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朱令贇

“讓江州的奉化軍多做整備,不要懈怠。”林仁肇一面說一面讓身邊的書記官記下他的命令,隨後補充,“把餘下鎮南軍都調集到武昌這邊來。”

等他說完,書記官記錄完畢,遞給他看,林仁肇從案邊小心翼翼捧起自己的官印加了上去,讓後讓傳令兵進來,遞給他命令書,讓他重複一遍。

傳令兵十分機靈,很快複述一邊。

林仁肇點頭,“快去傳達,不要耽擱。”

傳令兵猶豫一下,小心道:“留守,弟兄們會不會有意見”

“他們是當兵的,聽命令就好,有什麼意見!”林仁肇不高興了。

傳令兵拱手,退了出去。

林仁肇心裡盤算着,既然國主不同意他主動出擊,那就換一種辦法,他至少要守好武昌和九江防線。

在他看來,秦朝大軍如果要進攻江寧,最好就是走江陵那邊過來,因爲荊南就在秦國手中,如果是他,也絕不會把所有賭注都放在從東面長江橫渡主力。

主力最好走最順的西面,直接從上游秦國土地上渡過長江,然後再沿江東進,東面應該是偏師。

正是基於此種判斷,他覺得武昌將成爲第一道防線,隨後九江的奉化軍,將成爲第二道防線。

因此,他想把南面鎮南軍的士兵調到九江或是武昌去,鎮南軍鎮囤積大軍,卻遠離江邊,都駐紮南都(今南昌附近),如果秦軍真打過來,很大概率看都不看一眼。

與其在那,不如往北加強江防,腦子裡這麼想,他就下令將鎮南軍往北調。

雖然將領調兵,一般要有樞密院的調令,但陳公是朝中樞密使,向來對他看重,而且之前幾次,他都是先調兵,然後再寫信給陳公解釋。

正當他準備叫書記官給陳公寫信時,院子外面傳來嘈雜的吵鬧聲。

林仁肇皺眉,剛起身院子裡一聲悶響,衛兵撞開門一下摔倒在院子中,激起一片塵土。

林仁肇一把將書記官攔在身後,然後拔出腰間橫刀,幾大步已到院中。

外面很快三四人着甲的人進來,十幾個衛兵也跟着進來,一下圍住了他們。

看清來人是手下將領朱令贇和其餘幾個將領之後,他才微微鬆開手中橫刀,不過依舊保持幾步的距離,質問道:“你們闖進來幹嘛?”

“我們有話說,他們不讓進。”朱令贇旁邊軍官小聲說,“也不是故意的。”

林仁肇正要發火,朱令贇直接道:“我就直說了,我帶他們來的,又事想跟留守說道說道。”

“違抗命令,擅闖中軍,你最好有個說法。”

朱令贇直接道:“說法就是將士們都不滿意,將軍讓我們來我們都來了,從南都到這像是一羣牛馬,毫無怨言,你說讓我們準備打仗我們辛辛苦苦不眠不休準備了,現在仗在哪?”

“好,就算留守有什麼不可告人的軍機秘要,我們也不強求知道,可如今弟兄們離家數月,在這折騰那麼久,都以爲可以回家了,讓我們去九江待着是什麼意思!”

林仁肇冷聲道:“是爲了防備秦軍,你們照令去做就成,難不成想違抗軍令嗎!”

沒想到朱令贇卻絲毫沒有退讓的意思,質疑道:“軍令?留守的軍令有樞密院的加印嗎,把整個鎮南軍往江邊調,難道不用樞密院和國主的同意嗎,我都想問問這件事是我目無法紀還是你目無法紀!”

林仁肇眼神森寒,腰間橫刀又握緊了,他本就人高馬大,還有老虎紋身,如今殺氣騰騰,更是駭人,“這不用你們管,某給你們一次機會,退出去立即去執行命令,否則別怪我不客氣。”

院中氣氛一時凝重,外面的一圈衛兵也緊握手中長矛,將朱令贇等人團團圍在正中。

僵持一會兒,朱令贇哼了一聲,轉身走了,幾個軍官也連跟了上去。

小院中氣氛卻不太好,書記官有些擔憂的道:“留守,這件事”

林仁肇擡手,“不用去管,如果他們執行命令就揭過,如果膽敢抗命,我自會處置。”他向來只想軍事上的事,而且殺伐果斷,在他看來這些軍官的不滿都是小事,誰敢真抗命,他就殺一儆百。

衛兵退了出去,院子裡又恢復正常,林仁肇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繼續考慮着他的江防計劃,同時還寫信向樞密使陳喬彙報。

出了院子,朱令贇一行人怒氣衝衝,沒走多久,已經有不少軍官在等候,紛紛問起結果。

“都回去吧,他死不改口。”朱令贇道,周圍傳來一片轟然嘆息。

“已經好幾個月沒回家了,家中老小可怎麼辦”有人抱怨。

“留守就是嚇操心,國主和相公們都沒說什麼,他着什麼急,再說秦軍十多年來,哪裡有過江的跡象”

“就是,還讓不讓人過日子了!”

將士們七嘴八舌的抱怨起來,隨後又都開始求朱令贇想想辦法。

被大夥圍住,朱令贇擡手道:“別吵了,我自會爲你們想辦法,回去等着吧。”

衆人謝過,隨後才散去。

到了江邊營帳中,朱令贇對親信交代道:“林仁肇敢目無法紀,我還不知道,他先發了軍令又發給陳樞密書信。

這本就是反着來的,好在我在江寧也有不少好友,只要趕着在他書信到京城之前,去江寧告發他,就能讓他吃不了兜着走。”

說完他環視幾個親信,“你們誰願去做這件事,只要做成,大家都能回南都去。”

頓時好幾個人舉手,朱令贇挑了一個平日辦事機靈的:“立即去江陵找神衛統軍都指揮使皇甫繼勳,把書信給他,一定要快,無論如何都要趕在林仁肇的信使之前,不然就治不了他的罪了!”

