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驚愕

鍾會每書寫一封信函,便讓門外守護的某個門生拿走送出,當然都派有部曲協從,這個時代,送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奔波月餘都是很常見的,甚至一封信往來一年也是正常。

因此所謂的門生,可是作用很大的;魏晉士族力量強大,可不只是因爲政治上的優越性和財產的雄厚,也是因爲各自也都擁有不容小覷的私人武裝,門生義故、部曲私兵、蔭戶佃客、僮僕侍者之類,集合起來規模極大。

譬如之前的“淮南三叛”(王凌、毌丘儉、諸葛誕)起兵,都是振臂一呼便聚萬餘人之衆,這自然不是因爲這些人德行出衆從而感化鄉人,實際上都是其中相當大一部分都是他們本家直接或間接控制的私人武裝力量。

正因爲擁有如此強大,出則爲兵入則爲民的私人武裝,所以興兵作亂也在一念之間。

如今的魏國士族,大多都是此類,門第越高,實力越強,所以才能誕生出“九品中正制”這個穩固士族統治的工具;當然這些士族土豪之間的彼此仇殺,大半都是利益之爭,並沒有正義或邪惡的區別。

種辿一番折騰之後,也明白自己的侷限了,自認對當下時局之內撲朔迷離的線索脈絡認識不如叔父深刻,便坐在一邊,仔細觀察看叔父打算如何善後。

最開始的幾封信都是送給種氏姻親的家族,想來叔父是打算聯絡盟友守望相助,以此對抗司馬氏發現不軌之後,後續可能來的打擊,其中不乏潁川高門的陳氏、荀氏等世家,看來士族也是各自都有利益小圈子,而非一盤散沙。

然而接下來聯絡的幾個目標,卻讓種辿頗感心驚肉跳,比如一人名爲王渾,爲越騎校尉。

越騎校尉是漢武帝置的八校尉之一,掌越騎,秩比二千石;所屬有丞及司馬,領兵七百人;東漢光武帝時改青巾(左、右)校尉爲越騎校尉,屬北軍中候秩爲比二千石。

乃是京中核心,若是有變,憑藉此軍就可作亂一方;

只不過,鍾會傳信給這類人的時候,除了信函之外,還命人攜帶大量財貨,錢數百萬,絹數千匹。

雖然還不清楚當下物價如何,但種辿聽到如此龐大數字,便已經倍感心驚肉跳;看來種氏家業雖然大,但是花錢也狠,幾百萬錢財揮灑出去面不改色,倒是自己這個自以爲見多識廣的倍覺肉疼,頗感羞恥,暗道以後自己也要適應這種揮金如土的土豪生活,不能弱了底氣。

鍾會最後一封信送出的目標,則更讓種辿大開眼界,竟然是蜀漢大將軍姜維!

不過送給姜維的禮物卻不是財帛,而是一些名單,之前鍾會征伐蜀漢,也是有些成果的,特別是漢中郡,可是埋下了不少暗子,如今鍾會把這些人都賣了。

對於叔父的行爲,種辿此時心裡卻是感覺頗不自在,這個時代他認識的人也不多,但是姜維這個人名在他心目中卻是很有地位的

在他心目中,那是一個德行能力俱佳,白玉一般無暇皎潔的完人,怎麼能跟叔父這羣目無朝廷、無視禮法的天下大賊暗通款曲、沆瀣一氣!心裡瀰漫着一股偶像幻滅的失落。

不過轉念一想,可能也是惺惺相惜,畢竟這個時代,有能力的人已經很少了,廟堂之上,皆是尸位素餐、蠅營狗苟之輩。

這麼一想,也就釋然了,繼而又想到或許多就是因此,終究叔父才能勸降姜維,然後才決意反叛的,此時,種辿就隱隱有種見證歷史變遷的成就感。

見識到叔父一連串的手段,種辿大開眼界之餘,也越發感覺到自己的不足。

所謂歷史的先知在這種具體的現實處境中其實優勢並不大,更何況他這“先知”也只是一個問號,他只是認定叔父絕不能反叛做亂,但對如是收手,後續該如何善後卻是一頭霧水。

畢竟如是謀逆,自然不是說開始就開始的,一系列的動作都有蛛絲馬跡,被掌權者知道自然要全力打擊,因此可想而知,就算叔父決定收手了,那麼所面對的處境也危險到了極點,未必就能逃過清算。

