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潛流暗涌

第315章 潛流暗涌

眼前的長安城再度運轉起來,而李鴻運的視野中,也再度出現了新的史料。

“武德六年以後,高祖有廢立之心,秦王不爲兄弟所容,有功高不賞之懼。

“太子寬仁,多次向高祖求情,赦免秦王之罪。唯齊王一心力保太子之位,多次勸太子先下手爲強誅殺秦王,太子不允。

“高祖雖有廢立之心,然後宮張婕妤、尹德妃頻頻稱頌太子仁德,使太祖搖擺不定。

“秦王乃使邊將誣告太子謀反,高祖初而大怒,但太子負荊請罪後高祖醒悟,由此猜疑秦王日甚。

“秦王養寇自重,多以財貨賄賂突厥使其退兵,權勢日隆。然秦王府兵將多感於太子仁德,紛紛投效,秦王鋌而走險發動玄武門之變。”

又是真假混雜的史料,需要玩家仔細甄別。

有了之前的經驗,李鴻運知道這其中的每一個選擇都可能對之後的遊戲進程產生影響,於是開始逐字逐句地考慮。

武德六年以後,高祖有廢立之心,秦王不爲兄弟所容,有功高不賞之懼。

這一句表面上看起來沒什麼大問題,直接就是史料中的原文。

但問題在於,這句話是以秦王作爲主視角的《貞觀政要》中寫的。

前一句的時間“武德六年以後”沒問題,後一句的“秦王不爲兄弟所容、有功高不賞之懼”也沒問題。

按照此時的時間節點,秦王已經是一戰擒雙王,封無可封,而突厥屢屢犯邊,基本上都是秦王出馬平定。

他的軍功確實已經達到了頂點,甚至連樑高祖這個皇帝也都鎮不住了。

但“高祖有廢立之心”,這句話就有問題了。

如果按照一般的思維模式考慮,樑高祖若是此時有廢立之心,應該是挺正常的。

畢竟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秦王立下的功勞實在太大。而與之相比,太子僅僅是坐鎮後方,就算有保障後勤的功勞,這功勞還得跟梁太祖分一下。

二者在這個亂世中表現出來的能力,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上。

如果天下太平,政治局勢穩定,那麼封建王朝毫無疑問應該立嫡長子,而非立賢才。

畢竟在太平盛世,皇子們的賢能很難展現出來。

但此時天下正逢亂世,雖然樑朝已經基本上平定了中原,但外面還有各種強敵環伺。

突厥、高句麗、吐谷渾、吐蕃,全都是橫亙在樑朝廣袤邊境上的龐然大物,哪一個都不是善茬。

讓太子接過皇位,他搞得動這些勢力嗎?

恐怕是不可能的。

所以,站在樑高祖的角度考慮,在亂世中將賢能、有能力的兒子立爲太子,未嘗不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這句話看起來也沒什麼毛病。

但在李鴻運對這幾名關鍵人物的性格特點有了比較充分的瞭解之後,他認爲這句話的可信度並不高。

這有可能是站在秦王視角,爲秦王說話的粉飾之詞。

樑高祖就算是偶然出現過廢立之心,甚至也許在某些關鍵時候對秦王給過一些沒有明說的暗示,但他絕對沒有真的動過廢立之心。

說白了,樑高祖還是把秦王當成一個好用的工具人在用。

哪個地方叛亂了,讓秦王去平叛;突厥人入侵了,讓秦王去守邊。

但要說因此就把太子之位給秦王,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樑高祖之所以這樣考慮,李鴻運推測,動機主要有三個。

第一,古代封建社會傳承一直都是立嫡長子爲太子,這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前朝因爲廢長立幼而導致偌大的王朝短短十餘年就陷入崩潰,顯然是一個巨大的前車之鑑。

第二,太子目前還沒有什麼太大的過失,因此要廢掉他,理由不足。更何況樑高祖明顯對太子十分偏愛,在個人感情上,他喜歡太子要遠多於秦王。

就像他之前斥責秦王“被讀書人帶壞了、不再是當年的二郎了”,正是因爲他一直留守京師、沒有上前線,而秦王一直在前線打仗,雙方對於戰爭、封賞等問題出現了明顯的意見分歧。

相較而言,還是聽話懂事的太子更討人喜歡。

第三,樑高祖的年紀並不算很大,他的身子骨還硬朗,根本就沒打算這麼早就退位。

若是立秦王爲太子,那麼太子的勢力太強,對皇帝絕不是什麼好事。

因此,樑高祖頂多是在拿秦王當工具人的時候暗示過可能會立他爲太子,但絕對沒有真的考慮過這件事情。

而這條史料記載,是秦王或者秦王手下的人,爲秦王登基多增加一些合法性而已。

緊接着下面一句:“太子寬仁,多次向高祖求情,赦免秦王之罪。唯齊王一心力保太子之位,多次勸太子先下手爲強誅殺秦王,太子不允。”

