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市中心醫院心理診斷室出來,王媛無奈地看着身邊的小叔子鄒怡,忍不住搖搖頭,滿臉都是失望和無可奈何。
鄒怡是王媛老公鄒歡的弟弟,他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宅男,每天除了吃飯的時候會下樓到小區內的胡嫂飯館吃飯外,其他的時間都呆在自己的房子裡面。
無人知曉他每天到底在做什麼,又在想什麼,因爲從來都沒有人進入過他的房間,也沒有人願意接觸他這樣一個有典型自閉症的人。
昨天,鄒怡已經平平淡淡地過了他的第二十四個生日。二十四歲,很多人都娶妻生子,事業有成,但鄒怡卻是什麼都沒有,他除了自己這個人之外,身無長物。
現在的鄒怡,漸漸的連他本來比較親近的嫂子王媛都不願意接觸,更別說其他人了。
鄒怡是孤兒,在孤兒院長大,成年之後才搬出孤兒院,租了這房子過日子。
其實鄒怡有一個同胞兄弟鄒歡,兄弟倆失去父母之後,被政府送到孤兒院生活,直到成年後才離開。
只不過鄒歡早就有了自己的一番事業,還娶了美麗大方的王媛爲妻,和鄒怡幾乎是兩個世界的人。
鄒歡是鄒怡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親人,原本鄒怡應該和鄒歡多親近的,可惜鄒怡從來都不願和鄒歡多說半句話,甚至還不如鄒怡和王媛之間的關係親密。
鄒歡和鄒怡雖說是雙胞胎,但是性格截然相反。鄒怡自閉,平時從來不主動和人交往,是典型的宅男。而且鄒怡一直都不願意出門,衣着打扮老舊,看起來像是一個七老八十的人,更增添了別人對他的陌生感和距離感。
鄒歡卻是一個性格開朗,言談舉止得體,十分受人歡迎,朋友無數的帥哥。他二十二歲就完成了研究生學業,是公認的學霸。加上他平時打扮時髦,西裝革履,在上市公司上班,且在一月前成爲公司中層管理人員,收入頗豐,年輕有爲。
也正因爲如此,本來十分關心鄒怡,同樣也是孤兒的王媛,最後選擇了鄒怡的哥哥鄒歡。這不能怪王媛,換了任何一個人,都會選擇年輕有爲的鄒歡,而不是邋里邋遢,一事無成的鄒怡。
截然相反的兄弟倆,從原本的相依爲命,漸漸的變成現在的沒有來往,形同陌路。
鄒歡的妻子王媛,大約是鄒怡唯一的朋友,或者只能說是熟人。因爲也偷偷愛慕着王媛,鄒怡難得的和王媛說過幾次話。但也僅僅如此,並沒有別的。
去年年底,王媛和鄒歡領取了結婚證,舉辦了奢華的婚禮。他們夫妻宴請了鄒歡的朋友同事,也邀請鄒怡參加他們的婚禮。
自那以後,鄒怡就再沒有和王媛說過話,就算見面了,也只是呆呆的看王媛一陣,然後就縮回自己的房間去了。這事對鄒怡來說可能是一個打擊,一個不小的打擊,導致他越來越自閉,越來越不願與人交流。
王媛對鄒怡的現狀十分擔憂,特地約了她的一個做心理醫生的朋友趙玉,想要清趙玉幫鄒怡診治診治。
鄒怡雖然勉強跟着王媛來到了趙玉所在的市中心醫院,也見了趙玉,卻對趙玉的一些問題完全不加理會,聽而不聞。
趙玉辦法用盡了,還是沒能從鄒怡的嘴裡知道任何信息,無奈之下只能告訴王媛,鄒怡這樣的情況,她也無能爲力。
王媛沒有辦法,只能帶着鄒怡離開市中心醫院,另想辦法。她不願鄒怡就這樣過一輩子,她希望鄒怡能夠和正常人一樣生活。
王媛的丈夫鄒歡雖然沒有說過什麼,但是親兄弟這樣子,他也還是有些擔心的,所以王媛和他商議,要帶着鄒怡來見醫生的時候,鄒歡表示贊同。
在公司整日忙碌的鄒歡,沒有辦法請假出來陪着鄒怡去見醫生。這也是爲什麼鄒歡明知道自己的妻子就是自己弟弟喜歡的人,還讓自己的妻子帶着自己的弟弟去醫院的原因。
