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 神秘來信

看完來信,鄭鵬長長鬆了一口氣,心情有些複雜。

綠姝、薰兒、鄭萬、鄭裡還有小妹都給自己寫信,每個人都在信中說自己的情況,也表露出思念和祝福,特別是綠姝和林薰兒,在信中一再勸鄭鵬早點回長安,懂事的綠姝還在信中夾了一疊櫃票,鄭鵬清點一下,足足一百萬貫之巨。

不用說,這筆錢是自己從馬球打賭中贏來,原來交給綠姝保管,沒想到她全送過來了。

運送羽林軍陣亡的將士回鄉,又對傷兵進行補助,花錢像流水,鄭鵬帶來的二十萬貫根本不經花,還借了不少錢,這筆錢來得正是時候,解了燃眉之急。

鄭鵬放好信,把櫃票放在袖中,轉身就往外面走。

“姑爺,去哪裡?”紅雀突然開口問道。

“天氣冷,答應部下請他喝洋肉湯曖胃,正好,一起去。”

紅雀皺了皺眉頭,有些不解地說:“姑爺,小姐在家天天等着你的回信,要不,先寫信,上街時順便寄回去,不好嗎?”

想起自家小姐,經常盯着門口發呆,有時一盯就是好久,都快成望夫石了,可鄭鵬一向很少書信往來,現在信收到,也看了,拿了錢就上街,也不給小姐回信,紅雀都有些看不過眼。

鄭鵬擺擺手說:“不急,我估約這二天有聖旨到,看看皇上怎麼定我去留,到時再說。”

算算日子,李隆基也應給自己的回話,也不知同不同意自己的請求,要是同意,自己在信中要囑咐不少東西;要是不同意,自己直接回長安,也不用再寫什麼書信。

紅雀有些不滿地說:“小姐還等着姑爺的回信呢。”

“哦”鄭鵬回頭盯了紅雀一眼,面不改色地:“紅雀,你跟在崔源身邊時間不短,不知收信人,未必是第一個看到的人嗎?”

鄭鵬很少寫書信,不是懶,而是怕自己寫的東西被人看到。

古代書信往來大多靠驛站,驛站表面是一個傳遞的機構,可鄭鵬知道里面有很多朝廷的密探,他們會不着痕跡地檢查一切可疑的信件,從中獲取情報,像重點人物、朝中官員的信,還是着重抽查的對象。

這些密探中,有偷信的專家,也有模仿字跡的好手,像一些火漆打得特別好的信,他們拆掉後甚至模仿字跡泡製一份以假亂真的來,鄭鵬聽崔希逸提過,於是很少給家裡寫信。

寫得熱情肉麻,怕被人看笑話,寫得平淡無奇,又怕綠姝她們誤會自己情變,反正崔源是不良人首領,自己有什麼風吹草動綠姝一問就知,所以很少寫信。

紅雀微哼一聲,也不再說話。

有了紅雀這個有點冷的護衛,鄭鵬輕鬆了很多,也許是綠姝交待過,雖說紅雀對鄭鵬有點不鹹不淡,不過在護衛時很認真,早上洗臉水、晚上洗腳水有人端,換下的衣裳也會主動替鄭鵬洗,算是護衛丫環一肩挑。

到了十一個初八這天,等聖旨等得有些無聊的鄭鵬,聽說于闐鎮有一個集日很熱鬧,便帶着錢二寶和紅雀一起去趕集。

鄭鵬的理念時,有仇一定要報,但是人不能活在仇恨裡,該行樂還是要行樂。

于闐鎮的集日,跟長安的東市和西市一比,差太遠了,不過挺具地方很色,玉石、首飾和賣雞蛋的放在一起賣,這邊炸着胡餅,那邊賣着草藥,其中不乏有胡商叫賣各種香料、首飾,像皮毛、虎鞭、羚羊角、鷹羽等等也有人出售,在集市的牲口市場,還有胡商帶來具有異域特色女奴出售。

其中一個年約十一二歲、金髮碧眼的小女奴很漂亮,錢二寶看得直流口水,小聲地對鄭鵬說:“老大,那個小胡姬怎麼樣,標緻吧?”

