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必敗論

在後世,孫皓暉老師的長篇小說《大秦帝國》,是目前唯一一部全面、正面表現秦帝國時代的長篇歷史小說。

這部小說,後來被改編成電視劇,曾風靡一時,讓無數歷史愛好者癡迷。

而陳旭,就是其中的一員。

正是他看過這部電視劇,對於戰國時代秦國的歷史,才能夠有着直觀的瞭解。可以說,後世人類廣闊的消息來源,遠遠不是古代可以比擬。

以竹簡爲書的話,說陳旭學富五車,亦不誇張。

陳旭情緒有些激動,他繼續揮舞着手臂,大聲說着:“不錯,就是矛盾,是兩個利益集團之間產生了劇烈的矛盾!”

“商君變法,富國強民,那些老貴族不是不懂。但是,他們代表了舊有的利益集團。當商君的新法,與他們的利益產生矛盾時,他們就會拼死反撲。”

陳旭目光炯炯的看着張角兩人,繼續說道:“如今大漢的頑疾是什麼?是巨大的貧富差距!百姓終日勞作而不能果腹,士族豪強家中的糧食,卻爛在倉庫之中。”

“究其根源,就是土地兼併!”

“何爲土地兼併?”張角皺着眉頭詢問道。

陳旭說得太過激動,把後世的說辭帶了進來,完全忘了,現在根本沒有土地兼併這個說法。

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維,陳旭侃侃而談:“土地兼併,是指豪強、大族、富戶,他們利用手上的強大財力,或是以錢財爲誘惑,出高價購買田地;或是採用各種卑劣手段,購買土地。”

“這種土地兼併的結果,使得國家的土地,最終都集中在少部分人的手上。窮苦的百姓,卻變賣自己的土地和房產,淪爲佃農,甚至賣身成奴。”

土地兼併雖然自古都有,但是人們對於這些,還沒有系統的認知。

所以,陳旭給兩人講解起來,卻也是頗爲費力。

張角突然問道:“大戶利用卑劣手段購買田地之事,倒是確有此事。但是還有很多百姓,是因爲活不下去,才賣掉田地。一個願賣,一個願買,又有什麼問題?”

“那些買田地之人,或許正好幫助了那些急需用錢的家庭。”

“況且,也不排除有些遊手好閒、不事生產之輩,主動賣掉家中田地之事。”

聽到張角的話,陳旭一時間有些啞口無言。

是啊,若不是百姓實在活不下去,又有哪個願意賣掉自家田地?

就像陳旭剛來到這個時代一樣,他的叔父爲了救醒自己,不惜賣掉家中田地。若果真如此,那買田者與賣田者,也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如此,又有什麼好怨恨的呢?又怎麼能怪罪那些買田之人呢?

說到底,還是農民們的小農經濟太過脆弱。若是遇到天災人禍,或是家中親人生了大病,就很有可能導致一個家庭的敗落。

張角是一個有思想的人,不會人云亦云。

雖然不知道陳旭說的這些,跟黃巾軍的未來到底有什麼關係;雖然他也討厭那些豪強、大戶,但他還是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想了一想大漢國遍地的流民,陳旭眼神堅定,仍是固執的說道:“誠然,也許在我們看來,很多買土地的人,他們確實在短期之內,幫助了那些家中急需錢財之人。”

“然而,從長久來看,這種買賣行爲,卻是留下了極大隱患。”

“日積月累之下,失去田地的百姓,越來越多。若是遇到天災人禍,收成不好的時候,更是會產生大批流民。所以說,土地的兼併,是整個國家霍亂的根源。”

張角細細咀嚼着陳旭的話,越想越覺得有理。他手下的這些黃巾軍,絕大部分都是失去田地、無家可歸的流民。

心念急轉之間,他繼續問道:“那麼依文昭之言,如何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陳旭沉吟半晌,忽然問道:“大賢良師可曾聽說過王莽新政?”

張角捋了捋鬍鬚,回道:“略有所聞!”

