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漢中張魯

陽平關下,柵欄林立,固若金湯。

城池的箭門樓上,張魯盤着腿,拿着書簡,撫摸着鬍鬚靜看《道德經》,頗有臨危不懼之色。

然此時,陽平關下設立的十餘處寨柵已經被趙雲打的殘破不堪!

整整十餘日,趙雲對陽平關的攻打可謂傾盡全力,投石,箭雨不計其數的向着陽平關上和寨柵狂轟濫炸,多處寨柵被打的搖搖晃晃,滿面瘡痍。

怎奈陽平關確實是天險之地,寨柵雖然受創,但關口卻是穩如泰山,毫不動搖。

生活在漢朝西南的人都知道,入蜀有三難。

即:陽平難、江關難、白水難。

三難之中,漢中最險莫如陽平關。

陽平關乃是漢中的西門戶,進利於攻,退可以守。北通秦隴,西控川蜀,南臨漢江和巴山,後依景山,與漢江南北的定軍山、天蕩山互爲犄角之勢。同時也是巴蜀通往關中的前沿陣地,地理位置險要自不必說,且前聳定軍、卓筆,右踞白馬、金牛,左拱雲霧、百丈,漢、黑、燼諸水襟帶包絡於其間,極天下之至險。

這也是趙雲兇狠攻打關隘,打的關外寨柵損毀,但張魯本人卻高居關內,絲毫不爲關外的兵勢所動的緣故。

他甚至還有心情每日觀書下棋,好像此番從南鄭來陽平關不是打仗,而是公費旅遊。

在英雄輩出的漢末,張魯算不上亂世巨梟,但不得不說,此人確實有幾分本事。

當年,他初從劉焉爲督義司馬。領兵進攻漢中。劉焉死後,張魯自立並以“五斗米教”教化民衆,朝廷無力征伐張魯,便任命他爲鎮民中郎將。

張魯此人,不論在政治上,軍事上都不算出彩。可唯獨在思想上卻有他獨特的地位,千百年後,他被尊爲道教的始祖之一,大受香火。這全都得益於他的“五斗米教”。

這‘五斗米教’又名天師道,創始人是張魯的爺爺張陵,又名張道陵。據說是留侯張良的九世孫,生於吳郡天目山。永和六年造作道書二十四篇。自稱‘太清玄元’,奉其道者,須納五斗米。張陵以符水、咒法爲人治病,並授民以鹹井水熬鹽之法,百姓得其益,乃奉爲天師。弟子戶達數萬衆。他設立祭酒,分領其戶,宰守。還定立條制。讓弟子輪流出米絹、器物、樵薪等。

五斗米教不施刑罰,‘以善道治人’。使有疾病者書記生身以來所犯之罪,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不得復犯罪,以生死爲約。

這五斗米教傳到張魯的手中,被他用以教義佈施與民,輔之以政治目地,使的也算是得心應手,讓百姓歸心,令人歎服。

別的不說,最典型的就是張魯創立的‘義舍’,來往行人在那裡吃飯可以不要錢!試問在這個紛亂的世間,哪個諸侯的治下能夠做到?

別人不說,至少袁尚肯定是不幹的。

此時的張魯端着左手端着書簡,右手捧着熱盞,盤膝坐在箭門樓中,頗有些指點江山的宗師氣度。

“系師!”

箭樓之外,一名“鬼卒”匆匆忙忙的進了箭樓。

張魯這個人出身道家,崇信老子的無爲也就算了,可他卻畫蛇添足的非把道教那一套也搬到了漢中軍中,他手下的士卒不叫士卒,叫“鬼卒”,他手下統領一定數量鬼卒的人不叫校尉,叫“祭酒”,他手下能征慣戰的猛士不叫“都尉”,叫“大祭酒”,他手下能夠指揮三軍的統帥不叫“將軍”,叫“鬼頭大祭酒”。

而對於張魯本人,他不讓手下叫他“主公”,而是叫他“系師”。

誰不叫他跟誰急。

漢中軍隊,從“系師”到“祭酒”再到“鬼族”,沒一路正經貨色,整得跟裝神弄鬼的邪教團夥似的,而張魯本人,則活脫是個邪教頭子。

“無量天尊,慌什麼,天還能塌下來?有事就說。”張魯很鄭靜,慈眉善目的看着那鬼卒道。

“系師,大喜事啊,趙雲的兵馬,退了!”鬼卒興奮的言道。

“哦?”張魯聞言不由得一奇:“你此言當真?”