這條顯然也有問題。

明顯的問題在於,太子寬仁,向樑高祖求情赦免秦王之罪。

且不說秦王根本就沒有什麼罪責,就算強行說罪責,也不過是打下洛陽之後把府庫中的財寶分給將士,而沒有分給張婕妤和尹德妃。這所謂的罪責,根本就是誣陷。

更重要的是,太子不可能向高祖求情赦免秦王,他只會煽風點火。

事實上,在整個玄武門之變的過程中,太子都在拼盡全力地想要儘可能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

這個訴求看起來簡單,很多人也會誤以爲太子完全處於一種被動防守的狀態。但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因爲太子已經意識到了秦王勢力太過強大,對自己的太子之位產生了嚴重威脅,因而站在他的角度,只要他還想坐穩太子之位,堅持到樑高祖駕崩後正常接班,他就得想盡一切辦法打壓秦王。

如果他真的寬仁,又爲秦王求情,那他不如干脆更進一步主動讓出太子之位,那樣也就沒有之後玄武門之變的劇情了。

他確實只想要保住太子之位,但當時的局勢,保住太子之位就意味着他必須弄死秦王。

秦王只要還活着一天,哪怕沒有任何官職,對他也仍舊是巨大的威脅;反之,太子的位置一旦被廢,那麼他就對秦王不再有任何威脅。

這種優劣對比,並非因爲雙方的出身、地位,而僅僅是因爲雙方硬實力的巨大差距。

這是一個比較明顯的問題,但還有一個不太明顯的問題隱藏在暗處。

那就是齊王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齊王一心力保太子之位,多次勸太子先下手爲強誅殺秦王,太子不允。”

後一句從事實上來看沒什麼問題,在太子和齊王的聯盟中,齊王確實是比較活躍的那一個,也確實多次勸說太子誅殺秦王。

太子不允,可能是因爲他覺得成功率不高,或者因爲其他原因,但拋開動機談結果,這麼說也沒什麼大問題。

這句話的坑,其實是在前一句。

“齊王一心力保太子之位。”

這句話乍一看沒什麼問題,因爲齊王幫助太子對付秦王。但問題在於,齊王最終的目標卻並不是保住太子,而是謀求自己上位。

因爲齊王是父子幾人之中,最爲了解秦王的人。

自從樑朝建立以來,樑高祖和太子一直都是坐鎮後方,太子倒是有幾次領兵打仗的經歷,但要麼是打必勝之仗去摘桃子,要麼就是打得很不怎麼樣。

所以,太子和樑高祖,對於打仗這種事情,是很不瞭解的。

尤其是樑高祖,他看着前方傳過來的一封封捷報,看着自家二兒子如此的百戰百勝,自然會覺得,打仗似乎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而一旦秦王打突厥時沒有取得什麼決定性的大勝,突厥還在繼續犯邊,樑高祖就會自然而然地覺得,秦王有養寇自重的嫌疑。

換一種說法,也可以認爲樑高祖和太子對於秦王在戰場上有多可怕,壓根沒有直觀的認識。

他們呈現出一種:既輕視秦王在戰場上的巨大作用、又爲秦王在戰場上獲得的巨大權勢而擔憂的矛盾心理。

但齊王就不同了。

梁太祖出於種種考慮,多次讓齊王跟隨秦王出兵。而在這個過程中,齊王可是見過秦王虎牢關之戰一戰擒雙王、五隴阪單騎喝退突厥人的。

這些齊王想都不敢想的神仙操作,秦王不止一次地打出來,而且還全都成功了。

所以,齊王與太子聯合之後,才非常積極地希望太子儘快肉體消滅秦王。

因爲他知道,一旦事情拖延下去,讓秦王先動手,或者事情敗露、秦王去地方上舉兵造反,皇帝、太子和齊王的所有勢力加起來,都不夠秦王打的。

至於齊王的目的是什麼?

顯然,也是爲了皇位。

從表面上看,他前面有皇帝、太子、秦王三座大山,太子之位怎麼看都輪不到他。

但樑朝之前,可是很長時間的亂世。在那個時候,換皇帝如換菜碟,什麼父子相殘、兄弟反目,都是再常見不過的現象。

兩方勢力激戰之後突然鑽出來第三方勢力漁翁得利的事情,屢見不鮮。

所以,對齊王來說,幫助太子幹掉秦王只是他的第一步。至於接下來要如何幹掉太子,自己獲得儲君之位,這應該暫時還不在他的計劃之內,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太子與秦王火併、鋌而走險殺死了秦王,而天策府的諸將爲了自保而叛亂,又殺了太子,那他不就可以漁翁得利了嗎?

