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翻版林語堂

自84年之後,香江社會Y派的聲音已經逐漸落寞,與之相對應的是z派的聲音變得越來越大。

陶玉書動用所有資源所發動的這場輿論風暴實施的非常順利。

短短兩天時間,有關於她捐款賑災的新聞鋪天蓋地,伴隨着內地ZF在燕京發出的「救災緊急呼籲」,讓香江民衆看到了情勢的緊急程度。

林氏影業上市後的第三天,電影《豪門夜宴》開機儀式,羣星雲集。

這部專門爲救災募捐而誕生的電影匯聚了林氏影業數位頂尖編劇,本來按照這些編劇們的效率,三天寫個劇本也不是什麼問題。

WWW ⊙ттkan ⊙Сo

但陶玉書認爲,即便是打着救災的幌子,也不應該隨意糊弄觀衆。

電影可以粗糙,但絕不能沒有誠意。

三天時間裡,他們幾個人也僅僅是打磨了劇本梗概和電影開頭的幾場戲,剩下的只能邊寫邊拍。

《豪門夜宴》的開機儀式除了衆多明星出場,也吸引了大量娛樂記者。

大家都知道這部電影的明星陣容史無前例,自然不想錯過頭條。

「華仔華仔,你在電影裡演男幾號?」

『無所謂啦,都是爲了內地同胞。」

「麥琪,演的是什麼角色?」

「不知道,還沒分配到角色,什麼角色都可以。」

熱鬧的採訪結束,有幾個明星急急忙忙的離開了開機現場,娛樂記者們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跟拍這些明星,直接跟了上去。

人聲喧鬧丶車水馬龍的銅鑼灣街頭,有幾個用簡易凳子架起的小臺子,

桌子蓋着一張白布,上面放了幾個籌款箱。

臺子後面有紅色的字體寫着:請踊躍捐款!爲HD災區同胞獻出一份力!

