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五)

“那賊子果然要篡位了!”

向英閃進帳時神情緊張。

十幾道目光全都落到了他的臉上。

大宋的國信副使面頰被寒風吹得潮紅,急促地喘息着,乾嚥了口唾沫,又慌張地重複道:“那賊子要篡位了。”

帳中無人驚訝。

不論是在遼國,還是在大宋,有多少人不知道,耶律乙辛要篡位?皇帝殺了兩個,太子和太子妃也幹掉一對,他將那個不知從哪裡找來的小皇帝趕下去,自己坐上遼國皇帝寶座不過是遲早的事。

但每一個人的臉色都更加難看。

就算明知耶律乙辛肯定要篡位,卻也沒人預料到他會選在近日,讓自己撞上。

這是自投羅網。

作爲正使的王存臉色灰敗,“確實嗎?”

向英苦着臉:“下官方纔看到一隊北兵牽了白馬青牛走過去,往那座土臺去了。”

青牛白馬是契丹祭祀始祖時,必不可少的道具。就像漢家祭祀時所用的太牢、少牢一樣。軍隊開拔時,也會殺青牛刑白馬,以此爲祭。

現在遼人拉了青牛白馬,其實十分正常。不正常的是位置。

今年遼國的冬捺鉢依然是在上京道永州的永平澱上。此地距離臨潢府不遠,土地乃沙質,草木稀少,而地氣甚暖,周圍有水源,北面又有山巒擋住寒風,適宜作爲駐地。所以遼國自立國後冬捺鉢便設在此處。而冬捺鉢設於此處的另外一個原因,便是在永平澱北側,離此不遠的木葉山上,建有契丹始祖廟。

故老相傳,有神人乘白馬,自馬盂山浮土河東行,有天女駕青牛車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葉山,二水合流,相遇爲配偶,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爲八部。這位神人,便是契丹始祖奇首可汗,而那位天女,便是他的可敦——契丹語中的皇后。始祖廟分南北兩廟,一座供奉奇首可汗,一座則供奉奇首可汗的可敦。廟中還有二聖及八子的塑像。

始祖廟設於此地,遼國皇帝的冬捺鉢當然也只會放在這裡,等到正旦時,正好可以就近去祭拜始祖。

可木葉山再近也有幾十里路,要用青牛白馬祭祀始祖,也該直接送過去。

難道說這幾天有什麼突然發生的要事需要行軍出征的,又或者說,過年了,要殺青牛和白馬各一匹,來犒賞三軍?

若是如此,往那座高臺牽過去又是爲了什麼?

契丹一族沒有久遠的歷史,所謂始祖追溯不了幾百年,過去也沒有什麼禪讓,而是直接動手搶。而已經實際上掌握了遼國軍政大權的耶律乙辛,想要做皇帝,殺了小皇帝未免太粗糙,禪讓就是最好的辦法。

高高築起的土臺,從來不是遼人的風俗,在漢人眼中,卻是熟悉得很。現在連青牛白馬都牽來了,要說那不是禪讓臺,也要帳中上下肯信。

自進入遼境之後,使團上下就覺得氣氛有哪裡不對。只是使團裡面的官員,都是第一次出使遼國,根本無從分辨。但到了永平澱,拜見了耶律乙辛和遼國幼主,居住在千軍萬馬中間,又怎麼可能看不出遼人中的異常,好歹眼睛都不瞎。

“內翰,此事當如何處置?”向英問着正使王存。

大宋出使遼國的使團,無論是正旦使,還是生辰使,都是以一名正使、兩名副使爲首。副使分文武,文副使必是自厚生司出身——這是近年才形成的制度——以醫藥通好遼人。之前的幾次出使,文副使全都是厚生司的判官,最早是蔡京,繼而是吳衍。自遼國回國後,蔡京去了御史臺,吳衍晉升爲同提舉厚生司,之後的兩任判官,也都各自加官晉爵。

向英出身太后家,在厚生司也只是佔個位置,被選入赴遼使團,只是貪慕使遼回京後能得到的好處,另外又對堂兄在河北榷場上的收益眼熱,希望有藉口能去分上一杯羹。可從來沒想過要近距離參觀耶律乙辛篡位的大戲。

“不必自己嚇自己。且繼續看了再說。”王存在嘆氣之後,也只能這麼說。

當來到這裡之後,他便感到氣氛迥然有異。可即便明知道耶律乙辛就要謀朝篡位了,但他們這羣使者,也只能幹看着,無法做出任何反應,甚至他們最盼望的,就是遼人上下將他們全都給忘掉。

