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章 狄青與立花道雪

一隊東瀛武士騎兵在高麗國王城北郊偵查,立花家的家臣十時連久揹着弓箭,腰間掛着武士刀。

“遼東軍可能已經到來附近,務必要小心。”

十時連久的騎兵,大約有一百五十騎。

一隻戰鷹在空中翱翔,而後掠下,落在一個蒙古騎兵的肩膀上。

一個夏軍武將率領五百蒙古騎兵作爲前哨,逼近高麗國王城北郊,距離王城不到30裡的五陵山區。

“攻打開京,需要經過慧陰嶺、望客峴、礪石峴、五陵等丘陵山道,丘陵之間的平原,一些隘口最窄處只有幾十米,這下棘手了。”

狄青率領小股騎兵登上五陵,附近隨時可能出現高麗國的偵查騎兵。

然而,越是探查,狄青越是愁眉不展。

按照計劃的行軍路線,夏軍主力將會順着慧陰嶺的山道南下。

當狄青南下探查時,發現沿途皆是崎嶇狹窄的丘陵、河流、溪谷地形,在丘陵之間的小平原散佈水田。

對於大規模動用騎兵,甚至從大草原調來騎兵的夏軍而言,這種地形簡直就是災難,嚴重限制了騎兵的行動。

狄青沒有辦法解決地形問題。

除了極少數武將可以減少地形帶來的不利影響,大多數武將無法規避地形影響。

35萬遼東軍,根本無法在這樣的地形完全展開。

同理,對方也無法展開大軍。

“將軍,不僅如此,此地的迷霧也頗爲嚴重,尤其是清晨。”

“確實如此。”

狄青也注意到迷霧對行軍和交戰也有影響。

迷霧、大雨是天時。

丘陵、河流、溪谷是地利。

“一支敵人的偵查騎兵出現在附近!”

“多少人?”

“不知!”

“迎擊之!”

狄青率領騎兵在高麗國王城北部的五陵山道,與立花家家臣十時連久的騎兵遭遇!

狄青估計對方的斥候騎兵數量不會超過千人,所以見到對面的騎兵,主動發起攻擊!

十時連久剛剛看到夏軍騎兵的影子,狄青便拖刀,率領五百蒙古騎兵殺來!

兩支騎兵爆發前哨戰!

“是夏軍的斥候騎兵,撤退!”

十時連久立即拔出武士刀,鋒利的武士刀在陽光下流溢寒光。

然而,十時連久來不及撤走,已經被五百蒙古騎兵追上,狄青騎馬疾馳,討取看上去像是隊長的十時連久!

一個照面,狄青手中的刀斬落,武士刀折斷成兩截,十時連久被狄青一刀斬於馬下!

擅長狩獵的蒙古騎兵呼嘯而過,輕而易舉砍翻一百五十東瀛騎兵,僅僅只有幾個東瀛武士順利逃走。

“以多欺少,焉能不勝。”

狄青以五百蒙古騎兵欺負對方一百五十名東瀛騎兵,並沒有因此而得意,在狄青看來,這是理所當然之事。

如果這樣的優勢下還能失利,他估計無法回去交代。

狄青設法描繪下來周圍的詳細地形,以及標記對方的部署。

出現在周圍的偵查騎兵越來越多,狄青不得不後退。

“侍大將十時連久大人,在五陵偵查時,爲夏軍所殺!”

立花道雪率領一衆家臣、武士從開京出征,途中得知大將十時連久陣亡,不由動容。

十時氏是立花家的重要家臣,立花家三分之一的兵力來自於十時氏。

兩軍主力尚未交戰,他這邊已經摺損一個大將。

立花道雪已經不是第一次與夏軍交戰。

只是,每一次,立花道雪沒能獨當一面與楚天交戰。

立花道雪是東瀛四島之一的九州島的大名之一,依附於大友家,而島津家擊敗大友家,統一九州島。織田信長建立幕府以後,重新劃分九州島的地盤,將九州島的土地分封給各個大名。立花家的主城在立花山城。

立花家與大友家屬於同一個勢力,而島津家屬於另一個勢力,雙方是九州島最強大的兩股勢力。

此次立花道雪、島津義弘,率領九州島的五萬東瀛士兵前來支援李成桂,擊退伏波軍,又迎擊遼東軍。

然而,與夏軍交戰,是會死人的。

立花道雪因爲一個重要家臣陣亡而心痛。

立花山城四大天王之一的十時連貞,得知同家族的十時連久陣亡,怒不可遏:“不論是何人討取十時連久之首級,我必殺之!”