旁邊有一個喇叭不停播放:請大家捐助國內的同胞,種善因得善果,請大家多多支持。

劉德華戴上了黃色的志願者帽子,賣力的發着手中的傳單。

「請踊躍捐款!爲HD災區同胞獻出一份力!」

「撐內地!撐同胞!」

在他之前,這個小小的籌款點已經工作了一上午,期間不時有民衆駐足停留,獻上一份心意,但總體不算熱鬧。

劉德華來到這裡,並未遮掩形容,不少路過的民衆一下子就認出了他來。

「華仔!」

「是劉德華!」

興奮的民衆們將劉德華圍了起來,他並未驚慌,而是順勢一張張的將手中的傳單發給這些民衆。

「HD災區的同胞需要大家都幫助,請大家多多支持!」

有了明星的參與,本來略顯冷清的籌款點立刻熱鬧了起來,許多人紛紛慷慨解囊。

有路過的白領從錢夾裡掏出鈔票放進捐款箱裡,有穿着校服的學生將自已的午餐費用捐了出來,有街邊小販數了幾張剛賺到的零錢-··

在捐款的人羣外,有一位穿着白色衣服的男士,他的面部肌肉控制不住的抽搐,身體姿態也不是很協調,他在人羣外站了好一會兒。

由於身體的狀況,他想要從自己的褲帶拿出錢包,但可以看出十分吃力。

看到旁邊的人絡繹不絕的將錢放入箱子內,他不禁急躁了起來。

努力之下,他終於從口袋裡掏出一張10元紙市,抖着手想要放入籌款箱中。

可籌款箱口不大,他的手抖的厲害,劉德華看到這種情況,上前握住了他的手,兩人一起將紙幣投進了籌款箱。

「拍到了沒有?拍到了沒有?」

不遠處,兩個狗仔在疊羅漢,就爲了方便同事舉着相機找角度拍攝人羣中的劉德華。

「拍到了!」

被托起的瘦子興奮的高呼了一聲,然後才被放下來。

「這個月獎金有了!」瘦子對自己拍的照片滿意極了,覺得一定可以引起熱議。

「這些明星還真是熱心啊,又是參演慈善電影,又是來搞募捐!」

拍到了想要的照片,幾個狗仔輕鬆了下來,聊起天。

「爲了形象嘛。」

「不能這麼說,也算是做好事。」

「我當然知道是做好事,不過是有目的的做好事。

而且有林太帶頭,這些明星想不賣力也不行啊!」

說起陶玉書,幾個狗仔語氣中透着幾分佩服。

爲富且仁,巾幗不讓鬚眉,這次號召香江社會各界爲內地捐款,讓陶玉書在香江人心目中的形象更高大了幾分。

翌日一早,《清新週刊》發刊,封面上正是昨天幾個狗仔拍到的畫面一劉德華笑容陽光而真誠,握着一位殘障人士的手,共同將一張紙市投入捐款箱中。

封面的頭條標題寫着:《殘障人士獻愛心,華仔愛國撐同胞》。

這張照片一經刊出,立刻吸引了許多讀者的關注,不僅帶動了雜誌銷量一路走高,也讓劉德華的公衆形象大幅提升。

這兩天裡,像劉德華這樣熱心慈善的明星有很多,大家多多少少都受到了媒體和社會各界的正面評價。

但如劉德華這般吃盡了紅利的,卻僅有他一個。

週日晚,林氏影業與無線電視臺在跑馬地馬場合辦的「香江演藝界總動員忘我大匯演」如期舉行。

現場受邀出席的富豪名流衆多,五百位演藝界人士登臺表演,熱情的觀衆也擠爆了看臺,堪稱香江幾十年來演藝界一大盛事。

整場演出匆忙得連完整的節目單都沒有,更別說什麼彩排了。

大家都是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

劉德華唱完一首歌后直接躺在椅子上,上演了一出「胸口碎大石」,四錘下去,身上的巨石被砸碎。

劉德華表情痛苦,他跟跪着走到臺前,話筒剛到嘴邊,鮮血順勢流下,

這一幕看的觀衆揪心不已。

然而就在這時,劉德華卻抹了抹嘴邊的鮮血,說:「嘴裡的鮮血是假的,但是血濃於水的情誼卻是真的,懇請大家踊躍捐款。」

他的這出血濃於水,當場籌集善款100萬元,

程龍上臺表演的是翻跟頭,只因有富豪想看他翻跟頭,表示每翻一個跟頭捐5萬塊,程龍一口氣翻了七個。

柯受良表演飛車,飛躍的人牆都是由出席的明星組成,這驚險刺激的一幕成功募得300萬善款。

張艾嘉抱着不到一歲的兒子上臺賣力演唱,Beyond樂隊演唱了一首《大地》,感動了現場無數人。

一場「香江演藝界總動員忘我大匯演」持續了7個小時,有明星們的賣力演出,現場富豪名流和觀衆們踊躍捐款。

到演出結束之時,募捐總額高達3400萬。

期間又有香江菸草大王何先生配捐了3400萬,再加上演出之前就已經開通的募捐專線收到的善款。

忘我大匯演最終募集到的善款總額達到了1億零80萬港元,打破了香江慈善活動募捐的最高記錄。

這場香江演藝界規模空前的文藝大匯演,也創造了恐怖的收視率丶收聽率。

平日裡爲爭奪用戶競爭得頭破血流的無線電視臺丶亞洲電視臺丶香江電臺丶香江商業電臺罕見的放下成見,合作轉播了這場演出。

第二天一早,各大新聞媒體的頭條不出意料的被「忘我大匯演」所佔據香江的民衆已經不記得這已經是一週時間裡,他們被多少次有關於內地水災和慈善募捐的新聞洗禮了。

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民衆們捐款的熱情確實被帶動了起來。

短短一週時間裡,香江社會各界爲HD水災捐款6.8億港元。

對於一座人口只有幾百萬的城市而言,這個數字是十分誇張的。

在香江社會爲HD水災而牽腸掛肚的時候,國際社會上也有不少國家和機構響應了中國ZF的呼籲,伸出援手。

古B捐贈1700萬美元(物資)丶巴JS坦捐贈155萬美元丶科威T捐贈100萬美元丶烏茲別K捐贈97萬美元丶烏幹D捐贈90萬美元-——

香江社會的捐款數字,超越了國際上許多國家對HD水災的捐助之和。

這一天,林朝陽有些忙碌。

一轉眼他已經回香江一個多星期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爲HD水災的宣傳和募捐工作上,都忘了美國那邊還有個專欄。

6月的最後一週,《紐約客》發表了《舌尖上的中國》系列文章的第一篇《自然的饋贈》。

《紐約客》總編羅伯特·戈特利布專門爲林朝陽的專欄寫了個編者按,

他在其中這樣寫道:

「林對於飲食文化的理解達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境界,在他的筆下,每一種食物都被賦予了生命。

