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青燈聖符

三輛馬車,被六匹龍鬚馬拉着,在崇山峻嶺之間飛奔。

龍鬚馬跟一般的馬不一樣,它的毛很長,脖子後面的背鬃有三尺長,就像人的頭髮一樣,跑起來拉成一道道細絲,彷彿旗幟一般,顯得格外的俊逸;它的體型比普通的馬長了一倍,望之如蛟龍一樣;它的頜下還有兩根鬍鬚,一左一右,大約有半尺長,看起來很是怪異。它奔跑的速度很快,一日千里,不在話下。

然而因爲山路曲折,龍鬚馬無法放開速度,所以在這種地方,一天頂多能跑五百里,否則就可能將馬車甩到山澗裡去。

按照黃瑞的計劃,應該能在三天之後,抵達琅琊城。

今日纔是三月初一,而秀才考試安排在三月初五,時間很充足,應該能提前兩天抵達。

馬車不斷飛奔,前面的路上漸漸出現白霧。

越往前走,白霧越來越重,隔着十丈,就看不清道路了。

金丹真人樑帖找了個寬敞的平地,喝令前面的馬車停下來:“且住,稍息片刻,聽我吩咐。”

衆人並沒有下車,將車輛靠近,打開車簾,傾聽真人說話。

樑帖睜大眼睛看着前方,眼睛裡放出道道神光,似乎能看破迷霧,稍停片刻,他沉聲說道:“今日天氣不好,說不定會有些麻煩。接下來,不管遇到什麼,大家都要記住我說的話,不要看,不要聽,不要信,不要慌,不要下車!特別要切記最後一點,千萬不要跳下馬車!如果你從馬車裡出來,會跟老夫增添很多的麻煩!”

衆人都露出驚異的神色,不知道將會發生什麼事。

有人大聲道:“師叔祖,我們記住了。您放心吧,不管出什麼事,我們都待在車裡。”

“對,放着這麼舒坦的馬車不做,我們幹嘛要下去啊?”

“師叔祖,您給說說,前頭會出事嗎?”

樑帖並不回答,他的手中忽然多了幾張符文。

隨後,他在每輛馬車的前邊貼一張,後面再貼一張符文,然後調換馬車的位置,自己走到前面開路,讓另外兩輛馬車跟在後面。

桑子明這輛車上,坐着的幾個人,都是最有希望考中秀才的人,也是黃瑞的心頭肉,所以走在了中間,另外一輛車裡,坐着五位童生,考中的希望很渺茫,所以走在了最後面。

這時候,金丹真人樑帖忽然望向黃瑞,沉聲說道:“你先下去,坐到最後一輛車裡,看好車上的符文,別被風吹走了!若是出了事,你在車後面再貼一張。”說着,他將三張同樣的符文遞給黃瑞。

“是,師叔。”黃瑞答應一聲,接過符文,去了最後一輛車。

馬車重新上路,彼此相距很近,幾乎首尾相連。

桑子明雙目凝視着貼在車身上的符文,發現那都是一些“入道”級別的仙文,車前面的符文寫着“黃卷青燈,胸有日月”,車後面則是“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

這些仙文都寫在符紙上,等級到了入道層次,距離“成仙”只差一線。

仙文到了小成級別,就變成了低階的靈符,如果是入道層次,那就是高階靈符了。雖然說這是儒家的靈符,跟仙家靈符不一樣,但不管什麼符,只要能溝通天道樞機,就有意想不到的威力。

桑子明也能寫出一百個入道級別的仙文,但是很少能組成句子。

仙文組成了句子,威力將會增加數倍,而變成文章的話,威力能增加數十倍。因爲感染力不一樣,而天道有情,能夠被仙文溝通。

桑子明的懷裡,揣着一些自己寫的仙文,比如天地日月仁義禮智信等,雖然只是單個的字,比不上精美的句子,但是擱不住數量多,要是一張張拿出來,會讓鬼修感到頭痛。

更何況,他還有一張屬於仙家的九階靈符,是爺爺桑長留下來的,等級非常高,按理說作爲九階靈符,能擋住合道級別的修士全力一擊,所以他對前面的行程並不是很害怕,只是充滿了好奇和刺激之感。

話雖然這麼說,然而他並不想動用九階靈符,因爲這種寶貝能不用就不用,每使用一次,就要花三個月,甚至半年的時間,才能讓靈符再次充滿元能,如果受到敵人連續不斷的攻擊,耗盡了靈符上儲存的靈能,那可就麻煩了。

馬車繼續往前行,白霧漸漸變得深沉,顏色也變得灰暗,天空就像裹了一層布,再也看不見藍天白雲了。

衆人的耳朵裡,聽見的妖獸吼叫聲逐漸平息,代之以陰鬼嘰嘰喳喳的聲音,不知道有多少陰魂跟在後面,似乎想用說話聲擾亂衆人的心志。

那聲音時而恐怖尖銳,彷彿詛咒怒罵,讓人心驚肉跳;時而軟玉溫存,似乎有男女歡愛之情,聽得人面紅耳赤;時而又說些古怪的話,將人的心緒攪成一團亂麻。

桑子明兜裡裝着幾十張仙文,所以並沒有受到鬼話的影響。

而別的童生就沒有那麼好受了,面上一陣青一陣紅,心裡想螞蟻爬來爬去。

漸漸的,空中的灰霧更加深沉了,儼然變成了黑霧,就像走在夜裡,隔着兩三丈,就看不見前面的路了。

忽然間,貼在車廂前面的符文,“黃卷青燈,胸有日月”,忽然發生了變化,變成了一盞孤燈,“噗”的點燃,照亮了馬車前面的路。

那燈雖然不算明亮,但是發出一道道青光,彷彿天上的月亮,讓龍鬚馬陡然振作,向前疾奔而去。

無數的鬼魂想在前頭攔阻,然而卻畏懼青燈,不敢靠近馬車。

再加上金丹真人在前頭開路,樑帖將一口祭煉多年的“君子劍”置於膝蓋上,寶劍散發出逼人的威勢,讓衆多的鬼魂遠遠的避開!