四大天王的另外三人,由布惟信、安東家忠、高野大膳,聽說十時連久陣亡,神情各異。

東瀛九州島約有三四百萬人口,他們在九州島算是勇將,但在高麗國戰場,與漢帝國的天兵交戰,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陣亡。

挑戰宗主國,本來就要冒着巨大的風險。

“向礪石峴進軍,利用開京以北的丘陵河谷進行防守,限制漢帝國的騎兵行動,將其殲滅。”

擔任聯軍主帥之人是熟悉高麗國地形的李成桂。

李成桂也知道夏軍擁有數量恐怖的騎兵,只要楚天願意,而且地形允許,楚天甚至可以徵發百萬騎兵。

所以李成桂將決戰的戰場選擇爲王城北部的丘陵地區。

“火龍軍團還有25000人可以投入戰鬥,其中2000名龍騎兵、3000名火槍兵,還有10000名傳統騎兵、10000名奴隸兵。東瀛人似乎在前哨戰遭受了不小的損失。”

火龍軍團的軍團長布蘭德清點還可以作戰的士兵。

西式火龍戰旗招展,龍騎兵、火槍兵趾高氣昂,他們是合衆國的高階兵種,地位高於傳統騎兵,奴隸兵的地位最低。

狄青回到營地,與擔任先鋒大將的燕太子匯合:“必須儘快度過慧陰嶺,佔領望客峴、礪石峴,否則若是被高麗聯軍佔領這些地形,難以南下。”

燕太子得到狄青令人繪製的詳細地形圖,陷入沉思:“此地的地形,不適合大騎兵作戰,較爲平坦的平原地形破碎,還有不少泥濘的農田。”

狄青與燕太子一樣擔心:“末將的想法一致,不過一些寬敞之處,還是可以容許幾千騎兵發起衝鋒,至於幾萬騎兵同時發起衝鋒,幾乎不可能。”

“不管如何,只有拿下這些地方,方能拿下開京。”

燕太子知道地形劣勢,但此時只能硬着頭皮南下,只能看到時混戰,雙方將領隨機應變能力,以及投入兵力的精銳程度。

在繼續南下前,燕太子派人與樂毅、李牧打招呼,令他們儘快跟上。

五萬蒙古騎兵進入慧陰嶺,直撲望客峴。

因爲溪谷狹窄,無法容納五萬蒙古騎兵以及大量的輜重隊,所以狄青統帥大約5000騎兵作爲蒙古騎兵的先鋒。

“望客峴……此地有些奇怪……”

狄青離開以後,燕太子看到地形圖上的望客峴有一座驛站。

五萬蒙古騎兵穿過慧陰嶺以後,面對的就是東北-西南走向的望客峴。

望客峴的鞍部可以行軍,但是狹窄。

過了望客峴,是礪石峴,同樣需要翻越兩座山丘之間的鞍部。

這一片地區,對於夏軍來說,最爲危險。

燕太子招來一個高麗國的土著,向其詢問望客峴東南部的位置:“此地有一處驛站,又標記有糧倉,可有名字?”

高麗國的土著答道:“大人,此地名爲碧蹄館。”

狄青因爲親自前去偵查,所以輕車熟路,率領5000名騎兵,分成幾隊,快速穿過慧陰嶺,抵達望客峴,佔領碧蹄館驛站。

“望客峴中間的鞍部,適合行軍,從鞍部過去以後,是一小塊平原,便於騎兵行動。你們留守驛站,接應後軍。”

狄青最擅長統帥的兵種也是騎兵,所以偏向於在地勢平坦的地區行軍。

狄青留下500名騎兵守碧蹄館,親自統帥4500名蒙古騎兵繼續南下。

以狄青統帥的兵馬規模,已經不算是偵查,而是夏軍的先鋒部隊。

望客峴南邊是礪石峴,在狄青穿過望客峴時,作爲聯軍先頭部隊的九州軍神立花道雪的軍團從礪石峴的鞍部穿過,即將進入望客峴、礪石峴之間的破碎平原。

立花道雪以立花家臣小野鎮幸爲先陣,2000人,立花四天王之一的由布惟信爲中陣,1500人,後陣由立花道雪親自統帥,5000人。

“主公大人,在下請求擔任先陣!”

立花山城四大天王之一的十時連貞因爲堂兄弟十時連久陣亡,想要爲堂兄弟報仇,於是主動向家主立花道雪請求打頭陣。

立花道雪還算是冷靜:“若是衝動,則十有八九將會兵敗。”

十時連貞拔出武士刀:“毋寧死!”