它們從誕生起,就包含了當地族羣的歷史和文化基因,是一個擁有久遠歷史的文明的橫截面。

讀他的文章是一種令人愉悅的享受,我相信讀者們在讀過文章之後會贊同的我觀點。」

羅伯特·戈特利布對林朝陽的稱讚是他的個人看法,但在雜誌上市之後,也獲得了許多美國知識分子的認可。

一篇《自然的饋贈》,表面上講述的是飲食文化,實際講的卻是生活態度丶社會變遷丶歷史發展,意涵之豐富丶境界之高遠,令這些美國知識分子大開眼界。

這些人第一次看到有人竟然將飲食與文化丶歷史丶地理相融合,創造出了一種完全有別於普通美食品鑑的文章。

《自然的饋贈》發表之後,收穫了不少讀者的好評。

除了口碑上的勝利,這篇文章也讓《紐約客》的銷量有了些許起色。

進入八十年代,紙媒的巔峰時刻已經過去,即便輝煌如《紐約客》也不得不面對銷量下滑和讀者厭倦導致的口碑下滑。

前一代總編威廉·肖恩執掌《紐約客》幾十年,最後不得不黯然離場就是因爲這個原因。

羅伯特·戈特利布接任總編,既要維持《紐約客》原有的風格,又要完成老闆的盈利要求,還要滿足讀者對於新鮮感的追求。

數年以來如履薄冰,爲林朝陽開設專欄,這個決定對他和《紐約客》來說可謂大膽至極。

作爲一份面向西方知識分子階層的精英讀物,《紐約客》自有其調性,

羅伯特·戈特利布對林朝陽的文章質量很有信心,但他卻不敢保證這種風格的文章一定會受到讀者的認可。

事實證明,羅伯特·戈特利布賭對了。

《紐約客》雜誌的巔峰時期在六七十年代,二戰結束後,美國的國際影響力和經濟文化實力獨步全球,雜誌銷量一度達到了150萬份。

但在八十年代之後,雜誌的銷量卻一直在走下坡。

這兩年在羅伯特·戈特利布的帶領下,雜誌的銷量好不容易平穩下來,

固定在每期百萬份左右,但也僅此而已,一直沒有更大的起色。

在6月的前三期,《紐約客》的平均銷量穩定在了96.3萬份。

而刊載《自然的饋贈》的6月最後一期,《紐約客》賣了98.8萬份。

別小看銷量這2.5萬份的銷量差距,《紐約客》的讀者羣體多數是以年度進行訂閱,這部分讀者佔據了雜誌銷量的半壁江山。

銷量的起伏只有每年的續訂期纔會看出來,平時是不會有太大變動的。

以剩下的一半銷量作爲基數再看這2.5萬份的增量,就相當可觀了。

最近幾年,《紐約客》的銷量維持在一個非常平穩的水平線上,每期的銷量上下浮動不會超過8萬份。

2.5萬份的銷量增長,不是什麼創紀錄的成績,而且誰也無法證明這些增加的銷量就是因爲《自然的饋贈》帶來的。

但這個銷量增長至少說明了一點,那就是爲林朝陽開設專欄這個決定看起來是正確的。

等到7月第一週,新一期的《紐約客》雜誌上市,《舌尖上的中國》系列文章的第二篇《主食的故事》如期發表。

羅伯特·戈特利布一直在關注着這期雜誌的讀者反饋和銷量。

上週專欄剛開設還看不出來,新的一週讀者們對《舌尖上的中國》的好評反饋變得越來越多。

這一週,《紐約客》的銷量再次漲了1.9萬份,達到了100.7萬份,《紐約客》雜誌上次出現這個銷量已經是半年多前的事了。

連續兩期刊物銷量上漲,並且恰好是在《舌尖上的中國》系列文章發表之後,這下子所有人都可以確定,這就是新專欄帶來的變化。

看到這樣的變化,羅伯特·戈特利布一直懸着的那顆心終於可以放下來了,他甚至開始期待起了更大的改變。

《舌尖上的中國》系列文章才發表了兩篇,尚未形成影響力。

隨着讀者的好評和反饋越來越多,羅伯特·戈特利布越來越期待這個專欄接下來的表現了。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篇文章《轉化的靈感》發表之前,麥格拉思聯繫到了林朝陽,先將雜誌的銷量漲幅和一些讀者反饋告訴了林朝陽。

