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刻璽北方

“孫策臨終前將討逆將軍與會稽太守的印綬掛在了其弟孫權的脖子上,對孫權說:舉江東之衆,決機兩陣之前,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策將孫權託付給張昭,不過孫策留下一句頗爲耐人尋味的話給張昭: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孫策死後,張昭帶着孫權前往軍營,並且親自扶孫權上馬,巡視三軍,孫權在短時之內暫時穩住了江東局勢。”

龐統說完之後,自己也陷入了深思。

一開始聽到這個消息,以爲是好事。

但是,一個未滿二十歲的年輕人,能夠這麼短的時間裡穩定江東六郡的大局,既沒有政變,也沒有不攻自破,這一份能力與魄力,孫權恐怕並不是一個能夠小看的人。

“孫家的人啊,永遠不知道他們留給了後人什麼。”

郭嘉莫名一嘆。

他也佩服孫策,因爲江東的基業,是孫策一手打拼出來的。

跟孫堅有關係嗎?有,利弊兩面都有。

孫堅沒有給孫策留下寸土之地,僅僅是幾個舊將與數千兵馬,這是孫策得益孫堅之處,而弊端呢,孫堅在江東結怨結仇,這些債,孫策還不完,孫權也還不完,歷史上直到東吳滅亡纔算正式煙消雲散。

恰如孫堅到死都不知道他給孫策留下了什麼,孫策到死也不知道他給張昭的一句話會帶來怎樣的後果。

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仗打不贏,就向西歸去,不用有顧慮,西歸,歸去哪裡?自然就是許昌朝廷。

有了孫策這句遺言,也就不怪江東在危難之時,總有爲數不少的投降派。

孫策死的時候,孫權才十八歲,孫策看不出孫權有打仗的才能,生怕在戰爭來襲之時,孫家在孫權帶領下會有覆亡的危機,也許是出於這個考慮,他纔給張昭囑咐了這樣一句話。

可是孫策錯了,孫權打仗的才能不在衝鋒陷陣之驍勇,而在運籌帷幄之智謀。

江東驚變,郭嘉算是心中早有準備。

“派人去江東弔唁伯符,另外再幫我帶句話給孫仲謀,江東有難之時,我若能援手必義不容辭。”

論輩分,郭嘉是與孫堅平輩論交,算年紀,郭嘉也比孫權年長十年有餘,從這兩方面來看,郭嘉對孫權是長輩對小輩。

不過彼此的地位都是諸侯,在同一個層次上,又應該是平等而論。

龐統按照郭嘉的吩咐離去。

官渡之戰的形勢在這個月急轉直下。

曹操不斷騷擾袁紹後方糧道,這讓袁紹頭疼不已,於是袁紹便派了大將淳于瓊去迎糧,將糧草囤聚在烏巢鎮。

這場戰役對決的雙方是袁紹與曹操,可真正給勝負帶來決定性變化的人,卻是一個文人。

許攸家人犯事下獄,許攸說情遭拒,於是便叛離袁紹投往曹營,順便將袁紹屯糧的地點透露給了曹操。

曹操大喜過望,親率虎豹騎偷襲烏巢,樂進一馬當先將淳于瓊斬落馬下。

烏巢大火沖天,數十萬大軍所需糧草被焚燒。

曹操精銳盡出,夏侯淵,樂進,于禁,李典,曹仁,徐晃等等大將在曹操手下都發揮出了難以估量的能力。

糧草被燒,卻也不是一時能被燒盡。

袁紹得知此事後,帳前大將張頜請命率軍去救烏巢。

可是袁紹卻自以爲曹操偷襲烏巢,官渡大營必定疏於防範,於是派張頜與高覽率軍直襲官渡。

“主公!烏巢大火不滅,糧草殆盡,這數十萬大軍將不攻自破!曹操用兵如神,他偷襲烏巢以快取勝,而他的大營,定有重兵把守!”

張頜面帶焦急,苦口婆心地勸告袁紹。

但是袁紹卻怒意盎然地反問道:“曹操有重兵!難道你等就是酒囊飯袋嗎?難道我麾下的將士都打不過曹操的兵嗎?”

