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摶(871~989年)爲五代宋初着名道教學者。字圖南,自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他繼承漢代以來的象數學傳統,並把黃老清靜無爲思想、道教修煉方術和儒家修養、佛教禪觀會歸一流,對宋代理學有較大影響。後人稱其爲“陳摶老祖”、“睡仙”等。
陳摶籍貫
亳州真源(今安徽亳縣)人,一說“普州崇龕(在今潼南縣境)人”(又有陝西人、西洛人、四川夔州府人諸說)。
據宋人王稱《東都事略·隱逸傳》記載,陳摶“始四五歲,戲渦水”,則亳州真源縣似爲其出生地。
北宋太宗、真宗時(976~1021年)人李宗諤又稱陳摶爲“普州崇龕人。”奉詔主編《祥符圖經》又名《州縣圖經》分冊《普州圖經》中明確記載:“陳摶字圖南,崇龕人”。“既長辭父母去學道,或居亳爲亳人,或居洛爲洛人,或居華山爲華人。”1王象之指出:“又《別傳》一編,乃欽真觀道士謝道緣所傳,其徒相傳蓋二百餘年矣,亦以先生爲崇龕寨人。”2按欽真觀即在安居縣崇龕鎮。或許崇龕乃其祖籍,亦未可知。宋馮叔豹《過崇龕寨題希夷宅》一書中也明確說:“希夷故宅,在安居縣,崇龕鎮二里,國初,即其宅爲靈山觀,宣和間賜額“欽真”。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廢縣爲鎮,原崇龕縣“龍臺鎮”劃歸崇龕鎮管轄。兩鎮合一後,崇龕是兩個集居鎮,集居、聚居通稱“閭里”,簡稱“裡”。四川文史館遊時敏先生在《陳摶先生小考》中定論:“依據史料,應着重第一種說法更應確定陳摶出生地在今安嶽縣境內的觀音寺。”(見《高道陳摶》第27頁,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安嶽縣城三華里處的雲居山,有明洪武甲戌秋,縣令陳觀爲之重建的陳摶墓。墓碑上刻有陳摶的《自贊銘》是現在全國獨有實物。墓後面岩石上刻有陳摶書寫的“福壽”二字,直徑1.6米大,後面巖上還刻有“圖南仙蹟”,“希夷煉丹處”題字。真相寺廟宇尚存,寺內還塑有陳摶像。清人王之傑《題真相寺希夷像》詩也是一證。龍西鄉觀音寺有陳摶壩;還掘有明代《希夷故里碑》存藏龍西畜牧站房屋內;安嶽縣城有“希夷池”(現文體局內),等等,均爲各個時期《安嶽縣誌》記錄在案。
陳摶生卒
陳摶生於唐末,根據道教徒中的說法推算,生於唐懿宗鹹通十二年(871年)十月十日,與魏泰所說“生唐末”大體吻合西蜀崇龕縣(今四川安嶽縣)龍臺驛靈山觀(今觀音寺)。着述《易龍圖序》署有“西蜀崇龕陳摶序》仙逝於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七月二十二日,享年118歲。
陳摶生平
年少時,好讀經史百家之書,一見成誦,悉無遺忘,頗有詩名。五代後唐長興(930~933年)中,舉進士不第,遂不求仕進,從後晉至後周,娛情山水,凡二十餘年。自言曾遇孫君仿、麞皮處士二人,謂武當山九室巖可以隱居。因入武當山,服氣辟穀,但日飲酒數杯。據北宋人文同稱,他於後晉天福(936~944年)中曾入蜀,從邛州天師觀都威儀何昌一學睡功“鎖鼻術”。魏泰謂其“或一睡三年”。
陳摶本有大志,然“數舉不第”,且厭五代之亂,又所交往者多高道隱士,因此逐漸形成“出世”思想。天福二年(937年)在蜀時,有詩云:“我謂浮榮真是幻,醉來舍轡謁高公。因聆玄論冥冥理,轉覺塵寰一夢中。”
大約在後周或稍前,陳摶移居華山雲臺觀,又止少華石室。“每寢處,多百餘日不起”。據宋朝《國史》稱,大約在此期間,他與另外兩位傳奇人物呂洞賓、李琪(或作“李奇”)交往甚密。再傳弟子陳景元又稱其與譚峭爲師友。自此,其名大振。
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十一月,世宗“以四方未服,思欲牢籠英傑,且以摶曾踐場屋,不得志而隱,必有奇才遠略,於是召到闕下”,問以飛昇黃白之術。摶答曰:“陛下爲天子,當以治天下爲務,安用此爲?”命爲諫議大夫(一說“拜左拾遺”),固辭不受。賜號“白雲先生”(此據王闢之《澠水燕談錄》。一說學者又稱白雲先生),放歸山;又命陶穀草詔,令華州刺史每事須供,歲時存問。
顯德五年(958年),成州刺史朱憲陛辭赴任,世宗令齎帛五十匹、茶三十斤賜摶。
陳摶將五代十國的統一寄希望於趙匡胤。據說趙氏登極,他聞訊大笑墜驢曰:“天下這回定疊也!”