「聽起來真是個好消息!」林朝陽語氣輕鬆的說。

「當然,現在我們都在期待你這個專欄接下來的表現。林,你稿子寫的怎麼樣了?」

林朝陽離開美國之前,交給了雜誌社5篇稿子,如今遠隔重洋,爲了保險起見,麥格拉思提前兩週就催上了稿。

「別擔心,我回來之後又寫了兩篇,用傳真還是我在電話裡念,你們記錄?」

電話傳文,在網際網路大範圍流行開之前是很多雜誌社的常規操作,一般用於作家不在本地,情況又比較緊急的時候。

越洋電話價格昂貴,這種方式傳達方式代價不菲。

《紐約客》雜誌社不差這仁瓜倆棗的,不過現在一來是麥格拉思手裡還有稿子用,二來是電話傳達存在準確率的問題,所以他還是選擇了國際傳真。

以傳真的方式向《紐約客》發送了兩篇文章後,林朝陽輕鬆了下來。

《紐約客》那邊有了一個月的存稿,水災籌款的事也不需要操心了,他打算歇個一兩天就專注於新書的創作。

7月中旬,耗時半個月拍攝完成的《豪門夜宴》正式上映,首映禮和開機儀式那天一樣熱鬧,除了一衆捧場的明星之外,新H社香江分社的周同志也罕見的出席了首映禮。

周同志今天來參加首映禮,一方面是爲《豪門夜宴》站臺,這部電影的票房收益可全都要捐往內地。

另一方面,也是轉達幾位領導對陶玉書的謝意。

「幾位領導都聽說了林太您在香江的所作所爲,深受感動,讚許您是幣幗英雄,是一位真正的愛國者!」

周同志今天的態度十分客氣,客氣中還夾雜着幾分尊敬。

他的這種態度跟幾位領導對陶玉書的高度評價有關,也出自於他個人對陶玉書的敬佩。

從亞運會捐款,到第一個響應浦東開發,再到這次爲HD水災募捐,陶玉書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她高尚的愛國情操。

「幾位領導過獎了,我也只是發自本心,做了自己該做的事。」陶玉書語氣謙和的說。

聊了一會兒,周同志又問陶玉書:「你們家朝陽同志最近在家吧?」

「在呢,他上個月剛從美國回來,一直和我忙着募捐的事。」

周同志點了點頭,「朝陽同志也是勞苦功高。」

陶玉書知道周同志既然提起了林朝陽,肯定是有事情,她主動開口問道:「是有什麼事?」

周同志沉吟着問道:「我聽說,朝陽同志在灣島文學界很有影響力。」

心中猜度周同志問這話的目的,陶玉書答道:「他的作品在灣島還算受歡迎,影響力—————-應該算有一點吧。」

『玉書同志謙虛了。前年我還未上任,但也聽說了當時灣島文化界爲了邀請朝陽同志前去交流,還掀起了一陣大爭論。」

「是有這麼回事。」

周同志接着說道:「現在有這麼個情況———.—」

兩人說話的功夫,電影開場了。

《豪門夜宴》的故事並不出奇,是香江電影一貫擅長的港式輕喜劇風格,因爲打磨的比後世那一版更用心了一些,質量也高了不少。

但畢竟是隻花半個月拍出來的電影,很難稱得上的是精品。

好在觀衆們十分捧場,這樣一部電影,光是數星星也值回票價了。

這天晚上,陶玉書回到家中已經是九點多了,她拉着林朝陽說:「今天周同志去參加首映禮,找我說了點事。」

林朝陽望向她。

「你到灣島交流交流吧!」

林朝陽納悶問道:「好端端的讓我去灣島幹什麼?」

陶玉書便講起了周同志說的那些話·

林朝陽聽完說道:「去交流交流倒沒問題,可這事也不是我能說了算的。前年林海音她們鬧了那麼大動靜,不也沒辦法?」

陶玉書意味深長的說道:「之前不行,不代表現在。」

林朝陽心中瞭然的點了點頭。

接下來的幾天裡,有關於HD水災的新聞仍日在香江傳播看,市民們的指款熱情有增無減,這種熱情具象化的反映到了《豪門夜宴》的票房上,

作爲一部爲賑災募捐而誕生的電影,《豪門夜宴》的劇情稱不上精彩但卻收穫了上映首日票房破百萬,一週票房924萬港元的成績。

這個成績不能算驚豔,但絕對對得起明星們的賣力演出了,看票房走勢有望破2500萬港元。

林朝陽在這幾天裡安心的寫着小說,效率還算不錯,有望在一個月之內完稿。

就在這時,林朝陽接到了林海音的電話。

電話中林海音的語氣有些激動,說林朝陽可以到灣島進行訪問交流了。

心中早已有數的林朝陽詢問她具體原因,林海音也說不出個一二三。

只說是前兩天有朋友提起林朝陽拿了美國的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說林朝陽現在名滿美國,她現在要是再跟當局申請邀請林朝陽來訪問交流,說不定能成功。