張頜勸諫袁紹無果,只好硬着頭皮與高覽率軍去攻打官渡。

久攻不下,張頜面對曹操官渡大營重重壁壘與時刻戒備的守軍仰天長嘆:“庸主叫我如何輔佐啊!”

袁紹一如既往地在關鍵時刻犯了錯誤,烏巢起火,他若率軍去援,至少能保全幾分糧草,哪怕撤軍,也有保障。

可不顧糧草被焚燬殆盡,鋌而走險攻打官渡,不能說這樣不行,而是這樣的做法,後果,袁紹承擔的起嗎?官渡打不下來,糧草又全部焚燬的局面,不知袁紹想到了沒有。

翻身下馬,摘下頭盔,張頜卸下兵器後向着曹操的大營走去。

“雋乂!”

高覽目瞪口呆,夏末的天空忽然有些陰沉,彷彿即將迎來一場暴雨。

張頜轉身望向仍舊騎在馬上的高覽,淡淡道:“我意已決,兄不必勸我。百萬雄師揮軍南下,袁紹卻能走到這個地步,如今他還罔顧將士們的性命,糧草乃軍隊命脈,他竟不管不顧,如此昏庸之主,我已然無心效勞,曹公若肯用我,我此生還有用武之地,若曹公殺我,那也是我命該如此。”

高覽咬牙切齒猶豫半晌,突然也翻身下馬,追上張頜,一同向着曹營而去。

糧草被燒,陣前兩員大將投敵,袁紹的軍隊心理上陷入恐慌,搖擺不定,沒有人知道還打不打仗了,也不知道下一頓有沒有飯吃。

烏巢起火的消息,郭嘉在函谷關很快便得知。

他立即號令三軍,整裝待發。

函谷關東面關城大門大開,郭嘉跨騎戰馬之上,身穿鎧甲,身後幾員戰將雄姿勃發。

剛揮起佩劍要下令全軍急行軍時,一匹快馬從城中趕來。

“主公,成都急報!”

全副武裝的軍隊讓開道路,快馬馳騁,風馳電掣而來,一份急報送至郭嘉手上。

在伸手接過那份文書時,郭嘉便已有了不祥預感。

果然,他打開一看,眼神綻出前所未有的暴戾之色。

南蠻孟獲集結十萬大軍攻打成都!

雍闓響應,帶領南部七郡豪族私兵共計五萬!

越雋夷王高定響應,揮軍五萬!

三路大軍二十萬直逼成都!

郭嘉捧着那份急報的雙手微微發顫,不是因爲害怕,而是因爲憤怒!

見到郭嘉異常的神情,賈詡湊了過去,看了眼信報中的內容。

“主公,這二十萬大軍不足爲慮……”

賈詡剛說完,郭嘉轉頭逼視着他,冰冷如刀。

的確,這二十萬大軍,有多少糧草?兵器鎧甲又是什麼檔次?更何況統軍的人物又有幾分智謀?

郭嘉懼怕這二十萬的軍隊嗎?

不!絕不會!

但是,要消滅這二十萬的敵人,卻也不可能在眨眼之間。

益州能調動的只有張燕所率的四萬兵馬。

十萬水師本是震懾劉表,可現在,成都有淪陷的危機,劉表假如反客爲主來趁火打劫,益州的形勢會有怎樣的發展,誰也說不準。

賈詡的話只說了一個頭,郭嘉就猜到了他接下來要說什麼。

張燕能擋住這二十萬大軍,攻未必能殲滅所有敵人,可守,總能保證成都不失。

繼續揮軍東征嗎?

