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親王

正當薛崇訓心情有點煩躁,劉安卻哈哈笑起來。薛崇訓皺眉道:“有什麼好笑的?”

劉安笑道:“那崔侍郎與少伯的交情比得上薛郎?我聽說當初崔侍郎待門人並不甚厚,而且少伯離開崔府,是因崔侍郎的夫人發婦人脾氣。因爲這麼點小事便義絕,我看不出崔侍郎對少伯究竟有多少恩義。就算如此,如今少伯也念及舊誼,不顧牽連謀逆中去祭奠故人,何故?”

薛崇訓默然。

劉安又道:“崔侍郎世家出身,從京師到地方,多少舊交好友!而今一朝零落,人們撇清關係還來不及,誰爲他說話?又有誰爲他祭奠?人情冷暖,到最後了敢當衆爲他哭的人竟然只是一個曾經被掃地出門的門客!少伯既然對崔侍郎都能如此重情重義,那與薛郎既是主幕又是好友,薛郎還信不過他的爲人?”

薛崇訓怔了片刻,很快也露出了笑容:“起先那李鬼手來讓我有些生氣,便未多想,劉侍郎這麼一提醒,我倒是豁然明白過來,哈哈,確是如此!”

……

待王昌齡回來之後,薛崇訓便沒提那事,二人和好如初。時鮑誠在招募兵勇,劉安在清查黃河大倉及洛陽府庫的錢糧,宇文孝王昌齡等人在定製俘虜文武將官的初級卷宗,薛崇訓也在過問人事,事情還有點多,暫時沒有回朝的安排。

就在這時長安來了官文,讓薛崇訓早日班師回朝讓有功將士接受封賞,但薛崇訓想趁洛陽暫時權力真空的機會安插自己人,擴大勢力,便藉口處理戰後問題一拖再拖。

這麼一來長安朝廷裡有人心裡還隱隱有些擔憂:河東王手裡幾萬精銳,還有嫡系人馬控制軍隊,駐守潼關管理後勤線的將帥也是太平黨一系。手握重兵之下遲遲不交兵權,他想幹嘛?

自然大多數人並不認爲薛崇訓會造反,既無必要也不容易成功,他爲何要鋌而走險?但是重兵橫在關中大門口,總是讓人們心裡涼颼颼的……

大夥自然都希望薛崇訓早點把兵權交回兵部,遣散大軍分駐各地。這時有官員在左相面前說:“河東王破敵十萬,有大功於朝廷,但朝裡卻未說如何封賞,他可能心裡不服。”

左相陸象先是個厚道人,聽罷便脫口道:“薛郎已是食封五千戶的郡王,還要如何封?難道要封異姓親王、萬戶侯?”

進言者道:“論功行賞而已,衆人皆賞,唯獨對主將不問不理,如何叫人心服?”

陸象先沉吟道:“薛郎雖三代與皇室聯姻,終究是異姓……這事兒我到政事堂說說,聽諸相公是何意見。”

政事堂七個宰相始終沒法擰成一股繩,大事總是在扯皮,左相陸象先夠威望,可不夠魄力決斷,其他人威望和實力都沒法懾服衆人。這事兒也是一樣,有人反對有人贊成。

好在相公閣老們倒是明事理,沒人說薛崇訓擁兵自重在威脅朝廷,因爲大夥都明白這時薛崇訓根本不可能反叛朝廷。他現在無論是功勞還是地位都幾乎達到了非李姓王侯的頂峰,也沒人要對付他,有啥必要孤注一擲?

大夥說不到一塊兒,而且封王封侯本就應該是皇帝說了算的事兒,最後只得上書。李守禮是不管的,只有讓竇懷貞去宮裡頭問高皇后。

高皇后本來有心參與朝政大事,但這會又是棘手的問題,她也拿不定主意,久久沒有表態。

衆人猜測高皇后的心思應該是怕薛崇訓功高震主,地位太高之後無人制衡。這時魚立本又找了機會進言。

初時高皇后以爲魚立本是說薛崇訓的事兒,不料他左顧而言它,說起了另外的事:“上次聽說左相在政事堂提議立太子呢,諸相公都很贊成,娘娘可知此事?”