入宋後,太宗趙光義曾兩次召見。第一次在太平興國初年,太宗待之甚厚。第二次在太平興國九年(或雍熙元年,984年)。據《太宗實錄》《續資治通鑑長編》《東都事略》等書記載,陳摶復至汴京,以羽服見於延英殿,太宗甚爲禮重。因語宰相宋琪等人曰:“摶獨善其身,不幹勢利,所謂方外之士也。入華山四十年,度其年近百歲人,且言天下安治,故來朝覲,此意亦可念也。即令引至中書,卿可試與之語。”宋琪問:“先生得玄默修養之道,可以授於人乎?”陳摶答曰:“摶山野之人,於時無用,亦不知神仙黃白之術,吐納養生之理,非有方術可傳。假令白日沖天,亦何益於世?今聖上龍顏秀異,有天人之表,博達今古,深究治亂,真有道仁聖之主也。正是君臣協心同德、興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煉,無出於此。”宋琪等表上其言,太宗更加敬重。十月下詔,賜號“希夷先生”,並令有司增葺華山雲臺觀。數月後放還山。
端拱二年(989年)卒於蓮花峰下張超谷中。
《宋史·陳摶傳》稱陳摶“能逆知人意”,“好讀《易》”。
隱居武當山時作詩八十一章,名《九室指玄篇》,言修養之事。又撰有《入室還丹詩》五十首、《易龍圖》《赤松子誡》(或作《赤松子八誡錄》)《人倫風鑑》(或作《龜鑑》)各一卷;另有《三峰寓言》《高陽集》《釣潭集》及詩六百餘首。相傳他傳有《無極圖》《先天圖》等。《全宋文》收入其數篇文章。《正統道藏》題名陳摶的作品有《陰真君還丹歌注》。南宋呂祖謙編《皇朝文鑑》,收入其《龍圖序》;元張理《易象圖說內篇》並收《易龍圖》之序及數圖式,可考見其易學象數思想。曾慥《道樞·觀空》錄其論說,又可見其觀“五空”思想。
陳摶傳說
陳傳,別號扶搖子,是毫洲真源人。他五歲時還不會說話,人稱“啞孩兒”。一天,他在水邊遊戲,遇到一個青衣婦人,自稱毛女。毛女將陳傳抱到山中,餵了幾口瓊漿玉液(一說乳汁),陳傳從此心竅開爽,開口說話。毛女又將一本書投入他的懷內,並贈詩一首:
藥苗不滿笥,又更上危顛。
回首歸去路,相將入翠煙。
陳摶本不會說話,這天回到家中突然念出這四句詩來,父母大吃一驚,忙問從哪聽來的,陳摶說是毛女所教,並取出書來,原來是本《周易》。
陳摶好讀易經,手不釋卷。他一生修道,編寫了導養、還丹爲主要內容的《指玄篇》八十一章,並致力於導養之道。他近一部發展了道教修煉之法,創作出《無極圖》等一系列圖式,以“順以生人”,“逆以還丹”的理論體系來探究生命的起源,尋找延年益壽之方,因此被後世道教徒尊奉爲“陳摶老祖”。
陳摶通曉了八卦大意,從此無書不看,飄飄然有出世之志。十八歲那年,父母雙亡,他於是拋散家財隱居山中。後來夢見毛女傳授他煉形歸氣、煉氣歸神、煉神返虛的大法,便遵命奉行。
士大夫們不遠千里慕名而來,陳摶卻側身而臥,不予理會。衆人見他鼾聲如雷,都紛紛嘆息而去。
後唐明宗皇帝聽說了他的高名,御筆親書派使者持詔徵他出山。陳摶不違抗聖旨,只得來到洛陽歇見天子。見了天子,陳摶卻不拜,滿朝文戊大驚失色,明宗卻不怪,感嘆說”高士是不用長禮來對待的。“就將他送到禮賢賓館,釋心照料。陳摶一無所用,早晚只在蒲團上打坐而已。明宗三番五次駕幸禮賢賓館,有時恰好逢他睡臥,也不感驚動他,就回去了。明宗心理知道他是一個異人,對他愈加敬重,想讓他擔任要職,陳摶根本不答應。丞相馮道嚮明宗建議說:“眼下正值風雪交加之際,陳摶獨座蒲團,必然寒冷。陛下可派一使者,帶上一罈佳釀,再選美女三人送他佐酒暖足。他如喝了酒,要了美女,不愁他不接受官爵!”明宗點頭稱是,從宮中選出妙齡少女三人,和美酒送去,”望先生萬勿推辭。“陳摶欣然收下,開杯暢飲,對送來的美女,也不推辭。明宗見了龍顏大潤。第二天派馮前去加封官爵,但只見三位美女在房中,早以不見陳摶蹤影。馮問“陳摶先生哪去了?”美女說:“陳先生喝完酒倒頭便睡,五更時才醒,他說我們一夜辛苦,無物相贈,於是就提詩一首,讓我們回覆天子,然後就飄然出門而去。”馮只好領三個美女回朝見駕。明宗一看,那詩寫的是:
雪爲肌體玉爲腮,多謝君王送得來。
處士不興巫峽夢,空煩神女下陽臺。
明宗讀了詩,嘆息不已,派人四處尋訪,毫無消息。
陳摶離開京都,一直走到均洲武當山隱居下來。一天,有五位老叟來問他周易八卦大義,陳摶便傳授他們聽。因見他們顏面如玉,便求教導養之方。五位老叟把蟄伏法傳給了他。原來蟄伏法是模仿龜蛇一類動物入冬即蟄伏不食的方法,陳摶得了這種方法,就能辟穀了,有時一睡就幾個月不起。轉眼二十多年過去了,一天,五老對陳摶說:“我們是日月池中的五條龍,受先生講誨之益,願送先生一個好地方。“於是令陳傳閉上眼睛,將他夾在翼下,飛昇而行。陳摶只覺得兩腳騰空,耳邊風聲呼呼,頃刻間腳跟着地,睜眼一看,不見了五老,自己落在西嶽華山的九石巖上,陳摶就此隱居下來。
華山道士見他的住處沒有鍋爐,非常奇怪,暗地裡觀察,見他終日無所事事,惟有鼾睡而已。有一次,道士幾個月沒見着他,以爲他搬到別處去了,來到柴房搬柴,卻見他睡在柴草底下。
又有一次,有個樵夫在山下割草,見山凹裡有一具屍骸,塵埃有一寸高。樵夫心中憐憫,準備挖個坑埋起來。拖起來時,卻認得陳摶先生,樵夫說:“好個陳傳先生,不知爲什麼死在這裡?”只見陳摶把腰一伸,睜開雙眼,說:“正睡的快活,爲什麼把我攪醒了?”樵夫大笑不已。
華陰縣令王逵,親自來到華山求見陳摶。到了九石巖,見光光的一片石頭,絕無半間茅舍。就問他:“先生的住處到底在什麼地方?”陳摶大笑,隨口吟道:
蓬山高處是吾宮,出即凌虛跨曉風。
因此不將金鎖閉,來時自有白雲封。
王逵要爲他伐木建庵,陳摶堅決推辭。
後來這四句詩傳到周世宗耳裡,知道陳摶是爲高士,特地將他召來,問他國運長短。陳摶又吟出四句詩:
щшш •тTk ān •¢ o
好塊木頭,茂盛無賽。
若要長久,添重寶蓋。
世宗皇帝姓柴,名榮,木頭茂盛,正合姓名,又有“長久”二字,以爲是佳兆,卻不知趙太祖代周爲帝,國號宋,“木”添蓋了一個“宋”字。宋朝享國長久,陳摶已經預先知道了。世宗要將極品的爵位授給陳傳,陳傳不願意接受,堅決請求回山。
陳橋兵變時,趙太祖披上黃袍,登上了帝位,先生正好乘驢到華陰縣,聽說了這件事,在驢背上拍掌大笑。有人問到“先生笑個什麼?”先生道:“你們這些百姓的福運來了!天下終於太平了。”
有一天,陳摶在長安酒店飲酒,遇到趙匡胤兄弟和趙晉三人也在飲酒。陳摶見趙晉坐在二趙的上方,就一把將他拉到下席說:“你不過是紫壇的一個小星兒,如何敢佔在上位?”趙匡胤於是就問先生前程之事,陳傳道:“你們兄弟倆的星比他大的多!”趙匡胤因此非常自負,後來平定了天下,屢次派人迎取陳摶入朝,陳摶不肯,於是賜號“希夷先生”。
後來宋太祖死了,太宗即位,念及酒店奇遇,又召陳傳相間,並說好不用他行臣子之禮。陳摶才隨使者進京。太宗向他求教修養之道,陳傳說:“天子是一國之王,如果白日昇天,對百姓有什麼益處?如今君明臣良,勤勉政事,施惠給百姓,就會萬世流芳的。”太宗點頭稱是,對他越加敬重。不久,陳摶就向太宗告辭,說二十年後再來見聖顏,太宗知道留不住他,便由他而去。
端拱五年,太宗皇帝在位二十年,還沒立下太子,心急如焚,思忖:“惟有陳傳最能預言人事禍福,只有請他來決斷這見事纔好。”正想到這裡,內侍報告說陳摶求見。太宗大驚,請他進宮,問道;“先生這次來有什麼指教?”陳傳說:“老夫知陛下胸中有疑,特來爲陛下判斷。”太宗大笑道:“我就知道先生有預測的眼力,今天果然如此!我正爲立太子一事而煩惱不堪,襄王元侃寬容慈愛,有帝王之度,但不知福分如何,還煩先生到襄府一看。”陳摶領命,纔到襄府門前就回來了。太宗問道:“先生爲何沒有進去就回來了?”陳摶說:“老夫已看過,襄府門前來回奔走的人都有將相之福,何必再見襄王呢?”太宗於是打定主意,即日宣召,立襄王爲太子,就是後來的真宗皇帝。
