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七章 慎重對待

太子駕臨,魏家中門大開,李治很有風度的扶起魏徵遺孀,口稱“老夫人”。

李治按照李世民的交代,傳口諭,魏徵於國功高,凌煙閣上當有一席之地。魏家上下跪地拜謝之後。李治又表示,李誠勸諫之下,陛下有悔九六過之意,下旨重樹鄭公之碑。

魏家上下這才注意到一直很安靜,沒什麼存在感的李誠在隨從之列。

成功收穫魏家上下的感激,此事當天就傳遍長安。李誠私下勸諫皇帝,爲魏徵翻案。這事情聽起來很神奇,朝野上下都知道,李誠跟魏徵不對付,兩人沒少幹嘴仗。

魏徵墓碑的事情,不是沒人勸諫,李世民卻聽不進去。遼東戰役後,李世民聲望達到巔峰,更是無人敢於勸諫。沒想到李誠選擇這個時候勸諫,並且奏效了。這說明什麼?最多的猜測就是李誠的聖眷之隆,無人能比。

李誠不是言官,勸諫君王的事情做的很少,但是這一次出手,爲他贏得了無數的讚譽。別人不敢做的事情,他去做了。但這個世界真的不缺聰明人,有另外一種聲音表示,李誠敢於在這個問題上勸諫,是因爲他在維護君王的身後名。

這個猜測擊中了本質,如果不是因爲這個原因,李誠纔不會去勸諫。勸諫皇帝這種事情,說實話李世民剛登基那會還湊合,這都一代聖主了,勸諫真是找不自在的事情。李世民的皇帝晚期霸道的很呢,聽勸?不存在的。

李誠繼續他低調做人,有限參與朝政,做好東宮工作的風格。太子還在學習期間,每天的事情其實並不少。每次李世民和大臣們商議重要的事情,一定叫李治來旁聽。李誠因此也跟着出場,不過很少發言就是了。

李世民對於這樣的局面並不意外,這纔是李誠的風格。反倒是長孫無忌最近也低調了許多,很少就朝政提出自己的觀點。看上上一次的混戰,長孫無忌也不是沒有考量後果。

雖然沒有再打起來,但是李世民還是很滿意的。對立的種子已經發芽,朝局還處在平衡穩定的狀態,這就很好吧。一團和氣的下面,醞釀着有限的對立。大臣們要是上下一心的,李世民這個皇帝晚上睡覺都得睜着一隻眼。

長孫無忌和李誠也很配合,只要對方開口說話,李誠的表現是東張西望,長孫無忌的表現是低頭數螞蟻。完全是一副老死不相往來的姿態,但偏偏有在打起來的邊緣停頓。

這尺度掌握的好難啊,李誠和長孫無忌好幾次在散朝的時候遭遇了,都是平靜的對視。用眼神傳達語言,“你演的不錯”“你也很贊”。

毫無疑問,兩人在對方的心裡,都變成了頭號重視的目標。說實話李誠對此很無奈,長孫無忌是什麼身份?他什麼身份?被李世民硬架着站在對立面,真的不好受。李世民上本該站在這個位置的是李道宗的,看來李世民對李道宗的認識很清楚,知道他不行。

估計歷史上的李世民選擇李道宗,也是無人可選了,最後還安排一個李績策應。奈何李績在朝爭這一塊,真的沒啥鬥志。或者說這孫子就是個陰貨,喜歡坐山觀虎鬥。最後演變出一幕武周的歷史大劇,李唐的子孫們說起來都是眼淚啊。

武則天比殺哥宰弟的李世民可狠多了,親兒子都不放過。權利這個東西,太可怕了。

所以說人的心態,往往隨着地位的變化而變化,即便是李誠這個穿越者,現在也不復現代低端人羣的心態。當然李誠是被逼的,身上揹着一大家子人,不甘心做個草民任人宰割,就只能閉着眼睛往上爬。

這日散朝回到家中,武約已經等在書房內,見面便道:“朝廷的封賞下來了,這次沒有食邑的分封,都是賞金。內府傳諭,着票號支付賞金。”