兄弟倆在孤兒院的時候,都喜歡性格開朗,熱情大方,人也漂亮的王媛,這並不是什麼秘密。
“鄒歡,”王媛一邊帶着鄒怡向醫院外面走去,一邊拿出手機來給鄒歡打電話:“鄒怡還是什麼話都不說,趙玉問不出什麼,只給開了一些安神的藥,讓我們先回去試試。”
鄒歡正在上班,接到妻子的電話,便隨口說道:“那你送他回去吧,我們再想別的辦法。對了,你看着他進屋之後再回來,別又出什麼亂子。”
王媛說一聲“好”,掛斷電話之後,轉身對跟着她走出醫院的鄒怡說道:“我們先回去吧,你哥晚上有空的話會來看你的。你也不要整天都不說話,和大家交流交流,對你有好處。”
鄒怡擡起低着的頭,看了王媛一眼,依舊沒有說話。
王媛似乎早料到會這樣,搖搖頭,走向公交車站。
雖說鄒歡現在的收入頗豐,但是他們夫妻二人剛剛買了房子,每個月都要還房貸,暫時還沒有能力購買屬於他們自己的車,出行只能乘坐公交車。
鄒怡落後王媛幾米,慢慢的一步一步的走到公交車站,似乎很害怕靠近那些在等車的人。
王媛見狀,伸手拉了鄒怡的衣袖一把,讓鄒怡站到了她的身邊,像所有護犢子的母親或姐姐一樣護着鄒怡。
王媛知道,如果她不照顧好鄒怡的話,鄒怡說不定就會被擁擠的人羣擠開,根本沒有機會上車。
公交車到來,王媛先把鄒怡推上車,然後自己才上車。
王媛找到一個空位,讓鄒怡坐下,自己卻因爲沒有位置而站着。她對這個弟弟很是無語,下意識地把鄒怡當做是自己的小弟弟,甚至是兒子一樣對待。
鄒怡對王媛的做法完全沒有反應,呆呆的坐在公交車上,對身邊的一切事物都視若無睹。哪怕坐在他旁邊的是一個打扮時尚的美麗女孩兒,他也視若無睹。
鄒怡居住的地方距離市中心醫院有十站路程,可以說已經是在市郊區了。
房子是鄒怡成年那一天孤兒院幫鄒怡租的,一個臥室,一個洗手間,還有一個小小的陽臺,加起來也不過二十個平米。
陽臺就是做飯的地方,不過鄒怡一直都沒有用過。他餓了就去小區下面的胡嫂飯館,反正王媛每隔幾天就會來結一次賬,胡嫂飯館的老闆胡嫂也不會說什麼。
王媛帶着鄒怡下車之後,穿過一條窄窄的衚衕,走到一個類似小區,實際上是村莊的居民區內,就看到了胡嫂飯館,也看到了在胡嫂飯館上面五樓的鄒怡的“家”。
小區名叫李家小區,居住的大部分人都姓李,像鄒怡這樣的外姓人不多。
李家小區本來是叫做李家村的,原本就是一個很貧窮很偏僻的村莊。但是在幾十年前,這個村莊的一角發現了大量的翡翠礦石,價值連城。一時間李家村成爲了衆多商家的必爭之地,前來開採購買翡翠的商人絡繹不絕,李家村得到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演變成了現在的李家小區。
李家村的本地人口不到一千人,但是在這裡開採翡翠礦的礦工,以及大量的所謂科研人員和從業人員,達到了驚人的五萬之衆。
當地的村民看到了一些商機,有的開辦了餐館酒店,有的開辦了旅社農家樂,有的就多多的建造房子,出租給那些礦工或其他人員……
李家村漸漸的熱鬧起來,常住人口數萬,完全可以說是一個小區。
當地的政府也看到了某些希望,於是根據實際情況,將李家村改名爲李家小區。
鄒怡所在的孤兒院就在李家村所在的鼓山鎮鎮上,距離李家小區不遠。所以在鄒怡年滿十八歲的時候,經過鎮裡相關部門商議,決定把鄒怡等可以自力更生的孤兒送到李家小區來居住,順便給他們找了一份在礦上做事的工作。
這是好事,解決孤兒的工作,便可以保證他們衣食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