也有很多鬼魂想從後面發起攻擊,可是車廂的後面,還有一張符文“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此時已經化作一口寶劍,吐出丈許長的劍芒,讓陰鬼望而生畏!

一時間,時間彷彿凝固住了,只聽見車轔轔咕嚕轉動的聲音。

龍鬚馬錶現得很安靜,它們是被馴服的妖獸,並不會受到陰鬼的攻擊。

鬼魂只對人感興趣,它們也不想變成畜牲。

第568章 九種仙釀第795章 封印古神第67章 天道約束第259章 危機第665章 傳說中的園子第288章 聖窋第699章 青坪坳第455章 重塑肉身第534章 空桑城第168章 破繭丹第398章 赤帝火第726章 三十六位神王第597章 長生樹第42章 大妖骨脂第99章 養鬼第726章 三十六位神王第733章 大戰鯤鵬第714章 天外有神?第202章 隱瞞第417章 褒國公第92章 嚴師袁瑩第715章 衆帝迴歸第124章 天道不公?第90章 問心堂第589章 天庭格局第353章 仙音碑第599章 靈茶園第307章 情逝第385章 聖音再現第658章 靈寶傳承第456章 進階地仙第128章 見色起意第93章 師徒閒話第730章 瓜分天下第38章 紅塵多劫第258章 母女閒話第675章 斬殺宮煞第400章 大賢榜第432章 狐族聖火第226章 空口白話第597章 長生樹第177章 神像打人第661章 無中生有第638章 刑律仙家第771章 腥風血雨第630章 莊家之人第518章 郢都煉丹第728章 正神之位第327章 封禁四碑第552章 劍魂塔第414章 半個徒弟第503章 秦蒼第782章 一星古神第505章 咸陽仙城第653章 佛門大勢第771章 腥風血雨第113章 安神香第544章 層層攔阻第73章 淬體丹第95章 妖修洞府第255章 進階金丹第282章 鬼孕第451章 金仙土隕第476章 黃泉海第647章 古劍星第781章 九重問天丹?第548章 張暢主祭第563章 三萬八千歲第498章 崑崙仙路第492章 準備離去第227章 母女重逢第168章 破繭丹第235章 南嶽霍山第552章 劍魂塔第255章 進階金丹第13章 窮困的城主第112章 城主被貶第390章 歲月無情第155章 遊街、三陸第417章 褒國公第612章 古荒星第283章 立嬰丹?第381章 老太妃第103章 吞天訣第620章 望塵莫及第574章 仙界大勢第380章 地仙張載第729章 偏神和毛神第742章 二十階仙帝第22章 人約黃昏後?第365章 三墳五典第278章 石鼓第472章 上林仙種第35章 心誓第222章 大比,洞天第457章 地位超然第488章 蓬萊仙境第314章 器、雷、箭第708章 太乙真人第377章 詩與春秋
第568章 九種仙釀第795章 封印古神第67章 天道約束第259章 危機第665章 傳說中的園子第288章 聖窋第699章 青坪坳第455章 重塑肉身第534章 空桑城第168章 破繭丹第398章 赤帝火第726章 三十六位神王第597章 長生樹第42章 大妖骨脂第99章 養鬼第726章 三十六位神王第733章 大戰鯤鵬第714章 天外有神?第202章 隱瞞第417章 褒國公第92章 嚴師袁瑩第715章 衆帝迴歸第124章 天道不公?第90章 問心堂第589章 天庭格局第353章 仙音碑第599章 靈茶園第307章 情逝第385章 聖音再現第658章 靈寶傳承第456章 進階地仙第128章 見色起意第93章 師徒閒話第730章 瓜分天下第38章 紅塵多劫第258章 母女閒話第675章 斬殺宮煞第400章 大賢榜第432章 狐族聖火第226章 空口白話第597章 長生樹第177章 神像打人第661章 無中生有第638章 刑律仙家第771章 腥風血雨第630章 莊家之人第518章 郢都煉丹第728章 正神之位第327章 封禁四碑第552章 劍魂塔第414章 半個徒弟第503章 秦蒼第782章 一星古神第505章 咸陽仙城第653章 佛門大勢第771章 腥風血雨第113章 安神香第544章 層層攔阻第73章 淬體丹第95章 妖修洞府第255章 進階金丹第282章 鬼孕第451章 金仙土隕第476章 黃泉海第647章 古劍星第781章 九重問天丹?第548章 張暢主祭第563章 三萬八千歲第498章 崑崙仙路第492章 準備離去第227章 母女重逢第168章 破繭丹第235章 南嶽霍山第552章 劍魂塔第255章 進階金丹第13章 窮困的城主第112章 城主被貶第390章 歲月無情第155章 遊街、三陸第417章 褒國公第612章 古荒星第283章 立嬰丹?第381章 老太妃第103章 吞天訣第620章 望塵莫及第574章 仙界大勢第380章 地仙張載第729章 偏神和毛神第742章 二十階仙帝第22章 人約黃昏後?第365章 三墳五典第278章 石鼓第472章 上林仙種第35章 心誓第222章 大比,洞天第457章 地位超然第488章 蓬萊仙境第314章 器、雷、箭第708章 太乙真人第377章 詩與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