李誠彷彿看到了一個女霸道總裁,武約臉上洋溢的興奮,似乎對眼下她掌握的版圖很滿意。遼東戰役,李誠的票號從登州開到了幽州,又開到了平壤。因爲票號的關係,昔日那些在北地遊蕩的商隊,歸途經過幽州時,金銀銅錢都存在幽州票號。

北地的貨物,在幽州直接處理一半給海商,經水路到登州然後海商們海路南下江左。海路的出現,分擔了運河的壓力的同時,也給靠運河爲生的羣體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武約絮絮叨叨的講訴着她的商業帝國最近的事情,李誠面帶微笑的聽着。一直到武約冒出一句:“最近有御史在謀劃上奏,海運風險太大,南糧北運不可走海運。”

關中之地,越來越難以承受長安人口增長帶來的巨大壓力。李世民已經在洛陽搞了幾次,要不是泰山封禪的事情,恐怕李世民已經強力遷都了。

其實遷都對大唐是有好處的,但這個事情太大了,關隴集團和山東士族,都是反對遷都的。只有河洛士族才希望遷都,尤其是滎陽鄭氏,更是希望能達成此事。不過在貞觀時期,遷都只能是想一想。反對勢力太強大了。

“你這是從哪得來的消息?”李誠有要出事情的感覺,眉毛的都皺了起來。

“平康坊那位送來的消息,順帶讓妾問郎君一句,誕下的閨女叫個什麼名字纔好。”武約看着笑嘻嘻的,語氣卻很不對勁,一股子山西陳醋的味道。

李誠當着沒察覺她的醋味,點點頭正色道:“知道了,這消息很重要。”

這年月的海運當然是有風險的,比起運河來說風險確實大了很多。但海船夠大,速度快,單位載重需要的人手比內河船要少很多。

事實歸事實,但有的人就是要裝瞎子。這其中牽扯的利益太大了,最典型的就是清末的海運,遲遲沒有打開局面,就是因爲運河事關幾十萬漕幫百姓的生機。

這些百姓一旦失去了生計,帶來的問題會很多。問題是,朝廷裡的官僚往往不管那麼多,發現問題就捅出來再說,根本不去想着怎麼解決問題。反正他只管揭瘡疤,怎麼治療不管。古往今來的言官,大多數都是這個德性。

“具體細節知道麼?”李誠想了想,問了一句。武約酸溜溜的看了一眼李誠:“不知道,去平康坊問一問不就都知道了麼?”

李誠沒說話,平靜的看她一眼,武約心頭微微一顫,低頭看着腳尖,搖晃着腰肢細聲道:“姐姐和妾,也是能生養的。”

李誠擡手扶額,得,問題不大,不然就這小娘的精明勁,根本不會這會吃醋。

“你怎麼保證,那言官不是故意放出風聲來?”李誠還是要確定一下,武約這才擡頭道:“妾讓人一直盯着他呢,出了平康坊就回家了,也沒外人登門。平康坊吃酒的幾個同伴,也一直在勸他慎重,不要輕易激起事端。對了,此子出身寒門。”

李誠腦補了一下,在美女面前吹牛的言官,爲了面子把這事情拿出來吹噓。問題是,這事情一旦真的拿出來說了,沒準就真的會引出一堆事情來。朝廷就不缺那種別有用心,推波助瀾的人,搞不好就越鬧越大。

儘管這幾年李誠在海貿方面佔據的比重下降了很多,慢慢的轉向了服務行業。可是算起來,李誠總歸還是海貿的始作俑者,別人肯定會覺得他纔是大頭。

李誠現在的目的並不是從海貿上賺多少錢,而是要把航海這個勢頭保持下去。只有不斷地從航海中獲得巨大的利益,大唐才能走出歷史上的困局。現在的大唐人不缺冒險精神,鼓勵航海,不斷的向外擴張,把民族的生存空間不斷的向外延伸。

如果能保持下去,哪怕像西班牙那樣最終沒能率先轉化成資本主義,大唐也至少能多延續三五百年的。朝廷的財政充裕,就不用擔心國家不穩。

這麼仔細一琢磨,如果是有人惦記上了現在的海貿航線,根本就不用李誠出手,內府有一份呢,皇帝出手就能捏死他。這麼一看,還是自己有點杯弓蛇影了。

關中糧食產量不足,南方糧食走運河北上這個事情,其實對於海上事業的發展,還是有影響的。這事情捅出來後,萬一海船再沉個一兩艘的,搞不好就會影響整個大局。大唐可真的不缺那種不管不問,先噴了再說的言官。

爲啥這麼說呢?邀名唄!沒有名,哪來的利?千里做官只爲財!