張角這話,有些謙虛的成分。王莽是漢代人物,曾一度篡位成功,雖然稱帝沒多久就被拉下皇位,卻仍是張角需要仰視的對象。

他既然決意造反,對於王莽這個前輩,自然是細細瞭解了一番。

王莽爲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其人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

西漢末年,社會動盪不安,王莽被朝野視爲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選,被看作是‘周公再世’。後來,他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佈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王莽統治的末期,天下大亂。新莽地皇四年,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亂軍之中。

陳旭說道:“王莽正是看到了土地兼併的壞處,才決意改革。他廢除土地私有制度,將其收歸國有,不允許人們私下買賣。”

陳旭講到這裡,張角突然插言道:“我對王莽其人有些瞭解,知道正是因爲他的改革,才使得他所建的王朝走向敗亡。”

“聽文昭的語氣,似乎對王莽新政頗有推崇。他的這個新政,難道能解決土地兼併的問題?不知文昭可否爲我講解一番?”

聽到張角的話,陳旭感覺有些牙疼。

他前世喜歡看小說,每本書的主角,往往都是說出一大堆話,就能忽悠大堆謀士、猛將爲他效命。爲什麼到他這裡,卻總是被問得啞口無言?

他前世對於王莽的理解,只是曾聽過有人戲言,說王莽可能是個失敗的穿越者,這才進行社會主義改革。

直到認識王延以後,他才從王延口中,得知了一些關於王莽新政的具體內容。他前世雖然不是什麼大人物,卻也知道當時的制度,正是土地收歸國有,不得私下買賣。

可以說,他雖然知道這個政策是好的,卻有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他只好禍水東引:“我雖然比較推崇王莽新政,但是對於新政的具體內容,瞭解的遠遠不如王君閣多。王君閣乃王莽後人,大賢良師若是對新政有興趣,不妨向君閣兄詢問。”

他生怕張角繼續發問,只好轉移話題,說道:“我們現在扯得有些遠了。”

“末將先是舉出了商鞅變法的例子,而後又舉出了王莽新政的例子。末將本意,並非是爲了談論改革,而是爲了談論黃巾軍的未來。”

張角、張樑兩人肅然而立。

他們雖然不知道這兩次變法,與黃巾軍有何關係。但是陳旭思路清晰,言語流暢,並不像是一個無故放矢之人。

兩人一直等待着陳旭的後話,現在聽到他這麼說,知道陳旭準備開始講黃巾軍的未來了,都用心傾聽起來。

陳旭侃侃而談:“商君也好,王莽也罷,他們的改革,都觸動了一部分人的利益。”

“商君有秦孝公的支持,尚且變法如此艱難;王莽篡位,大權在握,仍是落得一個悽慘的下場。兩位將軍有沒有想過,這是何故?”

不待二人答話,陳旭繼續說道:“不爲其他,只是因爲階級中的矛盾罷了。”

‘階級’這個詞語,在這個時代,可是一個比較新穎的詞彙。好在這個詞的詞面意思比較好理解,張角兩人雖然感覺新奇,卻也沒有理解障礙。

“商君變法,引發了百姓以及新貴族,與老士族之間的矛盾。王莽新政,更是引發了無家可歸的流民,與所有豪強富戶的矛盾。”

“商君變法的成功,固然有秦孝公的支持,但是他最堅強的後盾,卻是新崛起的貴族與秦國百姓。”

“反觀王莽,他的想法雖好。但是他下達的政策,卻要剝奪整個國家所有的私有土地。如此一來,利益受到侵害的人,更是包括世族、豪強、以及富戶。”

“王莽的敵人如此強大,焉有不敗之理?”

“反觀現在的黃巾軍,我們的敵人,甚至要遠遠超過當初的王莽。”

“我們每攻破一處,都會劫掠當地豪強大戶,這就爲我們樹立了第一個敵人。世家大族,他們是現階段國家的統治者,高高在上。黃巾起義,亦是觸犯了他們的利益。”

“除此之外,我們最大的敵人是漢室。大漢雖然腐朽沒落,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它強大的力量,遠非現階段的我們所能抵擋。”

“我們現在的敵人,有漢室、世族、豪強、富戶。樹敵如此之多,黃巾焉能不敗?”