這種可能性雖然很低,但也確實存在,試一試對他來說又沒什麼損失。

反正現在秦王的勢力最大,那就先搞定秦王,對他怎麼都有好處。

“高祖雖有廢立之心,然後宮張婕妤、尹德妃頻頻稱頌太子仁德,使太祖搖擺不定。

“秦王乃使邊將誣告太子謀反,高祖初而大怒,但太子負荊請罪後高祖醒悟,由此猜疑秦王日甚。

“秦王養寇自重,多以財貨賄賂突厥使其退兵,權勢日隆。然秦王府兵將多感於太子仁德,紛紛投效,秦王鋌而走險發動玄武門之變。”

後面這段就比較好分辨了,高祖實際上並沒有廢立之心,後宮張婕妤、尹德妃的枕邊風只是讓他更加倒向太子一邊。

而秦王讓邊將誣告太子謀反這件事情,應該也不太現實,因爲當時太子確實和邊將共同做出了謀反行爲,不是邊將單純的誣陷。要說做局,這些支持太子的邊將爲了幫秦王做局把自己的命都搭上,這未免也太誇張了。

秦王再怎麼樣也不可能有如此可怕的洗腦能力。

至於後面,秦王賄賂突厥讓其退兵、秦王府的將領感念太子仁德紛紛投效等等說辭,就更不值一駁。

秦王在危急關頭髮動玄武門之變,並不是因爲秦王府的諸將離心離德,而是因爲太子和皇帝已經在想方設法剪除他的羽翼,秦王府的諸將並不是主動去投效太子,而是被更高層的力量直接拆散了。

李鴻運再度按照自己的理解,將這段史料記載的內容進行了一番調整。

在調整完成之後,整個長安城中的光點再度流動起來。

李鴻運注意到,一張龐大的網絡以皇宮爲中心,向着整個長安城的核心地帶擴散開來。

不斷地有光點在秦王府、齊王府和太子府之間往來流動,而這些光點還來到了城中許多功臣、勳貴的府邸。

也有一些光點在向着後宮流動。

顯然,隨着之前的一系列矛盾激化,此時雙方勢力的矛盾已經逐漸白熱化。

雙方都在想方設法地拉攏對方的人手,壯大自己的羽翼。

齊王府中,一個明顯有些醒目的光點來到尉遲敬德的府上。

“將軍,你與齊王一同南征北戰,如今天下平定,北方仍有突厥爲患,還需將軍繼續爲國效命。這些金銀贈與將軍,另有太子的親筆書信一封,希望能與將軍結爲布衣之交。”

負責送信之人顯然是太子心腹,而在他奉上太子密信的同時,也將整整一車的金銀財寶展現在尉遲敬德面前。

太子願意與一位將軍結爲“布衣之交”,這姿態可以說是放得相當之低了。

然而尉遲敬德卻親自修書一封答覆太子,同時將送來的一車金銀原樣奉還。

“秦王對末將有救命之恩,末將此生都誓死追隨秦王!”

此時,尉遲敬德的幾個記憶碎片,也出現在李鴻運的腦海中。

武德二年,尉遲敬德還在宋金剛手下,在夏縣大敗樑軍,永安王、工部尚書獨孤懷恩、唐儉以及數名將領都被尉遲敬德生擒。

然而,在美良川他遭遇了秦王,被打得僅以身免。

明明都是樑軍,但前者不堪一擊,後者如天神下凡,這給尉遲敬德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武德三年,尉遲敬德投降秦王。七月,秦王討伐王世充,許多收降的舊將紛紛叛逃而走,樑朝諸將認爲尉遲敬德悍勇難制,認爲他也必然叛逃,就將他押在軍中。

然而秦王立刻將他釋放,將他帶在自己身邊,還賞賜給他金銀珠寶。

而在虎牢關之戰時,尉遲敬德跟着秦王一起衝鋒陷陣,看到那個豪氣干雲的年輕人光焰萬丈地說出了那句名言:我持弓矢,君持槊相隨,雖百萬衆奈我何!

