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家事

“手伸直,馬步要穩,昂首,挺胸,收腹!”

文昭拿着一根棍子,不停糾正着陳駿的姿勢,陳駿的動作稍有不對,就被捱打。小陳駿苦着一張臉,卻不敢哭出聲來,只能咬牙堅持下去。

“屁股,屁股不要往後撅,聽到了沒?”

看着陳駿剛剛蹲了一下馬步,屁股就撅到後面,文昭的臉頓時變黑了。他揮舞着手中的木棍,在陳駿小屁股上不重不輕的敲打了兩下,嚇得陳駿趕緊將屁股縮了回來。

“想要練好武藝,就把底子打好,刻苦鍛鍊才行。你看軍中的那幾員大將,哪個不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哪怕這些年來我一直忙着處理政務,也從未停止練武。你若是不想吃苦,就不要說什麼學習霍去病,揚名塞外的事情。”

小陳駿強忍着身上的痠痛,咬緊牙關一聲不吭的蹲着馬步。

文昭看了一陣,發現陳駿身體雖然總是搖晃,卻一直努力擺正姿勢,這才暗暗點了點頭。

這段時間,陳旭難得有了一些空閒,就想着將教育孩子們的事情提上議程。

陳駿的身體底子極好,是個練武的材料,他也說過想要成爲馳騁一方的大將軍,像霍去病那樣揚名塞外。

孩子有志向,文昭心中自然非常高興。

若是陳駿果真能夠練好武藝,他與陳政一文一武,只要兄弟兩人齊心,那麼文昭辛辛苦苦打下來的陳氏基業,就不會敗落在下一代的手中。

關中武藝高強的將領雖然不少,教導陳駿的導師也是非常厲害。然而,他們礙於陳駿的身份,總是不能狠狠操練陳駿。

文昭看在眼裡卻急在心裡,他作爲一個練武之人,自然知道從小打好底子的重要性。若不能儘早嚴格要求,讓陳駿養成良好的習慣,恐怕他一輩子都別想成爲頂級武將。

正是考慮到了這些,文昭纔開始對陳駿進行極其嚴格的要求。

“對,保持這個樣子。練武之人只有下盤穩了,纔是根本。否則日後,無論是馬戰還是步戰,都成不了大器。”

稱讚了一句,文昭望着遠處正在刻苦訓練箭術的陳政,暗暗點了點頭。陳政的身子骨比不上陳軍,文昭卻也不願看着陳政,最終成爲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君主。

這個時代士大夫普遍學習君子六藝,哪怕是關中的幾個謀士,也精通劍術、射術。是以,習練弓箭之術,以及強身健體的武藝,也成了陳政的必備課程。

文昭跨步往陳政的那邊走去,說道:“你現在射中紅心的次數越來越多,當真不錯。然而,只有準頭卻缺少臂力,卻是不行。”

“那樣的話,你以後根本拉不開強弓硬弩。”

說到這裡,文昭撿起了一張兩石大弓,挽弓、搭箭、射出,使用的行雲流水。箭矢帶着刺耳的破空聲,正中遠處箭靶的紅心,箭尾在空中不停擺動着。

扔掉手中弓箭,文昭拍了拍陳政的肩膀,溫聲說道:“想要練好箭術,並非一日之功,今天下午你就去向元皓軍師學習‘御’吧。”

‘御’也是君子六藝之一,指的乃是駕車。

‘御’乃是五御的簡稱,指的是駕車的技巧,其中包括:‘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鳴和鸞’,其中鸞、和都是車上的鈴鐺,駕車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要在車走動之時,掛在車上的鈴鐺響聲要諧調,不能雜亂無章,考察人的協調能力。

‘逐水曲’,即駕車經過曲折水道的時候,不會讓車子墜入水中,主要考察人的應變能力。

‘過君表’,即駕車要能通過豎立標竿中間的空隙,而不會碰倒標竿。

‘舞交衢’,即駕車在交道上旋轉時,要合乎節拍,有如舞蹈。

‘逐禽左’,即在田獵追逐野獸時,要把獵物驅向左邊,以便坐在車左邊的主人射擊。

古代的‘御’,指的不僅是駕車技巧,更是一種人生哲學,一種禮儀、一種傳統。陳旭出身貧寒,對於‘御’自然並不精通。

正是因爲這樣,他才讓田豐教導陳政‘御’的技巧。

“駕車的時候要保持車子平衡,駕馭手下的時候,也要注意平衡之道。跟元皓軍師學習‘御’的時候,要觸類旁通,志存高遠。”

對於陳政這個一直非常自律、懂事的長子,文昭要求反而不如陳駿那般嚴格。很多事情只要他交代了下去,陳政都會想盡辦法將其做好。

反觀陳駿,雖然有着滿腔熱血,卻有些缺乏耐心,若是不嚴苛督促,很容易半途而廢。

“對了,明日我會去太學軍事分院授課,到時候你也要前去旁聽。不止是明天,以後你每日都要抽空前去旁聽一節課。”