郭嘉轉頭望向東南,儘管是在谷中,有高山阻隔視線,但是他仍舊望着那個方向。

彷彿看見了烏巢大火染紅的天際,看到了狼狽奔逃的袁紹,看到了意氣風發正踏着鮮血走上巔峰的曹操。

“撤軍。”

郭嘉雙眼閉上,清冷地吐出兩個字。

益州是他的根基,不能有失,成都是他政權的標誌,不能有變。

後方有敵人,前方再去樹立新的敵人,從來就沒有這樣打仗的。

賈詡不再進言,袁曹之戰恰如郭嘉所料那般,烏巢的大火一起,袁紹哪怕不是敗亡,撤軍也是必然的,而郭嘉這個時候出關東征,兵疲馬乏的曹操根本擋不住。

但是,益州突然面臨南部二十萬大軍來襲,即便是從郭嘉到主將等人對張燕有信心,能夠力保敵人不越邊境半步,但普通的士兵呢?他們的家人都在蜀郡周邊,成都裡的人或許能安枕無憂,普通縣城的百姓又怎麼辦?將士心中會牽掛家人,心有牽掛之下,打仗的戰力就可想而知會降低不少。

郭嘉無論從任何角度考慮,都已經失去了東征的必要條件。

馬超見郭嘉下令撤軍,正要上前質問一番,龐德卻也神情大變地來到他身邊,低聲切齒道:“韓遂率軍東進,已經進入了主公的屬地。”

“這個狗賊!”

馬超暴怒,以前,他還可以拋棄一切爲父報仇,但是做了些日子的君主,權力與屬地,他都很難割捨,跟着郭嘉去打曹操,他自信勝券在握,可現在,郭嘉要撤軍,他的屬地即將被韓遂佔領,他該何去何從?

還能拋下身家性命去和曹操拼命嗎?

“孟起若執意去討伐曹賊,糧草我依舊會負擔。”

郭嘉調轉馬頭路過馬超時,輕描淡寫地說完便擦肩而過。

馬超極不甘心地也調轉馬頭,率軍返回屬地要與韓遂討個說法,這個盟友,爲什麼在這個時候在背後捅刀子?

官渡

張頜與高覽陣前變節,曹操得知後出營接待,不但沒有怪罪二人先前與他爲敵,還隆重對待。

到了這個時候,曹操已然胸有成竹,先故作聲勢一番,袁紹果然嚇得六神無主,不顧一切向河北逃回,曹操便傾巢而出追擊袁紹,一路追到了黃河邊上渡口。

袁軍潰不成軍,或逃或降,曹操止步黃河邊,俘虜袁軍八萬,全部坑殺!

一來是曹操養不起這些俘虜,也不能放他們回去河北。二來,曹操要用這樣殘暴的方式震懾河北!

“主公,渡河追擊將袁紹趕盡殺絕!”

wWW☢ ttκa n☢ c○ 鎧甲染血的曹仁興奮不已,向曹操提議道。

曹操遙望河北,卻輕輕一笑:“追?爲什麼要追?撤軍!”

他的糧草不足以支撐他打去河北,但這不是主要的原因。

“主公,這?”

曹仁,徐晃,夏侯淵,樂進等等大將都不理解曹操這時下令撤軍的意圖。

騎在馬上一副輕鬆姿態的曹操淡淡道:“袁本初這一次跌倒,恐怕沒有命再爬起來了。”

如果袁紹年輕十歲,二十歲,或許曹操不會如同現在這般輕鬆,可袁紹畢竟已經年過五旬,今日的打擊,已經不是他能夠承受的了。

縱馬南歸,曹操異常平靜,這一路屍骨累累,殘肢斷臂隨處可見,血染的大地在馬蹄下一步一個蹄印。

落日餘暉璀璨,初秋的傷悲在今日一反常態。

曹操迎着西斜的光照一副悠然姿態,跨坐馬上輕搖慢晃出口吟詩: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羣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帝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第三卷:虎視中原?終