李誠糾結了,這事情該不該出手呢?如果出手把事情按住,以李誠現在的實力不會太難。問題是按住問題,不等於解決問題,遲早還是要冒出來的。

李誠陷入了沉思,這一次武約沒鬧騰了,安靜的看着李誠在思索。她可是個聰明之極的小娘子,非常的知道輕重。

“鬧就鬧吧,鬧完了事情也就解決了,不讓他們去鬧,事情還沒法解決呢。”李誠想通了,這種事情根本就沒法子避免。每個人的利益角度不一致,想要統一思想就是做夢。最終還是要行成一個大勢,既然是大勢,就不是李誠一個人的事情了。

第二百七十一章 還有這規矩第七章 救不救?第二百三十五章 秀一波騷操作第二百一十一章 大事可謀第三百零四章 最有錢的個人第十三章 春聯第四百七十七章 閨中夢裡人第一百四十八章 下基層第一百一十章 拜年、不做官第五十四章 製造輿論第四百零五章 領會意圖第四百四十一章 孺子可教第四百五十六章 同是天涯失意人第三百五十章 公私兼顧第二百九十二章 和親之議第四百四十八章 豎子,欺朕不敢罰功臣耶?第二百八十三章 初長成第二百六十二章 交易第一百八十六章 埋下一顆種子第四百四十五章 捷報至長安第五百七十二章 說法第五十八章 李泰碰釘子第五百三十四章 沒希望和有希望第五百二十六章 留與不留第二百五十五章 準備第一百六十五章 此必豎子之謀第一百二十四章 滾就滾第四百九十二章 反擊的力度第三百三十七章 八卦纔是最吸引人的第三百零一章 人心,齊聚第三百二十六章 驚變驟起第一百二十九章 多種經營第五百三十六章 惡例之開第四百九十八章 深可見骨的傷口第四百八十九章 居然成了祖師爺第四百一十四章 不差錢第三百零九章 妙處第二百八十六章 表達一下不滿第四百二十八章 武二孃上課第三百四十五章 到底誰過分第二百九十四章 招安?第五十八章 李泰碰釘子第一百八十九章 曲江文會第十一章 飽暖思淫慾第三百二十五章 有趣第二百四十六章 不出所料第八十二章 宮鬥經驗不足第四百九十五章 分贓不均麼?第二百八十四章 陛下偏心啊!第一百四十六章 犯衆怒的侯君集第三百五十六章 有點後悔了第八章 火炕第二百八十八章 長安風第八十章 熬夜看書第一百零二章 重啓聯姻計劃第四百零三章 衆議第二百九十七章 聚義第一百二十二章 竟不能易一字第二百四十五章 黑寡婦第二百一十八章 水師第二百零二章拿來還是來拿第五百五十九章 不容易啊第一百四十五章 擰老道第四百七十六章 威脅羣臣第四百七十七章 閨中夢裡人第五十七章 不請自來的李泰第四百七十五章 奸臣的定義第一百六十九章 今亮?第三十九章 成大地主了第一百七十九章 安排第四百一十一章 靜觀其變第八十一章 書友會和小黑屋第七十九章 生意大火第六百零二章 作法自斃第五百九十五章 客觀很重要第七十八章 書報店開業第二百四十七章 豬隊友第一百九十七章 給朕滾出大理寺第三百九十二章 目的何在第一百零二章 重啓聯姻計劃第五十三章 西市立威第四百四十八章 豎子,欺朕不敢罰功臣耶?第五百七十六章 歷史的慣性第三百七十九章 消消火第一百七十二章 透過現象看本質第六十四章 追殺第八十六章 死活不進門第五百一十九章 又失望了第三百五十章 公私兼顧第二百四十八章 原因何在?第四百二十八章 武二孃上課第五十五章 竇正監:麻煩給陛下帶個話第五百五十四章 陡然生變第九十二章 哥哥說打就打第一百六十八章 比的是嘴上功夫第四百八十章 攪屎棍帶來的希望第五百二十九章 送不出去的妹子第一百零七章 農莊日常第四十一章 做事難第四百六十三章 橫衝直撞