文昭一直將這個長子當做繼承人培養,他想要陳政能夠多學一點東西。如今乃是亂世,諸侯並起,他其實沒有信心能夠在有生之年統一天下。

若是他真的沒能完成志向,就只能寄希望於下一代了。因此,無論是陳政還是陳駿,都要精通兵法才行。

陳政垂着雙手,靜靜聽着父親的教導,待文昭說完了以後,他才說道:“知道了,阿翁。”

陳駿又鍛鍊了一會兒,文昭見他實在堅持不住了,這才說道:“好了,阿駿先休息一下。”

而後,他向陳駿招了招手,說道:“過來,坐在青石板上。”

陳駿渾身痠疼,卻也不敢違背文昭的命令,只能瘸着腿走了過來,依言坐在了青石板上。

見陳駿坐定,文昭來到他的背後,開始爲陳駿推拿活血。在他肩膀以及手臂推拿了一陣,又去幫他推拿大腿。

小陳駿看着突然變得嚴厲的父親,仍舊這麼關心自己,心中又是委屈,又是高興。

“我向元化討要了一個藥方,可以舒經活絡,消除腫脹。今晚你就用這個藥方,進行藥浴吧。”

元化正是華佗的表字,文昭深知‘窮文富武’的道理,練武只有配合豐盛的食物,以及合理的藥材,纔不會傷了身子。

文昭年幼的時候,也是因爲村中有個退伍老卒,知道如何調理身子,這纔沒有埋下禍根。

一般來講,窮人家的孩子除了少數天賦異稟之輩,極少有人能夠練出一個名堂。

“還有,明日隨你兄長一起,前往太學軍事分院聽講。以後你不但要勤練武藝,成爲十人敵,百人敵,還要學習兵法韜略,成爲萬人敵。”

小陳駿見父親對自己寄予厚望,當即挺起了胸膛,脆聲說道:“知道了,阿翁。”

“文昭,文昭。”

剛剛給陳駿推拿完畢,陳旭就聽到了呂布的聲音。

“外舅尋我何事?”

呂布臉上帶着興奮的神色,說道:“我聽說琦玲懷孕了,可是真的?”

文昭亦是面帶笑容,點了點頭說道:“正是如此。”

“哈哈,哈哈,哈哈哈,真是太好了!”

呂布聞言,如同一個孩童般,手舞足蹈的放聲大笑。

他一生只有一女,後來隨着經歷的多了,年齡也越來越大之後,呂布也沒有了往日的雄心壯志,只想着能和一家人好好生活。

呂布本來還希望自己女兒,能夠早點爲陳旭產下一子,將來也能助他爭奪世子之位。然而七年下來,呂綺玲一直沒能懷上孩子,這不由使得呂布心中暗暗焦急。

其實,現在陳政、陳駿已經長大,哪怕呂綺玲能夠生下一子,由於年齡相差太大,也失去了爭奪世子的資格。

更何況,雖然文昭沒有明確指出陳政就是世子。然而他的所作所爲,只要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是在將陳政當做世子培養。

於是乎,呂布也就漸漸絕了那些小心思。他只希望呂綺玲能夠生下孩子,爲呂家留些香火。

雖然孩子不可能跟着他姓呂,卻也是他呂布的後人。

其實,呂綺玲之所以一直沒有懷孕,其實是文昭刻意避免的結果。若是呂綺玲的孩子早就生出來,他也擔憂呂布會產生其他的小心思。

除此之外,也是因爲呂綺玲的年齡太小了。七年之前,呂綺玲只有十四歲,哪怕到了今天,也只有二十一歲。年齡太小,並不是懷孕的最佳時機。

然而,這麼多年沒能懷上孩子,呂綺玲心中早就有些七上八下。華佗來了以後,她甚至偷偷跑去華佗那裡,讓他幫忙檢查身體。

檢查的結果,自然是身體沒有任何問題。

得到這種檢查結果,呂綺玲心中才常常舒了一口氣。繼而,卻是更多的疑惑。

無意之間,文昭得知呂綺玲的苦惱,這才感覺有些愧疚。在這個時代,對於一個女人來講,不能懷孕那就是對他們最大的懲罰。

而如今,呂綺玲已經二十一歲,縱然懷孕倒也沒有什麼。

再加上文昭能夠感覺得到,呂布已經改變了許多,這才趁着這段空閒的時間努力耕耘,讓呂綺玲懷上了孩子。

呂布聞言更加高興,抓住文昭的肩膀,放聲大笑:“哈哈,真是太好了,琦玲他終於懷上孩子了!”