顯然,尉遲敬德對秦王,不僅有生死交託的信任,也有發自心底的佩服。

想要用金銀珠寶策反這樣一個人,顯然是想多了。

之後,太子和齊王又用繼續策反秦王手下的諸多將領,手段也都與策反尉遲敬德如出一轍,無非是用大量的珍寶、財貨以及禮賢下士的姿態,誠心拉攏。

然而這種拉攏幾乎全然沒有奏效。

站在這些將領的角度,他們幾乎沒有任何理由改換門庭。

論私情,他們是跟着秦王出生入死打天下,立下軍功之後,秦王從來都不吝賞賜,甚至其中的大多數將領,還都在戰場上被秦王救過。

在幾次大戰中,秦王都有翻身衝入敵陣救援己方將領,或是乾脆自己斷後的經歷。

太子和齊王是什麼?

太子久居深宮,壓根沒上過戰場;齊王上過戰場,但明顯就是打醬油的。

在這羣武將的觀念中,實力爲尊,這樣的兩個人,顯然不足以讓他們誠心誠意地信服。

論公義,他們是秦王的人,背叛秦王是爲不忠不義。

論大勢,秦王手下人才濟濟,雖然此時還不是太子,但明顯各方面都處於優勢,堅持下去仍有可能做從龍之臣。

就爲了一車財寶,就出賣秦王?

這些武人只是耿直,但絕不蠢。能在浴血拼殺、九死一生的疆場中活下來的猛人,哪個是蠢人?

等輔佐秦王取了天下,什麼樣的珍寶財貨不是應有盡有?

反之若是投靠了太子,即便成功幹掉了秦王上位,身上也永遠貼着二五仔的標籤。現在太子是用人之際,自然表現出一副禮賢下士的姿態,可若是除掉了秦王、讓太子坐穩了江山呢?

到時候太子身邊還有更多更親近的、早就跟在他身旁的人,還要拉攏樑高祖留下來的前朝遺老們,又有多少好處和利益分給他們這些二五仔?

反之,秦王策反太子的人,倒是輕鬆了很多。

秦王也並非是傻白甜,他是個手腕高超的政治家,任何的風吹草動都不可能被他忽略。

《舊梁書》中說秦王是迫於無奈才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對於這一點,李鴻運反而不信。