第437章 離間第927章 會盟酸棗第621章 膽大包天第169章 趙煌迴歸第463章 羌患始末第256章 無家可歸第604章 喜得麟兒第470章 羌人末路第1002章 郭嘉請降第84章 水淹第532章 爭論不休第855章 戰局驟變第808章 馬超之死第395章 困境第627章 葫蘆谷第705章 田豐設計第766章 陰招第931章 諸將齊鬥第948章 蘆葦蕩第402章 風起雲涌第825章 巧舌戰羣儒第588章 沮授三策第451章 馬玩第553章 公孫瓚死第412章 獻策第328章 龜兒子第232章 兵犯昌邑第166章 歷史真相第607章 新豐見聞第65章 譁變第484章 畸形繁榮第225章 招賢納士第425章 慷慨赴死第687章 進退維谷第202章 展示實力第191章 名將來投第650章 九錫第219章 白波軍第542章 子午谷第450章 楊秋投降第881章 榮歸故里第343章 臨陣機變第178章 三日餘糧第942章 水戰將起第689章 中伏第959章 僵持一年第17章 殺人第27章 亂起第206章 擒張遼第2章 救人第932章 隕將日第609章 刁難第927章 會盟酸棗第544章 火攻襲營第824章 驛館說魯肅第910章 單騎入吳營第857章 出兵冀州第21章 相邀第398章 窮途末路第318章 魄力第938章 奇襲函谷關第527章 亂世男子第275章 出巡第688章 追擊第447章 韓遂第371章 函谷關第63章 不負將軍第488章 博浪沙第385章 鴻門宴第952章 全軍覆沒第575章 遊說閻圃第118章 敲暈第210章 獻城第113章 渡河第325章 敗逃第314章 攻破徐州第245章 大捷第228章 脣槍舌戰第86章 甦醒第66章 攻破濮陽第896章 急轉直下第532章 爭論不休第206章 擒張遼第146章 大雪將至第77章 奇襲丘縣第850章 亂世知己第273章 甘寧第413章 鬥智鬥勇第286章 劍道第891章 揮兵南下第571章 文昭領兵第575章 遊說閻圃第1000章 天旋地轉第698章 適逢其會第950章 襲殺周瑜第363章 斬李暹第243章 陷陣第510章 切磋第941章 全殲、活捉第679章 該當何罪
第437章 離間第927章 會盟酸棗第621章 膽大包天第169章 趙煌迴歸第463章 羌患始末第256章 無家可歸第604章 喜得麟兒第470章 羌人末路第1002章 郭嘉請降第84章 水淹第532章 爭論不休第855章 戰局驟變第808章 馬超之死第395章 困境第627章 葫蘆谷第705章 田豐設計第766章 陰招第931章 諸將齊鬥第948章 蘆葦蕩第402章 風起雲涌第825章 巧舌戰羣儒第588章 沮授三策第451章 馬玩第553章 公孫瓚死第412章 獻策第328章 龜兒子第232章 兵犯昌邑第166章 歷史真相第607章 新豐見聞第65章 譁變第484章 畸形繁榮第225章 招賢納士第425章 慷慨赴死第687章 進退維谷第202章 展示實力第191章 名將來投第650章 九錫第219章 白波軍第542章 子午谷第450章 楊秋投降第881章 榮歸故里第343章 臨陣機變第178章 三日餘糧第942章 水戰將起第689章 中伏第959章 僵持一年第17章 殺人第27章 亂起第206章 擒張遼第2章 救人第932章 隕將日第609章 刁難第927章 會盟酸棗第544章 火攻襲營第824章 驛館說魯肅第910章 單騎入吳營第857章 出兵冀州第21章 相邀第398章 窮途末路第318章 魄力第938章 奇襲函谷關第527章 亂世男子第275章 出巡第688章 追擊第447章 韓遂第371章 函谷關第63章 不負將軍第488章 博浪沙第385章 鴻門宴第952章 全軍覆沒第575章 遊說閻圃第118章 敲暈第210章 獻城第113章 渡河第325章 敗逃第314章 攻破徐州第245章 大捷第228章 脣槍舌戰第86章 甦醒第66章 攻破濮陽第896章 急轉直下第532章 爭論不休第206章 擒張遼第146章 大雪將至第77章 奇襲丘縣第850章 亂世知己第273章 甘寧第413章 鬥智鬥勇第286章 劍道第891章 揮兵南下第571章 文昭領兵第575章 遊說閻圃第1000章 天旋地轉第698章 適逢其會第950章 襲殺周瑜第363章 斬李暹第243章 陷陣第510章 切磋第941章 全殲、活捉第679章 該當何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