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地處東方的泰山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愛玩愛看就來樂文。lw0。
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徵。
爲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許多帝王便到泰山封神祭祀。
商周時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爲界建齊魯;傳說中秦漢以前,就有七十二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後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禪致祭,刻石紀功。
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二十七次。
歷代帝王藉助泰山的神威鞏固自己的統治,使泰山的神聖地位被擡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可是眼下這些江湖豪傑,又怎懂得“封禪”是怎麼回事?
只覺擠在這大院中氣悶之極,別說站立,連呼口氣也不暢快,紛紛說道:“咱們又不是造反做皇帝,既有這等好所在,何不便去?旁人愛說閒話,去他媽的!”
說話之間,已有數人衝向後院。
全冠清道:“既是如此,大夥兒便去封禪臺下相見。”
東方不敗心想:“全冠清事事預備得十分周到,遇到商議大事之際,反讓衆人擠得難以轉身,天下寧有是理?他自是早就想要衆人去封禪臺,只不好意思自己出口。卻由旁人來倡議而已。”
一面思索着。一面跟着衆人朝泰山之巔進發。
泰山雄峙于山東中部,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
泰山前鄰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被譽爲“五嶽之首”。
它綿亙於泰安、濟南、萊蕪三地之間,東西長約四百華里,南北寬約一百華里。主脈,支脈,餘脈涉及周邊十餘縣。 www ⊙тTkan ⊙¢ o
羣雄出莊之時。恰逢午後小雪。
因此衆人冒着風雪啓程,從南邊的山腳登山。
與會羣豪施展各家輕功。攀行四十五里遠,順着中谷進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過中嶺,再沿着西邊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巔頂。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級,那些臺階共有七千多級。
古時候登泰山。沿着東邊的水道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
那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爲“天門溪水”。因爲中嶺和山頂,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所以世人都稱它爲“天門”。
一路上大霧瀰漫、冰凍溜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
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青山上覆蓋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遠望夕陽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雲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玉皇頂是泰山主峰之巔,舊稱“太平頂”,又名天柱峰,因峰頂有玉皇廟而得名。
玉皇廟始建年代無考,明成化年間重修,古稱太清宮。主要建築有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東西配殿等,殿內祀玉皇大帝銅像。
神龕上匾額題“柴望遺風”,說明遠古帝王曾於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諸神。
殿前有“極頂石”,標誌着泰山的最高點。
極頂石西北有“古登封臺”碑刻,說明這裡是歷代帝王登封泰山時的設壇祭天之處。
東亭可望“旭日東昇”,西亭可觀“黃河玉帶”
玉皇頂,氣勢雄偉,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峰”之美譽。
供奉的就是乃天地萬物的主帝。玉皇大帝,掌管三界之主神。
赴會衆人奔行個把時辰,來到封禪臺下,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
從他們腳底往下一片雲霧瀰漫,依稀可見雲中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東西,那是一座座連綿的山峰。
天邊的雲彩形成一條線呈現出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的。
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圓形的。
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裡,樹頂是平的。
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
而封禪臺爲大麻石所建,每塊大石都鑿得極爲平整,想像當年帝皇爲了祭天祈福,不知驅使幾許石匠,始成此巨構。
東方不敗細看時,見有些石塊上斧鑿之印甚新,雖已塗抹泥苔,仍可看出是新近補上,顯然這封禪臺年深月久,頗已毀敗,全冠清曾命人好好修整過一番,只是着意掩飾,不免欲蓋彌彰,反而令人看出來其居心不善。
羣豪來到這泰山絕頂,都覺胸襟大暢。
這絕巔**天心,萬峰在下。
衆人欣賞泰山美景之時,全冠清卻在邀請傳功長老呂章登上封禪臺去,主持大會。
呂章笑道:“我這個方外的昏庸老朽之徒,今日到來只是爲幫中大事盡一份綿薄之力,卻不用上臺做戲,丟人現眼了。”
全冠清應道:“呂長老說這等話,可太過見外了。”
呂章催促說:“賓客都已到來,全長老便請勾當大事,不用陪着我們這些個老傢伙了。”
全冠清這才抱拳道:“如此遵命了。”拜別諸位長老,轉身拾級走上封禪臺。
上了數十級,距臺頂尚有丈許,他站在石級上朗聲說道:“衆位朋友請了。”
泰山絕頂山風甚大,羣豪又散處在四下裡觀賞風景,全冠清這一句話卻清清楚楚地傳入了各人耳中。
衆人一齊轉過頭來,紛紛走近,圍到封禪臺旁。
全冠清抱拳說道:“衆位朋友瞧得起全某,惠然駕臨泰山,在下感激不盡。衆位朋友來此之前,想必已然風聞,今日乃我中原武林協力同心、推舉出一位德才兼備的盟主的大好日子。”
臺下數百人齊聲叫了起來:“是啊,是啊,恭喜,恭喜!”
全冠清大手一揮,說:“各位請坐。這裡不設桌椅,簡陋怠慢了,敬請各位貴賓見諒。”
羣雄當即就地坐下,各門各派的弟子都隨着掌門人坐在一起。(未完待續。(lw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