陳摶在京都,有住了一個月,依然回到九石巖。這時穆伯長,种放等一百多人門人,都築室在華山之下,朝夕聽他講授《周易》。惟有五龍蟄法,陳傳並未曾傳授。一天,陳摶命門人在張超谷口的高巖上鑿一間石室。石室鑿好後,陳摶同門人一起前往觀看,只見雲煙如翠。陳摶心想:“這就是毛女所說的‘將相入翠煙”了。說完,屈膝盤坐在地上,右手支頤,閉目而逝。門人於是製作了石匣盛放他的屍體,並用幾丈長的鐵索瑣住,安放在石室內。門人剛一離開,那塊岩石自己崩塌,立刻變成了絕壁,只見五色祥雲,封住谷口,幾十天后才漸漸散去,後人於是把這個地方叫做希夷峽。
宋徽宗宣和年間,道士徐知常遊華山,見峽上有鐵索垂下,便攀緣而上,來到石室。見匣蓋砌側,打開一看,惟有仙骨一具,香氣逼人。徐知常整好石蓋,攀緣而下,並上奏微宗,微宗便派徐知常帶上御香一炷,欲取仙骨供養在宮廷。
陳摶成就
一、創繪“太極圖”、“先天方圓圖”等一系列《易》圖,成爲中國太極文化的創始人。
在陳摶以前未見有“太極圖”,亦未形成太極文化形態及其理論體系。自陳摶創繪出“太極圖”、“先天方圓圖”、“八卦生變圖”等一系列《易》圖,並發表《太極陰陽說》後,纔出現了有宋代大儒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張載的《太和論》、邵雍的《皇極經世》,程顥、程頤、朱熹等的《易傳》,從而纔有中華獨有的太極文化形態和一系列理論的形成,尤其是宋代理學家的形成,推動了宋代歷史的進步。張載(1020——1077)字子厚,繼承陳摶的“宇宙一氣論”,提出了“太虛即氣論”,兩者契合,成爲宋代唯物論的先源。不難看出,陳摶應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太極文化的創始人,宋代理學的奠基人。
二、着《易龍圖序》、傳河洛數理成爲中國“龍圖”的第一人。
“龍圖”又名“河圖”,是“龍馬始負圖”和“河龍圖發”傳說的簡稱,早在《尚書僱命》中有“河圖”記載,因未見圖,兩漢時期學者爭論不休,各說不一。有《河圖》20卷在隋煬帝(楊廣)時因戰亂燒燬而失傳。在五代後周時,陳摶着《龍圖序》,又名《易龍圖序》,從道家文化寶庫中傳出了《龍圖》的基本內容後,人們才知道“龍圖”是一個物象數理起源圖示,後來科學家認定“河圖爲數學之母”,“數學爲科學之母”,因而才知道《河圖》的重大作用。《易龍圖序》對南宋偉大數學家秦九韶的《數術九章》以啓迪作用。他在自序中數學基礎“自爰河圖洛書,八卦九疇”,即爲明證。可見陳摶應是中國“龍圖”第一傳人。
三、註釋《正易心法》,倡先天易學,爲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有力參考。
他的先天易學,是宋代新“易”學始祖。新就新在把“道儒佛”三家之學融合在一起,三教互補,融會貫通,形成中國古代完整的哲學體系。陳摶認爲:周孔《易》學爲儒家一家之言,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他在《正易心法注》中明確指出:“學易者,當於羲皇心地中馳騁,無於周孔語言下拘攣。”主張融合三家以治《易》、以治學、以治心、以治身、以治天下一切。在這一學術思想的指導下,大儒邵雍(陳摶的第三弟子)從事研究先天易學長達30年之久,“冬不爐,夏不扇”寫出了《皇極經世》巨着,至今仍是物理學、天文學、生態學、自然環境學等自然科學的重要參考工具書。