可是在這樣危險的處境下,鍾會仍然鎮定自如,從容佈置,還聯絡盟友以鞏固自身的實力保證安全,同時還對敵人進行了資敵之舉,那麼這個前方大將就不太可能被撤換了。

種氏不是什麼軟柿子,那些朝中有能力討伐種氏的也不是傻子,既然能白得財帛好處,也犯不着損兵折將把這個高門大族往死裡得罪。

畢竟損失的力量是自己的,就算事後得到朝廷的封賞爵位也得不償失,現實如此,朝廷闇弱是不爭的事實,縱然無奈也要面對。

鍾會佈置之餘,也在觀察種辿,見他一副若有所思狀,顯然是從自己的佈置當中窺出幾分端倪,他心裡頗感欣慰,卻也不向種辿詳細解釋自己的舉措深意,所謂言傳身教,全憑自悟,言語能夠描述出來的韻意,已經落了下乘。

再看種邕鍾毅,只是看着,聽話是很聽話,但是機靈上就落了下乘,如是守業,倒也合適,只是這大爭之世,種氏未來卻是不爭不行了。

魏晉之際,民風豁達,不乏風流人物,對於種辿的早慧,鍾會雖然倍感詫異,但也並不認爲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

項橐七歲爲聖人師,甘羅十二拜上卿,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魏曹衝六歲已然聰慧,自己家爲什麼不能出一位天資聰穎的?

不過鍾會欣喜之餘,也不乏憂慮,古來早慧者,未必得長生,種辿雖然聰慧,但體質向來羸弱,想到那些早夭的神童,鍾會心裡更加惆悵,等到手上事情處理完畢,他將種辿拉到身邊來,溫聲道:“小子,近來身體還好?”

聽到叔父這麼問,種辿就頗感心驚肉跳。

他這副身體確實虛弱,完全不像後世那些熊孩子一樣皮實,冷熱交替的稍一明顯,就要傷寒感冒。

或許先天便有些不足,但身爲高門大閥,飲**細營養充足,完全可以仔細調養好轉起來,爲什麼自己這身體羸弱不堪,也就是一副早夭之相?

種辿開始也百思不得其解,可是當幾天前咳嗽兩聲就被人狠灌下兩大碗符水後,癥結在哪裡,他也大概清楚了。

當下之世,符道風行,種辿不否認道教自有養生法,譬如後世名氣都極大的葛洪葛天師,壽至齯齒。

但在這個野蠻的年代,特別是關中這裡,五斗米道盛行,而那些所謂道士之流,濫竽充數者多,真才實學者少,種辿暗忖,自己再這麼下去,早晚要被那重金買來的符水給生生灌死。

種辿可不想做一個這樣史無前例的穿越者,怕再給自己狠灌符水,忙不迭表示道:“已經好多了,再以飲食得宜仔細調養就能強健起來,叔父大人不要擔心。”

“這就好。”

略過此事,鍾會記得好久沒有聊過了,就想多瞭解一下,便閒談狀問起來:“小子現在讀了什麼學?”

“正學《詩經召南》。”種辿回答道,這倒是他繼承前任記憶的實情。

“國風天真活潑,尊貴勞飢貧寒者各有其歌,歌以抒情,發乎情,以志誠,正符合你這個年紀;雅頌之篇,也可以學了。”鍾會微微頷首,點評着說道,對於學業倒是不太滿意。

不過鍾會也沒太在意,這個時代並不太在乎學到哪裡,看做人做事反而更多,甚至人才風流也比學業要重要。

種辿自己是沒有多少國學造詣的,叔父說的話,雖然聽得清楚,卻實在不明白什麼意思,只是點頭答應。

不過鍾會沉吟少許後,拿起手邊一個書卷,笑着對種辿說道:“種氏有家學,家中世代研習《春秋》,並有刑律,小子也可學習一二。”

種辿大概明白叔父所說的,應該是士族門閥所謂的傳世家學。

家學、家風是立族之本,累世不衰,遂成郡望,是持家舉業的根本,所謂道德傳家,十代以上,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千年世家,經術家學是根本。

“你祖父在世時曾經教誨我,春秋微言大義,博大精深,我所見者,止於詭變,疏離正途,辜負了祖輩的期望。”

說到這裡,鍾會卻是嘆息了幾聲,自身雖然將種氏帶到了另一個高度,但是家學上,卻是耽擱了許多,要知道他也是神童之名的,年幼時,書法就登堂入室,而到了如今,卻沒有多少進步,這就令人扼腕嘆息了。

