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陳青牛飛去湖北湖南九嶷山,用刻刀砍了一些竹上均勻鋪灑紅褐色斑痕,跡似淚珠,形如煙霞、疏密得宜、韻味雋永,底子潔淨細膩、半潤半澀如蠟,上好的湘妃竹。
他將製作湘妃摺扇需要的東西全都放在院中的桌子上,坐在桌子後的梨木椅子上製作湘妃摺扇。
宋檀兒手持直播杆,在一旁拍攝。
在華夏,很多東西一旦進入了文人的審美視野,有了文人的參與,就超凡脫俗,登堂入室,成爲文房清供、手中雅玩,進而被冠以“文人”之名。
文人畫自不必說,比如說,太湖石被稱之爲“文人石”、菖蒲被稱之爲“文人草”、紫砂壺被稱之爲“文人壺”。
再比如說,備受文人雅士喜愛的摺扇,就被稱之爲“文人扇”。
古人袖袍寬大,而摺扇又便於隨身攜帶,不用時藏於袖中,所以摺扇又被稱爲“懷袖雅物”。
摺扇以竹木爲骨,紙爲面,因而又常稱爲“紙扇”。
摺扇文化真正風靡華夏,是在明朝以後。
永樂皇帝——明成祖極爲喜愛摺扇,並傳令內務府大量製作摺扇,分贈嬪妃、臣子,摺扇名聲大噪,一時價高,值五金之多。
民間雅士也紛紛效仿使用摺扇,此後摺扇便廣傳於世。
對於文人雅士來說,扇子不僅僅是扇子,還是一個詩、書、畫、刻、印的載體,更是一件集玩賞、收藏、社交工具爲一體的雅玩。
一把文人扇,可以說是文人雅士標榜自身身份、地位、品味的最好展示品。
同是扇子,蒲扇多爲販夫走卒所用,雖有風,爲俗人之風也。
而“長袖綸巾摺扇搖”則是文人雅士的風雅,動作從容,面帶微笑,儀態優雅。
一把文人扇的靈魂,就在於扇面的書畫。扇面徐徐展開,山水花鳥,詩情畫意撲面而來,風雅無比。
水墨摺扇從問世至明清盛行,一度吸引不少名家在扇面上題詩作畫及雕刻,扇中水墨也賦予摺扇精細雅緻風格。
陳青牛要做的就是一把十分風雅,精緻的水墨湘妃摺扇。
好料亦要好工,一件湘妃摺扇最終效果好不好,三分看料,七分看工。
陳青牛第一步,製作扇骨。
通過選、煮、切、削等步驟,分成備用大小塊竹板以待備用。
第二步,大骨修型、削邊。
選料,進行定形、削邊、反覆打磨,這個過程大致需要1~2小時個小時,才能製成摺扇的大骨。
第三步,小骨打磨。
選料,進行削邊,打磨,但小骨比大骨多了一道去皮。
還需進行組合固定、打孔、細節修形等環節,反覆打磨,才能成爲可以使用的小骨。
而一把摺扇小骨的製作,大約需要花費2~3小時。
第四步,修平扇邊。
大小骨製作完成後,便是細修扇形、燙釘。
燙釘後扇骨初成,再需烘烤定形,捆綁定形。
第五步,烤制大骨。
整個扇骨的製作從開始劈料到成品,每一次修形打磨、每一次泡水、烘烤都需要認真對待。
不然大小骨容易存在偏差,導致組合成形的扇骨出現暗傷,扇骨壽命自然也就不長。
第六步,大骨滾邊。
當然,作爲經久不衰,收藏實用把玩三合一的文玩摺扇,工序自然不僅於此,而摺扇剩下的步驟都藏着細微的細節裡。
大骨滾邊:所謂大骨滾邊就是,將大骨的邊緣做滾邊處理。
其目的就是增加扇骨的圓潤度,減少棱角摩擦手心帶來的不適感。
第七部,刮楞與刮篾。
所謂刮楞就是在小骨的側邊,四個角作倒角處理,這樣做不僅加強視覺的整齊度,還減少因棱角外露起毛刺,提高把玩手感,這看似簡單卻需要把數十根小骨刮楞的整齊一致,十分需要耐心和技巧。
刮蔑是比刮楞更難,更細緻的工序,主要是通過削切打磨,使小骨呈兩邊薄中間厚的形狀。
這樣的小骨有着更強烈的立體感,手感也更加光滑,把玩趣味倍增。
第八步,小骨開梢。
所謂開梢就是將小骨從下1/3處開始至頂,進行一個削薄,這樣的小骨十分之薄,且具有彈性。
此外小骨梢薄的好處,是不會破壞及影響扇面的效果,也會使得扇風時風力更大。
第九步,燙釘。
扇釘雖小,卻是摺扇的非常重要組成部分。
好的文玩摺扇上面用的是牛角釘,這種釘既硬又有韌性,耐磨耐用,且不傷扇骨。
打釘必須要牢固,打好後扇骨間不能出現空隙,又不能太緊影響摺扇的使用。
其次要打得圓,釘不能缺邊,也不能有其他多餘形狀。
釘還要飽滿,不能幹癟,否則既不美觀也容易鬆動。
爲此,陳青牛專門開車去縣城的牛肉屠宰場買了一個牛角,用來製作牛角釘。
第十步,裁剪扇面,畫扇題詩。
將宣紙裁剪成一個扇面的形狀,墨水倒進硯臺裡,用墨條研了研,提筆蘸墨,在扇面上以籬笆小院爲主要素材,畫了一幅田園水墨畫。
並在右上方的留白處寫了一首魏晉時期,郭璞的遊仙詩 · 《京華遊俠窟》。
京華遊俠窟,山林隱遁棲。
朱門何足榮,未若託蓬萊。
臨源挹清波,陵岡掇丹荑。
靈溪可潛盤,安事登雲梯。
漆園有傲吏,萊氏有逸妻。
進則保龍見,退爲觸藩羝。
高蹈風塵外,長揖謝夷齊。
然後,拿起桌子上的滿堂紅雞血石印章,在詩的直下底角蓋了一下。
陳青牛等湘妃摺扇的墨跡自然幹了之後,拿着扇子,很是瀟灑的往懷裡扇了扇,讓宋檀兒拍了最後一個場景。
他起身走到宋檀兒面前,從直播杆上拿下了其手機,將湘妃摺扇遞給了她,說道:
“檀兒,湘妃摺扇給你玩!”
“我回屋了!”
宋檀兒衝陳青牛微微一笑,拿着湘妃摺扇朝屋裡走去。
陳青牛走到梨木椅子前坐下,繼續剪輯湘妃摺扇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