鬼卒一個勁的點頭道:“門徒怎敢瞞騙系師,這事千真萬確!”

“無量天尊,趙雲的兵鋒正盛,雖然還不曾撼動陽平關,但城外的寨柵已是被他攻的殘破不堪,如何輕易會退了?…………速召吾弟鬼頭大祭酒來!”

張魯口中所說的鬼頭大祭酒不是別人,正是他的胞弟張衛,總督漢中諸路與陽平關的兵馬。

少時,張衛被人請至箭樓,一見張魯,直接開口:“大哥,找我來幹什麼……”

“嗯哼~!”

張魯重重的咳嗽了一聲,擡頭不滿的瞪視着張衛。

“無量天尊……本天師跟你說多少次了,在軍中別叫本天師大哥,要叫系師!跟你說了幾百遍你還記不住,你長得是豬腦子啊……咳咳,無量天尊,本天師又動肝火了。”

張魯將乍然而起的一絲怒火壓下,揮手讓張衛坐下,道:“鬼頭大祭酒,有鬼探回報,趙雲的兵馬已經撤離了陽平關,走斜谷道回往關中,依你之見,此事如何?”

張衛想了想,拱手道:“大……系師,依我之見,趙雲撤兵乃是在情理之中,陽平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屬漢中天險之最!趙雲來攻之前,定然不曉得此地會如此險惡,遷延日久他久攻不下,必然是糧草不敷,難以久持,與其這麼僵持下去徒勞無功,倒不如撤軍回師再做定奪。”

張魯聞言,面露喜色,雙掌合十高興道:“無量天尊,趙雲這匹夫撤走,漢中無憂矣,想當初他領兵前來時。還着實是把本天師嚇得栽一跟頭,這狗日的趙屠夫……哎呀~~,無量天尊,罵人不對,本天師怎麼又動肝火了。”

張衛起身道:“系師,趙雲連番攻城。士氣衰弱,如今撤走,正是追趕他的良機!末將請領楊任,楊昂兩位將軍……咳咳,是兩位大祭酒,去追趕趙雲。已成全功!”

“無量天尊……你此言正合‘園地裡挖白菜——斬草除根!’此舉正是吾輩典範,鬼頭大祭酒速去。勿要拖延,千萬不要放過趙雲那虎崽子……哎呀呀,又動肝火了。”

“諾!”

趙雲當先攻打漢中的時候,閻行的兵馬尚還未到,待兵馬行至渭水之時,已經得到了趙雲久攻陽平關不下。率兵出斜谷道的消息。

閻行大驚失色,沒想通趙雲爲何在陽平關一觸即退。

來不及想通個鐘究竟,他急忙領兵馬不停蹄的前去增援。

然而就在關中雍涼之地風起雲涌的時候。益州那裡也發生了變故。

就在趙雲出兵的前一段時間,張鬆在荊州得了劉備的厚待,感其乃是英明之主,隨即獻上了西蜀地形圖,表示願忠誠於劉備。

回到成都之後,張鬆即向劉璋諫言,言劉備顧念同宗之情願意入蜀相助他對抗張魯。

劉璋大喜過望,便不顧手下衆臣反對,派遣法正迎接劉備入蜀。

劉備此番入蜀,是副軍師龐統前往西川,留下正軍師諸葛亮在荊州總攬大局。

這樣的分配是有極具有政治目地性的。

鳳雛龐統,號稱‘南州士之冠冕’,其人才華橫溢,劉備對其雖不如對諸葛亮那麼喜歡,卻不能不重用。而龐統自打投靠劉備之後,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發揮真正的才幹,所以立功心切,希望能有一個展現他才華的舞臺。