此時的呂布,不再是一個叱吒風雲的猛將,只是一個渴望孫子的長輩。

第719章 心憂第575章 遊說閻圃第894章 決戰日第958章 忽悠諸葛亮第97章 清河絕唱第135章 趙家村第716章 昔日孩童第657章 問計司馬懿第710章 陰雨將至第440章 建安二年第134章 褚燕第869章 連橫東吳第348章 觸柱而死第498章 各爲其主第471章 黃河對峙第62章 孤膽英雄第111章 民心第308章 換糧第43章 黃巾退兵第974章 周瑜中箭第715章 大戰開幕第417章 分兵追擊第962章 鄧艾失蹤第741章 徐賢來援第43章 黃巾退兵第127章 一觸即潰第734章 另類陳宮第836章 天佑巴郡第458章 大逆轉第200章 謀奪幷州第669章 固若金湯第738章 再戰第529章 胡氏見聞第981章 殞命第838章 人多力量大第690章 援軍斷後第779章 下戰書第212章 張揚第677章 拒絕第756章 碾壓第334章 雛鷹起飛第186章 馬賊第226章 百態第469章 欲擒故縱第247章 反攻第197章 歷史車輪第561章 欲試文昭第545章 高幹戰死第176章 困境第113章 渡河第450章 楊秋投降第67章 人頭滾滾第166章 歷史真相第670章 計賺徐晃第536章 兵臨陳留第868章 不足爲懼第892章 陷陣營第206章 擒張遼第100章 議事第537章 高氏兄弟第15章 買糧第974章 周瑜中箭第709章 益州之亂第185章 高順第270章 交鋒第137章 主公何志第864章 孫策之死(上)第83章 流言四起第227章 來使第956章 鬥陣(中)第635章 圖謀諸葛第224章 襲城第126章 以牙還牙第123章 圍困信都第711章 蒲阪風波第217章 大才來投第859章 班師回朝第300章 賈詡投陳第85章 張角第42章 卜己之死第551章 凱旋第238章 晉陽王氏第765章 兩敗馬超第512章 槐林結義第296章 生死戰第771章 捉鄧賢第619章 關武請命第381章 朱儁掌兵第378章 殺眭固第277章 張裕第256章 無家可歸第242章 出塞第234章 剜心剖腹第418章 詭異舉動第687章 進退維谷第434章 鬥智鬥勇第750章 鐵壁將軍第946章 各有算計第476章 重逢第525章 名利
第719章 心憂第575章 遊說閻圃第894章 決戰日第958章 忽悠諸葛亮第97章 清河絕唱第135章 趙家村第716章 昔日孩童第657章 問計司馬懿第710章 陰雨將至第440章 建安二年第134章 褚燕第869章 連橫東吳第348章 觸柱而死第498章 各爲其主第471章 黃河對峙第62章 孤膽英雄第111章 民心第308章 換糧第43章 黃巾退兵第974章 周瑜中箭第715章 大戰開幕第417章 分兵追擊第962章 鄧艾失蹤第741章 徐賢來援第43章 黃巾退兵第127章 一觸即潰第734章 另類陳宮第836章 天佑巴郡第458章 大逆轉第200章 謀奪幷州第669章 固若金湯第738章 再戰第529章 胡氏見聞第981章 殞命第838章 人多力量大第690章 援軍斷後第779章 下戰書第212章 張揚第677章 拒絕第756章 碾壓第334章 雛鷹起飛第186章 馬賊第226章 百態第469章 欲擒故縱第247章 反攻第197章 歷史車輪第561章 欲試文昭第545章 高幹戰死第176章 困境第113章 渡河第450章 楊秋投降第67章 人頭滾滾第166章 歷史真相第670章 計賺徐晃第536章 兵臨陳留第868章 不足爲懼第892章 陷陣營第206章 擒張遼第100章 議事第537章 高氏兄弟第15章 買糧第974章 周瑜中箭第709章 益州之亂第185章 高順第270章 交鋒第137章 主公何志第864章 孫策之死(上)第83章 流言四起第227章 來使第956章 鬥陣(中)第635章 圖謀諸葛第224章 襲城第126章 以牙還牙第123章 圍困信都第711章 蒲阪風波第217章 大才來投第859章 班師回朝第300章 賈詡投陳第85章 張角第42章 卜己之死第551章 凱旋第238章 晉陽王氏第765章 兩敗馬超第512章 槐林結義第296章 生死戰第771章 捉鄧賢第619章 關武請命第381章 朱儁掌兵第378章 殺眭固第277章 張裕第256章 無家可歸第242章 出塞第234章 剜心剖腹第418章 詭異舉動第687章 進退維谷第434章 鬥智鬥勇第750章 鐵壁將軍第946章 各有算計第476章 重逢第525章 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