“季高,辛苦了。”王存對向英道,轉頭又對另一位副使道,“彝叔,使團中以你最擅兵法,麻煩你去看一看遼人的軍勢。耶律乙辛若當真動了異心,遼國不免內亂,其麾下大軍是否堪戰,還要你看一看。”

種建中起身答諾,王存的要求其實是扯淡,又不是打仗,也不是射獵,能看出什麼來?想要觀察宮衛立營的佈置,也得遼人允許自己可以圍着捺鉢繞上幾圈才行。

種建中離開了營帳,身後身前的十一頂帳篷,便是遼國的“都亭驛”。

外面一圈繩子,括起了方圓百步,這就是日常行動的範圍。除非遼人來請,去拜見天子、尚父,或是參加射獵等活動,否則使團中的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走出繩圈之外——有一支千人隊護衛、或者說看守着使團,觀其旗號是宮分軍中的一支。種建中不認爲自己能夠排除他們的干擾,觀察到遼軍的虛實。

不過能從大帳中走出來透透氣,倒是一件好事。

此處距離御帳有一里路的樣子,但金色的大帳,就算隔了五六裡也一樣顯眼。

遼國的朝廷於國中巡遊四方,到了駐地之後,便將數千支長槍扎進土裡,再用皮索拴住長槍,由此圈出一塊地來,在其中立起御帳。

長槍、皮索組成的柵欄外,又有宮衛搭起一圈圈小帳,以作護衛。

數以萬計的宮衛,一圈圈地圍繞着御帳,千軍萬馬凝成的氣勢,看起來比起金城湯池還要堅固數分。

種建中遠遠地眺望了過去,久經沙場的他,對宮分軍的駐地沒有太多的感想。只是有一件事讓他感嘆,那座大帳的主人,過幾天就要換人了。

作爲副使,種建中負有統帥使團衛隊的職責,同時在各項活動中,遇到遼人挑釁時,給予相當的迴應。射獵、論武,武臣使節都得有些水準,免得爲遼人小覷。不過這一回來遼國,種建中完全沒有運用到自己才幹的地方,只是按部就班,一步步地北上,抵達永平澱。儘管一路上感覺到了異樣,沒有使遼經驗的他,直到在捺鉢中安扎下來後,才察覺到了有什麼事即將要發生。

繞着繩索慢慢走了一圈,身後響起了沙沙的腳步聲,回頭看時,是向英湊近了過來。

“彝叔,看出了什麼沒有?”向英小聲地問着。

雖然他是文官,但向英畢竟是靠太后的關係才得重用。而同爲副使的種建中,與韓岡是極親近的師兄弟,叔父又是貴爲太尉的種諤。即便是太后的親族,向英也不敢對種建中有任何失禮之處,反而有事沒事就表示一下親近之意。

種建中雖不敢與太后家人太過接近,可也不會拒人千里,嘆了一聲:“就是看出了也沒什麼能做的。”

“王內翰只知道等,但現在再等下去,可就沒好結果了。”向英心急如焚。

大宋的臣子,除非得到朝廷的准許,不可能參與到權臣謀逆的行動中去,不管耶律乙辛本人怎麼塗脂抹粉,本質上還是一個篡字。若是他們這幾位使節參與了耶律乙辛所謂的禪讓大典中,回到京城,朝廷絕不會輕饒。

出使外邦,使臣即便僅僅是說錯了一句話,走錯了一步路,回到國中都免不了要受到責難。要是參加了耶律乙辛的禪讓大典,這輩子就完了。

都是代表大宋的使節,出現在禪讓臺下,讓異國異族的貢使看到了,還以爲大宋承認了耶律乙辛謀朝篡位。

“但我等身處狼窩之中,又有什麼辦法?”種建中搖頭,“難道還能阻止耶律乙辛不成?”

“怎麼可能阻止,只是怎麼躲過這一劫?”

看眼下的架勢,說不定這兩天就要禪讓了。就算不參加禪讓大典,等到遞交國書,耶律乙辛穿着天子服坐在御榻上,這國書是交還是不交?

最好的辦法就是裝病,可正副三名使節同時生病,想要耶律乙辛能一笑了之,完全是個奢望。

怎麼辦?

“直接說不!”種建中只有一個字,“我等國使,耶律乙辛就是做了皇帝也不敢貿然殺戮。”

向英的臉垮了下來,當真這麼做了,或許就是被扣下幾十年的結果。

朝廷絕不會承認耶律乙辛篡位之舉,宋遼是兄弟之國,皇帝之間都有着約定百年的親戚關係,耶律乙辛篡位上來,是想讓太后喊他大伯嗎?更重要的是,遼國是大宋承認的帝統,承認了耶律乙辛的篡位,那大宋朝廷當如何自處?這是大是大非的問題,沒有哪位臣子敢於觸動的綱常大節。

一旦朝廷嚴辭叱責耶律乙辛,他們這些使節如何能保住自己不成爲蘇武?