四、着《指玄篇》、《觀空篇》、《胎息訣》和《陰真君還丹歌注》等,並親自實踐,成爲天下睡仙第一人。
陳摶十分推崇《無極圖》,並指導和完善道教內丹哲理,不僅使自己率先成爲“天下睡功第一”,而且把秘而不傳的內丹學說公開化、社會化,推動了中華全民健身運動發展,功在千秋。陳摶擯棄外丹,注重內丹。他以“身口爲爐”、“宮室爲竈”、“腎爲水”、“心爲頭”、“肝爲木”,使木生心火以煉腎水,達到“成塵得變”,結**體內的無價“金丹”;其核心是“修心養腎”控制人的慾望,不讓野蠻的慾望氾濫,這是他內丹修煉的目的,象這樣的強身延年的內丹修煉法則,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五、着《龜鑑》、《心相篇》等,把中國古代相學引向唯物論的範疇。
《龜鑑》明言:“有天者貴,有地者富,有人者壽”。有天、有地,人事不修,是徒有相也。人不可貌相,只要“有天”,人在自然界,只要靠勞動和智慧去換取生活財富,“有地”,身處世間,以“道德仁義禮”等的中華民族美德來規範自己。“天地人”三者的協調一致,不妄想,不妄爲,這就是人的全相、貴相、富相、壽相的重要標誌。他把自然物質的“水火”認作人的生命之源,重申了古代唯物哲學家認爲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物質的觀點,維護了唯物的“天人相應論”。
六、着《三峰寓言》、《高陽集》、《釣譚集》、《木巖集》、《詩評》等,博學多才,後世尊他爲“儒師道祖。”
陳摶與世不爭,不貪富貴,不求仕祿,不僅受到社會人士的普遍尊重,而且受到朝廷多次召見。(曾諫過多次治國之道,均得皇帝恩准。)唐僖宗賜他爲“清虛處士”。周世宗賜他爲“白雲先生”,宋太宗賜他爲“希夷先生”。陳摶集“道德文章已係於一身”,成爲中華民族古代史、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代楷模。元代學者虞集在《題陳希夷先生畫像贊》中評價他爲“圖書之傳,百世之師”。
七、書寫“福壽”二字,獨具特色,爲後世所推崇。
今安嶽、大足、潼南、峨眉山、華山、山東蓬萊仙境等全國各地,皆保存了陳摶書寫的“福壽”二字石刻,此二字獨具特色,內含“田給予福、林付長壽”八字哲理,受到世人讚歎。其寓意是宣傳道家人與自然、注重生態平衡、保護自然環境、粗食布衣等哲學思想,爲後人留下一筆寶貴財富。
八、精通棋藝,立健腦益智之功。
奕棋是中國一門增知強身的一項體育運動,古往今來受到社會的普遍重視。四川省邛崍縣的白鶴山點易洞對面有棋盤山仙人洞,是陳摶修煉時常奕棋的地方;華山至今還保留一個“博臺”俗稱“下棋亭”,傳說陳摶與趙匡胤以棋局贏華山,其遺蹟在此。“自古華山不納糧”,就是講的這個傳說故事。2001年陳摶學術研究會會長楊啓富同筆者曾親臨華山考察,獲得不少陳摶學術方面的資料、照片,受益非淺。
陳摶遺蹟
山東青州雲門山有陳摶洞,傳言,摸摸陳摶的頭,吃穿都不愁。
安徽渦陽縣城東北30公里石弓集西北隅,s202省道南側,有一小山,在山石西側一方石面上,有似人臥痕跡,長有數尺。傳說,陳摶在此鼾睡,一覺八百載,把青石壓**形痕跡,故稱爲陳摶臥跡。現在人形臥跡依然可見。
湖北武當山凌虛崖有陳摶隱居處。
陳摶遺譜
話說距今千餘年前,正值中國歷史外的殘唐五代時期,那時的趙匡胤還只是一名普通的軍卒,整日裡遊手好閒,還未成爲大宋朝的皇帝。趙匡胤性好弈棋,加上他勇謀雙備,棋藝進展得較快,等閒好手,均爲他所敗,於是便有些驕傲起來,誇口說自己是天下第一高手,常發出難逢敵手之感慨。