這個舞臺,就是西川。

龐統與孔明,二人並世稱雄,孔明自打投靠劉備之後累見奇功,威望日盛,龐統嘴上不說,心裡老不樂意,他不希望久在孔明之下,而對劉備個人來說,也希望能有個人能立下大功,壓孔明一壓,這纔是爲君的馭人之道。

與龐統情況相類似的,還有蒯越,黃忠,魏延,李嚴,文聘,張允,王粲,劉磐等荊楚舊臣。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孔明行事穩重謹慎,只有讓他留守荊州,才能震懾住荊州各族世家,何況劉備還留下了關羽,張飛,陳到三員大將助他掌握兵,萬無一失。

也只有這樣,荊州舊部諸人,在劉備身邊,行動舉措,也纔會安穩,若以龐統留守,那荊襄之地,劉備又如何放心?

安排好後,劉備放心大膽的進入了益州地,與劉璋會與涪水,並領兵北上前往葭萌關防守。

但是張魯此刻卻並沒有南下,因爲趙雲的軍事行動迫使張魯改變了動向,於是劉備開始屯兵益州北方,網絡人心,收買百姓,鞏固自己在益州的聲望。

諸葛亮替劉備留守荊州,他人雖然不在蜀地,但卻時時刻刻在觀望着川中動態。

在得知趙雲準備出兵漢中之後,諸葛亮立刻就猜測到了袁尚的戰略意圖!

袁尚取漢中是假,要以漢中爲跳板,侵略蜀中是真。

袁尚若是現在就攻下了漢中,則主公謀奪益州之事必敗無疑!

於是乎,諸葛亮終於開始行動,和徐庶,郭嘉一樣,他將目標鎖定在了關中。

而在他眼中,首要的目標人物,和郭嘉和徐庶一樣,也是昔日韓遂手下的叛將閻行。

但諸葛亮的行事作風,與郭嘉和徐庶,大有不同。

郭嘉手下的楊阜,是糾結了一批在雍涼的心向曹魏之士暗中潛伏,並以言語試探,意圖策動閻行內亂;

徐庶則是以天子名義,東西合縱,聯絡五路兵馬,進軍關中,並加以天子招數,以此來逼迫閻行歸順。

二人的計策雖然都不俗,但方式未免偏頗,雖令閻行左右搖擺,卻還不至於真的狠下心來做出背叛之事。

因爲閻行不比常人,他不但本領高強,且城府極深,他心中雖有野心,但等閒之法根本不可能讓他下定決心反了袁尚。

可是,諸葛亮要麼不出手,一旦出手,其所下之猛藥比之徐庶和郭嘉不知強上多少!