“還行。”鄭鵬看過,那個小胡姬的確是一個美人胚子,長開了不敢說傾國傾城,但絕對是個一流的美女。

錢二寶搓着手說:“老大,那個胡商太狡猾,張嘴就要五百貫,一個銅錢也不肯,小弟手裡錢不太夠,能不能借點?”

鄭鵬打量了錢二寶一眼,冷冷地說:“那麼小,你也下得了手?再說你現在是軍營中,軍營中不能帶女眷,你不知道?扯蛋。”

那麼小的女孩,還沒開始發育呢,看到錢二寶像個猥瑣大叔的樣子,鄭鵬就不爽。

鄭鵬教訓完錢二寶,瀟灑地繼續走,錢二寶看着鄭鵬有些風騷的背影,再看看鄭鵬身邊的紅雀,有些不滿地說:“說得比唱還好聽,說什麼軍中不能帶女眷,老大倒好,那個女扮男裝的侍衛,憑自己閱人無數的眼力,一眼就看出是一個姿色出容的美人兒,這叫什麼,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哼。”

說歸說,錢二寶還是一邊搖頭,一邊跟上鄭鵬,心裡打算好,一會讓鄭鵬請吃飯,自己往死裡吃,這樣才能消消氣。

鄭鵬在街上閒逛了一圈,什麼也沒買到,有些鬱悶地說:“營中什麼也不缺,也不知買什麼,算了,不看了,二寶,找地吃飯去。”

“嘿嘿,老大,早就等這句話了”錢二寶有些嘴饞地說:“前面有一家西月樓,聽說做的烤全羊很有一套,可香了,老規矩,某帶路,老大結帳,沒問題吧?”

“沒問題,帶路吧。”鄭鵬爽快地說。

一行三人正想走,突然有一個大約四五歲的小男孩攔在前面,脆生生地說:“哪個是鄭鵬鄭千騎使?”

這麼小的小屁孩,說話有點老氣橫秋的感覺。

一有人靠近鄭鵬,紅雀一閃身來到鄭鵬側面,眼睛盯着小男孩,一隻手都縮在衣袖裡,只要有人對鄭鵬不利,作爲護衛的紅雀絕不手軟。

鄭鵬沒紅雀想那麼多,蹲下身子,和顏悅色地說:“小朋友,我就是鄭千騎使,有事嗎?”

小男孩把一封信交在鄭鵬手裡:“這是你的信。”

鄭鵬正想拿,紅雀搶先一步拿下,快速查看一下,然後小聲地說:“小朋友,是誰讓你把信交給鄭千騎使的?”

“一個長着大鬍子叔叔,他給小阿力十文錢,讓小阿力把信交給鄭千騎使”小阿力高興地說:“好哦,信交到了,小阿力要去買糖吃啦。”