高皇后不動聲色,點頭以示知曉,沒有表態只是聽着魚立本究竟想說什麼。

魚立本躬身站在御座之側,左右看了看,宮人都在欄杆下面遠遠地站着,他便低聲說道:“如立國本定是立長,何況娘娘沒有子嗣。宋王(去年封的親王李承宏)年長,應爲太子,就算不是宋王,也有許多親王郡王有名分。相公們欲督促陛下確定儲君,無非是想以此讓太子監國,穩定朝局……屆時太子的生母被娘娘壓了一頭可是心服?娘娘和太子又如何相處?”

高皇后的眉毛一軒有些動容,但轉念之間便看不出彌端了,她微|張塗得硃紅如血的檀口,想說什麼話的樣子,但最終卻一言未發。

魚立本閉嘴了一會兒,又沉聲道:“宮裡多有殿下(太平公主)的人,如今殿下有恙,大家都希望殿下的長子薛郎能出面庇護,免遭他人欺壓。此時此刻娘娘如果明確表示真心與薛郎聯盟,宮裡的這些人不都聽您的?就算立了太子,能奈何得了娘娘?”

高皇后總算開口輕輕說道:“魚公公是勸我支持封薛郎爲親王?”

魚立本默認,但恐不答話有失禮儀便把腰彎得更低,躬着身子以表明態度。

高氏淡淡地說道:“我不是想打壓薛郎,只是隱隱聽人說諸相公的意思,自古異姓封親王並不一定是好事。所以纔有些猶豫。”

魚立本不以爲然道:“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薛郎不能穩住局面,屆時咱們這些人凋零之後,殿下又說不得話,她老人家的安危也是堪憂。就算出於孝心,薛郎也該立穩根基,只要等殿下醒來,便可主持大局。他焉有推辭之理?”

……就在高氏一番權衡之後,一次和汾哥一起接見大臣,便把這事兒說了出來問汾哥可否,汾哥自然說可以。於是朝臣們也無異議,朝裡一番折騰之後,在洛陽的薛崇訓忽然得到從長安來的消息:自己居然要封晉王了!

他首先的反應當然是非常高興,雖然以史書爲鑑身處高位危險更多,但是當晉升的榮耀降臨到自己頭上時,有多少人能如此理智淡定呢……否則就不會有那句話了:知進易、知退難。

不過薛崇訓手下的謀士很快就意識到了榮譽與危機的並存,王昌齡便引經據典勸說薛崇訓不要得意忘形,反而要更加謹小慎微。

薛崇訓表面接受了建議,但心裡卻依然歡樂。此前他還在猶豫是進取還是養晦,不過他這個人想問題不會長久地左右搖擺,當左右爲難的時候,他一般是憑直覺選擇一個便一條道走到黑。

此時他的決定當然是全力進取,能發展到哪一步算哪一步。

既然朝裡要封親王,沒問題,親王便親王,親王國府的官吏規模大得多,可以合法擁有的權力和勢力也大得多,到時候他甚至可以試圖讓皇室同意飛虎團作爲他的正式衛隊。在長安擁有幾百人的騎兵,一般人想對他玩陰的就不容易了。

這下薛崇訓很想早點回朝了,當下便安排了人事,讓劉安主持洛陽府軍政,鮑誠節制洛陽守備軍及黃河大倉守備軍;擢升飛虎團右旅旅帥李逵勇爲校尉兼左旅旅帥,公冶誠爲右旅旅帥。同時東都近左的守備軍將領多出于飛虎團舊部,薛崇訓又招募了一些河東壯士補充飛虎團。

當世人的注意力都在薛崇訓手裡的四萬部隊的時候,他重要關注的卻是飛虎團一脈發展的軍事力量。不知不覺,河東武將集團已經初成規模,如今神策軍、洛陽軍、護糧軍上下都被這個集團把持。這種勢力可不是讓幾個自己人掌兵權比得上的,它要更加盤根錯節更加複雜穩固,就算是換了主將,也不一定能掌控得了三軍。

臘月底,薛崇訓正式調集大軍離開東都,向西撤退,班師回朝。大軍行至潼關,兵部來了調令,讓討逆軍四萬分散回各地駐紮,神策軍原本是駐吐谷渾王城的軍隊,但此時路途遙遠便被調到京畿渭南市。

薛崇訓接受了兵部凋零,遣散大軍,自率飛虎團衛隊及各部將帥回朝,大夥要去論功行賞的……自然要聽令散了軍隊,否則率幾萬大軍兵臨長安名曰“班師回朝讓君王閱兵”,你想嚇死皇帝啊?