立花道雪思忖良久,最終還是點頭:“小野鎮幸改爲奇兵隊隊長。先陣採取示弱戰術。”

十時連貞知道立花道雪這是答應了他的請求,於是戴上頭盔,騎馬前去接管2000人的先陣部隊。

立花道雪從後陣分兵800人給小野鎮幸,使其爲奇兵隊。

十時連貞接手先陣,率先越過鞍部,向望客峴逼近。

立花道雪看向天色。

兩軍的行動發生在凌晨,當雙方進入礪石峴、望客峴時,此時天色已經微微泛白。

立花道雪感受到空氣中的殺氣。

夏軍的斥候頭目突斬了立花家的十時連久,說明夏軍的主力應該即將抵達這附近,隨時可能發生大規模的遭遇戰。

除了立花道雪,島津義弘的薩摩武士、布蘭德的火龍軍團,以及李成桂的大軍全部朝着礪石峴、望客峴方向集結。

第七百八十一章 解圍第三百八十五章 文明級戰爭開始!第七百四十一章 慕容令之死第二百八十一章 開始海外貿易第一千兩百七十章 遼東軍VS英格蘭王國軍第五百零四章 岳飛第九百八十五章 俘虜荊州將領第二百零三章 成就:三英戰呂布!(五一加更)第四百六十七章 混戰第二百四十五章 第二次國戰,文明碰撞!第二十八章 活動結束第三百八十三章 梁紅玉和出戰人選第二百九十九章 七百白袍第二百四十五章 第二次國戰,文明碰撞!第一千二十八章 陸遜火攻第五百零一章 重步戰鐵浮屠第六百一十六章 決戰伊犁,背叛者第一百二十八章 高麗國的領主們第三百零三章 成就,江東二張第四百二十八章 最終排名第六百三十八章 遼東軍與交州軍第五百六十七章 霍安的後手第二百三十七章 糜家的援助第一千兩百七十一章 王之軍勢!第七百八十六章 貴霜王第二百七十八章 新的英雄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八旗出動第九百二十六章 羅馬賢帝圖拉真(補更12/100)第七百六十三章 遼東軍的動向第八百八十七章 國戰開始第三十二章 再窮不能窮教育第一百二十四章 東漢諸侯們的行蹤第二百二十二章 在夏城避難的名人第三百零七章 孔文舉,武安國第四百一十二章 破莫臥兒八十萬!第一千二十三章 武力破關第九百一十二章 張飛戰聖騎士!第九十二章 招募細柳營第六十章 黃巾攻城第七百三十二章 羅馬帝國建立第九十六章 吳三桂第一百二十八章 高麗國的領主們第七百一十九章 漢與匈奴的恩怨落幕第二百三十五章 絕境反擊!第九百七十三章 羅馬軍團對北府軍第一千兩百四十七章 東瀛都護府第一百零三章 泰山賊昌豨第三十四章 水匪第一千二十三章 武力破關第四十三章 圍村第一千零一章 神機營!第一百一十三章 世界第一城(上)第九百九十四章 秦軍聯合第二百零三章 成就:三英戰呂布!(五一加更)第八十六章 房玄齡的琅琊對第九百九十六章 人形兇獸項羽第一百四十三章 全線進攻(三百訂閱)第九十八章 周亞夫與吳三桂的首次交鋒第七百六十二章 箭術對決第一千兩百二十五章 賽爾柱帝國的滅亡第八百七十四章 雄踞北方第九百九十章 霸王項羽第一千兩百四十二章 楊再興死戰第七百四十六章 德里失守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呂玲綺第七百零四章 五胡之亂第八百二十章 幽州突騎第四章 其他玩家的村莊第三百九十一章 漢帝國遠征(下)第六百三十七章 百萬大軍伐漠北第一千兩百二十五章 賽爾柱帝國的滅亡第五百五十五章 名馬絕影第五十二章 二級鎮子第一百七十八章 第一領主與第一梟雄(繼續加更)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碎葉城第一百九十二章 爭奪洛陽的董卓與袁紹第八百八十九章 萬王之王第九百三十三章 又見光武帝!(補更15/100)第一千兩百二十八章 合衆國領主出手第五百一十八章 神機營的可怕第一百五十二章 三箭定天山!第二百七十八章 新的英雄第二百五十一章 最慘馬伕房玄齡第九章 二級村莊與特殊建築第九百章 拜占庭兩大禁衛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占城國,決戰!第一千二十六章 江左名將雲集第二百八十二章 楊無敵效忠第五百七十四章 秦良玉第六百六十章 破匈人十萬大軍(二合一)第六百九十章 羅馬軍團對火器軍團第五十三章 備戰史詩戰役第五百零一章 重步戰鐵浮屠第一千九十六章 第二位聖級統帥的歸屬!第七百五十五章 石勒十八騎第一千兩百五十八章 法蘭西之辱第八十六章 房玄齡的琅琊對第九百三十六章 古科學家張衡第九百零一章 擊敗拜占庭皇帝的獎勵第九百九十四章 秦軍聯合