魏晉之士崇尚清談,無作爲,放達任性可爲名士,便有許多門第不高的世家刻意轉入玄學,藉以提升名望門第。

這種行爲,不客氣的評爲逢迎世道、盲目追求潮流的阿世之學,詐名之輩,其實是很中肯的,已經悖離了世家傳承的根本。

這種現象,而後會越演越烈,比如琅琊王家本是高門,直到臥冰求鯉的王祥時仍然是儒學經術傳家,但到了後來王衍時則玄風大盛,不過後來王衍被後趙石勒推牆活埋,臨死前也才發出清談誤國的感慨。

但這沒給後人以警醒,後來晉的清談之風有增無減,比如桓氏和謝氏本來都是次等門第,名望本不顯於世,可是桓氏桓彝、謝氏謝鯤皆爲玄學名士,給家族積累了足夠的名望資本,纔有家族此後相繼崛起的前提。

但這只是特定時期的特定現象,王謝之流在晉以後,家世已經大不如前,只能固守門第以自尊,跟《紅樓夢》中寧國二府沒什麼區別,以冢中枯骨爲美,再也沒能有所作爲。

幾百年以後,王謝高門也就蕩然無存,反而是固守經學的高門相繼興起,傳承更久,這正是一時煊赫的無根浮萍。

“小子,你天資聰穎,已經略有格局,所以要記住,種氏不以入玄弄虛爲美,今後,我會給你延請名師,同樣學這《春秋》,自會成一代大家。”

鍾會話說到這裡,神情已經很鄭重,這是在訓誡家中後輩,怕他被世情迷惑,人行邪路。

一會修改

種辿大概明白叔父所說的,應該是士族門閥所謂的傳世家學。家學、家風是立族之本,累世不衰,遂成郡望,是持家舉業的根本,所謂道德傳家,十代以上,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千年世家,經術家學是根本。

“你祖父在世時曾經教誨我,春秋微言大義,博大精深,我所見者,止於詭變,疏離正途,辜負了祖輩的期望。”

說到這裡,鍾會卻是嘆息了幾聲,自身雖然將種氏帶到了另一個高度,但是家學上,卻是耽擱了許多,要知道他也是神童之名的,年幼時,書法就登堂入室,而到了如今,卻沒有多少進步,這就令人扼腕嘆息了。

魏晉之士崇尚清談,無作爲,放達任性可爲名士,便有許多門第不高的世家刻意轉入玄學,藉以提升名望門第。

這種行爲,不客氣的評爲逢迎世道、盲目追求潮流的阿世之學,詐名之輩,其實是很中肯的,已經悖離了世家傳承的根本。

這種現象,而後會越演越烈,比如琅琊王家本是高門,直到臥冰求鯉的王祥時仍然是儒學經術傳家,但到了後來王衍時則玄風大盛,不過後來王衍被後趙石勒推牆活埋,臨死前也才發出清談誤國的感慨。

但這沒給後人以警醒,後來晉的清談之風有增無減,比如桓氏和謝氏本來都是次等門第,名望本不顯於世,可是桓氏桓彝、謝氏謝鯤皆爲玄學名士,給家族積累了足夠的名望資本,纔有家族此後相繼崛起的前提。