有一次趙匡胤隨軍至陝西,過華山時聞聽山上有一道士,人稱陳摶老祖,象棋下得極好,遠近聞名。趙匡胤不覺技癢,登上華山去找老道下棋。陳傳老祖見他只不過是個軍卒,不願與之對弈。趙匡胤一聽急了,便說要以整座華山爲賭---豈料棋至殘局時,他因操之過急而漏殺一子,反被陳摶老祖反敗爲勝。
趙匡胤紅先負陳摶
(五代十國時期某月某日)
1、兵七進一卒7進12、馬八進七馬8進7
3、馬二進三馬2進34、相七進五馬7進6
5、炮二進二卒7進16、兵三進一炮8平7
7、炮二平一車9平88、車一平二車8進9
9、馬三退二馬6進810、炮八進二炮7平8
11、兵三進一馬8進612、炮一平四馬6進7
13、炮四退三車1進114、馬二進一炮8進5
15、馬七進六車1平716、炮八退三馬7退9
17、相三進一車7進318、仕四進五炮8進2
19、相一進三炮2進420、兵一進一車7平4
21、馬六退七炮2退522、炮八平七炮8平9
23、車九平八炮2平824、炮四平二炮8進6
25、兵七進一卒3進126、馬七進八卒3進1
27、相五進三炮8平728、炮二平三車4平8
29、車八進二車8進530、仕五退四馬3進4
31、炮七進八士4進532、馬八進九車8平7
33、炮三平八士5進434、炮七平九馬4進5
35、車八進七將5進136、馬九進八車7平6
37、帥五進一馬5進338、帥五進一馬3進4
39、炮八平六炮9平840、炮九退一將5進1
41、馬八退七將5退142、馬七進六將5進1
43、馬六進四將5退144、馬四退六將5進1
45、車八平五......
至此,黑只有士4退5,然後紅炮九退一,黑只能將5平6,紅車五平四抽車勝定。陳摶一算,不好!華山美夢豈不要落空?急中生智,想出一計,他故意說了幾句諷刺趙匡胤的話,想激怒趙,使其上當。果然,趙怒不可遏,出現失誤,功虧一簣。
45、......士4退546、車五退一!......
趙吃士失誤,應該炮九退一。
46、......將5平447、馬六退八車6退2
48、帥五退一車6進149、炮六平四馬4退3
(黑勝)
從此,陳摶便開始呼呼大睡,每當醒來便問:“現在誰是皇帝啊?”當回答不是趙匡胤時,便又倒下大睡。一等就是五十年,當趙匡胤成爲皇帝后便把華山賜給了陳摶。而趙本人在下了這局棋後則吸取教訓,很少動怒。大概這也是下棋能修身養性之所在吧。內容提要
陳摶是我國10世紀着名的易學家、道教學者和詩人,爲宋明理學的先驅,被道教界尊奉爲“陳摶老祖”。他的自撰楹聯“開張高岸馬,奇逸人中龍”是其奇偉一生的絕妙寫照;他是一位詩人,才華出衆,頗以詩名;他是一位“睡仙”,長於睡功,活了118歲,堪稱“長壽奇人”;他是一代高隱,終身隱居,以道抑君,影響了五代、宋初幾代王朝的政治;他是一代“高道”,高臥武當山、華山60年,創作的易圖秘傳後世,成爲宋明以後圖書學派的開山祖師;他是一位學者,精通易學、醫學、養生學,在中國道教史、哲學史、人體科學史上都佔有顯要的地位。
導語
陳摶博學多才,精通易學、相學、醫學、養生學,是一位哲學家、易學家、自然科學家和相術大師,在中國道教史和哲學史上,陳摶都佔有極爲顯要的地位,享有崇高威望。本書對陳摶的生平事蹟和學術成就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量和論述,並對陳摶易學、易龍圖和內丹養生的內容進行了重點論述,突出其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
目錄
序一
序二
自序
一、大道陳摶
第一章老、莊之後有“大道”——陳摶生平概要
第一節渦水文化育賢哲
第二節隱居修道武當山