下一卷:縱橫捭闔

第92章 英雄美人第2章 梟雄並起第17章 放馬過來第72章 野心昭昭第79章 摧枯拉朽第80章 機緣巧合第18章 驕兵驕將第10章 誘敵盡出第62章 奉孝來了第54章 狼子野心第43章 三敲秦宓第103章 人心難測第31章 劃清界限第40章 連弩之威第53章 誓死不休第65章 必先吞吳第60章 城破在即第42章 困獸之鬥第14章 禁奸未萌第26章 力求上位第40章 彈指可滅第90章 王道蕩蕩第83章 詭辯是非第2章 接濟難民第4章 展翅高飛第74章 人主魄力第7章 斬盡殺絕第51章 有容乃大第51章 潰不成軍第12章 如日中天第54章 血漫皇城第39章 命懸一線第25章 有心無力第57章 一意孤行第33章 後院家事第2章 接濟難民第114章 羣魔亂舞第63章 瞬息逆轉第9章 攻伐益州第74章 火燒連營第10章 風雲際會第26章 聚焦荊州第59章 犬女虎子第76章 後會無期第47章 樹立榜樣第47章 樹立榜樣第1章 狼子野心第90章 裂土封王第19章 長久之計第88章 一別十年第22章 天賜良機第22章 淪落被俘第9章 梟雄隕落第64章 兩難之境第51章 有容乃大第五十八 掌不可一世第54章 妙不可言第112章 棋逢對手第35章 奇正相合第55章 鬼才郭嘉第8章 大賢良師第71章 席捲荊州第47章 波譎雲詭第3章 良平之奇第21章 三公隕落第11章 郭嘉下聘第28章 危急存亡第1章 狼子野心第28章 英雄末路第29章 金城湯池第91章 特殊來客第36章 禍國罪人第63章 興兵滅吳第19章 夜襲波才第84章 亡國之君第13章 大漢天子第2章 甕中捉鱉第35章 忠言逆耳第68章 恐慌無助第52章 奉獻百女第8章 二次劫營第10章 鷸蚌相爭第77章 避之不及第68章 帝王之心第25章 天下人心第7章 羣英激戰第73章 處亂不驚第44章 忘恩負義第23章 天下個人第39章 命懸一線第34章 如意算盤第71章 興漢葬漢第9章 棋子命運第53章 兩封密信第42章 無懈可擊第96章 瞞天過海第44章 酒後失言第60章 意外收穫第57章 違令不遵
第92章 英雄美人第2章 梟雄並起第17章 放馬過來第72章 野心昭昭第79章 摧枯拉朽第80章 機緣巧合第18章 驕兵驕將第10章 誘敵盡出第62章 奉孝來了第54章 狼子野心第43章 三敲秦宓第103章 人心難測第31章 劃清界限第40章 連弩之威第53章 誓死不休第65章 必先吞吳第60章 城破在即第42章 困獸之鬥第14章 禁奸未萌第26章 力求上位第40章 彈指可滅第90章 王道蕩蕩第83章 詭辯是非第2章 接濟難民第4章 展翅高飛第74章 人主魄力第7章 斬盡殺絕第51章 有容乃大第51章 潰不成軍第12章 如日中天第54章 血漫皇城第39章 命懸一線第25章 有心無力第57章 一意孤行第33章 後院家事第2章 接濟難民第114章 羣魔亂舞第63章 瞬息逆轉第9章 攻伐益州第74章 火燒連營第10章 風雲際會第26章 聚焦荊州第59章 犬女虎子第76章 後會無期第47章 樹立榜樣第47章 樹立榜樣第1章 狼子野心第90章 裂土封王第19章 長久之計第88章 一別十年第22章 天賜良機第22章 淪落被俘第9章 梟雄隕落第64章 兩難之境第51章 有容乃大第五十八 掌不可一世第54章 妙不可言第112章 棋逢對手第35章 奇正相合第55章 鬼才郭嘉第8章 大賢良師第71章 席捲荊州第47章 波譎雲詭第3章 良平之奇第21章 三公隕落第11章 郭嘉下聘第28章 危急存亡第1章 狼子野心第28章 英雄末路第29章 金城湯池第91章 特殊來客第36章 禍國罪人第63章 興兵滅吳第19章 夜襲波才第84章 亡國之君第13章 大漢天子第2章 甕中捉鱉第35章 忠言逆耳第68章 恐慌無助第52章 奉獻百女第8章 二次劫營第10章 鷸蚌相爭第77章 避之不及第68章 帝王之心第25章 天下人心第7章 羣英激戰第73章 處亂不驚第44章 忘恩負義第23章 天下個人第39章 命懸一線第34章 如意算盤第71章 興漢葬漢第9章 棋子命運第53章 兩封密信第42章 無懈可擊第96章 瞞天過海第44章 酒後失言第60章 意外收穫第57章 違令不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