除歲(除夕)他們是在路上過的,風塵僕僕的卻是有些遺憾,但人馬一少之後沿驛道回京,也許能趕上元宵節,也能高興熱鬧一回。

大夥商量了一回,都想到長安過元宵,於是快馬加鞭趕路,總算在節前達到了。衆人進城之後並未遇到沿途夾道歡迎的百姓,正是過年過節的時候人們都忙着張燈結綵團圓去了,薛崇訓等人回朝還沒有進洛陽城的時候有氣氛。

不過皇帝在含元殿專門開了大朝迎接功臣,這卻是莫大的榮耀。

衆人連家也不能先回,首先去大明宮面聖,數十將帥進宮之後,薛崇訓騎馬(去年他便得了聖旨特准宮中行車行馬),大夥走路,向含元殿走。大家都穿着盔甲,可是鐵甲錚錚的一隊人在恢弘的宮室之下依然顯得如此渺小。巨大的建築羣,寬闊的道路,人在其中猶如螻蟻一般渺小,情不自禁對帝國皇權產生一種敬畏之心。

第43章 暗香第3章 彗星第77章 別院第2章 字典第19章 死罪第26章 依依第41章 鐵炮第20章 將相第22章 封駁第21章 故人第30章 家宴第31章 北地第32章 陰晴第16章 那箭第67章 書吏第114章 腳趾第41章 成全第68章 梳子第25章 出路第82章 血氣第16章 無糧第86章 獻策第36章 賑災第49章 感遇第30章 天物第23章 歡宴第106章 止戈第27章 高見第19章 巡察第3章 冷巷第18章 初道第61章 試驗第35章 密謀第55章 妖法第38章 便飯第24章 石牆第44章 寵信第29章 出發第2章 太快第36章 松樹第14章 苦寒第44章 會獵第32章 咒語第2章 歸宿第34章 闕下第40章 難堪第27章 圓圈第20章 三河第85章 鞭笞第4章 鏈子第1章 佛說第42章 管教第34章 看劍第28章 華燈第91章 城下第10章 獅口第42章 工地第37章 小節第3章 彗星第40章 擊鞠第36章 過問第10章 待遇第5章 小兔第17章 火光第19章 曲兒第2章 硯臺第24章 勇氣第8章 凋零第16章 討逆第35章 常情第25章 利用第25章 公主第10章 子曰第51章 國本第14章 重量第32章 醒來第34章 異香第50章 修煉第49章 感遇第14章 汗王第5章 死地第72章 千年第9章 大王第85章 鞭笞第53章 梨落第31章 解牛第54章 鉛球第11章 靠近第14章 驟變第82章 血氣第2章 太快第62章 出行第58章 開闊第72章 功勞第25章 白天第20章 左右第13章 莫笑第15章 金碗第19章 大哭第18章 請纓
第43章 暗香第3章 彗星第77章 別院第2章 字典第19章 死罪第26章 依依第41章 鐵炮第20章 將相第22章 封駁第21章 故人第30章 家宴第31章 北地第32章 陰晴第16章 那箭第67章 書吏第114章 腳趾第41章 成全第68章 梳子第25章 出路第82章 血氣第16章 無糧第86章 獻策第36章 賑災第49章 感遇第30章 天物第23章 歡宴第106章 止戈第27章 高見第19章 巡察第3章 冷巷第18章 初道第61章 試驗第35章 密謀第55章 妖法第38章 便飯第24章 石牆第44章 寵信第29章 出發第2章 太快第36章 松樹第14章 苦寒第44章 會獵第32章 咒語第2章 歸宿第34章 闕下第40章 難堪第27章 圓圈第20章 三河第85章 鞭笞第4章 鏈子第1章 佛說第42章 管教第34章 看劍第28章 華燈第91章 城下第10章 獅口第42章 工地第37章 小節第3章 彗星第40章 擊鞠第36章 過問第10章 待遇第5章 小兔第17章 火光第19章 曲兒第2章 硯臺第24章 勇氣第8章 凋零第16章 討逆第35章 常情第25章 利用第25章 公主第10章 子曰第51章 國本第14章 重量第32章 醒來第34章 異香第50章 修煉第49章 感遇第14章 汗王第5章 死地第72章 千年第9章 大王第85章 鞭笞第53章 梨落第31章 解牛第54章 鉛球第11章 靠近第14章 驟變第82章 血氣第2章 太快第62章 出行第58章 開闊第72章 功勞第25章 白天第20章 左右第13章 莫笑第15章 金碗第19章 大哭第18章 請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