第三節遊蜀學道謁高公
第四節移居華山成大道
第二章“易圖”、“龍圖”鑄“高賢”——陳摶的易學成就
第一節“龍圖”三變
第二節河圖
第三節洛書
第四節先天方圓圖
(一)方圖
(二)圓圖
(三)“易圖”出國有發明
第五節太極圖
(一)古太極圖
(二)先天八卦太極圖
(三)後天八卦太極圖
第三章道學文化永傳承——陳摶的師承關係
第一節陳摶師友
第二節陳摶的主要弟子
第三節陳摶師徒譜系
附:陳摶師承關係源流表
二、“睡仙”陳摶
第四章華山高臥成睡仙——陳摶的內丹養生
第一節求師訪友學內丹
第二節長生路在“無極圖”
第三節高臥華山成睡仙
附:陳希夷二十四式坐功圖
第四節預知仙逝“張超谷”
三、藝術陳摶
第五章山色滿庭供畫幛——陳摶的詩、書、畫藝術
第一節陳摶詩詞選注
第二節書畫兩絕軼一絕
四、傳說陳摶
第六章四辭朝命道抑君——陳摶的隱者之風
(一)一辭朝命:後唐明宗求賢賜美女
(二)二辭朝命:後周世宗慕道得隱語
(三)三辭朝命:宋太祖累詔不至
(四)四辭朝命:宋太宗三詔方赴闕
第七章一生命運詩中藏——陳摶的相術傳聞
(一)一生命運詩中藏
(二)“神相”相人驗如神
(三)日後必爲貴婦人仃
(四)遙知帝王立嗣心
(五)夜半救母令兒歸
(六)解難贈藥救清官
(七)預知明日有客來
(八)二位公子非奴僕
第八章十里荷花出陳摶——關於陳摶的民間傳說故事
(一)十里荷花出陳摶
(二)仙女賜乳點慧根
(三)聽經神授“蟄龍法”
(四)兩位皇帝一肩挑
(五)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六)贏得華山不納糧
(七)陳摶長安會二主
(八)華山歸來故鄉情
五、淺識陳摶
第九章學有心得識真諦——陳摶着述學習札記
(一)《易龍圖序》淺述
附:陳摶《易龍圖序·淺注》
(二)《正易心法注》淺析
附:陳摶《麻衣道者正易心法·序》
附:陳摶《正易心法·注》
(三)讀《陰真君還丹歌注》後記
附:陳摶《陰真君還丹歌·注》
(四)《觀空篇》淺識
附:陳摶《觀空篇》(並注)
(五)陳摶相術專着小札
附:陳摶《人倫風鑑》
附:陳摶《心相篇》
附錄
附錄一《宋史·陳摶傳》
附錄二歷代詩人詠陳摶
附錄三陳摶故里考
附錄四泉聲山色可忘世,讓與希夷睡萬秋——我的華山夢
後記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
我一口氣讀完了修功軍先生撰着的《陳摶老祖》書稿,深爲他的博古通今、見地獨到的治學精神所感動。
修先生原是中共安徽省亳州市委宣傳部新聞科長,在新聞事業上多有建樹,寫過許多反映生活實際和人民羣衆願望、呼聲的重要新聞作品。他在本職工作之餘,又廣泛涉獵中國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對老子、孔子、莊子和唐宋之際的大易學家陳摶都進行了長期鍥而不捨的深入研究,積累了豐富的學術資料,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創見。特別是在他離休之後,爲撰着《陳摶老祖》這部書,他經常遠赴湖北武當山、山西華山、四川青城山等道教名山考察,搜尋陳摶的遺蹤聖蹟,收集流傳在民間的關於陳摶的故事、傳說;他又不辭勞苦,奔走北京、南京、上海、合肥等各城市的圖書館、博物館,查閱、覈對資料,廣泛搜求,旁徵博引,其研討撰述歷程之艱辛萬狀,難能可貴,令人欽敬!捧讀《陳摶老祖》書稿,感到修功軍先生對《周易》的研究造詣很深,對陳摶的生平事蹟和學術成就有全面系統的考量和論述。