但這只是特定時期的特定現象,王謝之流在晉以後,家世已經大不如前,只能固守門第以自尊,跟《紅樓夢》中寧國二府沒什麼區別,以冢中枯骨爲美,再也沒能有所作爲。

也正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令人嘆息。

第十章 小莊之戰第十九章 電梯故障第一百零八章 衆正盈朝第六十九章 天機(4)第七十一章 荊州(2)第二十二章 寶藏(2)第二十二章 秘境(7)第二十章 飛馬牧場第四十一章 河北多名士第八十四章 獨孤閥第二十六章 藉口第一百一十八章 漢神宗第四十五章 在下楊伊(4)第十一章 送舍利於楊廣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朝(1)第五十六章 江湖事江湖了(5)第一百六十一章 忽聞惡訊撲面來(一)第三十三章 孫十萬第五十二章 前路未斷第一百零六章 漫展(2)第十章 一舉兩得第五十五章 敗退第一百一十六章 仁德之名不可棄第一百一十七章 何意驚神祇第九十七章 漢中第十六章 啓蒙第三十六章 無雙無對第六十二章 恭賀新年第六十七章 天機(2)第十九章 孟府宴客第一百二十九 算計第四十四章(回山)第一百四十一章 荊州攻略(3)第三十二章 林朝英第十一章 桃花源(2)第一百一十九章 破滅(2)第八十四章 獨孤閥第四十七章 何氏第三十七章 斬首第三十六章 青龍會第四十五章 金狼第一百零九章 敗退第九十一章 駕臨第十二章 慘案第九十七章 湘西第二十八章 射鵰英雄傳第二十四章 極樂淨土第十八章 紀律第九十五章 大將軍身死洛邑 董仲穎號令三軍(中)第七十五章 呂將軍命犯桃花第十九章 流民第四十七章 建制第十章 一舉兩得第三十三章 盜匪?第二十一章 束手就擒第九十七章 荊州安皇甫北上(上)第五十三章 江湖事江湖了(2)第四十六章 孫吳曹魏第十二章 暫離風雲第四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十八章 李二郎第七十八章 子陵至洛陽第一百八十一章 無可奈何第一百六十九章 勝一第一百七十四章 陣仗第四十章 慘案第五十五章 江湖事江湖了(4)第六十五章 東三郡第十八章 分歧第八十二章 洛陽第二十二章 論劍(6)第六十五章 瑣事第三十九章 遇挫第三十三章 見義勇爲第二十二章 玉暖柔第一百九十三章 歷經諸劫方成漢(四)第七十三章 大戰又起(三)第七十三章 法師伊凡第一百三十八章 長槍如林徐向東(三)第十四章 進攻第四十二章 臆想第五十六章 機皇第八章 回山第四章 選擇第三十章 兵器譜(2)第二十五章 仙鶴第四十一章 藏兵第七十九章 攔截第八十五章 漢水血未休(一)第五十七章第三十九章 遇挫第九十七章 漢中第九十四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第二十九章 長生訣-雙龍第十六章 女王第四十六章 準備第六十二章 產業園第十章 立文道第二章 華山掌門第十四章 五美(2)
第十章 小莊之戰第十九章 電梯故障第一百零八章 衆正盈朝第六十九章 天機(4)第七十一章 荊州(2)第二十二章 寶藏(2)第二十二章 秘境(7)第二十章 飛馬牧場第四十一章 河北多名士第八十四章 獨孤閥第二十六章 藉口第一百一十八章 漢神宗第四十五章 在下楊伊(4)第十一章 送舍利於楊廣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朝(1)第五十六章 江湖事江湖了(5)第一百六十一章 忽聞惡訊撲面來(一)第三十三章 孫十萬第五十二章 前路未斷第一百零六章 漫展(2)第十章 一舉兩得第五十五章 敗退第一百一十六章 仁德之名不可棄第一百一十七章 何意驚神祇第九十七章 漢中第十六章 啓蒙第三十六章 無雙無對第六十二章 恭賀新年第六十七章 天機(2)第十九章 孟府宴客第一百二十九 算計第四十四章(回山)第一百四十一章 荊州攻略(3)第三十二章 林朝英第十一章 桃花源(2)第一百一十九章 破滅(2)第八十四章 獨孤閥第四十七章 何氏第三十七章 斬首第三十六章 青龍會第四十五章 金狼第一百零九章 敗退第九十一章 駕臨第十二章 慘案第九十七章 湘西第二十八章 射鵰英雄傳第二十四章 極樂淨土第十八章 紀律第九十五章 大將軍身死洛邑 董仲穎號令三軍(中)第七十五章 呂將軍命犯桃花第十九章 流民第四十七章 建制第十章 一舉兩得第三十三章 盜匪?第二十一章 束手就擒第九十七章 荊州安皇甫北上(上)第五十三章 江湖事江湖了(2)第四十六章 孫吳曹魏第十二章 暫離風雲第四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十八章 李二郎第七十八章 子陵至洛陽第一百八十一章 無可奈何第一百六十九章 勝一第一百七十四章 陣仗第四十章 慘案第五十五章 江湖事江湖了(4)第六十五章 東三郡第十八章 分歧第八十二章 洛陽第二十二章 論劍(6)第六十五章 瑣事第三十九章 遇挫第三十三章 見義勇爲第二十二章 玉暖柔第一百九十三章 歷經諸劫方成漢(四)第七十三章 大戰又起(三)第七十三章 法師伊凡第一百三十八章 長槍如林徐向東(三)第十四章 進攻第四十二章 臆想第五十六章 機皇第八章 回山第四章 選擇第三十章 兵器譜(2)第二十五章 仙鶴第四十一章 藏兵第七十九章 攔截第八十五章 漢水血未休(一)第五十七章第三十九章 遇挫第九十七章 漢中第九十四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第二十九章 長生訣-雙龍第十六章 女王第四十六章 準備第六十二章 產業園第十章 立文道第二章 華山掌門第十四章 五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