要逼閻行造反,當今天下,只有孔明一人能夠做到。

…………

第245章 擒賊擒王第616章 對陣魏延(一)第428章 奸佞東來第472章 血戰長安(四)第607章 定軍山(五)第51章 深深的疑問第689章 請君入甕第590章 諸葛之謀第690章 趙雲之威第144章 童子奇葩第341章 層層阻攔第502章 亡者自亡第563章 躊躇猶豫第728章 了結恩怨第507章 設計投靠第136章 追趕袁譚第433章 劉表之死第562章 劫質失利第568章 決戰官渡第347章 火鳳凰第342章 稀裡糊塗第113章 林中伏計第482章 心理戰術第568章 決戰官渡第219章 儒生第243章 襄平之戰第129章 十面埋伏第90章 父子重逢第373章 挑撥離間第285章 閻 行第424章 三家聯盟第140章 三嬌飯桶第5章 兵救烏巢第440章 神將趙雲終章大結局第525章 各自試探第668章 從善如流第204章 連環計欲擒故縱第589章 遼東行事第192章 水來土掩第453章 迷途老驥第504章 毒瘤猶在第347章 火鳳凰第96章 無極雛形第438章 漢中張魯第394章 回師北上第53章 猛將第324章 袁尚行動第129章 十面埋伏第453章 迷途老驥第171章 諸侯之隙第322章 說荀彧第320章 賈詡勸植第386章 主臣相見第319章 師兄師弟第224章 部落會盟第144章 童子奇葩第626章 陽平鏖戰(二)第384章 多種波瀾第370章 以弱敵強第四八十一章 會見閻行第407章 功在千秋第706章 荊州風雲第177章 慾火並第644章 招親開始第98章 暗流涌動第249章 決戰公孫氏第234章 贓物破敵第282章 猛將雲集第555章 曹丕行動第442章 開誠佈公第449章 敗將不墮第712章 張馬之戰第479章 蛟龍出海第22章 圍城阻信使第564章 陣前約戰第389章 底牌揭曉(一)第353章 袁尚檢討第270章 韓遂之策第536章 下邳定計第708章 司馬定計第180章 生兒子第55章 夏侯涓的求助第469章 血戰長安(一)第151章 書 信第617章 對陣魏延(二)第31章 冒牌縣宰第707章 鐵索連環第203章 連環計(三)第354章 罪己書第658章 寶刀誰屬第118章 戰前四事第194章 將計就計第297章 成 敗第733章 兩大水賊第138章 守孝第720章 相繼凋零第130章 破釜沉舟第526章 女中豪傑第4章 東奔西走
第245章 擒賊擒王第616章 對陣魏延(一)第428章 奸佞東來第472章 血戰長安(四)第607章 定軍山(五)第51章 深深的疑問第689章 請君入甕第590章 諸葛之謀第690章 趙雲之威第144章 童子奇葩第341章 層層阻攔第502章 亡者自亡第563章 躊躇猶豫第728章 了結恩怨第507章 設計投靠第136章 追趕袁譚第433章 劉表之死第562章 劫質失利第568章 決戰官渡第347章 火鳳凰第342章 稀裡糊塗第113章 林中伏計第482章 心理戰術第568章 決戰官渡第219章 儒生第243章 襄平之戰第129章 十面埋伏第90章 父子重逢第373章 挑撥離間第285章 閻 行第424章 三家聯盟第140章 三嬌飯桶第5章 兵救烏巢第440章 神將趙雲終章大結局第525章 各自試探第668章 從善如流第204章 連環計欲擒故縱第589章 遼東行事第192章 水來土掩第453章 迷途老驥第504章 毒瘤猶在第347章 火鳳凰第96章 無極雛形第438章 漢中張魯第394章 回師北上第53章 猛將第324章 袁尚行動第129章 十面埋伏第453章 迷途老驥第171章 諸侯之隙第322章 說荀彧第320章 賈詡勸植第386章 主臣相見第319章 師兄師弟第224章 部落會盟第144章 童子奇葩第626章 陽平鏖戰(二)第384章 多種波瀾第370章 以弱敵強第四八十一章 會見閻行第407章 功在千秋第706章 荊州風雲第177章 慾火並第644章 招親開始第98章 暗流涌動第249章 決戰公孫氏第234章 贓物破敵第282章 猛將雲集第555章 曹丕行動第442章 開誠佈公第449章 敗將不墮第712章 張馬之戰第479章 蛟龍出海第22章 圍城阻信使第564章 陣前約戰第389章 底牌揭曉(一)第353章 袁尚檢討第270章 韓遂之策第536章 下邳定計第708章 司馬定計第180章 生兒子第55章 夏侯涓的求助第469章 血戰長安(一)第151章 書 信第617章 對陣魏延(二)第31章 冒牌縣宰第707章 鐵索連環第203章 連環計(三)第354章 罪己書第658章 寶刀誰屬第118章 戰前四事第194章 將計就計第297章 成 敗第733章 兩大水賊第138章 守孝第720章 相繼凋零第130章 破釜沉舟第526章 女中豪傑第4章 東奔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