因爲“迫於無奈”這種事情如果是真的,那未免也太侮辱秦王的政治手腕了。

在這樣緊張的政治局勢下,太子不斷地嘗試從秦王府挖牆腳,秦王自然也不可能什麼都不做。

他同樣用大量的珍寶財貨去策反太子手下的人,而他的進展,顯然比太子要順利多了。

除了魏徵等少數在這一階段還死心塌地跟着太子的人,許多人都做了兩面派。

顯然,這些人都看出來了,秦王軍功太高,聲望也太高,別說是太子,就連皇帝樑高祖都有點壓不住他了。

雖說他還不是太子,不能直接明牌倒戈,但對於秦王這樣一個很有希望成爲太子的潛力股,也肯定不能得罪。

他們支持太子,並不像那些武將支持秦王一樣堅決。因爲太子與他們並沒有什麼牢不可破的利益關係,更沒有戰場上一起捱過刀的交情。

就這樣,李鴻運看着無數光點在長安城中往來,而支持秦王的勢力,仍舊在不斷地增長之中。

第248章 滅國第190章 騎兵對衝第39章 真正的遊俠第45章 大型玩家見面會第13章 脫穎而出的優秀玩家們第89章 這哥們唱得比原主還好聽啊!第360章 車陣第353章 買斤瓜子安慰一下吧第316章 刺殺尉遲敬德?第35章 捱打第170章 民生之多艱第125章 這位首通大佬是文武全才?第115章 兩份口供第162章 尋找破綻第213章 剿匪第103章 痛苦的無限循環!第1章 歸序者第323章 齊王版隆中對第353章 買斤瓜子安慰一下吧第128章 找到了《暗沙》的破綻!第326章 再戰晉陽第18章 武卒試煉通關!第32章 駁斥皇帝第307章 遷都之議第119章 克賊利器第61章 扮演蘇羨君第19章 通關錄像第284章 巨大化排行榜第227章 歷史切片被縫合了!(求保底月票!)第82章 砍死頭目爆裝備嗎?第357章 臨時安排的過場CG第230章 無憾了第86章 升級了!第306章 千軍萬馬避秦王第311章 史料疑雲第35章 捱打第17章 援軍的方向第167章 南北榜第220章 兩條線的交集第176章 解決方案(加更求票5)第202章 兩個讀書人第348章 開溜!第19章 通關錄像第18章 武卒試煉通關!第231章 新的附屬身份第334章 局中局中局第11章 好像還是缺了什麼第120章 不戰而潰?第122章 監軍大人不是文官嗎?第52章 更新公告第209章 阿雲案第164章 千里無雞鳴第158章 我馬鐙呢?第12章 武卒副本也沒那麼簡單啊!第238章 皇帝開溜了!第48章 配合來了!第85章 掃清妖魔!第157章 史料補全(月票加更)第116章 見皇帝!第123章 身份糾正成功!第231章 新的附屬身份第253章 廢立第277章 排行榜第145章 攻城戰一觸即發第328章 現在的你到底是誰?第316章 刺殺尉遲敬德?第211章 嘗試改良第142章 我是文士,爲什麼要講武德?第356章 隨機應變第65章 孟原的任務(加更求票!)第78章 落幕第183章 權臣篡位的風險?(大章求月票!)第334章 局中局中局第47章 極限加buff第15章 還真有三階段啊!第171章 御駕親征?第296章 便是太平秋第263章 一個人全乾了!(8000字)第294章 缺失了什麼第284章 巨大化排行榜第33章 浩然正氣第245章 練兵與階下囚第128章 找到了《暗沙》的破綻!第295章 秦王破陣樂第315章 潛流暗涌第223章 終極試煉選拔完成!(8000字求月票!)第276章 試煉通關!第357章 臨時安排的過場CG第114章 算錯了劇本第172章 名將難求(加更求票1)第178章 非與士大夫共天下(加更求票7)第74章 演技爆發!第293章 慷慨陳詞第367章 你們差一點就成功了第73章 攻守之勢易形了!第217章 陰謀與陽謀第156章 玩家們的精彩表現第237章 戰與和第19章 通關錄像第262章 誰說一定要有宰執了?
第248章 滅國第190章 騎兵對衝第39章 真正的遊俠第45章 大型玩家見面會第13章 脫穎而出的優秀玩家們第89章 這哥們唱得比原主還好聽啊!第360章 車陣第353章 買斤瓜子安慰一下吧第316章 刺殺尉遲敬德?第35章 捱打第170章 民生之多艱第125章 這位首通大佬是文武全才?第115章 兩份口供第162章 尋找破綻第213章 剿匪第103章 痛苦的無限循環!第1章 歸序者第323章 齊王版隆中對第353章 買斤瓜子安慰一下吧第128章 找到了《暗沙》的破綻!第326章 再戰晉陽第18章 武卒試煉通關!第32章 駁斥皇帝第307章 遷都之議第119章 克賊利器第61章 扮演蘇羨君第19章 通關錄像第284章 巨大化排行榜第227章 歷史切片被縫合了!(求保底月票!)第82章 砍死頭目爆裝備嗎?第357章 臨時安排的過場CG第230章 無憾了第86章 升級了!第306章 千軍萬馬避秦王第311章 史料疑雲第35章 捱打第17章 援軍的方向第167章 南北榜第220章 兩條線的交集第176章 解決方案(加更求票5)第202章 兩個讀書人第348章 開溜!第19章 通關錄像第18章 武卒試煉通關!第231章 新的附屬身份第334章 局中局中局第11章 好像還是缺了什麼第120章 不戰而潰?第122章 監軍大人不是文官嗎?第52章 更新公告第209章 阿雲案第164章 千里無雞鳴第158章 我馬鐙呢?第12章 武卒副本也沒那麼簡單啊!第238章 皇帝開溜了!第48章 配合來了!第85章 掃清妖魔!第157章 史料補全(月票加更)第116章 見皇帝!第123章 身份糾正成功!第231章 新的附屬身份第253章 廢立第277章 排行榜第145章 攻城戰一觸即發第328章 現在的你到底是誰?第316章 刺殺尉遲敬德?第211章 嘗試改良第142章 我是文士,爲什麼要講武德?第356章 隨機應變第65章 孟原的任務(加更求票!)第78章 落幕第183章 權臣篡位的風險?(大章求月票!)第334章 局中局中局第47章 極限加buff第15章 還真有三階段啊!第171章 御駕親征?第296章 便是太平秋第263章 一個人全乾了!(8000字)第294章 缺失了什麼第284章 巨大化排行榜第33章 浩然正氣第245章 練兵與階下囚第128章 找到了《暗沙》的破綻!第295章 秦王破陣樂第315章 潛流暗涌第223章 終極試煉選拔完成!(8000字求月票!)第276章 試煉通關!第357章 臨時安排的過場CG第114章 算錯了劇本第172章 名將難求(加更求票1)第178章 非與士大夫共天下(加更求票7)第74章 演技爆發!第293章 慷慨陳詞第367章 你們差一點就成功了第73章 攻守之勢易形了!第217章 陰謀與陽謀第156章 玩家們的精彩表現第237章 戰與和第19章 通關錄像第262章 誰說一定要有宰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