第二百七十一章 還有這規矩第七章 救不救?第二百三十五章 秀一波騷操作第二百一十一章 大事可謀第三百零四章 最有錢的個人第十三章 春聯第四百七十七章 閨中夢裡人第一百四十八章 下基層第一百一十章 拜年、不做官第五十四章 製造輿論第四百零五章 領會意圖第四百四十一章 孺子可教第四百五十六章 同是天涯失意人第三百五十章 公私兼顧第二百九十二章 和親之議第四百四十八章 豎子,欺朕不敢罰功臣耶?第二百八十三章 初長成第二百六十二章 交易第一百八十六章 埋下一顆種子第四百四十五章 捷報至長安第五百七十二章 說法第五十八章 李泰碰釘子第五百三十四章 沒希望和有希望第五百二十六章 留與不留第二百五十五章 準備第一百六十五章 此必豎子之謀第一百二十四章 滾就滾第四百九十二章 反擊的力度第三百三十七章 八卦纔是最吸引人的第三百零一章 人心,齊聚第三百二十六章 驚變驟起第一百二十九章 多種經營第五百三十六章 惡例之開第四百九十八章 深可見骨的傷口第四百八十九章 居然成了祖師爺第四百一十四章 不差錢第三百零九章 妙處第二百八十六章 表達一下不滿第四百二十八章 武二孃上課第三百四十五章 到底誰過分第二百九十四章 招安?第五十八章 李泰碰釘子第一百八十九章 曲江文會第十一章 飽暖思淫慾第三百二十五章 有趣第二百四十六章 不出所料第八十二章 宮鬥經驗不足第四百九十五章 分贓不均麼?第二百八十四章 陛下偏心啊!第一百四十六章 犯衆怒的侯君集第三百五十六章 有點後悔了第八章 火炕第二百八十八章 長安風第八十章 熬夜看書第一百零二章 重啓聯姻計劃第四百零三章 衆議第二百九十七章 聚義第一百二十二章 竟不能易一字第二百四十五章 黑寡婦第二百一十八章 水師第二百零二章拿來還是來拿第五百五十九章 不容易啊第一百四十五章 擰老道第四百七十六章 威脅羣臣第四百七十七章 閨中夢裡人第五十七章 不請自來的李泰第四百七十五章 奸臣的定義第一百六十九章 今亮?第三十九章 成大地主了第一百七十九章 安排第四百一十一章 靜觀其變第八十一章 書友會和小黑屋第七十九章 生意大火第六百零二章 作法自斃第五百九十五章 客觀很重要第七十八章 書報店開業第二百四十七章 豬隊友第一百九十七章 給朕滾出大理寺第三百九十二章 目的何在第一百零二章 重啓聯姻計劃第五十三章 西市立威第四百四十八章 豎子,欺朕不敢罰功臣耶?第五百七十六章 歷史的慣性第三百七十九章 消消火第一百七十二章 透過現象看本質第六十四章 追殺第八十六章 死活不進門第五百一十九章 又失望了第三百五十章 公私兼顧第二百四十八章 原因何在?第四百二十八章 武二孃上課第五十五章 竇正監:麻煩給陛下帶個話第五百五十四章 陡然生變第九十二章 哥哥說打就打第一百六十八章 比的是嘴上功夫第四百八十章 攪屎棍帶來的希望第五百二十九章 送不出去的妹子第一百零七章 農莊日常第四十一章 做事難第四百六十三章 橫衝直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