第七百八十一章 解圍第三百八十五章 文明級戰爭開始!第七百四十一章 慕容令之死第二百八十一章 開始海外貿易第一千兩百七十章 遼東軍VS英格蘭王國軍第五百零四章 岳飛第九百八十五章 俘虜荊州將領第二百零三章 成就:三英戰呂布!(五一加更)第四百六十七章 混戰第二百四十五章 第二次國戰,文明碰撞!第二十八章 活動結束第三百八十三章 梁紅玉和出戰人選第二百九十九章 七百白袍第二百四十五章 第二次國戰,文明碰撞!第一千二十八章 陸遜火攻第五百零一章 重步戰鐵浮屠第六百一十六章 決戰伊犁,背叛者第一百二十八章 高麗國的領主們第三百零三章 成就,江東二張第四百二十八章 最終排名第六百三十八章 遼東軍與交州軍第五百六十七章 霍安的後手第二百三十七章 糜家的援助第一千兩百七十一章 王之軍勢!第七百八十六章 貴霜王第二百七十八章 新的英雄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八旗出動第九百二十六章 羅馬賢帝圖拉真(補更12/100)第七百六十三章 遼東軍的動向第八百八十七章 國戰開始第三十二章 再窮不能窮教育第一百二十四章 東漢諸侯們的行蹤第二百二十二章 在夏城避難的名人第三百零七章 孔文舉,武安國第四百一十二章 破莫臥兒八十萬!第一千二十三章 武力破關第九百一十二章 張飛戰聖騎士!第九十二章 招募細柳營第六十章 黃巾攻城第七百三十二章 羅馬帝國建立第九十六章 吳三桂第一百二十八章 高麗國的領主們第七百一十九章 漢與匈奴的恩怨落幕第二百三十五章 絕境反擊!第九百七十三章 羅馬軍團對北府軍第一千兩百四十七章 東瀛都護府第一百零三章 泰山賊昌豨第三十四章 水匪第一千二十三章 武力破關第四十三章 圍村第一千零一章 神機營!第一百一十三章 世界第一城(上)第九百九十四章 秦軍聯合第二百零三章 成就:三英戰呂布!(五一加更)第八十六章 房玄齡的琅琊對第九百九十六章 人形兇獸項羽第一百四十三章 全線進攻(三百訂閱)第九十八章 周亞夫與吳三桂的首次交鋒第七百六十二章 箭術對決第一千兩百二十五章 賽爾柱帝國的滅亡第八百七十四章 雄踞北方第九百九十章 霸王項羽第一千兩百四十二章 楊再興死戰第七百四十六章 德里失守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呂玲綺第七百零四章 五胡之亂第八百二十章 幽州突騎第四章 其他玩家的村莊第三百九十一章 漢帝國遠征(下)第六百三十七章 百萬大軍伐漠北第一千兩百二十五章 賽爾柱帝國的滅亡第五百五十五章 名馬絕影第五十二章 二級鎮子第一百七十八章 第一領主與第一梟雄(繼續加更)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碎葉城第一百九十二章 爭奪洛陽的董卓與袁紹第八百八十九章 萬王之王第九百三十三章 又見光武帝!(補更15/100)第一千兩百二十八章 合衆國領主出手第五百一十八章 神機營的可怕第一百五十二章 三箭定天山!第二百七十八章 新的英雄第二百五十一章 最慘馬伕房玄齡第九章 二級村莊與特殊建築第九百章 拜占庭兩大禁衛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占城國,決戰!第一千二十六章 江左名將雲集第二百八十二章 楊無敵效忠第五百七十四章 秦良玉第六百六十章 破匈人十萬大軍(二合一)第六百九十章 羅馬軍團對火器軍團第五十三章 備戰史詩戰役第五百零一章 重步戰鐵浮屠第一千九十六章 第二位聖級統帥的歸屬!第七百五十五章 石勒十八騎第一千兩百五十八章 法蘭西之辱第八十六章 房玄齡的琅琊對第九百三十六章 古科學家張衡第九百零一章 擊敗拜占庭皇帝的獎勵第九百九十四章 秦軍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