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捻軍

清朝末期,時局動盪,內憂外患。外遇西方列強環伺,是三千年未有之變故。

內,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從夏商周開始,至七國紛爭,被秦一統天下。秦後楚漢爭霸,又合於漢。後漢分三國,終並於晉。朝代更迭循環往復。清末也難逃宿命,重蹈覆轍。

廣東境內花縣有一讀書人名叫洪秀全,連年屢試不第,考取功名之心不泯,這一年又進省城參加科考,未中,於是徘徊在街上消遣,排解心中的苦悶,可巧偶遇西洋傳教士,贈予一本改動過的聖經《勸世良言》,洪秀全潦潦翻看,當時並未放在心上。

回到客棧內,可能是急火攻心,洪秀全一下病倒在牀榻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不知道過了多久,洪秀全猛然睜開雙眼,看到自己身邊白霧升騰,一排排美娟仙娥款款朝自己踱來,那仙子朱脣微起,言明來意:上帝有請!

不待洪秀全應允,衆仙子便簇擁他飛昇天庭。在仙境的宮闕瓊樓中,洪秀全見一長鬚老者,頭戴金冠身着黃袍,老者言語:吾乃上帝,你前世爲我的二子,今奉我之命降臨凡間,斬妖除魔。洪秀全驀然甦醒,原來是一夢魘。

不久後,洪秀全自創拜上帝教,自編了《原道救世歌》等佈道詩文,呼籲按照基督教的教義建立起“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新世界。隨着教會日益壯大,最終揭竿而起創立立太平天國,與朝廷分庭抗禮。

稍天平天國次之爲捻軍,捻軍最早起源於捻子。他們本來是專門以點燃油脂和油捻紙作法,替別人驅除疾病和災難的神棍。年成好一點的時候,捻子只是向鄉親們募捐香油錢來做油捻紙。不過,一旦遇到荒年,捻子便開始以神靈的名義,向鄉親敲詐勒索。清政府將他們統稱爲“捻匪”。捻子開始在南陽、唐河等地聚衆起事。

本來一開始,捻子的人數並沒有多少。但由於當時饑荒不斷,各地的貧苦饑民,紛紛響應,揭竿而起。捻軍正式成立,並接連攻克了武漢、南京等重鎮。

時值黃河決口,之後大批流離失所的災民無家可歸,也紛紛投入到了捻軍的起義浪潮中。這就使得當時出現了“淮河南北,滿地皆捻”的情況。

由於捻軍的規模不斷壯大,捻軍的領導層,也開始考慮將隊伍變得規範化。各路捻軍齊聚安徽,進行了一次聲勢浩大的會盟活動。經過商討,各路捻軍最終推舉張樂行擔任捻軍盟主,並議定了《行軍條例》這一規範制度。同時,捻軍還制定了“黃、白、藍、黑、紅”五旗軍制。在捻軍自己的眼中,一個規範的、強大的軍隊已然誕生。

此刻,深沉的烏雲洶涌翻騰自天際蔓延過來,彷彿雲層裡隱匿千軍萬馬滾滾壓境。

臨淮城外兩軍對壘。捻軍將士層層列陣,五色旗幟鮮明。面對對面裝備精良的清軍,捻軍無論將領還是士兵個個面無懼色。

臨淮城乃是捻軍要塞,布有重兵駐防,清軍統領是袁甲三,也是曉以利害集結了大量精銳清軍,如今看來一場惡戰即將發生。

冷風驟起,風挾雷聲,隱約中嗚嗚嘶鳴,好像是從千載封印中剛剛覺醒的上古兇獸,迸發出低沉的咆哮攝人心魄。

袁甲三看了一眼身邊的副將,那副將是一名滿人,眉宇間雖有幾分英氣,但身板卻似長期被酒色大煙侵入,一副面黃骨軟之態。 副官略有察覺卻也不以爲然。

槍聲四起,炮火紛飛,兩軍將士都是捨身忘死拼力搏鬥。大雨傾盆而泄,不多時郊野上就以屍橫遍地,雨水沖刷血水彙集成涓涓細流,大地披上了張暗紅色的網格,猶如惡魔張開猩紅的雙眼。

由於清軍裝備精良,統帥袁甲三指揮得當,戰事逐漸演變爲清軍單方面的屠戮捻軍。

臨淮大捷,袁甲三慶幸之餘,思念起家鄉親人,提筆寫下家書一封,命兵卒快馬加鞭送回鄉里。

袁甲三清末將領,字午橋,河南項城人。道光進士,出身文吏,原爲京官,以剛直聞名。後從戎。統兵後,馳騁疆場運籌帷幄縱橫捭闔,鮮逢對手。

未完待續,先看看其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