林海音本來沒當回事,只是試探性的問了一下,想不到新聞局那邊竟痛快的答應了下來。

「沒想到你名揚海外竟然有這樣的好處!」林海音在電話裡高興的說。

不是名揚海外管用,是政治這隻大手管用,林朝陽心想。

林海音又聊起了林朝陽得專欄登陸《紐約客》的事,灣島因爲歷史淵源,與美國十分親近,知識分子階層也是如此。

《紐約客》雜誌也成了許多知識分子家庭的常備讀物,這種情況不是灣島獨有的。

《紐約客》每期銷量近百萬份,但僅有16萬份是在紐約本地消化,三分之二的銷量遍佈美國,剩餘的銷量均是來自於海外國家和地區,由此可見這份雜誌的國際影響力。

所以林海音瞭解到林朝陽爲《紐約客》寫專欄也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你現在在美國的名氣和地位,恐怕已經超過當年的林語堂先生了!」

林海音又說。

林朝陽連忙謙遜了兩句,林海音笑聲爽朗,說:「你就別謙虛了!」

林海音將林朝陽與林語堂相提並論,仔細觀察,他們兩者確有共同之處。

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文學在海外幾乎沒產生什麼大的影響,也沒誕生那種世界性的文豪。

但要說具有國際性聲譽的作家,還是有幾位的,其中林語堂要排在前列。

早在三十年代,林語堂的《吾國與吾民》便由好友賽珍珠推動於美國出版,並在四個月內不停加印,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榜。

之後林語堂又撰寫了講述西方風俗和中國生活思想的《生活的藝術》,

這部書影響力更大,曾高居暢銷榜榜首位置一年之久。

兩部作品的熱賣,讓林語堂在美國文學界和讀者羣體名氣大增,一度成了明星作家。

不僅獲得了衆多出版機構的青睞,也與當時許多紐約文化界名流多有交集。

林朝陽的《梵谷之死》《楚門的世界》等作品也是被引進美國,銷量不俗,並且也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榜。