該書內容新穎,文筆樸實流暢,雅俗共賞;關於陳摶易學、易龍圖和內丹養生的內容,修先生不僅進行了重點論述,而且突出其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成爲該書的鮮明特點。書中歷述陳摶“四辭朝命”,獨善其身,致力於創繪易龍圖,傳承河圖、洛書的易學數理精髓,成爲華山學派的開山祖師;陳摶注重人體的內修內養,吐納真氣,天人合一,在我國養生性命學領域自成一家,成就卓然;他提倡儒、釋、道三教合一,博採衆長,奠定了宋初以後道學和理學的基礎,在我國傳統學術史上居於重要地位,成爲自老、莊之後道教的尊師。修功軍先生的這部書稿不愧爲當代陳摶研究和道家學說研究的一項重要的學術成果。
易經及道家哲學思想是中華民族祖先的偉大思維成果,充分反映了中華民族傳統哲理思維的整體性、辨證性、科學性和廣泛久遠的實踐價值。
關於這方面的研究,還有着巨大的學術空間,有待進一步拓展和深化。修功軍先生從研究他的古代同鄉陳摶入手,掀開了當代易學和道學研究的重要一頁。從這裡伸發開去,我想,修先生自己會進一步深入下去,對當代和後輩學者,亦將有深遠的啓迪意義。
是爲序。
宣奉華2007年6月15日於北京
後記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陳摶老祖》一書的出版,承蒙以下單位和友人的幫助與支持。
原新華社駐安徽分社社長、中國新聞學院副院長宣奉華女士,對書稿進行了認真地審閱、考證、修改並撰寫序言,廢寢忘食,付出了很多心血。
國務院離休幹部,高級工程師、教授、研究員、中華老子研究會會長邸振興,不顧酷暑爲本書作序。
陝西省道教協會副會長、華山道教協會會長鄒通玄特爲本書題詞。
東方出版社所屬的音像電子出版社許劍秋社長、吳玉萍副總編、葉芝蕙編輯都爲本書的編輯出版工作付出了大量勞動。
本書的出版還得到了安徽省亳州市旅遊局的關懷,特別是得到了陳摶的家鄉——亳州市譙城區委宣傳部、希夷故里所在地——譙城區十八里鎮黨委、政府,古井鎮黨委、政府等單位的鼎力相助。
在此一併表示衷心感謝!修功軍於亳州.
市場價:32.00
作者:修功軍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9-10:00:00
圖書基本信息
isbn編號:978-7-5060-2883-7
頁數:266
裝幀:1
版次印次:1
開本:4
國別:cn
喜睡歌
我生性拙惟喜睡,呼吸之外無一累。
宇宙茫茫總是空,人生大抵皆如醉,
勞勞碌碌爲誰忙,不若高堂一夕寐。
wωw⊙t t k a n⊙¢ O
爭名爭利滿長安,到頭勞攘有何味?
世人不識夢醒關,黃粱覺時真是愧。
君不見,陳摶探得此中訣,鼎爐藥物枕上備。
又不見,癡人說夢更認真,所以一生長憒憒。
睡中真樂我獨領,日上三竿猶未醒。
糊塗歌
糊里糊塗度年歲,糊塗醒來糊塗睡。
糊塗不覺又天明,復向糊塗埋心肺。
明明白白又糊塗,糊塗飲酒糊塗醉。
世人難得不糊塗,獨我糊塗有真味。
華山遊
華陰高處是吾宮,出即凌空跨曉風。
臺殿不將金鎖閉,來時自有白雲封。
歸隱
十年蹤跡走紅塵,回首青山入夢頻。
紫授縱榮爭及睡,朱門雖富不如貧。
愁看劍戟扶危主,悶聽笙歌聒醉人。
攜取舊書歸舊隱,野花啼鳥一般春。
辭歌女
冰肌爲骨玉爲腮,多謝君王送到來。
處士不生巫峽夢,空勞雲雨下陽臺。
七絕
昏昏黑黑睡中天,無寒無暑也無年。
彭祖壽經八百歲,不比陳摶一覺眠。
嘆世詩二首
(其一)
千門萬戶鎖重開,星斗排空靜悄然。
塵世是非方欲歇,六街禁鼓漏初傳。
(其二)
銀河斜轉夜將闌,枕上人心弄未閒。
勘嘆世廛名利者,多應牽役魂夢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