小男孩說完,唱着歌蹦蹦跳跳地走了。

“姑爺,檢查過了,沒問題”紅雀把那封奇怪的信交給鄭鵬。

鄭鵬沒說話,打開信封一看,裡面只有一張薄薄的紙,抽出一看,上面寫着六個字,當鄭鵬看到那六個字時,瞬間瞳孔就收縮起來,拿着信的手也忍不住有顫了二下。

信紙上寫着六個字:郭子儀,西月樓。

326 小人得志490 戲精上身980 郭子儀來訪791 終於踏上歸途854 任職軍器監826 跳樑小醜407 張孝嵩留下的爛攤子323 男兒膝下有黃金173 高力士演技炸裂680 壞事傳千里045 郭可棠的疑惑497 搶親519 舊人見新婦577 塵埃落定731 一戰封神836 "機靈”的郭通雄095 絕美姐妹花(求收藏)237 興師問罪768 出城052 小喬銷魂嗎527 討價還價985 崔源取名734 明目張膽744 金城公主035 錢是王八蛋351 登門拜訪261 訓話141 相互算計662 得隴望蜀193 鄭鵬是福星821 焦慮的老小子586 錄事參軍王進海520 被進獻了627 背叛265 挑戰與改編098 買地置鋪582 家的溫曖271 被看輕了567 遲來的戰報578 救兵來到279 張孝嵩的憤怒459 巧妙撈錢425 灑脫的郭子儀108 知人善用548 趕鴨子上架478 祠堂審訊482 不要節操的崔源648 紅雀的決心853 不提錢就行222 畫工張萱204 論功行賞781 仁不掌兵093 知恥而後勇616 首戰告捷061 再遭一劫819 偶遇安祿山433 歡度元正871 安祿山初見鋒芒525 堂中論酒708 窩裡橫122 謎之自信(求收藏)749 示威339 太原王俊303 會師連城230 皇帝也不能免俗679 厚顏無恥328 無衣734 明目張膽710 餘生很貴,不能浪費668 際遇不同778 要出大事619 各懷機心238 李隆機的要求811 不和諧的聲音400 春風得意的張九齡571 鴛鴦湯池620 聯婚024 黃老鬼的憤怒480 堵心的老小子640 將星墜落113 林薰兒的不甘411 將士們的幸福時光437 守年時的娛樂152 打的就是你123 林薰兒的表白541 嶽不醉倒下了545 好過去搶981 喜上加喜?984 自揭其短602 人神共憤(第一更)896 長安暗涌698 強勢的高力士772 納木湖畔的苦命人300 吐蕃人的遠見539 燒尾宴的忠告465 責任與聖人525 堂中論酒561 走馬上任407 張孝嵩留下的爛攤子662 得隴望蜀
326 小人得志490 戲精上身980 郭子儀來訪791 終於踏上歸途854 任職軍器監826 跳樑小醜407 張孝嵩留下的爛攤子323 男兒膝下有黃金173 高力士演技炸裂680 壞事傳千里045 郭可棠的疑惑497 搶親519 舊人見新婦577 塵埃落定731 一戰封神836 "機靈”的郭通雄095 絕美姐妹花(求收藏)237 興師問罪768 出城052 小喬銷魂嗎527 討價還價985 崔源取名734 明目張膽744 金城公主035 錢是王八蛋351 登門拜訪261 訓話141 相互算計662 得隴望蜀193 鄭鵬是福星821 焦慮的老小子586 錄事參軍王進海520 被進獻了627 背叛265 挑戰與改編098 買地置鋪582 家的溫曖271 被看輕了567 遲來的戰報578 救兵來到279 張孝嵩的憤怒459 巧妙撈錢425 灑脫的郭子儀108 知人善用548 趕鴨子上架478 祠堂審訊482 不要節操的崔源648 紅雀的決心853 不提錢就行222 畫工張萱204 論功行賞781 仁不掌兵093 知恥而後勇616 首戰告捷061 再遭一劫819 偶遇安祿山433 歡度元正871 安祿山初見鋒芒525 堂中論酒708 窩裡橫122 謎之自信(求收藏)749 示威339 太原王俊303 會師連城230 皇帝也不能免俗679 厚顏無恥328 無衣734 明目張膽710 餘生很貴,不能浪費668 際遇不同778 要出大事619 各懷機心238 李隆機的要求811 不和諧的聲音400 春風得意的張九齡571 鴛鴦湯池620 聯婚024 黃老鬼的憤怒480 堵心的老小子640 將星墜落113 林薰兒的不甘411 將士們的幸福時光437 守年時的娛樂152 打的就是你123 林薰兒的表白541 嶽不醉倒下了545 好過去搶981 喜上加喜?984 自揭其短602 人神共憤(第一更)896 長安暗涌698 強勢的高力士772 納木湖畔的苦命人300 吐蕃人的遠見539 燒尾宴的忠告465 責任與聖人525 堂中論酒561 走馬上任407 張孝嵩留下的爛攤子662 得隴望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