1935年,他的《吾國與吾民》出版後,《紐約客》「書評」欄目主編克利夫頓·費迪曼盛讚了這部作品。

不管怎麼看,林朝陽與林語堂的經歷確實有種不謀而合的相似,因而林海音的讚譽聽起來也是合情合理。

第614章 舍你其誰啊第202章 人間至味此齋尋第4章 朕何德何能第28章 有盼頭第352章 怎麼就這麼喜歡吃吃喝喝呢?第379章 國際掛號信第227章 ICU差點乾燒了第6章 這個男人,有點東西第410章 切腹謝罪第587章 我清清白白做人第345章 許靈均年第504章 視榮譽如生命第44章 《秋菊打官司》第401章 鳥槍換炮第294章 金口玉言第585章 版權富翁第666章 價值連城的冠軍第117章 我還治不了你?第380章 你去了誰看孩子?第290章 黑了心的東西第128章 笨是笨了點,倒還有救第229章 白撿的僑匯券第515章 香江三部曲第272章 有可能是絕經第272章 有可能是絕經第23章 《未名湖》顧問第553章 林氏影業上市第458章 戛納的旋風第312章 你早說啊第221章 小黑屋第107章 越想越難受第339章 你得負責任第625章 要喜聞樂見第374章 做大做強,再創輝煌第257章 你們不出價,我怎麼哄擡稿費?第463章 你得跟藝謀學習第308章 獎項背後第465章 這麼看好我嗎?第288章 沈叢文第92章 學習使人快樂第258章 女人只會影響拔刀的速度!第281章 到底是年輕人啊第111章 學生們不幹了第114章 玩的可真髒啊第559章 STARTV第171章 外國讀者第89章 道統之爭第177章 讓人眼熱第249章 哄擡物價,行業敗類第479章 林朝陽的影響力第472章 吾輩拍馬難及也第457章 經典的誕生第164章 學術界的共識第319章 那畢竟是林朝陽啊第57章 法外狂徒繼任者第553章 林氏影業上市第614章 舍你其誰啊第517章 《入殮師》第468章 向2000萬冊發起衝擊第153章 我有個大膽的想法第368章 純粹的文人第350章 你不知道嗎?第270章 有時間想着把稿費付了第621章 ZY掛上號了第644章 又多了一部經典第193章 誰是無辜的人民?第307章 請個創作假第402章 近藤直子和《中國語》第503章 評委會名單第522章 報業女王第111章 學生們不幹了第136章 誇張的銷量第636章 可惜不是酒第383章 再攢兩年買房子第313章 朝陽,任重道遠啊!第663章 口味有點獨特第595章 中國版《老人與海》第478章 你訛人是吧?第133章 降維打擊第183章 自己淋過雨,別人也休想撐傘第69章 好長時間沒撒雞湯了第261章 我這人,原則性很強第89章 道統之爭第468章 向2000萬冊發起衝擊第637章 手快有,手慢無第406章 貧窮限制了想象第11章 燕大圖書館第333章 最年輕的編委第559章 STARTV第566章 先禮後兵第529章 於國有利,於民有益第580章 出口轉內銷第327章 這也太摳了第532章 創紀錄的投資第555章 撐內地!撐同胞!第387章 成名人了第73章 你有這種感覺嗎第669章 全球華人首富第344章 審片會第275章 爲了美好生活
第614章 舍你其誰啊第202章 人間至味此齋尋第4章 朕何德何能第28章 有盼頭第352章 怎麼就這麼喜歡吃吃喝喝呢?第379章 國際掛號信第227章 ICU差點乾燒了第6章 這個男人,有點東西第410章 切腹謝罪第587章 我清清白白做人第345章 許靈均年第504章 視榮譽如生命第44章 《秋菊打官司》第401章 鳥槍換炮第294章 金口玉言第585章 版權富翁第666章 價值連城的冠軍第117章 我還治不了你?第380章 你去了誰看孩子?第290章 黑了心的東西第128章 笨是笨了點,倒還有救第229章 白撿的僑匯券第515章 香江三部曲第272章 有可能是絕經第272章 有可能是絕經第23章 《未名湖》顧問第553章 林氏影業上市第458章 戛納的旋風第312章 你早說啊第221章 小黑屋第107章 越想越難受第339章 你得負責任第625章 要喜聞樂見第374章 做大做強,再創輝煌第257章 你們不出價,我怎麼哄擡稿費?第463章 你得跟藝謀學習第308章 獎項背後第465章 這麼看好我嗎?第288章 沈叢文第92章 學習使人快樂第258章 女人只會影響拔刀的速度!第281章 到底是年輕人啊第111章 學生們不幹了第114章 玩的可真髒啊第559章 STARTV第171章 外國讀者第89章 道統之爭第177章 讓人眼熱第249章 哄擡物價,行業敗類第479章 林朝陽的影響力第472章 吾輩拍馬難及也第457章 經典的誕生第164章 學術界的共識第319章 那畢竟是林朝陽啊第57章 法外狂徒繼任者第553章 林氏影業上市第614章 舍你其誰啊第517章 《入殮師》第468章 向2000萬冊發起衝擊第153章 我有個大膽的想法第368章 純粹的文人第350章 你不知道嗎?第270章 有時間想着把稿費付了第621章 ZY掛上號了第644章 又多了一部經典第193章 誰是無辜的人民?第307章 請個創作假第402章 近藤直子和《中國語》第503章 評委會名單第522章 報業女王第111章 學生們不幹了第136章 誇張的銷量第636章 可惜不是酒第383章 再攢兩年買房子第313章 朝陽,任重道遠啊!第663章 口味有點獨特第595章 中國版《老人與海》第478章 你訛人是吧?第133章 降維打擊第183章 自己淋過雨,別人也休想撐傘第69章 好長時間沒撒雞湯了第261章 我這人,原則性很強第89章 道統之爭第468章 向2000萬冊發起衝擊第637章 手快有,手慢無第406章 貧窮限制了想象第11章 燕大圖書館第333章 最年輕的編委第559章 STARTV第566章 先禮後兵第529章 於國有利,於民有益第580章 出口轉內銷第327章 這也太摳了第532章 創紀錄的投資第555章 撐內地!撐同胞!第387章 成名人了第73章 你有這種感覺嗎第669章 全球華人首富第344章 審片會第275章 爲了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