃方面的能力。
儘管現在對他們提這樣的要求可能有些苛刻,但是不嘗試一下,總是不能知道他們的潛力在什麼地方。
然而,對於這方面的經驗,姜易並沒有多少,所以也有點兒無從下手。
一籌莫展一天的時間,最後也沒有想到一個好辦法,畢竟這兩個小傢伙還太小,讓他們對整塊時間有概念,還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
本來,姜易都在想着是不是應該放棄這種想法,讓小傢伙們再長大一點兒再說。
但是晚上吃飯的時候,小丫頭的話卻給他提了一個醒。
實際上,這也是幸運,小丫頭晚上回家的時候,跟姜易說了,他們學校已經在準備招一批新的小朋友入學了了。
現在雖然沒有正式確定,不過已經在準備宣傳了。
這樣的一個情況就像是在姜易的腦海裡點了一盞燈一樣,讓他很快有點兒茅塞頓開的感覺。
時間觀念,這世界上有兩個時間觀念排在最前面的地方,一個是軍營,另一個就是校園。
生長在這樣環境當中的小傢伙們一定會不由自主的受到環境的影響,進而形成很良好的時間觀念。
想到這些,姜易就打電話給了蕊蕊的老師:
“嶽老師嗎,我是姜易呀,聽說咱們學校在準備招新生對嗎?”
姜易有着自己的打算,他知道學校每年都會有新生試聽課,他準備帶着小東西們去參加這個試聽課。
嶽箐一聽姜易的話,也是連忙給出了肯定的答覆,但是她心裡面還是有疑惑的。
因爲學校對自己的學生家庭情況都有一定的瞭解,知道誰家還有適齡學童。
雖然姜易是蘇杭大人物,但是嶽箐他們也是瞭解過姜易的家庭成員情況,知道他家有兩個小朋友,但卻遠遠沒到適齡學童的那條線。
而且,嶽箐也不認爲姜易是那種需要把小傢伙們託付給學校,自己需要去忙工作的那種人。
從他天天準時接送蕊蕊,並且非常積極的參與到小丫頭的校內外公共活動中就能看出端倪。
然而,姜易既然是問了,那嶽箐也是沒有任何保留的說了,並且還詳細詢問了姜易的打算。
姜易告訴她自己的小計劃,希望能夠得到嶽箐的支持。
嶽箐並沒有自己做決定,而是告訴姜易,自己需要把這件事兒上報給他們的校長,讓她來拿主意。
事情反饋到方芮那裡後,這位女強人立刻就決定幫助姜易。
在他看來,姜易不僅是蘇杭的頭面人物,更是好孩子幼兒園的大金主。
在蕊蕊學習的這段時間裡,姜易先後往好孩子幼兒園裡投資了近千萬元,讓好孩子幼兒園的硬件實力媲美超一線城市的設置。
就光是幼兒餐飲這一項,好孩子幼兒園已經連續三年被評爲整個浙省幼兒餐食標兵單位。
要是沒有姜易介紹來的那個兒童餐高廚,想要拿下這個名號,那是絕無可能的。
因爲在之前,這個標兵,可不是每年都有人得的。
設置這個獎項,是爲了獎勵那些做兒童餐的幼兒園,迫使他們有進取精神,但這個獎項,卻是寧缺毋濫,雖然設有,但沒有實力它可以輪空。
就這樣,一番商量,兩個小傢伙就要變成準學生,準備進行一段時間的校園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