親信再三保證,朱令贇也放心下來,讓他帶着書信立即出發了。

心裡卻想,林仁肇啊林仁肇,這纔要是成了,看老子怎麼把你踩在腳底下,早就看不慣他跋扈飛揚的模樣,有點本事又怎麼樣?不就是在淮南打退了周軍嗎?最後淮南還不是丟了。

如果換他來,也不見得會差

429、霹靂陣(下)258、錢錢錢第559章 定難軍的選擇141、結婚如抽獎38、史從雲的大寨子200、周行逢37、趙瑩、進京407、廟算(下)344、博弈149、戰事起!494、北望173、定格局35、熱心腸的史從雲454、新銳437、美中不足182、馮繼升第515章 臨陣換帥130、破盛唐、壽州戰事;500字,求點點訂閱449、樊若冰的渡江方案263、江南風雲367、爲什麼想到小周後79、披堅執銳、身先士卒史從雲85、與王景的交易129、大周忠臣史從雲(5000字)38、史從雲的大寨子491、天下一統,滄海桑田217、北伐準備,擴編,火器營57、可能改變的歷史軌跡478、無招勝有招第531章 山後之戰(中)102、趨利避害182、馮繼升284、兩開花263、江南風雲322、優勢又在我443、笑裡藏刀242、明朗420、意外的勝利266、打一炮第519章 新君明主第550章 血脈維繫271、旗開得勝補充拓展,書中和歷史的不同(一)第564章 國務443、笑裡藏刀183、城外作坊第503章 代州集結324、史從雲的炮兵戰術(二)276、退敵良策第563章 北方戰事487、入金陵215、大周與契丹的河北戰事433、疑雲67、大工程師韓通316、態勢161、兵入長江,耀武揚威,風動金陵(中)474、破奉化195、如何忽悠66、控鶴軍左廂447、南面叛徒第509章 桑乾河之戰(一)145、都招討!史大帥!368、防潮問題61、給老趙悄悄安排下(二合一)193、上兵伐謀8、傳說中的郭榮31、閭丘仲卿471、兩軍差距79、披堅執銳、身先士卒史從雲345、怒火474、破奉化101、盧多遜379、君臣326、反擊43、再見潘美449、樊若冰的渡江方案165、沒辦法,他是帶着大軍來談判的282、越過劍門關411、出兵的消息+速戰速決263、江南風雲92、戰地黃花分外香(四)421、前方與後方245、宿命26、初見第547章 上京風雲58、郭榮的決策(上)第550章 血脈維繫24、郭榮的難48、樞密使魏仁蒲127、萬軍從中取上將首級129、大周忠臣史從雲(5000字)第545章 直取上京215、大周與契丹的河北戰事148、澤國江山入戰圖(三)223、大軍北上+陽城大戰(六千二百字)227、兵臨城下308、江南有人才240、交鋒68、大軍向西開拔308、江南有人才
429、霹靂陣(下)258、錢錢錢第559章 定難軍的選擇141、結婚如抽獎38、史從雲的大寨子200、周行逢37、趙瑩、進京407、廟算(下)344、博弈149、戰事起!494、北望173、定格局35、熱心腸的史從雲454、新銳437、美中不足182、馮繼升第515章 臨陣換帥130、破盛唐、壽州戰事;500字,求點點訂閱449、樊若冰的渡江方案263、江南風雲367、爲什麼想到小周後79、披堅執銳、身先士卒史從雲85、與王景的交易129、大周忠臣史從雲(5000字)38、史從雲的大寨子491、天下一統,滄海桑田217、北伐準備,擴編,火器營57、可能改變的歷史軌跡478、無招勝有招第531章 山後之戰(中)102、趨利避害182、馮繼升284、兩開花263、江南風雲322、優勢又在我443、笑裡藏刀242、明朗420、意外的勝利266、打一炮第519章 新君明主第550章 血脈維繫271、旗開得勝補充拓展,書中和歷史的不同(一)第564章 國務443、笑裡藏刀183、城外作坊第503章 代州集結324、史從雲的炮兵戰術(二)276、退敵良策第563章 北方戰事487、入金陵215、大周與契丹的河北戰事433、疑雲67、大工程師韓通316、態勢161、兵入長江,耀武揚威,風動金陵(中)474、破奉化195、如何忽悠66、控鶴軍左廂447、南面叛徒第509章 桑乾河之戰(一)145、都招討!史大帥!368、防潮問題61、給老趙悄悄安排下(二合一)193、上兵伐謀8、傳說中的郭榮31、閭丘仲卿471、兩軍差距79、披堅執銳、身先士卒史從雲345、怒火474、破奉化101、盧多遜379、君臣326、反擊43、再見潘美449、樊若冰的渡江方案165、沒辦法,他是帶着大軍來談判的282、越過劍門關411、出兵的消息+速戰速決263、江南風雲92、戰地黃花分外香(四)421、前方與後方245、宿命26、初見第547章 上京風雲58、郭榮的決策(上)第550章 血脈維繫24、郭榮的難48、樞密使魏仁蒲127、萬軍從中取上將首級129、大周忠臣史從雲(5000字)第545章 直取上京215、大周與契丹的河北戰事148、澤國江山入戰圖(三)223、大軍北上+陽城大戰(六千二百字)227、兵臨城下308、江南有人才240、交鋒68、大軍向西開拔308、江南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