第四十二章 詭謀暗計何曾傷(五)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四)第三十八章 心賊何可敵(上)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六)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一)第一百三十二章 梳理(二)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一)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一)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十)第九十章 塵囂(二十一)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二)第三十八章 天孫漸隱近黃昏(下)第三百一十六章 反撲(中)第八十三章 塵囂(十四)第四十五章 儒生合在賢能舉(下)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二)第一十八章 諸士孰爲佳(上)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三)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三)第一十六章 夜涼如水無人酌(下)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七)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四)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五)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五)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四)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五)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五)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七)第二十二章 明道華觜崖(三)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四)第一十四章 轆轆塵道犯胡兵(中)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一)第四十七章 不知惶惶何所誘(中)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一)第三十六章 望河異論希(三)第三百零七章 崩塌(上)第一十三章 羽檄飛符遙相系(一)第二百零四章 變故(一)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三)第三百二十三章 說服(下)第四十六章 龍泉新硎試鋒芒(一)第二十九章 坐感歲時歌慷慨(上)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八)第一章 一入宦海難得閒(一)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一)第一十章 彈鋏鳴鞘破中宸(上)第一百零九章 微雨(十六)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三)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一)第二十四章 自有良策救萬千(中)第二十四章 虛實(四)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三)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三)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六)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二)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二)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四)第四十二章 詭謀暗計何曾傷(四)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二)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八)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三)第二十六章 當潮立馬夜彎弓(中)第一十九章 登朝惟願博軒冕(上)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六)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六)第八章 四句千古傳(上)第三十六章 可能與世作津樑(二)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十一)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三)第三百一十章 僞帝(中)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十四)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一)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八)第三十七章 相嘆投殘筆(上)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二)第四十七章 節禮千鈞重(下)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七)第四十一章 千嶂重隔音信微(上)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六)第二十九章 坐感歲時歌慷慨(中)第一十五章 廟堂(六)第四十章 帝鄉塵雲迷(一)第六章 仲尼不生世無明(中)第四十三章 南北(三)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四)第四十五章 成事百千擾(中)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五)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二十二)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二)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九)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三)第四十一章 千嶂重隔音信微(下)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三)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三)第三十六章 駸駸載驟探寒溫(三)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五)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九)第三十章 狂潮漸起何可施(中)
第四十二章 詭謀暗計何曾傷(五)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四)第三十八章 心賊何可敵(上)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六)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一)第一百三十二章 梳理(二)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一)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一)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十)第九十章 塵囂(二十一)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二)第三十八章 天孫漸隱近黃昏(下)第三百一十六章 反撲(中)第八十三章 塵囂(十四)第四十五章 儒生合在賢能舉(下)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二)第一十八章 諸士孰爲佳(上)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三)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三)第一十六章 夜涼如水無人酌(下)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七)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四)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五)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五)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四)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五)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五)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七)第二十二章 明道華觜崖(三)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四)第一十四章 轆轆塵道犯胡兵(中)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一)第四十七章 不知惶惶何所誘(中)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一)第三十六章 望河異論希(三)第三百零七章 崩塌(上)第一十三章 羽檄飛符遙相系(一)第二百零四章 變故(一)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三)第三百二十三章 說服(下)第四十六章 龍泉新硎試鋒芒(一)第二十九章 坐感歲時歌慷慨(上)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八)第一章 一入宦海難得閒(一)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一)第一十章 彈鋏鳴鞘破中宸(上)第一百零九章 微雨(十六)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三)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一)第二十四章 自有良策救萬千(中)第二十四章 虛實(四)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三)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三)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六)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二)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二)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四)第四十二章 詭謀暗計何曾傷(四)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二)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八)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三)第二十六章 當潮立馬夜彎弓(中)第一十九章 登朝惟願博軒冕(上)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六)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六)第八章 四句千古傳(上)第三十六章 可能與世作津樑(二)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十一)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三)第三百一十章 僞帝(中)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十四)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一)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八)第三十七章 相嘆投殘筆(上)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二)第四十七章 節禮千鈞重(下)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七)第四十一章 千嶂重隔音信微(上)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六)第二十九章 坐感歲時歌慷慨(中)第一十五章 廟堂(六)第四十章 帝鄉塵雲迷(一)第六章 仲尼不生世無明(中)第四十三章 南北(三)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四)第四十五章 成事百千擾(中)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五)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二十二)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二)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九)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三)第四十一章 千嶂重隔音信微(下)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三)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三)第三十六章 駸駸載驟探寒溫(三)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五)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九)第三十章 狂潮漸起何可施(中)